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后尿失禁病人患病体验质性研究的Meta整合
2023-07-29李康芬郑新烈郭天智涂素华
李康芬,鲁 杰,郑新烈,刘 然,郭天智,涂素华*
1.西南医科大学护理学院,四川646000;2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
国际尿控协会(International Continence Society,ICS)将产后尿失禁(postpartum urinary incontinence,PPUI)定义为在产后发生与妊娠及分娩有关的不自主排尿的现象[1]。有研究表明,产后尿失禁发生率为12.5%~30.0%[2-4]。女性发生产后尿失禁不仅降低生活质量,导致女性出现社交退缩以及夫妻性生活不和谐等情况[5];同时因尿失禁引起产后女性的病耻感、抑郁等负面情绪也十分影响其心理健康状况[6]。此外,若未及时治疗产后尿失禁还可能增加老年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发病率[7]。《中国妇女儿童发展纲要(2021年—2030年)》明确提出,要不断提高妇女身心健康和社会适应良好状态,增强妇女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要根据不同人群的妇幼健康需求,确定针对性目标和策略[8]。因此,产后尿失禁的患病体验感需引起重视。国内外有关产妇发生尿失禁后真实体验的单个质性研究逐渐增多,但单一的质性研究结果不能诠释产妇发生尿失禁后的真实体验和感受。故本研究旨在系统评价并整合国内外关于产后尿失禁病人患病体验的质性研究,探究产后尿失禁病人患病后的体验,阐明病人的需求,为临床开展产后尿失禁症状治疗、针对性护理干预措施提供循证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文献纳入及排除标准
根据PICoS原则确定纳入标准:1)研究对象(P),即产后尿失禁病人,符合国际尿控协会对产后尿失禁的定义;2)感兴趣的现象(I),即产后尿失禁病人的生活经历、感受、内心体验等;3)情景(Co),即确诊为产后尿失禁后的全过程;4)研究类型(S),为描述性研究、现象学研究、扎根理论等质性研究。排除标准:1)无法获得全文;2)重复发表的文献;3)无法提取资料、信息不全的文献;4)非中英文文献;5)文献质量评价为C级。
1.2 文献检索策略
计算机检索英文数据库如the Cochrane Library、PubMed、Web of Science、EMbase 、CINAHL和中文数据库如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确定纳入文献后,以滚雪球的方式追溯原始文献的参考文献,避免遗漏。检索时限从建库至2022年4月。采用主题词加自由词结合的形式进行检索,英文检索词包括:postpartum period,urinary incontinence,postpartum urinary incontinence,qualitative research,interview,experience,view,need等,中文检索词包括:产后,尿失禁,漏尿,质性研究,定性研究,感受,经历,需求等。
1.3 文献筛选及资料提取
2名研究者独立进行检索、筛选与提取文献,意见不统一时,与第3位研究者协商后判定。研究者提取文献中的关键信息,包括第一作者、出版年份、国家、方法与对象、感兴趣的现象、情境因素、结果。
1.4 方法学质量评价
由2名接受过系统的循证护理培训的研究者采用《澳大利亚Joanna Briggs Institute(JBI)循证卫生保健中心质性研究质量评价标准(2017年)》[9]对纳入的文献进行独立评价。该标准包括10个条目,均以“是”“否”“不清楚”进行评价。评价后质量分成3个等级,全满足标准为A级,部分满足标准为B级,全不满足标准为C级。当意见出现分歧时,由双方进行协商达成一致或经课题组讨论纳入与否。最终选择纳入A级、B级的文献,排除C级文献。
1.5 Meta整合
本研究采用汇集性整合方法归纳研究结果[10]。研究者通过反复阅读原始研究、分析及合理解释各研究结果的含义,组合相似的研究结果,形成新的类属,再将新类属归纳为最终的整合结果。
2 结果
2.1 文献检索结果
检索数据库共获得相关文献735篇,其中the Cochrane Library 63篇、PubMed 77篇、Web of Science 313篇、EMbase 139篇、CINAHL 92篇、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11篇、中国知网16篇、万方数据库15篇、维普数据库9篇。经过EndNote软件及人工筛查去重后剩222篇,阅读文题和摘要初筛后获得文献52篇,阅读全文复筛后最终纳入5篇[11-15]文献,包括4篇现象学研究[11-14],1篇扎根理论研究[15]。
