APP下载

鲜食玉米新品种花糯680特征特性及在西南地区的栽培技术要点

2023-07-30杜伦静宋宁宁李筱姣蔡治荣陈荣丽易红华周胜柯剑鸿

南方农业·上旬 2023年5期
关键词:鲜食玉米西南地区栽培技术

杜伦静 宋宁宁 李筱姣 蔡治荣 陈荣丽 易红华 周胜 柯剑鸿

摘 要 花糯680是重庆市农业科学院以自交系EX955(母本)、自交系C302(父本)杂交育成的糯玉米新品种,通过国家审定(国审玉20190394、国审玉20200505),适宜在西南、东南、黄淮海鲜食玉米类型区种植。为了保障并提高花糯680的产量和品质,促进鲜食玉米新品种花糯680的推广应用,介绍了花糯680的特征特性,总结了选地整地、种子选择与处理、密度控制、水肥管理、播期选择、病虫害防治等方面的栽培技术要点。

关键词 鲜食玉米;花糯680;栽培技术;西南地区

中图分类号:S513 文献标志码: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3.09.035

鲜食玉米包括甜玉米、糯玉米、甜糯玉米等,可鲜穗蒸、煮后直接食用,也可通过速冻保鲜及脱粒加工后食用。鲜食玉米因营养丰富、口味独特,深受广大消费者喜爱。糯玉米既可作为粮食又可作为蔬菜,其籽粒中富含支链淀粉、氨基酸、蛋白质等多种营养成分,被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中;蒸煮后的糯玉米口感黏软,风味独特,具有较好的经济前景[1]。近年来,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及膳食结构的多样化调整,市场上对糯玉米的需求量不断增加[2],国内鲜食糯玉米种植面积也不断扩大,对于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的意义重大。但是,糯玉米田间种植对技术水平要求较高,若管理不当会造成品种之间发生串粉,严重影响外观品质和食用口感,致使商品价值低[3]。科学合理地种植鲜食甜糯玉米是保证玉米品质、提高产量的重要途径,对于创造经济价值有着积极的作用。

花糯680是重庆市农业科学院于2012年以自交系EX955(母本)、自交系C302(父本)杂交育成的糯玉米新品种,通过国家审定(国审玉20190394、国审玉20200505),适宜在西南、东南、黄淮海鲜食玉米类型区种植。为了进一步优化、完善花糯680种植技术,推进绿色高效种植,实现增产提质增效,有必要探究鲜食糯玉米新品种花糯680配套的栽培技术。

1  品种特征特性

1.1  植株性状

花糯680为中熟品种,在西南地区生育期89.2 d(与对照渝糯7号相当)、株高235.5 cm、穗位高100.2 cm,在黄淮海地区生育期78.7 d(较对照苏玉糯2号晚7.6 d)、株高266.0 cm、穗位高133.0 cm,在東南地区生育期79.5 d(较对照苏玉糯2号晚1 d)、株高226.0 cm、穗位高90.0 cm。苗期长势强,叶片深绿色,叶缘绿色,第一叶尖为尖到圆型,雄穗主轴长度较长,一级侧枝数12.3个,雄穗中部侧枝长度长,雄穗侧枝姿态为直,花药黄色,颖壳绿色,花丝呈绿色。株型半紧凑,成株叶片数21片,上位穗上叶与茎杆角度中等,叶长较长,叶片中宽,叶缘波不明显。

1.2  果穗性状

花糯680果穗长筒型,穗柄短,穗长19.6 cm,穗粗4.75 cm,穗行数16.0行,穗轴白色,果穗苞叶花青苷颜色无,苞叶长度适中。籽粒花色、糯质型,百粒重33.9 g,排列整齐,外观性状好。蒸煮后糯性强,皮薄、细腻、清香,化渣,黏软香甜,口感好,食味品质优良,食用品质定等86.65分。

1.3  营养品质

经实验室自测,花糯680含粗蛋白(干基)11.73%,粗脂肪(干基)5.8%,粗淀粉(干基)68.61%,支链淀粉占粗淀粉含量98.31%,皮渣率10.3%。

1.4  抗性

花糯680田间表现为抗大斑病、小斑病、纹枯病。接种鉴定,高感丝黑穗病,感/中抗小斑病,感纹枯病,高感瘤黑粉病,高感矮花叶病,中抗南方锈病。

1.5  产量表现

2017—2018年南方(西南)鲜食糯玉米组区域试验,花糯680两年平均产量932 kg/667 m2,比对照渝糯7号增产7.8%。2018—2019年北方(黄淮海)鲜食糯玉米组区域试验,两年平均产量808.4 kg/667 m2,比对照苏玉糯2号增产6.85%;南方(东南)鲜食糯玉米组区域试验,2年平均产量930.5 kg/667 m2,比对照苏玉糯5号增产19.4%。

