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资源融入高校育人实践研究
2023-07-29张攀
摘 要:红色资源是引领青年深刻认识红色政权来之不易、新中国来之不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之不易的生动载体。当前,红色资源融入高校育人的主体意识日益增强、内容供给日益充分,红色资源融入高校育人已具备一定的共识和条件,但实践场域的不同将影响红色资源融入高校育人的成效。未来,提升红色资源在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中的整体效能,要在实践中不断丰富育人融合场景、创新育人表达方式、提升育人话题设置能力,在青年学生中形成更多的红色资源打开方式。
关键词:红色资源;高校;育人实践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新的征程上,如何更好把青年团结起来、组织起来、动员起来,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是新时代中国青年运动和青年工作必须回答的重大课题。”红色资源中蕴含着百年大党的发展印记,是引领青年学生深刻认识红色政权来之不易、新中国来之不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之不易的生动载体,是用党的初心使命感召青年、用党的光辉旗帜指引青年、用党的优良作风塑造青年的宝贵资源。将红色资源融入高校育人实践,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践行“党办的大学让党放心、人民的大学不负人民”使命的必然要求。
一、红色资源融入高校育人实践的时代意蕴
红色资源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产物,是我们党筚路蓝缕、不懈奋斗的历史见证,集中体现了党的初心使命、光荣传统、优良作风和担当奉献的精神面貌。在中国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上,红色资源星罗棋布,诉说着曾经星星之火催生的燎原之势。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红色资源思政育人的时代价值,通过挖掘红色资源,传播红色故事,让红色基因代代传承。
(一)用红色资源回答“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始终是教育的根本问题。”红色资源饱含着一代代青年人对中国共产党坚定不移的追随和对国家民族深沉执着的热爱,青年们与党同心、与国同运的历史选择为教育注入了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鲜明底色。红色资源映射着中国共产党的价值信仰,彰显出中国共产党人强烈的历史主动、历史担当和历史使命。站在“两个一百年”的交汇点,这种历史品格弥足珍贵。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迫切需要培养出这样一批具有历史思维的时代新人。认识来源于实践,将红色资源融入高校育人实践尤为重要,只有在实践中推动个体知之深切、行之自觉,才能做到知行合一。
(二)用红色资源凝聚起第二个百年接续奋斗的赶考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把党的历史学习好、总结好,把党的宝贵经验传承好、发扬好,铭记奋斗历程,担当历史使命,从党的奋斗历史中汲取前进力量。”红色资源记述历史,蕴含着坚定的理想信念,承载着不渝的人民立场,是统一思想、凝聚共识、整装再出发的动力之源。红色资源质朴、写实,能够让学生从一个个可观可感的具体史实中深刻认识中国共产党成长壮大的发展脉络,透过历史的主题主线、主流本质,深入领会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用红色资源引领青春力量,能够让青年学生从历史中探究规律,在推进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中,不负时代,不负韶华,勇毅前行。
二、红色资源融入高校育人实践的问题审视
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红色资源融入育人的实践价值和重要意义十分显著。当前,红色资源融入高校育人的主体意识日益增强,课堂内外育人主体对红色资源融入高校育人的内容和环节有了更多的关注和谋划。红色资源的内容供给也日益充分,红色资源融入高校育人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条件。不过即便如此,面向未来,实践场域的不同还是会影响着红色资源融入高校育人的成效,因此必须仔细分析、认真审视。
(一)空间差异显著,红色资源融入高校育人资源不均衡
中国革命“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选择,决定了红色资源的地域分布特征明显,即农村地区、偏远山区占有较大的比重。而与此无法匹配的是,我国高校的总体空间布局,以京津冀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粤港澳大湾区、中原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关中平原城市群、成渝城市群为中心,形成了若干分布密集区。这样一来,红色资源融入高校育人便面临着红色资源先赋条件的不足,资源需求方与资源供给方存在着空间匹配性弱的客观现实。因此,如何解决这一问题,让红色资源深入校园,让学生体验到更多的红色文化,关系着红色资源融入高校育人的实践基础。
