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及主要问题分析
2023-07-30徐涛
徐 涛
(黑龙江省农业机械工程科学研究院,哈尔滨 150081)
0 引言
现代农业的发展离不开科技化、机械化、水利化和信息化。“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农业机械化”,这是毛泽东主席提出的著名论断。邓小平同志也指出“农业现代化不单单是机械化,还包括应用和发展科学技术等”。而能够长期维持国家粮食高产稳产的关键性因素在于农业机械化配套技术的支撑。在农业生产全过程中应用现代农业机械化技术,对于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提升,促进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1]。
黑龙江省作为国内最先发展和实施农业机械化战略的省份,创造出许多个全国“第一”,对于全国粮食的持续稳产、高产做出了巨大贡献,同时也为中国农机化事业的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促进和推动作用。从解放初期到改革开放前的近30年,由于黑龙江省独特的地理和人文条件,人少地多为农业机械的大面积、大范围推广应用提供了条件,加之计划经济的植入,黑龙江省的农机化事业开始了第一个跨越式发展时期,尤其在黑龙江省垦区农机化试验农场中全程机械化的使用,更是极大地促进了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进程,全省农机化水平达到了全国的最高点。进入改革开放初期,随着大量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农村城镇化的建立,造成了可耕作人口与耕种土地之间的供需矛盾。市场对于农业机械的需求达到了较高的程度,这为黑龙江省农机化事业的发展创造了优良的前提条件,农机化事业的发展进入一个新的机遇期,历数近二十年,取得了较大的进步,尤其是在 “十三五”期间,黑龙江省农机工业和推广应用更是成绩斐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2]。
黑龙江省农机化事业在取得进步的同时,在发展模式、产业结构和管理方式等方面还存在着突出的问题,还不能满足农业大发展和农村经济进步的需要,农业机械化可持续发展面临众多挑战,亟待转变。
1 发展概况及历程
1.1 基本情况
黑龙江省是我国最早实施农业生产机械化作业的省份,也是目前国内机械化耕作面积最大、农业机械化水平最高、农机化对农业生产贡献率最大的省份。粮食产量和商品率全国第一,被誉为北方大粮仓,为我国的粮食安全问题作出突出的贡献。黑龙江的农机化事业在解放初期是一个艰难的创业时期,在一无技术、二无人才、三无经验的情况下,克服了种种困难,为农机化的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黑龙江的农机化发展历程可以说是中国农机化发展史的一个缩影,代表着中国农机化发展的最新、最高水平。昔日的“北大荒”如何能成为今日的“北大仓”,这是数代“北大荒人”共同智慧的结果,与他们的不懈努力与耕耘是分不开的,更离不开农业科技进步与农机化发展的促进和推动。
1.2 发展历程
黑龙江省农机化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起步壮大阶段(解放初至20世纪70年代末)。新中国成立之初,农业生产力水平非常落后,生产效率十分低下,农业动力以人畜力主,农业机械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几乎为零。从最初拓荒者原始的锹镐和人拉犁开始,到轰隆隆开起的“火犁”,随着一大批国营机械化农场的相继建立,黑龙江省的农机化事业开始了艰难的创业历程。1954年12月,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国营机械化农场——友谊农场开始建设,这是我国机械化程度最高的农场,被誉为“天下第一场”;随后,中国制造的第一台履带式拖拉机东方红-54在该农场使用,此后,国家先后在该农场投入大量先进农机具。这一时期是中国农机化事业快速发展的阶段,中国终于有了初具规模的农业机械化生产作业。
第二阶段,转型跨越阶段(20世纪80年代初至90年代末)。改革开放初期,黑龙江省的农机化事业停滞不前,逐渐被国内其他先进省份所赶超。进入20世纪9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向城市和沿海发达省份转移,造成了可耕作人口与耕种土地之间的供需矛盾,市场对于农业机械的需求达到了较高的程度。在强化政府必要引导作用的前提下,加之农机装备科技进步的推动,农机化事业的发展进入了跨越式发展期。集约化经营为农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制条件,农机化合作服务组织的建立让农业机械大有用武之地,提高了使用效率,增加了农户收益。该阶段,大型国营农场率先引进国外先进的大马力牵引动力,并为其配套科技含量高、结构功能多、作业效果好、生产效率高的新型农机装备。良好的示范效果带动了整个黑龙江省的农机化发展方向,黑龙江的农机装备整体水平和档次也发生了质的变化,综合农机化程度逐年快速提高。
