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生产生态化栽植技术与水土保持措施
2023-07-30彭耀根
彭耀根
(来宾市兴宾区大湾镇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心,广西 来宾 546103)
0 引言
在科学技术和社会文明快速发展的新时期,资源与环境问题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重点问题,森林资源作为自然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对林业资源造成了影响与破坏。随着我国森林面积的减少和水土流失、绿地沙漠化等问题凸显,森林保护与人工栽植成为林业发展的新方向。发展生态林业符合我国可持续发展的环保理念,不仅能有效改善森林环境,更有利于维持森林资源的长久利用,发挥森林对环境、空气的调节能力,改善生态环境,并长久创造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1 林业生态化发展价值
森林是树木、所种植被的集中生长环境总称,是一种宝贵的可再生资源,森林遭到破坏后,若想人工恢复其生态特征,需要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努力才能完成,保护森林资源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从现阶段我国林业生产经营特征来看,生态型原则已经成为十分重要的基础性原则,合理培育人工森林是社会发展和生态建设的重要工作也是难点工作。森林内植物的生长具有一定的地域性特点和随机特征,其整体维持相对的平衡状态,当森林资源遭到破坏,要通过人工进行修复难度极大,不仅需要因地制宜的选择栽植品种,还应重视在人工造林过程中不对林业的生态系统产生其他不利影响。
林业的生态化建设能在一定程度上恢复被破坏的森林生态系统,使森林恢复净化空气、吸收二氧化碳、改善环境污染等重要作用,实现通过林业生态建设恢复林业植被积聚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等重要功能,同时通过森林系统为野生动物创造良好的栖息环境,实现动物与植物品种的有效保护与传承[1]。
林业的生态化建设还在一定程度改变了我国林业资源供需不平衡的问题,实现了木材和林业产出其他资源的平衡供给,为建筑业、造纸业等相关行业发展提供有效保证。
2 林业生态性问题
近年来,随着天然林保护工程和人工造林工程的持续实施,我国的森林覆盖率呈现稳步上升的趋势。人工造林的覆盖面积以达到我国森林整体覆盖面积的30%以上,我国以成为世界范围人工造林面积最大的国家。但人工造成的弊端也日益凸显,首先,传统的人工造林方式树种选择单一,造林过程缺乏系统的规划与设计,在同一地块、同一时间集中进行大面积的人工造林,导致树木整体生长同龄化严重,易引起地力减退的问题。同时单一树种的大面积人工林抗病虫害能力较弱,相对于天然林而言,其生态功能明显偏低。其次,传统的人工造林过程过于粗放,树木栽植偏密,部分林地栽植后仅供木材供给使用,忽视人工造林的生态效益,甚至在造林过程中造成生态破坏和水土流失。再次,目前我国的森林砍伐与消耗速度仍明显快于森林栽植与养成速度。导致森林资源自给自足的能力不足,森林被破坏区域土壤沙漠化严重,易造成土壤风蚀及扬尘、沙尘暴等恶劣气候现象[2]。
3 林业生态建设工作需求
在我国林业保护政策的实施下,林业的生产经营模式发生了显著变化,林业相关工作的实际需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造林工作的合理化实施。如何利用人工造林在增加木材资源供给的同时,增强人工林的生态效率与社会效益,使人工林的生态功能与天然林近一步接近,是未来人工造林工作必然趋势;二是林业生态环境的保护与修复。除人工造林以外,林业生态环境还受到水土流失、畜牧业啃食植被、人工干预破坏生态平衡等因素的影响,未来应着重加强生态林业建设;三是提高森林保护意识。一方面要合理设计森林资源的采伐量,促进森林资源的供需平衡,另一方面要加强对森林工作者、林区人民的思想教育,重视对森林的保护,预防乱砍乱伐及森林火灾,减少森林资源的不必要破坏[3]。
4 生态化栽植技术
与农业和工业相比,林业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更为直接,由于人类的生产生活不可避免的获取森林资源,尤其是树木资源,因此,通过人工栽植树木保护林业生态平衡,满足社会发展需求成为林业的重要工作之一。为进一步提高栽植技术的合理性,从生态保护的角度出发,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和保护自然理念开展林木栽植,则应探索一条生态化移栽新思路[4]。
4.1 树木品种选配
