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滟堆人文述略
2023-07-29陈舒
陈舒
滟滪堆本是坐落于瞿塘峡夔门江口的一块巨石,自古就有关于此石的记载。由于它所处的位置险要,且在长江三峡往来行船的必经之处,因此成为三峡胜景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上有关它的故事、传说及诗赋更是不胜枚举,李白、杜甫、白居易等文化名人都曾为其作文。可以说,滟滪堆不仅是长江三峡之上的一个地理坐标,更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文化符号,理应引起学者们的关注。当前以滟滪堆为研究对象的人文研究还比较有限,因此笔者不揣浅陋,试图撰此文以呈现滟滪堆的人文价值,并求教于后来之方家。
一、文献记载
各种文献当中,有关滟滪堆的记载十分丰富,且类型多样。如方志记载、个人游记、诗赋文集、民间传说等,涵盖了经史子集四部,其中以史部与集部典籍最为多见,这也反映了滟滪堆在历史与文学方面的价值。有关滟滪堆的文献记载,曹学佺在《蜀中广记》中收录了较多史料,供后人参考:
《水经注》云:“白帝城西有孤石,冬出水二十余丈,夏即没,秋时方出。滟滪如象,行人莫上;滟滪如马,行人莫下。峡人以为水侯。”李膺《益州记》云:“滟滪堆夏水涨,没数十丈,其状如马,舟人不敢进,故曰‘滟滪。 又曰‘淫豫,言舟子取途不决水脈,故犹预也。”《南史》云:“淫豫大如襆,瞿唐不可触。”《乐府》云:“淫豫大如马,瞿塘不可下。”《类要》云:“淫豫大如鳖,瞿塘行舟绝;淫豫大如龟,瞿塘不可窥。”《坤元录》又作“犹豫”。《水经注·滟滪歌》曰:“江头白浡坚相持,倏忽沦没别无期。”《孝子传》云:“庾子舆扶父柩过瞿塘,六月水泛,子舆祷而遂平,既过,泛溢如故。人歌之曰:‘滟滪如牛本不通,瞿塘水退为庾公。”成子韶《高斋题滟滪水则》云:“开封成镛子韶寄瞿塘关。怀安蹇渥泽民、成都郭公临舜卿东去,过高斋,览形胜,遣人撑舟垂绳坠石,则滟滪之水,约八十四丈。子韶曰:‘夏中江涨,滟滪上水犹三十余丈,可想见矣。泽民之子庆胄侍,淳熙乙巳丘月二十五日。”a
上文提到了宋人成镛曾游历滟滪堆,并作《水则》一文,通过成镛的记载让我们了解到,早在宋代就已有人展开了对滟滪堆初步的水文测量,滟滪堆处江水之深也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此处地形的险要。滟滪天险,为古今学人之共识,明代学者李豫亨在《推篷寤语》中言道:“景象如此,则知客谈蜀险语自不妄。”b
正是由于滟滪堆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历代经三峡水路游历蜀中的学者多有相关的游记叙述。如陆游在《入蜀游记》中谈道:
二十六日,发大谿口,入瞿塘峡,两壁对耸,上入霄汉。其平如削成,仰视天如疋练,然水已落,峡中平如油盎。过圣姥泉,盖石上一罅,人大呼于旁则泉出,屡呼则屡出,可怪也。晩至瞿唐关,唐故夔州,与白帝城相连。杜诗云:“白帝夔州各异城。”盖言难辨也。关西门正对滟滪堆,堆碎石积成,出水数十丈。土人云方夏秋水涨时,水又高于堆数十丈肩。c
通过陆游的记述,我们得知,滟滪堆旁有一泉,名曰“圣姥泉”。至于文中提及“圣姥泉”的神奇自然现象,我们则可以从北宋王巩的《闻见近录》中一览其究竟:
