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精神科护士遭受工作场所暴力后心理弹性对创伤后成长的影响

2023-07-29肖爱祥叶君荣吴晨欣王浩云

循证护理 2023年14期
关键词:精神科场所暴力

邢 蝶,肖爱祥,叶君荣,吴晨欣,王浩云

1.广州医科大学护理学院,广东510030;2.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

医务人员在工作中会遭受到不同形式的暴力,包括殴打、踢、推、撞等身体侵犯以及心理暴力包括言语谩骂(侮辱、骚扰等)、不合理指责、恶意映射医护人员等侵犯行为[1]。在全球医疗行业工作场所暴力(workplace violence,WPV)较为严峻的背景下,护士的遭受率是最为显著的,全球有50.5%的护士遭受过工作场所暴力,其中亚洲护士占57.5%,我国精神科护士遭受工作场所暴力者占62.82%[2-3]。频发的工作场所暴力给医务人员带来了诸多的不良影响,受害者甚至会出现创伤后应激障碍,目前已成为国内外研究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4-5]。出现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时,受害护士在工作中可能会出现不适感觉,继而产生消极、负面不愉快的情绪(如厌烦、惊恐等),个别影响严重者甚至会出现无法完成护理工作任务的情况,产生转岗的想法。创伤后成长即个体创伤后自我调整、积极改变和恢复的能力。创伤后成长则有别于PTSD,创伤后成长水平高的当事人能在创伤后不断自我调整、积极改变和不断恢复,是促进创伤后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6]。有研究表明,心理弹性是预测创伤后成长水平的重要因素。心理弹性评分越高,创伤后成长水平越高,心理状况更稳定[7]。而工作场所暴力作为一种突发的创伤事件,如何减少遭受暴力后护士的PTSD发生率,提高其心理弹性及创伤后成长水平是护理工作及管理的重点。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讨护士心理弹性对遭受暴力后创伤后成长水平的影响,以期更好地提升护理人员心理健康水平,提升护士队伍质量提供科学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采用方便抽样法,选取广东省4所三级甲等精神专科医院的护士为研究对象。根据样本量=[最大维度数×(15~20)]×[1+(15%~20%)][8],考虑20%的脱失率,依照公式算出本研究的样本量为125~173例。本调查最终纳入的样本量为143人,满足样本量需求。纳入标准:在三级甲等精神专科医院的工作年限≥1年;注册护士,取得护士执业证书;对本次调查知情,同意参加。排除标准:见习、实习以及进修人员;近12个月内经历创伤事件(如车祸、亲属离世等);近12个月内患有身体或心理疾病者;拒绝参与本研究者。

1.2 研究工具

1.2.1 一般资料调查表

由研究者在文献回顾的基础上设计,调查包括:性别、职称、护龄(工作年限<3年为低年资组,3~10年为中年资组,>10年为高年资组)、婚姻状况、文化程度、是否为独生子女、是否为专科护士、是否生育孩子以及孩子个数、是否接受过暴力管理相关培训。

1.2.2 工作场所暴力测评量表(Workplace Violence Frequency Measurement Scale,WVS)

原量表由Schat等[9]撰写,经王培席翻译和修改[10],以评估调查对象在过去1年间发生工作场所暴力频率的状况。由身体侵害、情感侵害、威胁及恐吓、语言性骚扰和肢体性骚扰共5个条目构成,采用Likert 4级评分法,按遭受暴力的次数由少到多设立4个选项,没有遭受过暴力计0分,遭受1次计1分,遭受2次或3次计2分,遭受4次及以上计3分。量表总分为各条目分数的总和,分数越高说明遭受工作场所暴力频度越高。量表的频度分级:零频度(0分)、低频度(1~5分)、中频度(6~10分)、高频度(11~15分)。本研究中该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802,具有良好的信效度。

1.2.3 心理弹性量表(Resilience Scale for Adults,RSA)