2  适宜种植区域

花糯680于2019年、2020年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为“国审玉20190394”“国审玉20200505”,适合种植在西南、东南、黄淮海及类似生态地区。

3  栽培技术要点

3.1  隔离种植

糯玉米与其他玉米品种(普通玉米、青贮玉米)连续种植,会出现花粉直感现象,影响鲜食糯玉米食用和外观品质[2]。在生产上,可采用时间隔离、空间隔离或屏障隔离。若播期一致,可采取空间隔离和屏障隔离。其中,空间隔离要求同期种植的糯玉米与普通玉米、青贮玉米等之间的距离超过300 m;防风林带、河道、沟壑等自然屏障和房屋、建筑物等人为屏障,可隔绝糯玉米与其他玉米品种,实现屏障隔离。空间隔离和屏障隔离对地形地貌、生态环境要求较高,若不能满足上述条件,可选择分期种植,达到时间隔离的目的。其中,春播要求时间间隔不低于25 d,夏播要求时间间隔不低于15 d[4]。

3.2  选地整地

选择土壤肥力水平高、地势较为平坦,并建有灌溉排水设施的地块,翻耕深度以30 cm 左右为宜,保证土壤深浅一致,疏松透气,以便于玉米根系的发育[1]。翻耕可暴露及晾晒土壤内的虫卵,配合播前消毒处理,从而消灭土壤中的害虫与有害微生物,降低田间害虫基数[4]。整地时,需清除播种地块的杂草、大土块、大石块或杂物等,为玉米生长提供一个比较良好的土地环境,并开好三沟(厢沟、围沟、腰沟)以利于排灌。

3.3  播种

3.3.1  种子选择与处理

1)选择饱满粒大的种子,同时要剔除霉变、虫蛀、破损的玉米种子;2)播种前进行晒种处理,从而消灭种子表面的细菌;3)对种子进行包衣处理,种衣剂中含有玉米生长过程中所需的微量元素。通过以上措施可有效提高玉米种子的发芽率,提升种苗的生长质量,促进根系发育健壮。在实际种植过程中,也可根据种植地病虫害发生情况,选择针对性的药剂进行防治,减少病虫害发生保证发芽率和存活率。西南地区苗期地老虎为害严重,严重时造成缺苗断垄,可在播种时穴施辛硫磷等药剂进行防治。

3.3.2  播期选择

温度是玉米种子发芽的关键影响因素,过高或过低的温度都不利于种子发芽,从而造成发芽率低。为保证种苗的成活率,播种时气温应稳定在12 ℃及以上。西南地区以春播为主,3月初为宜,高海拔地区可延迟播种时间至6月。生产商可采用分期播种(间隔10~15 d),来延长鲜食甜糯玉米的上市时间,实现鲜食甜糯玉米错峰上市,增加经济效益。

3.3.3  育苗移栽

玉米育苗移栽是一项简便有效的防灾、减灾实用技术,可提高玉米品质[5]。西南地区生产中多采用覆膜育苗,移栽时苗龄以2叶1心为宜,带土移栽,以减少返青期,保证苗全、苗齐、苗壮。

3.3.4  合理密植

合理密植能最大限度地利用单位土地面积上的光热资源和土地资源,同时避免了叶片之间的相互遮光和种内竞争,保证了充足的光合作用和养分吸收;同时较好的通风性降低了病虫害发生的概率,从而实现鲜食糯玉米高产、稳产、质优。密度的设置要充分考虑植株的形态特征,花糯680属中熟、半紧凑品种,西南地区种植密度宜控制在2 800~3 600株/667 m2。

3.4  田间管理

3.4.1  间苗定苗

及时补苗、间苗、定苗。玉米3叶期发现缺窝空苗要及时进行补苗,可采取浸种催芽的方式进行补种,也可直接本田移苗补栽,并做好水肥管理工作。在玉米3~4叶期,可以分次开展间苗工作,去除弱苗、病苗,留下长势好的壮苗。玉米4 叶以后,及时定苗,避免玉米幼苗生长得太过密集,抢夺养分。

3.4.2  中耕除草

中耕除草能够提高土壤的通透性,促进玉米养分和水分的吸收利用,促进根系生长发育,培育壮苗。除草要除早、除小,避免杂草争夺玉米生长所需的养分和水分,壮苗变弱苗;可使用玉米专用除草劑,使用时要把握好用药的剂量,合理使用。拔节期可浅锄玉米幼苗四周土壤,但需注意不能损伤幼苗根系,否则会影响玉米幼苗的正常生长发育[1]。在追肥后,及时做好培土上厢工作,避免生长后期发生倒伏倒折现象,影响最终产量。