森林系统的树木、植被、各种生物是一个密切关联的生态系统,应从生态发展的角度开展移栽工作的树木品种选择和搭配。树木品种的选择应从以下几方面考虑:一是重视本地优势树种的培育。本地树种是森林自然选择的结果,对于地区的气候条件、森林环境具有天然亲和力,易于与森林的生态系统相契合,选择过程应对本地树种进行筛选,及选择生存能力和适应能力强的树种,促进树种在净化空间环境及防治水土流失等方面的积极作用;二是重视树种的多样化培育。应改变传统单一树种栽植的形式,坚持多样化育苗,建立树种搭配的合理化工作方案,保证各种树木生长期错落有致,不出现过分争抢养分、空间、光照等问题适当引进外地的优良树种和商品树种,丰富生态植株分布,对于特殊地区,如山坡地、沙土地应选择防风固土能力更强的树种进行栽植。
4.2 做好移栽规划
杜绝盲目栽植的粗放形式,利用林间勘测、卫星成像、无人机拍摄等多种形式获得林间的详细数据信息,结合树种的选择范围,利用计算机分析、生态模拟、人工经验修正等多种形式建立详细且科学的移栽规划方案。首先,应明确移栽的相应技术要求,确定起苗、移栽的时间,移栽过程所需的设备、整地方案等。其次,应明确移栽人员、测量的行走和行驶路线,预先讲解移栽施工方案,分发设计方案土质,要求参与人员严格执行,并通过培训使参与人员明确移栽的相关技术要求,说明移栽过程注意事项,避免造成森林环境破坏。再次,做好工作后垃圾、随身物品的整理、检查和处理,严格注意森林防火[5]。
4.3 保证移栽质量
移栽过程应严格执行规范操作,确保苗木健康、科学的移栽进入森林。首先,要做到科学起苗,根据不同的树木品种,合理选择起苗的方式,对于普通的阔叶树种,可采用裸根起苗的方式,根系不带土进行移栽,在运输和栽植过程都更加方便快捷,但对于珍贵树种或适应能力相对不足等品种,应当采用带土球起苗法,以提高移栽成活率。其次,起苗要及时对苗木进行修剪,以降低移栽前苗木水分丧失,保持苗木活性,同时将有病害、虫卵等枝叶去除,降低病虫害发生几率。再次,移栽过程应严格按照预设的方案实施,针对已经机械或人工开好的穴坑,先进行树苗的分类和放置,并安排专人核对苗木种类是否正确,确认无误后方可实施栽植。栽植时应检查穴坑深度与对于苗木是否匹配,必要时进行深挖或填土,保证苗木深度位置合理,覆土前将苗木扶直,确保裸根苗木根部舒展,带土球的苗木土球稳定,覆土后将土层适当压实,保证地表平整。
4.4 科学实施植保
移栽完成后为保证苗木成活率和健康生长,应重视苗木管理与植保工作,重点加强灌溉、施肥、病虫害防治等工作。首先,要做好定期灌溉工作,通常在移栽完成后的当天,就应当进行一次充分灌溉,确保根系周边土壤全部湿润,并在移栽后的第3天和第7天分别进行一次灌溉以促进苗木成活。其次,为保护林业生态环境,人工栽植的苗木施肥主要以有机肥为主,化学肥料应严格控制用量,以免出现环境污染。再次,人工栽植的苗木更容易受到病虫害威胁,应充分利用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的方式与化学防治相结合,在保证苗木成活的同时,降低农药使用量,或采取对靶喷施、静电喷施等技术控制喷施范围,减少农药漂移,保护森林生态环境[6]。
5 林业水土保持
5.1 水土保持的生态必要性
水土流失是生态环境遭受破坏的表现形式之一,随着水土流失过程,不仅土壤减少,且土壤中的氮、磷、钾等微量元素也随之流失,土壤的微生物生存环境遭受破坏,导致土壤肥力降低,地表生长的植物健康程度降低。近年来,森林资源的破坏造成深林区域尤其是山区林地的水土流失严重,对林业生态保护工作的有效开展产生不利影响,通过林业合理化管理和开发来改善水土流失,使森林恢复吸水性、固土性优势是林业亟待解决的重要工作。
5.2 林业水土保持的有效措施
5.2.1 加强绿化覆盖面积
绿化覆盖面积是水土保持的关键,因此,在加强林木栽植过程中,无论采取哪种树种或采取何种种植方式,都会在种植区域显著提高水土保持能力。绿化覆盖的要点是确保地表足够的植被覆盖率,在栽植林木的同时采取树草兼种的方式能进一步提高水土保持能力,降低自然降水和大风造成的地表冲刷和侵蚀,有效稳固土壤[7]。
5.2.2 重视防风林建设
风蚀是林业土壤流失的主要形式之一,尤其在植被被破坏的山地林业区和干旱的平原地区,由于植被不足易造成土壤干旱和沙化的严重问题,在这些区域加强防风林的建设尤为重要。防风林的树种和植被选择必须结合地形地势和土壤特征开展,利用植被增强地表土壤紧固性和湿润性的同时,防风林还必须设计相应的通风密度,高大林木数量不宜过多,林木整体满足地区风力状态。
5.2.3 建设林间排水沟渠
控制和改善地表径流是预防水土流失的有效手段,林间的环境相对复杂,尤其是山区和坡地的林业环境,降雨后水流较急,对地表土壤的冲刷较为明显。通过在田间合理设计排水输水的沟渠能有效控制水流,利用人工硬化的沟渠排水,提高排水效率,同时将沟渠水源集中利用,改善林业水资源环境,提高抗旱能力,促进生态恢复。
5.2.4 加强坡地安全设施建设
林业坡地的水土流失不仅造成植被面积降低,而且易造成泥石流、山体滑坡等安全隐患。为提高坡地安全性,可建立沟坡防护林,对土壤下滑问题进行控制。同时,采用机械化结合、地理力学、建筑工程技术对危险山坡进行固化,在预防水土流失的同时,提高林业地区的安全性[8]。
6 结语
综上所述,在现阶段的林业产业发展过程中,加强生态建设、传播环境保护理念十分重要,林业管理部门应当加强统筹规划,科学实施因地制宜的人工林建设,做好树种的合理选择和林区分布,重视林业植被资源和水土资源的保护与利用,以生态保护为首要任务,兼顾环境建设与资源开发,实现我国生态资源的长久科学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