由杨立状等[11]翻译修订,包含对自我的感知、对未来的感知、家庭凝聚力、社交能力、社会资源和组织风格共6个维度,共33个条目,采用Likert 7级计分方式,将条目对半拆分、左右展示,以提升量表的效度并减少默许偏差。1分表示非常符合左边描述的程度,2分表示比较符合左边描述的程度,3分表示有点符合左边描述的程度,4分表示不确定,5分表示有点符合右边描述的程度,6分表示比较符合右边描述的程度,7分表示非常符合右边描述的程度。其中条目2,4,5,7,10~12,16~18,20,21,23~27,29,32采用顺向计分,其余条目采用反向计分,得分越高表示心理复原力水平越高。该量表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76~0.86,具有较好的信效度,可以较好地区分健康人群与病态群体[12]。

1.2.4 简体中文版创伤后成长量表(Chinese-Posttraumatic Growth Inventory,C-PTGI)

我国学者汪际[13]对美国学者Tedeschi等[14]制定的C-PTGI量表进行了汉化并修订,包括人生感悟因子、个人力量因子、新的可能性因子、与他人关系因子以及自我转变因子5个维度,共20个条目,其中人生感悟因子有6个条目,个人力量因子有3个条目,新的可能性因子有4个条目,与他人关系因子有3个条目,自我转变因子有4个条目。每个条目采用6级评分法,从“没有变化”“变化很小”“变化较小”“变化一般”“变化较大”“变化很大”依次计为0~5分,满分100分。得分越高,表明个体在经历创伤性事件后出现的成长越多。其中,得分<60分为低水平成长,60~79分为中等水平成长,≥80分为高水平成长。该量表的Cronbach′s α为0.874,各维度Cronbach′s α系数为0.611~0.796,具有良好的信效度,该量表在我国得到广泛应用。

1.3 调查方法

本研究于2021年12月—2022年2月采用问卷星对符合标准的研究对象进行线上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143份,经严格筛选出无效问卷20份后,最终回收123份有效问卷,有效率为86.01%。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护士遭受工作场所暴力的现状

本次调查研究的123名护士WVS得分为(6.79±4.02)分,其中未遭受工作场所暴力者有9人(7.3%),遭受工作场所暴力者有114人(92.7%)。遭受的暴力类型最高的是身体侵害,其次是语言性骚扰、威胁及恐吓、情感侵害,最后是肢体性骚扰。见表1。

表1 护士WVS得分情况位:分

2.2 护士遭受工作场所暴力后心理弹性与创伤后成长情况(见表2)

表2 护士遭受工作场所暴力后心理弹性与创伤后成长得分 单位:分

2.3 不同人口学特征护士心理弹性得分比较(见表3)

表3 不同人口学特征护士心理弹性得分比较 单位:分

2.4 护士遭受工作场所暴力后心理弹性与创伤后成长的相关性(见表4)

表4 心理弹性与创伤后成长的相关性(r值)

3 讨论

3.1 护士遭受工作场所暴力的现状

在研究的123名调查者中,遭受工作场所暴力者有114人,发生率为92.7%。有研究显示,护士遭受工作场所暴力率为64.3%~86.7%[15],低于本次调查结果,这可能与专科医院收治对象有关。精神专科医院主要收治的是精神异常的病人,在病人患病期间大多无自知力,受幻觉、妄想等异常思想的支配而出现骂人、伤人等行为,因而造成在精神专科医院工作的护士工作场所暴力的发生率处于更高水平。

本研究工作场所暴力的发生率处于较高水平,这可能是因为精神专科医院收治病人的特殊性,但暴力频次以中频度为主,可能与管理者加强了暴力的应对方式等措施有关。在本次调查中,工作场所暴力类型主要为身体侵害、语言性骚扰和威胁及恐吓为主。这与张帮峰[16]的结果相符合。这可能与精神科护理的工作环境有关,这类护理工作者主要面对的是精神状态异常的病人。有研究显示,精神病人发生攻击行为是一般人群的10倍[17],而且因为病人的心理影响导致其情绪不稳,非常容易激惹,所以经常和病人进行交往的精神科护士会遭遇到各种类型及不同程度的暴力。