夔峡将至滟滪堆,峡左岩上有题“圣泉”二字,泉上有大石,谓之洞石而初无泉也,至者击石大呼,则水自石下出。予尝往焚香,俾舟人击之,舟人呼曰:“山神土地渴矣。”久之不报。一卒无室家,复大呼曰:“龙王龙王,万姓渴矣。”随声水大注,时正月雪寒,其水如汤。或曰:“夏则如冰,凡呼者必以万岁,必以龙王而呼之,水于是出矣。”d
范成大在《吴船录》中,则是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将瞿塘滟滪之险描写的淋漓尽致:
独滟滪之顶,犹涡纹瀺灂,舟拂其上以过,揺橹者汗手死心,皆面无人色。盖天下至险之地,行路极危之时,旁观皆神惊,余已在舟中,一切付自然,不暇问,掳胡床坐招头处,任其荡兀。e
正是因为有了瞿塘滟滪之天险,加之以山势为屏障,白帝城城池在此修筑,自然也是易守难攻,《夔州府志》中有《城池形勢说》,称夔州城为“一夫当关,万夫莫开”f。
二、文学作品
由于滟滪堆特殊的地理位置,历代文人墨客都曾与之结缘,除了游记叙述,与瞿塘滟滪堆有关的人文轶事也见于各类文集、书稿之中。唐代白居易曾游瞿塘峡,感于滟滪堆之形胜,作《夜入瞿唐峡》,其诗云:
瞿唐天下险,夜上信难哉!岸似双屏合,天如匹练开。逆风惊浪起,拔稔暗船来。欲识愁多少,高于滟滪堆。a
到了宋代,学者王楙考证典籍异同,认为正是白居易此诗启发了后世文人,诗中有关“愁”的思绪描写也成了后世借鉴、效法的源泉。据王楙《词句祖古人意》载:
《后山诗话》载王平甫子游谓秦少游“愁如海”之句出于江南唐李后主“问君还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之意。b仆谓李后主之意,又有所自,乐天诗曰:“欲识愁多少,高于滟滪堆。”刘禹锡诗曰:“蜀江春水拍山流,水流无限似侬愁。”得非祖此乎?则知好处前人皆已道过,后人但翻而用之耳……c
“愁如海”出自宋代词人秦观的《千秋岁·水边沙》,其末句为“春去也, 飞红万点愁如海”。根据《后山诗话》中的记载,秦观的“愁如海”参考借鉴了五代词人李煜的“问君还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王楙则进一步追根溯源,将李煜此句的创作灵感归功于白居易关于滟滪堆的描写,甚至认为与白居易同时代的诗人刘禹锡,其《竹枝词·山桃红花满上头》中的“蜀江春水拍山流,水流无限似侬愁”一句,也颇有白居易形容滟滪之愁的味道。
五代时期,后蜀学者何光远在《鉴诫录》中记载了前蜀刘隐辞数谏宁江节度使许宗宪无果,遂咏《白盐山》《滟滪堆》刺之,因此险些遭遇毒手,最终得以虎口脱险。其咏滟滪堆云:“滟滪崔嵬百万秋,年年出没几时休。未容寸土生纤草,能向当江覆巨舟。无事便腾千尺浪,与人长作一堆愁。都缘不似蟠溪石,难使渔翁下钓钩。”d刘隐辞在诗中借描述三峡滟滪之险,暗喻许宗宪的任性妄为,难以容众。 宋代僧人居简在《跋谭浚明所藏〈山谷岩下放言〉真迹》中,记述了北宋诗人黄庭坚赋诗驳“软语之讥”,其诗云:“千古城西滟滪堆,上陵下浸碧崔嵬。晓涛激喷万丈雪,夜浪急回千里雷。”e宋人李献民在《云斋广录》中,则记载了北宋诗人方子通因诗咏滟滪堆,而受到宰相王安石赏识的故事,其诗云:“湍流怪石碍通津,一一操舟若有神。自是世间无妙手,古来何事不由人。荆公一见大爱之。” f此外,宋人王十朋在《梅溪集》中言其曾在滟滪堆旁南楼与友人观瞿塘竞舟,并因之赋诗:“蜀江险处是夔州,滟滪堆边看竞舟。为报番阳相识道,去年人在此登楼。”g