3.4.3  水肥管理

玉米在生长发育的过程当中,对水分有比较大的需求,充足的水分供应可保障玉米的正常生长。西南地区要注意防雨季涝害,减轻病虫害为害程度。

追肥时遵循“施足基肥、轻施苗肥、重施拔节肥和穗肥、巧施粒肥”的原则[6],并注意有机肥和无机肥并重,实现氮、磷、钾肥科学配比[2]。其中磷、钾肥基施,氮肥30%作底肥,70%在拔节至孕穗期追施。播种出苗至拔节期是玉米幼苗第1个快速生长期,该阶段玉米对养分需求较大,故要施足底肥,保证充足的养分供应,培育壮苗。1)第1次追肥在拔节期后施加。拔节期至大喇叭口期是第2个快速生长阶段,该阶段玉米对N的需求量占总需肥量的1/3,充足的氮肥能够促进茎生长和幼穗分化。施肥时需注意肥与苗距离为5~7 cm。2)第2次追肥在大喇叭口期后施用,又称“穗肥”或“攻苞肥”。大喇叭口期至抽雄吐丝期是玉米营养生长转向生殖生长的关键期,保证充足的养分供应,能够促进穗大粒多、减少小花退化、后期籽粒灌浆,从而保证玉米优质高产。

3.5  病虫害防治

可采用物理防治、化学防治、生物防治等措施综合防控。西南地区玉米虫害主要有地老虎、玉米螟、蚜虫等,病害主要有大斑病、小斑病、纹枯病等。苗期重点防治地老虎,生长中后期防治玉米螟、蚜虫等虫害及大斑病、小斑病、纹枯病等病害。抽雄吐丝后禁用农药,以保证鲜食玉米的食用安全。

3.5.1  病害

3.5.1.1    大、小斑病

大、小斑病是玉米的主要病害之一,具有扩散速度快、范围广、为害重等特点。重庆及西南地区6—7月多高温高湿气候,易暴发大、小斑病[7]。大斑病主要为害玉米叶片、叶鞘和苞叶。为害初期,叶片上出现水渍状青灰色斑点,然后沿叶脉向两端扩展,形成边缘暗褐色、中央淡褐色或青灰色的大斑,后期严重时病斑常纵裂、融合,致叶片变黄枯死。湿度较大时,病斑上有大量灰黑色霉层[7]。玉米小斑病从苗期到成株期均可发生,主要为害叶片,严重时也可为害叶鞘、苞叶、果穗和籽粒。为害初期,叶片上出现半透明水渍状褐色小斑点,后扩大为的椭圆形褐色病斑,边缘赤褐色,轮廓清楚,上有二三层同心轮纹[7]。后期病斑内部椭圆形褐色病斑逐渐褪色变为暗褐色。高湿环境下,病斑上生出暗黑色霉状物。

防治方法:1)玉米采收后,及时去除田间病株玉米秸秆,做好田间清理工作;2)通过深翻深埋病株玉米秸秆,破坏病菌生存条件[8];3)通过调节播期,适时早播,避开高温多雨季节;4)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田间环境情况,进行合理密植,保证田间通风透光;5)开好三沟,及时排水,降低雨后田间湿度。通过以上措施,可有效降低田间大、小斑病病菌存活率及残留量,降低发病率。如田间已出现大、小斑病,可以使用50%的多菌灵溶液喷施防治[8-9]。

3.5.1.2    纹枯病

纹枯病是由立枯丝核菌引起的真菌性病害,吐丝期至灌浆期为害玉米叶鞘和果穗苞叶[9]。病斑呈淡褐色圆形水渍状,湿度较大时可见生长茂盛的菌丝体,随着病害加重,逐渐发展成褐色菌斑;成熟的菌核形状多样各异,但大多为灰褐色扁圆形[10]。若遇后期雨水多、温度高、湿度高等适宜环境条件,发病会迅速加剧,并伴随病斑变大,叶片枯蔫,植株绿色腐烂,造成大片的玉米死亡。玉米纹枯病在世界范围内均可发生,危害性大,若不能及时发现并防治,严重时玉米产量下降、品质降低、经济效益下降。