第三阶段,初步现代化阶段(21世纪初至今)。21世纪初,黑龙江省的机械化耕整地、播种、中耕、收获、田间运输5项作业综合程度已经分别达到85.4%,71.3%,84.9%,32.2%和84.4%。黑龙江省看准农机化发展的短板,在随后发展中围绕全面提高耕种收作业全方位综合机械化水平上下功夫,并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和巨大进步。尤其是在进入 “十三五”期间,黑龙江省农机化更是成绩斐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截止2018年底,黑龙江省农业机械化综合水平达到96.8%,比40年前提高57.9%,高出全国平均30%。大型农机装备拥有量全国第一,农机利用率全国第一,为黑龙江省粮食总产量连续6年超过750亿kg做出突出贡献。
2 发展现状
2.1 农业机械总保有量持续增加
截至2022年底,黑龙江省农业机械总动力达7 090.81万kW,比2021年增长2.59%。黑龙江省拖拉机保有量达155.8万台,其中74.57 kW(100马力)及以上拖拉机9.6万台,149.14 kW(200马力)及以上拖拉机3.8万台,较2021年分别增加10.34%和5.7%。中型拖拉机功率段上延趋势明显,大型拖拉机147 kW以上机型增幅较大,而同期小型拖拉机的数量却出现了负增长,国家降耗增效鼓励引导政策收效明显。
大中型拖拉机配套农具数量近500万部,其中,耕整机具33.8万台,旋耕机46.2万台,播种机120.8万台,排灌动力机械38.0万套,联合收获机总量上由2019年的15.8万台增加到2020年的17.97万台,同比增长13.76%,收获综合机械化水平的迅猛提升直接助推了农机化综合程度提高。农用运输车的保有量在持续走低,以年均0.5%的速度在减少,说明黑龙江省由前些年大力发展农用运输市场所带来的农用运输车激增,已经达到了顶峰,正处于回弹调整期。
2.2 加快农机装备工业发展步伐,全力推进农机装备产业升级
随着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步伐的深入,在千亿斤粮食产能工程和国家购机补贴政策的推动下,市场对先进农业机具装备的需求量也在快速增加,农民对使用先进农业机械的热情持续升温,新型农业机械市场需求强劲,直接促进了配套新型农机装备产业的快速发展,黑龙江省的新型农机装备制造产业整体水平得到了长足的进步。通过农机合作社装备政府采购和农机购置补贴,完善地方优惠政策和投资补助等方式,推进与国内外先进农机制造企业的联系与合作,利用毗邻俄罗斯境外市场的优势,引进先进大马力拖拉机、收获机、水稻插秧机、大型配套农具等产业项目,实施以市场换技术、换产业、换资本战略。开展专项招商工作,重点引进日本久保田和洋马株式会社等国内外知名的水田用拖拉机、水稻插秧机、水稻收获机等农机制造企业入驻黑龙江省。引进的企业要高起点起步,杜绝低水平重复性建设,不支持组装式的发展模式,要有资金、带技术、管设备、配技术人员,真正形成产业化生产模式。
2.3 农机装备制造企业成为带动地方经济增长的新亮点
2020年,黑龙江省农机销售额近585亿元,其中农机具补贴销售额129.50亿元,占全国总销售额的13.45%,销售额排名全国第一。补贴销量共计15.89万台套,占全国农业机械总销量的5.11%,农机销售台套数在全国38个补贴销量地区中排名第七。而省内产品市场份额仅占23%左右,省内产品的缺失彰显了黑龙江省农机装备制造业和企业发展的相对落后。2010年以后,黑龙江省为了大力支持推动本省农机装备制造企业的发展,先后在哈尔滨、齐齐哈尔、佳木斯、大庆、七台河、农垦松花江农场建立了六大农机园区并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和招商引资活动,加快推进“哈大齐”工业走廊建设等促进农机装备工业振兴发展新举措落地实施。2022年推出《产业振兴行动计划(2022—2026年)》,提出着力培育壮大包括高端装备和农机装备等5个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优势产业集群,力争到2026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迈上2万亿元新台阶。
2.4 农机科研体系完备,丰厚科研底蕴助推黑龙江农机化快速发展
提升农机装备发展重点在提高农机科研的自主研发创新能力建设,着力解决高端智能农机装备的研发制造水平方面。积极突破制约农机装备科技创新堵点,比如在创新链条、人才供应、技术研发及市场推广等方面,积极推进产学研一体化发展方式,优化产业创新服务平台建设,发挥好高校、科研院所农机创新和产业体系优势。