历史上有关滟滪堆的文学作品十分丰富,且类型多样。诸如李白、杜甫、苏辙、杨万里等著名诗人都留下了有关滟滪堆的动人诗作,在众多诗歌作品中,有一种极具巴渝地区地方特色的诗体,即竹枝词。竹枝词多为五言或七言韵文,相比于格律诗诸如“对仗”、“平仄”等严格的要求,其形式较为灵活,重在直抒胸臆。唐代刘禹锡、宋代孙嵩、元代周巽、明代范钦、曹学佺、清代赵世显等,都有歌颂滟滪堆的竹枝词作品,可谓代不乏人。明清时小说盛行,各类小说及剧本唱词,诸如冯梦龙的《警世通言》、丁耀亢的《化人游》、李玉的《眉山秀》中,都有关于滟滪堆的描写。在以滟滪堆为创作对象的文学作品中,大多具备两种元素,即“险”与“别”:一方面,滟滪堆由于其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成就了它险要的地势特点。历代文人亲历此地,亦不免为之惊叹,因而创作的许多诗歌作品都与“险”有关,滟滪堆的险要与壮丽令诗人为之惊叹。另一方面,滟滪堆位于瞿塘峡口,夔门要津,无论是东下江南,亦或是西入蜀地,皆为长江水陆的必经之地。历代诗人多以送别友人,抒发离愁别绪作为相关诗文的创作背景。至于借助描写滟滪堆的自然景象,从而引发作者更深层次的思考,则首推历代文人创作的滟滪堆赋。以目前笔者掌握的资料来看,为滟滪堆作赋始于苏轼,历代文人皆有为之。从苏轼《滟滪堆赋》并叙可知,正是因为有了滟滪堆的存在,使得长江之水在奔流至瞿塘峡口时,水势受到了一定的阻拦,长江之水得以在峡中安行而不怒,滟滪之险反而成为遏制江水进一步泛滥的关键因素,并据此推于万物之理。明人缪昌期在《杨育原稿序》一文中,通过对苏轼《滟滪堆》中所喻之物理的体悟,将其运用于为文之中,道出了“辞达”之关键不在于言多,而当如水之形态百变,正所谓“巧取达者”。明人陆深在其《后滟滪赋》,将苏轼指出的滟滪堆之物理,引申到国家兴亡的政治问题上,认为“当国家丰亨豫大之时,必有风靡波荡之俗”,反映了他的忧患意识。南宋理学家薛绂在其《滟滪堆赋》中,进一步发明,将水之就下比作人对于利欲之趋,而滟滪之石不为所动,正是因其“则自天理”。最后,作者慨叹:“呜呼!人心之危匪石,而人欲之胜甚于水,吾观兹堆而有感于天则之严,是以忧讲学之怠,而述之于篇。”a通过观察滟滪之石与长江之水的关系,从而引发天理人欲之辨,并以此自省。曾任夔州知府的明人郭棐在其《滟滪堆赋》中,则将滟滪堆比附于历史上的英雄豪杰。郭棐在文中认为,高士有节,正如瞿塘滟滪,任凭长江之水的千载冲刷,毅然自立于其间。
三、近代以来的滟滪堆
清末,时任四川总督的丁宝桢还曾专门上《为庙祀正神功德及民恳恩勅赐封号匾额以答神庥恭折》b,为云阳县滟滪堆附近的汉桓侯(张飞)庙加封号匾额,以表彰其庇佑来往滟滪堆之间的船只安全航行。而在当时的报纸上,因滟滪堆而造成的沉船事件亦時有发生,如《京江二事》载:
京口每当东南风大作时,舟楫最宜谨慎。缘南岸濒江,冈峦重疉,崦风飘忽,易于覆舟故也。六月十八日下午,南岸龙窝江滨有一划船,满载洋油,登时失事。救生船上人见之,急升旗驶救,人口得庆更生。同时有一舟自瓜州泝流而下,亦于江面遭风,江行之险,竟至如斯。固不第瞿塘滟滪堆为难扬舲而过也。c
再如:
近因天时多雨,川河泛涨。滟滪堆时露一点,轻浮水面,故入川之船甚少。前有某行冒险雇船运货上峡,行至中途失事,船上货物捞起无多,内中如羊毛、大黄、通草等物,悉皆运来宜昌晒晾,讵为日已多浸水,后俱皆霉烂。晒未终日,又值大雨连绵未干者,反而增湿。屈计连日阴雨,此项湿货堆放厂中,又不知如何模样矣。可见“运去雷轰荐福碑”,天下之不遇时者大抵如是,何独经商为然。d