2.2 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及方法学质量评价结果
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见表1,方法学质量评价结果见表2。
表1 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
表2 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评价结果
2.3 Meta整合结果
对纳入的5篇文献进行反复阅读、分析、比较后,提炼出37个研究结果,归纳分析得到7个类别,产生2个整合结果。
2.3.1 整合结果1:病人因疾病产生的负面体验
2.3.1.1 类别1:日常生活受限及出现社交障碍
筛选8名消费者(排除条件同1.1)按随机顺序双盲测试8款市售面膜(包含未宣称“水光”的普通面膜和宣称“水光”的面膜),消费者按1~7分制对使用面膜后肌肤的水光感进行自我评估,并分别从其中挑选水光感强、中、弱的3款面膜,按1.6模型计算使用前后拟合水光指数、拟合水光指数提升值、拟合水光指数提升百分比。
产后尿失禁病人受不自主排尿的影响,导致生活方式发生改变,日常生活受到困扰。如外出活动受限(“主要是当我开车很远的时候,每当我觉得自己弄湿了,我就不得不停下来”[13]);使用成人纸尿裤(“我本来恶露的量不太多,因为漏尿我还是要穿着成人纸尿裤,因为我憋不住尿”[11]);频繁更换衣物(“我试图通过勤洗和勤换衣物来掩盖气味”[14]);睡眠紊乱(“当我晚上有尿意的时候,我睡不好,这种情况几乎每隔1 d就会发生”[13])。由尿失禁带来的生活方式的改变会影响产妇的社交,导致社交不自信,甚至排斥社交(“朋友跟我打电话,我也不想多聊,就怕她们问起我恢复得怎么样”[11])。此外,产后尿失禁也会影响病人的工作(“突然间,我打了个喷嚏,还弄湿了内裤。我告诉坐在我旁边的同事,‘我现在真的要找厕所了’,并让她接手我的案子”[13])。产后尿失禁扰乱了病人的正常生活秩序和社会交往,给病人带来不愉快的体验。
2.3.1.2 类别2:产生负性情绪
产后家庭的关注集中于新生儿,忽略了对产妇生理变化、情绪的关心。尿失禁发生后,大多数产妇只能独自面对并解决其带来的困扰,产生焦虑情绪(“我感觉很焦虑,我希望家人能够多关心我,而不是光关注孩子”[11]),以及严重尿失禁病人在打喷嚏、上楼甚至步行时也会有漏尿的症状,由此产生极大的病耻感(“第1次漏尿的时候感觉特别崩溃,哇的一下就哭出来了,觉得特别丢脸”[11]),阻碍了医患沟通(“说我的膀胱有问题,真是太尴尬了”[15])。国外研究指出,不自主排尿情况也会影响病人参与宗教活动,使其感到极度不安与担心(“我感觉很紧张,甚至在祈祷的时候,有时我觉得它还在漏”[13])。
2.3.1.3 类别3:亲密关系受损
因产后出现的尿失禁情况,婴儿照护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由于需要匆忙上厕所,既中断了母乳喂养,又无法给婴儿更多的情感满足”[14]),这不利于母婴亲密关系的建立。另一方面,产后性生活的恢复对于两性关系十分重要,而无法控制排尿情况也给夫妻间的性生活带来困扰(“有时当我和丈夫做爱时,我能感觉到尿尿的冲动。我真的很担心,如果…他会生气”[13]),产妇自身的性体验感较差(“我们有规律的性交,但一旦我把床弄湿了,一切都变脏了,我感觉很糟糕”[13])。
2.3.2 整合结果2:病人存在疾病感知障碍及渴望得到各种支持
产后尿失禁是诸多因素导致盆底肌群受损所出现的结果,对产妇的生活质量及情绪状况产生不良影响。大部分产妇对产后尿失禁的认知矛盾,一些产妇认为无需紧张(“这种情况是暂时的,是产后过程中的正常情况”[12]),而另一些产妇认为疾病无法治愈,选择接受(“生了孩子就会这样了,随着年龄的增长情况更糟”[15]),且对疾病过分轻视(“这只是小问题,因此不需要任何帮助”[14])导致求助行为受阻,延迟就医。
2.3.2.2 类别5:缺乏疾病专业知识来源
一部分产妇表示由于自身未及时得到疾病专业知识,所以当疾病猝不及防的出现时,会难以接受(“因为它会让人震惊,花了一些时间接受正在发生的事情”[12]);以及过多地了解他人的体验(“生完孩子后就不会一样了[15]”),导致产妇的不确定感增加,降低盆底肌肉锻炼的依从性(“如果尿失禁的症状增加就做了,没有我应该做的那么频繁”[14])。此外,产后女性的自觉被忽视感也会导致其不愿与医护工作者沟通自身身体状况[“他们(保健访客或助产士)关注的是婴儿而不是母亲,在产后护理中可能不会优先考虑处理尿失禁”[14]],阻碍产妇获得疾病相关的专业知识。医生的重视程度不足,使产妇出现疾病认知问题(“你会觉得你在占用他们的时间,这并不是真正的紧急情况”[12])。