3.2 护士遭受工作场所暴力后心理弹性现状

本研究中是否是专科护士对心理弹性有影响(P<0.05)。可能是因为精神专科护士通过相应的专科学习以及考核后能够掌握更多的技能,自我效能(自信心)更好,所以心理弹性更高。有研究指出,职称和文化程度对精神科护士的心理弹性有促进作用[18]。理论上有高学历或工作经验丰富的精神科护士能够更好地处理突发事件,并且同时能够提升自身社会适应性,故心理弹性水平较高,但本研究结果与之不同,可能是因为在本研究中职称和文化程度这2个变量的样本量分布不均,使得样本不能较好地反映总体情况,在后续研究中会持续改进。另外,心理弹性与性别、是否独生子女、是否生育孩子以及孩子个数无显著相关性,这与国内有关研究一致[19]。

3.3 护士遭受工作场所暴力后心理弹性与创伤后成长的现状

在本研究中,护士遭受工作场所暴力后创伤后成长水平处于低水平,低于方媛媛等[20]的研究结果。这可能是因为精神科病人常处于异常的精神状态,与之接触的护士会遭受到病人各种各样,不同程度的暴力,导致护士出现心理健康问题,从而需要较长的时间从创伤中恢复。在心理弹性中社交能力维度的条目均分最低,说明遭受工作场所暴力会影响到护士的社交情境和社交活动。这可能是因为精神科与普通科室的社交情景和社交活动截然不同,加之遭受工作场所暴力,使得护士在适应各种社交时出现困难。得分最高的是社会资源,这提示在遭受工作场所暴力后护士对于周围环境中社会支持与帮助有比较好的感知、获取与利用程度,从而提升自身心理弹性水平。

3.4 护士遭受工作场所暴力后心理弹性与创伤后成长的相关性

本研究中,遭受工作场所暴力后护士的心理弹性与创伤后成长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关系,即心理弹性得分越高,创伤后成长水平越高。对未来的感知、社交能力、组织风格、家庭凝聚力和社会资源5个维度与创伤后成长均具有明显的正相关。即遭受工作场所暴力后,高水平的心理弹性有利于护士对未来的认识更到位,加强社交能力,妥善处理家庭事务,获取更好的社会支持,利于其创伤后成长的提高。有研究指出,个体具有“自我调节机制”,在环境发生变化可展示出动态调控和即时适应的应对能力[21-23]。另一方面,个人的抗挫折能力和心理素养密切相关[24],心理弹性高的个体,能更好地协调个人的优势资源,积极地应对挫折,在创伤事件后获得成长。本研究结果与国内外的大部分研究结果一致[7,25-27]。这可能是因为在面对工作场所暴力时,护士能够采取积极应对的方式进行处理,也能运用社会支持舒缓遭受工作场所暴力后的不良情绪,因而可能获取较高的创伤后成长。因此,护理管理者可以通过各种的教育措施,在社会引导与支持下让护士做好对各种暴力应对技巧的练习,培养护士开朗、稳重的人格特质,从而提高精神科护士的心理弹性,提升创伤后成长水平,更好地应对工作场所暴力。

4 小结

综上所述,在遭受工作场所暴力后,心理弹性越高的护士创伤后成长水平越高,对于护理管理者,应当聚焦遭受工作场所暴力事件后护士的心理健康弹性状态,注意培育和开发其开朗、主动、沉稳的性格特点,同时注重护士专业教育建设,积极提升护士自身素质,帮助其实现创伤后成长。本研究存在以下局限性:采用方便抽样可能影响对总体的推断;研究调查时间与创伤应激时间的发生具有时间差,期间个体创伤后成长水平会发生变化,需进一步探讨分析。

猜你喜欢

精神科场所暴力
反性别暴力
精神科护理工作研究进展
听的场所
2020年5月全市场发行情况(按托管场所)
“暴力”女
远离不良场所
暴力云与送子鹳
恋爱场所的变化
精神科医护人员职业倦怠相关分析
精神科医院安全隐患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