(二)表达方式传统,红色资源融入高校育人缺乏多元体验
文化多样才会体验多元。高校文化作为青年学生群体拥有的独特文化现象,既是学生群体终其一生的特殊记忆,又是高校教育教学的重要资源。从红色资源融入高校育人的实践来看,现有的融入方法存在着表达方式传统单一,引领校园文化建设水平较低,表现力、传播力、感染力、影响力不强的情况。整体来说,符合学生年龄特点、认知水平和精神需求的创新形式、互动元素不足,用青年人喜欢的方式影响青年、用青年人擅长的表达开展叙事的能力也不足,红色资源融入高校育人仍处于浅表层面。
(三)议题设置能力不足,红色资源融入高校育人话题热度不够
從红色资源融入高校育人的话题热度看,当前红色资源融入高校育人的现象级作品仍然较少,红色资源在高校育人语境中形成话题、引发讨论、获得关注的情况还比较少见。一方面,红色资源育人主题的设置大多具有时间节点性,即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围绕着一个主题、一个人物或一个事件来进行,这就造成红色资源中蕴含的精神谱系在有限时段内缺乏系统完整的表达构建,红色资源中蕴含的宝贵精神也不能全面展示;另一方面,红色资源融入高校育人仍缺乏议题设置的系统思考,如前端对青年热点的调研关注、中端对组织议题的遴选策划、末端对话题热度的持续跟踪和传播报道等。
三、红色资源融入高校育人实践的方向路径
红色资源形式多样、资源丰富、直观生动,可以突破学校教育的场域边界,延展高校的育人空间,在课本外呈现出革命历史的波澜壮阔和革命先烈的铮铮风骨,彰显出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因此,要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将红色资源融入高校育人实践,不断提升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质量和水平。当下,红色资源融入高校育人要持续为学生提供更多更充分的体验素材,使学生在实践中建立从记忆到理解、再到内化的深层认知。更要努力改进红色资源融入高校育人的方式路径,形成更多的红色资源打开方式,提升青年对红色资源的价值认同。
(一)深入挖掘,搭建红色资源融入高校育人的更多场景
一方面要拓展“走出去”的机会,依托“三支一扶”、西部计划、乡村振兴、“西老革”定点帮扶、区域化党建等形式,整合校内多部门开展社会实践、专业实习、国情考察等活动,将红色资源带入丰富具体的育人场景中;另一方面要在“请进来”上下功夫,要加强校地联系,打造区域协同的红色资源数据库,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融媒体手段等,将红色文化资源请进课堂、请进校园。总之,要将红色资源作为育人的重要元素,细化落实红色资源融入高校育人的举措,提升高校打造红色资源育人场景的动力、创造力和资源投入水平,打造更多印象深刻的育人场景。
(二)文创赋能,创新红色资源融入高校育人的表达方式
随着现代生活的进步,青年人的审美能力不断提升,对创意生活的要求也不断增多,这使得他们对红色资源融入育人所传递的美学品质和情感体验有了更高的要求。以深受大学生喜爱的文创产品为例,文创赋能可以让红色资源艺术化地与学生的生活学习深度融合。用学生喜爱的设计风格、传播方式和话语体系重构红色元素,做出诠释党的理论、发展历程的红色文创产品。让红色资源叙事既“正”又“潮”,让红色资源融入高校育人变得新颖、生动、有趣。因此,可以用好的文创点亮校园文化,不断提升文创意识和文创思维,设计产出叙事能力强、有情懷的文创产品,用形式多样、内涵准确、思维同频、表达上乘的红色文创产品将社会主义大学的红色基因潜移默化根植在师生心中。
(三)精准组织,提升红色资源融入高校育人的话题热度
要加强顶层设计,协同多元主体在红色资源融入高校育人中的不同侧重点,紧密联系思想政治工作部门、专业学院和人文社科力量,用好课程思政、青马工程、理论学习型社团等形式,持续做强高校的红色资源育人力量。要激发教师将红色资源融入高校育人的主体意识,完善教学科研育人评价体系,在职称评定、绩效考核、资源配置等方面形成保障机制。要发挥高校学术研究的高地优势,完善红色资源研究图谱,联系历史与现实讲好红色资源背后的故事,为红色资源的精神呈现提供学理支撑。要重塑红色资源融入高校育人的议题设置机制,深入调研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思想变化,设置迭代升级的认知议题,做优传播链条,不断提升红色资源融入高校育人的话题性,打造红色资源融入育人的“高校样本”。
参考文献:
[1]李红.我国高校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J].高等教育研究,2021(4).
[2]杨英.碎片化传播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挑战及对策[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1(10).
[3]易鹏,王永友.促进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育人实践[J].中国高等教育,2018(9).
责编:司 哲
基金项目: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一般项目“高校参与区域化党建的动力机制与实践路径研究”(编号:C2022022)
作者简介:张攀(1976— ),女,华东理工大学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中心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高校党建、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