正因如此,在晚清报纸上也不乏告知来往航船当何时安全渡过三峡滟滪堆的信息:“川河正当水涨之时,九霞十八滩,民船颇难行驶,正不第瞿塘滟滪堆令人心警胆碎也。”e“近日江中水势虽日渐增高,然川峡并未封口,船舶可以行驶自如。瞿塘滟滪堆,不必愁风波之险也。”a除此之外,随着此时国家对外交流与贸易的逐渐开放,一些来自国外的旅行家及商人也在这一时期游历三峡。在他们的游记中,不乏瞿塘滟滪堆的描述。英国旅行家阿奇博尔德·约翰·利特尔曾在中国生活近五十年,在他的游记《扁舟过三峡》中,瞿塘滟滪堆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883年3月24日,星期六,在三峡的第七天……在峡谷出口处,一块巨大的四方形岩石矗立在航道正中央,将右面水道缩窄至200码,左面水道则几乎不到100码。这一危险的岩石称雁尾石,黑亮黑亮的,现在露出水面40英尺,夏天洪水季节的大部分时间则被淹没。此时,归州当局留住帆船,禁止往下行驶,直到雁尾石露出水面为止。上行5英里,在归州城的堤岸上有一个标记,高度与雁尾石顶部齐平。在眼前季节,这块可怕的岩石就像一座城堡,监督着过往船只。b
上文的“归州”即夔州,通过上述的记载,我们可以得知为保障行船的安全,政府当局会根据汛期三峡水量的大小,确定航行通过滟滪堆的时间,这恰好可以与前文报纸上有关应何时通过滟滪堆的信息相印证。
滟滪堆的险要人所共知,明代诗人贝琼曾在诗《郭忠恕出峡图》中历数三峡行船之难,其中以“峨眉五月销古雪,滟滪堆深虎须怒”形容滟滪堆,并在诗末叹言:“睹此魂魄悸,岂待杜宇夜叫猿声酸。安得凿之尽平土,万古不识风波苦。”c这在当时只能是诗人的美好愿景。观今日之三峡,其壮丽依旧,然而瞿塘峡上的滟滪堆早已成为历史的陈迹,这也意味着夔门往来的最大阻碍业已消除,而这一切都与毛泽东主席曾在三峡之上的一次航船经历有关。据陶灵《夔门今尚在,滟滪已无堆》一文载:“1958年3月30日10点,毛泽东乘坐江峡号轮船经过滟滪堆时,船长莫家瑞念起在川江上流传了千百年的古歌谣《滟滪歌》。毛泽东问陪同的有关同志:‘千百年来,滟滪堆阻碍川江航运安全,何不炸掉它?随即,滟滪堆纳入航道整治计划。”d并于1960年末完成了对瞿塘滟滪堆的最终爆破,滟滪胜景自此成为历史。
四、结语
瞿塘滟滪堆是三峡之上曾经存在千年的一处壮丽景观,同时也是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符号。滟滪堆以险著称,并因其矗立于三峡之上,任凭怒浪巨涛的冲击而不为所动,被历代文人墨客赋予了其坚强不屈的品格与精神,这也正是中华民族之精神的真实写照。1938年冬,时值抗日战争最为艰苦卓绝的阶段,大量青年学子为逃避日寇的摧残来到奉节,并在此成立“滟滪剧团”,演出了如《放下你的鞭子》《重逢》《啤酒与女人》等话剧,以及《流亡三部曲》《大刀进行曲》《最后的胜利是我们的》《到敌人后方去》《义勇军进行曲》《我们在太行山上》等抗日歌曲,极大地鼓舞了当时的民众。e滟滪堆作为物质存在的实体,最终成为历史的陈迹,总归是一大憾事,但是它对中华文化的影响则将永恒的存在下去。
﹝作者系中共陕西省委党校(陕西行政学院)讲师﹞
a (明)曹学佺:《蜀中广记》卷21,《中华再造善本·明代编·史部》,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4年,第436页、第437页。
b (明)李豫亨:《推篷寤语》卷7,《续修四库全书》第1128册《子部·杂家类》,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411页。