2.3.2.3 类别6:寻求专业人员支持
面对产后出现的尿失禁情况,许多受访者表明渴求得到专业人员的指导[“(漏尿后)医院回访的时候我也会问我该怎么办?”[11]]。希望能尽早接收到产后尿失禁相关方面的知识(“事先了解会更好,这样我意识到发生了什么,我才会更容易接受它”[12])。此外,病人也表示希望医护人员对疾病知识进行普及,增强孕产妇及公众的接受度(“也需要让其他人意识到这种情况,以便使它不再成为一个禁忌话题”[12])。
2.3.2.4 类别7:寻求亲友情感支持来转变自身应对方式
由于产后尿失禁给产妇带来的身心负担促使产妇寻求支持以及转变应对方式。家人的情感支持会减轻产妇的心理负担[“我老公还比较好,我哭的时候他就陪着我,(漏尿了)就帮我把裤子脱下来,给我洗睡衣。”[11]]。且好友的理解也会增强盆底锻炼和治疗的依从性(“我更喜欢和近亲或好朋友讨论,这样我有种强烈的感觉,认为‘继续做下去’是十分必要的”[15])。受访者表示希望获得医疗护理措施,解决尿失禁的现状(“我意识到需要改变我的想法了,我得积极地关注治疗才能康复”[11]),也会更积极主动地调整自己的行为(“我已经养成了一种习惯,至少1 h上1次厕所。它是自动的,你不用想它”[13]),配合医生,接受其制定的应对产后尿失禁的策略。
3 讨论
3.1 改善产后尿失禁病人的认知,提供疾病相关的专业知识指导
大部分产后尿失禁病人存在疾病认知差异,导致延迟就医或不主动求医的情形出现。有研究显示,仅有4.84%的女性尿失禁病人有过求医行为[16]。这与沟通障碍导致知识缺乏、产妇产后育儿压力、自身病耻感以及短期内疾病症状无明显改善等有关[17]。因此,医护工作者应考虑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宣教方案,在妊娠期间甚至孕前通过微信公众平台等网络信息化方式常规宣教疾病相关知识,促进孕产妇及其家属乃至公众对疾病的理解与认知,减轻疾病污名化,坚定病人进行治疗的信心[18]。此外,增强人文关怀,调动产妇的主观能动性,也能提升病人从医行为及治疗的依从性[19]。
3.2 重视产后尿失禁病人疾病体验感,减轻疾病负面影响
产后尿失禁改变了产妇的健康状态,使其在家庭亲密关系的维持及日常生活等受到影响,最终会损害产妇的精神健康状态,导致产后抑郁的发生[20]。有研究明确表明,产后尿失禁病人在产后3个月内发生抑郁的风险显著高于无尿失禁病人[21]。因此,对产后尿失禁病人进行认知行为疗法等身心护理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能减轻产妇自身对疾病的负面情绪[22]。此外,重视患病体验感,了解其负面情绪的来源,给病人进行更多的心理指导,鼓励病人保持良好的心态,树立积极的信心进行治疗,以提升病人的生活质量[23]。通过运用积极心理学相关知识,对产后尿失禁病人进行心理疏导,引导其正确认识疾病,改善病耻感,并维持正常的社交活动[24]。
3.3 关注产后尿失禁病人的需求,提供充足支持
本研究结果显示,部分产后尿失禁病人希望尽早了解疾病相关知识,以免无法适应疾病的突然而至。有研究表明,产前定期进行盆底肌训练能有效降低产后尿失禁的发生[25]。故应在孕期给病人正向输入疾病相关知识,鼓励病人尽早接受干预,减少疾病发生情况以及产妇的疾病恐惧感。另外,有研究指出,产妇产后尿失禁的发生除了与年龄、产前尿失禁等原因有关,更重要的是与经阴道分娩及会阴切开有关[26],故医护人员应不断提升自身专业知识与技能水平,进行高质量的分娩管理,尽可能避免产妇会阴损伤,减少产妇产后尿失禁的发生。最后,亲友的情感支持也是病人坚持治疗的重要原因之一。应鼓励其亲友为病人提供充足的情感支持,使其更好地应对疾病带来的身心负担,从而更积极地参与康复治疗。
4 小结
本研究通过质性研究的系统评价方法,深入探讨了产后尿失禁病人的患病感受及需求,纳入文献中仅有2篇A级文献,这表明可能有偏倚存在,但来自不同国家的文献也较为真实地反映了产后尿失禁病人的患病体验,有一定的参考意义。整合结果表明,产后尿失禁病人对于疾病的认知水平不足,且对疾病相关信息的获取未得到满足。此外,由于产后尿失禁加重病人的身心问题,严重干扰病人的健康生活质量。当前,国内关于产后尿失禁的质性研究较少,对病人的患病体验关注度不够,以至于无法更深层次地了解病人的需求,未来可继续丰富产后尿失禁的质性研究内容,以便为临床更好地开展干预提供更有力的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