多年来,黑龙江省形成了以东北农业大学、八一农垦大学及黑龙江省农业机械工程科学研究院等大学、科研院所为支撑的农机创新技术研发体系。黑龙江省农机科研整体水平和数量在全国名列前茅。目前,黑龙江省已经成立了由黑龙江省农业机械工程科学研究院牵头的27家科研、学校和企业参加的农机装备制造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为黑龙江省研制开发农机新产品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2.5 政府对农机化的扶持力度逐年加大,补贴政策日臻完善
黑龙江省农机购置补贴政策是一项支农惠农措施,其核心内容就在于以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为目标,以提高农机装备总量、改善装备结构、提高农机化水平、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拉动农机工业和服务业发展为主要任务,突出先进适用、技术成熟、安全可靠、节能环保、服务到为的机具推广应用,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尊重农民购买农机具的自主权,引导农机企业加强研发,提高产品质量,最大限度发挥财政补贴政策的引导效应,进一步调动农民购买和使用先进农机具的积极性,扩大农村消费,促进全省农村经济高质快速发展。
黑龙江省农机补贴政策始于2003年,经过多年的推进实施,补贴政策日趋健全,补贴范围更加全面,补贴金额进一步增加,政策效果越加明显。农机购置补贴政策也率先在黑龙江省试点实行,补贴额度逐年提高,极大地调动了农户购买和使用农机具的热情,通过农机合作社装备政府采购和农机购置补贴,进一步完善地方优惠政策和投资补助等方式,受益面涵盖更加广泛,农机化政策性引导初见成效,农机装备制造业结构配置趋于合理。
3 发展建议
目前,黑龙江省农机化发展存在着各种限制发展的制约因素,这与黑龙江省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要求和“十四五”期间实现粮食产量超900亿kg的粮食产能巩固工程还存在很大差距。如何实现与农机农艺融合可持续良性发展,如何从质的角度提升农机化发展水平已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3.1 提升先进技术装备的有效供给
黑龙江省是全国农机制造产业基础条件较好的省份之一,农机装备制造产业体系较为完整,但整体技术装备水平较低。与部分国家先进水平的差距依然明显,低端重复建设严重,产业管理粗放,企业规模小而低,技术装备落后,基础性研究差,产品科技含量低,更新换代步伐慢,影响到农机装备工业的提档升级,造成先进装备的制造应用能力差,制约了农机化的快速高质量发展。
现代农业要求实现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农业发展目标,要走集约化、高技术的道路[3]。农业的发展离不开机械化,尤其高端智能农机装备的应用对于提升农业生产力和竞争力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4]。
3.2 加强农机与农艺的融合
农业机械学属于农机工程科学研究范畴,而农艺则是指农作物的栽培种植的基本方法,涵盖于农学研究领域。农机与农艺相结合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基本要求,是实现农业生产力水平快速提高和农产品产量持续增加的有效动力, 农机与农艺相互限制,而又相互促进[5]。农艺的发展往往处于先导地位,是机械化发展的重要前提,而机械作业对农艺的发展和演变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两者只有真正地结合起来,才能发挥更大的作用,才能最大限度地体现出各自的价值和存在的意义。
黑龙江省的农机与农艺的结合不够紧密,在农机科研方面,省内有各级别的农业科研院所和农机科研院所之分,相对独立的科研体制制约了农机与农艺从源头上的结合,相互隔阂制约,造成农机化发展滞后。从技术推广部门上分又会有农技推广站和农机推广站之分,部门分立,不能形成合力,造成农机为农艺配套难,农艺推广无机械保障,推广乏力等显著问题。
3.3 完善农业机械化公共服务体系
黑龙江省的农机化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相对滞后,公共服务水平不高,能力不强,农机服务组织少,作业面积覆盖率低,农机作业服务的组织化程度有待提升,作业的质量效益较低,农民积极性不高[6-8]。从合作社组织内部来看,在农机服务组织化、市场化的发展过程中,众多行为主体之间既存在明显的共同利益,各主体均存在对自身效用最大化的追求,相互间难免存在利益冲突,是基于共同利益下的合作博弈。另据不完全统计,黑龙江省农机专业合作社成员的文化水平都比较低,初高中以下占全部合作社成员人数的68.3%,整体素质偏低。因此在技术、管理、销售等方面的人才十分短缺,影响着专业合作社的基本运营和深度发展[9]。
提升黑龙江省的农机化公共服务体系整体水平,建立健全专业合作社组织主要采取以下措施:首先,应建立起完善的企业法人主体地位,使得权责清晰,健全完善的财务制度[10];其次,理清投资方式,明晰占股比例,保护投资各方合理利益诉求;第三,提高土地流转率,增加大面积、规模化、机械化作业能力;第四,加强农机专业合作社经营管理人才培养。