c (宋)陆游:《渭南文集》卷第48《入蜀记第六》,《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 1163册,台湾:商务印书馆,第690页。
d (宋)王巩:《闻见近录》,《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 1037 册,台湾:商务印书馆,第 206 页。
e (宋)范成大:《吴船录》,《唐宋史料笔记丛刊·范成大笔记六种》,中华书局,2002 年, 第 217 页。
f (清)恩成、刘德铨:《(道光)夔州府志》卷4《城池》,《中国地方志集成·四川府县志辑》,巴蜀书社,1992年,第 42 页。
a (唐)白居易:《白居易集》(全 4 册),中华书局,1979 年,第 378 页。
b 陈师道《后山诗话》载:“王游,平甫之子,尝云:今语例袭陈言,但能转移尔。世称秦词‘愁如海为新奇,不如李国主已云‘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但以江为海尔。”
c (宋)王楙:《野客丛书》卷20,《影印文淵阁〈四库全书〉》第 852 册,台湾:商务印书馆,第717页。
d (五代)何光远:《重雕足本鉴诫录》卷5,《中华再造善本·唐宋编·子部》,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年,第33页。
e (宋)居简:《北磵文集》卷7,《宋集珍本丛刊》第 71 册,线装书局,第 396 页。
f (宋)李献民:《云斋广录》卷3《诗话录》,中央书店,1936 年,第 21 页。
g (宋)王十朋:《梅溪集后集》卷12,《夔州诗全集·宋代卷》,重庆出版社,第 126 页。
a (明)周复俊:《全蜀艺文志》卷2《赋二》,《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381册,台湾:商务印书馆,第27页、第28页。
b (清)《申报》报务管理委员会:《申报》第 4284 号(上海版),出版时间:1885 年3月21日。
c (清)《申报》报务管理委员会:《申报》卷第 4428 号(上海版),出版时间:1885年8月12日。
d (清)《申报》报务管理委员会:《申报》第8438号(上海版),出版时间:1896年10月13日。
e (清)《申报》报务管理委员会:《申报》第 6836 号(上海版),出版时间:1892 年 5 月 5 日。
a (清)《申报》报务管理委员会:《申报》第 7600 号(上海版),出版时间:1894 年 6 月 19 日。
b (英)阿奇博尔德·约翰·利特尔著,黄立思译:《扁舟过三峡》,云南出版社,2016年,第 52页、第53页。
c (明)贝琼:《清江诗集》卷之五,《夔州诗全集·元明卷》,重庆出版社,2009年,第31页。
d 陶灵:《夔门今尚在,滟滪已无堆》,《文史博览》,2017 年第 12 期。
e 吴耕历:《回忆抗日时期的“滟滪剧团”》,奉节县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奉节文史资料第一辑》, 1989年3月,第28—3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