防治方法:在发病初期,及时选择5%井冈霉素可湿性粉剂喷施杀菌,降低病害对植株的为害[11]。

3.5.2  虫害

3.5.2.1    地老虎

地老虎是玉米苗期的主要害虫,为害玉米幼苗心叶及茎基部幼嫩组织[12],造成整株折断死亡。同时,地老虎有迁移特性,当受害玉米幼苗死亡后,会转移目标继续为害本田其他幼苗[11]。若不加以防治,极易造成田间缺苗断垄,影响产量[13]。

防治方法:加强对土壤内越冬害虫的杀除,可喷施高效氯氰菊酯药剂捕杀地老虎成虫,也可利用其昼伏夜出的生活习性进行灯光捕杀。

3.5.2.2    玉米螟

玉米螟是我国玉米种植过程中的高发虫害,多见于7月中旬至8月中旬。玉米螟啃食植株枝干,严重时能蛀空植株枝干,使玉米整株死亡[14-15]。

防治方法:喷洒氯虫苯甲酰胺,或在玉米生长至新叶时期或者抽穗时期,喷施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也可释放赤眼蜂实现对玉米螟虫的捕杀。

3.5.2.3    蚜虫

蚜虫又叫腻虫,虫害发生时,大量蚜虫成片地聚焦、附着在玉米叶片、茎秆上[11,15]。蚜虫繁殖能力强,啃食玉米叶片、茎秆,阻碍玉米植株的正常生长,为害性极大。

防治方法:利用天敌步行虫进行防治;喷施 90%敌百虫可湿性粉剂2 000倍液、2.5%三氟氯氰菊酯2 500倍液、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防治。

3.6  适时采收

采收时间关乎籽粒灌浆程度,影响着鲜食玉米的外观、营养价值和风味。收获时间的确定要根据田间籽粒灌浆情况。采收时间过早,甜糯玉米籽粒灌浆不足,产量低、口感差;采收时间过长,糯玉米籽粒灌浆过度、甜玉米籽粒开始失水回缩,外观品质和食用品质下降。花糯680鲜穗采收应在吐丝后22~25 d进行,过早或过迟都难保证食用品质、商品品质。采收到加工、蒸煮一般要在8 h内完成,以确保鲜食玉米风味。

参考文献:

[1]   杨国虎,窦秉德,佘奎军,等.鲜食甜糯玉米品种宁单47号的选育及栽培技术[J].农业科技通讯,2022(10):205-207.

[2]   卜庆灿,张良弛.鲜食糯玉米高产栽培技术[J].现代农村科技,2022(10):17-18.

[3]   孙言伟.淮北地区鲜食糯玉米高产种植要點[J].农业工程技术,2022,42(32):59,61.

[4]   冯利.鲜食甜糯玉米高产高效种植技术研究[J].种子科技,2023,41(2):42-44.

[5]   吴海兰,包改丽,何永健,等.玉米育苗移栽与直播对比试验[J].现代农业科技,2021(19):25-26,30.

[6]   周坚兵,李润生,郑逊麟,等.玉米科学施肥技术要点[J].世界热带农业信息,2022(9):21-22.

[7]   张传忠.玉米大、小斑病发病原因、症状及综合防治对策[J].乡村科技,2022,13(15):81-83.

[8]   郭春桥.浅谈玉米大斑病的防治对策分析[J].农村实用技术,2022(9):92-93,96.

[9] 章慧敏,宋旭东,周广飞,等.玉米纹枯病研究进展[J].江苏农业科学,2022,50(2):8-14.

[10] 马永波.玉米纹枯病的综合防治措施[J].新农业,2022(13):19.

[11] 潘福智.玉米种植中常见病虫害的防治[J].种子科技,2022,40(21):112-114.

[12] 王明霞,赖廷锋,何小梅,等.甜玉米苗期重要害虫地老虎为害特点及综合防治要点[J].长江蔬菜,2021(13):49-50.

[13] 陈茹,冷鹏飞,唐勇,等.玉米苗期地老虎发生规律与防治技术[J].农村科技,2018(9):23-24.

[14] 王晓玲.广东省甜玉米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J].南方农业,2023,17(1):61-63,69.

[15] 高萌.玉米病虫害类型及综合防治措施[J].世界热带农业信息,2023(4):36-37.

(责任编辑:敬廷桃)

猜你喜欢

鲜食玉米西南地区栽培技术
基于MCI指数的西南地区近60年夏季干旱特征
西南地区干湿演变特征及其对ENSO事件的响应
山西队戏向西南地区的传播
鲜食玉米高产高效施肥技术的探究
Завершено строительство крупнейшего комплексного транспортного узла на юго
--западе Китая
番茄大棚栽培技术探析
早春大棚番茄高产栽培技术
石榴短枝红在驻马店引种表现及丰产栽培技术
德宏州鲜食玉米产业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