3.4 提高农机综合运用管理水平
农机运用学是一门涉及农业机械及机组操作、维护和运用管理的一门管理科学。农业机械运用者只有熟练地制定农业生产机械化作业方案,掌握机务工作计划和调度方法,合理配置机组、机群的时间空间位置,才能管好用好机械,提高其作业效率,使之获得更高水平的经济效益。
黑龙江省的农机化发展更多地重视机械数量的增加,而轻视了机具技术质量的提升;更多地注重机械产品本身,而轻于综合化、智能化、效益化的运用管理的研究,从而导致了黑龙江省的农机发展基础设施不配套,农机作业运用条件水平低,经济效益提升缓慢。
解决黑龙江省农机运用水平低下主要从以下方面入手:首先,提高对农机化运用软实力的培养。其次,加强懂农机懂农艺的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注重农业生产一线的实际工作经验历练;第三,提升农机运用现代化管理方法手段,采用高技术含量智能化的手段,如GPS管理系统以及云端智慧农业系统等[11],农机运用管理产生革命性的创新。
3.5 加强农机化培训推广体系建设
农机设计、研发、生产、推广、销售等各个环节都需要大量的人才,人才队伍建设是支撑农机化事业发展的根本保障。应从政府、企业等各个层面强化农机化培训教育活动力度和覆盖面,把农户真正所需所想的实用性知识和本领传授到生产第一线,服务生产第一线。加强农机化方面科技型、管理型和实用型人才培训力度,积极打造懂技术、有文化、善经营、会操作的新型农机手和职业农民。提高农机管理人员、技术人员、操作人员的整体技能和运用水平,确保在农业生产中先进农机装备能够发挥其应有作用。
提高农机化示范推广能力,强化农机推广体系基础设施建设,加大资金和政策支持力度,通过活化机制和强化职能,逐步形成市场引导于国家扶持相结合的新型农机化推广体系,从而建立以县、乡农机推广机构为主导,以各类农机服务组织为重要补充力量的农机推广服务网络。
3.6 推进农业产业体系全程全面机械化
强化农机化在农业生产全产业链中的应用,提高农机化应用的深度、广度及强度。深入实施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全面机械化行动,聚焦发展薄弱环节,围绕绿色生态发展、秸秆还离田、化肥农药减量增效,大力探索推进玉米、大豆、水稻等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全面机械化。制定新型技术模式和路线,提升植保施肥施药机械作业精准化、高效化、精准化和智能化水平,保证在秸秆机械化处理、深耕深松深埋、少免耕精量播种、植保施肥施药等环节实现较大突破。
探索适合黑龙江省使用的非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新技术路线和模式,有效提升在设施农业、机械育种、鲜食玉米、畜牧养殖及农产品精深加工等薄弱环节机械化生产整体技术水平。加快育种机械化专用设备的研究推广运用,促使良种、良法、以及良地、良机配套,为全程全面机械化作业、规模化生产创造条件。
建立品种、栽培、装备等多学科多领域协同联动机制,充分发挥现代农业产业园和科技园区的科技引领和支撑作用,构建标准化、规模化和地域化的种养相结合的机械化生产模式。创新驱动方式,建立深松深耕、秸秆利用以及盐碱改造等生产模式和激励机制,大力推进农业生产全过程全面农业机械化。
3.7 提高农机化惠农政策支持力度
根据黑龙江省农业生产中急需解决的农机化作业难点,积极研发推广适用新型农机装备,积极组织该类型农机产品完成产品和推广鉴定,加快农机新产品纳入补贴目录的效率,使更多农机化新产品享受国家农机购置补贴政策支持,缓解农户购机压力的同时,使得新产品能够快速服务农业生产一线,打通黑龙江省农机化发展关键节点。
强化购机补贴政策各项措施,巩固现有补贴成果,进一步完善农机购置补贴相关机制和配套办法,提高补贴时效和效能,探索新型信贷服务政策,积极推进农机购置补贴贴息贷款,农户购机资金使用更为灵活方便[12]。积极拓宽黑龙江省农机购置补贴范围,将具备条件的各级各类农机产品吸纳到补贴目录中,如农业废弃物处理装备及畜禽、水产养殖农机装备等,以加快黑龙江省农业废弃物机械化及畜禽养殖机械化水平。积极落实农业农村部、财政部、商务部关于农业机械报废更新的政策要求,加快黑龙江省老旧农机装备报废更新速度,优化和完善黑龙江省农机装备结构。
4 结语
本文对黑龙江省在农业机械化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深入研究,认为虽然近些年黑龙江省农业经济一直保持快速的增长势头,农业机械化高科技手段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还不能完全满足农业生产的实际需要,农机化水平地区、时间的差异影响到了其应有的作用。
针对农机化发展现存问题,提出了如增加先进农机装备的研发和有效供给,加强农机农艺融合力度,完善农机公共服务体系以及提升农机运用综合水平,加强农机化培训推广体系建设及推进农机化惠农政策等应对策略,以此促进黑龙江省的农机化事业良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