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循证护理的术前访视模式对不稳定型心绞痛PCI治疗患者的影响
2023-07-29陈丽娜杨朝霞许慧娟左春霞
陈丽娜,杨朝霞,许慧娟,张 玉,左春霞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山东泰安271000)
不稳定型心绞痛是一种严重的冠状动脉疾病,是介于稳定型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之间的临床综合征,能够快速进展为急性心肌梗死甚至猝死。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是不稳定型心绞痛除药物治疗外最重要的治疗方法,在缓解患者心肌缺血症状、改善预后方面疗效确切。随着冠心病发病率的持续升高,PCI数量日益增加。既往研究表明,接受PCI治疗的患者容易出现焦虑、恐惧情绪[1]。借鉴外科术前访视经验,良好的术前沟通、健康教育能够缓解患者围术期负性情绪,对提高患者满意度有积极意义。循证医学通过汇总特定临床问题,遵循严格流程筛选最佳证据,依据最佳证据制订临床决策,是指导临床实践的可靠方式。本研究将基于循证护理的术前访视模式用于不稳定型心绞痛PCI治疗患者中,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21年1月1日~6月30日在我院治疗的不稳定型心绞痛PCI患者12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诊断标准及PCI适应证遵照《中国经皮冠状动脉介入诊疗指南(2016)》[2]要求。纳入标准:①诊断明确,首次行PCI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②年龄18~75周岁的患者;③术前病情稳定,生活能自理,能进行正常交流的患者;④同意参加本研究的患者。排除标准:①碘对比剂过敏者;②存在精神疾病或意识障碍者;③患有严重高血压、心律失常及有出血倾向者;④诊断为恶性肿瘤且预计生存期不足1年者;⑤住院期间与医护人员存在潜在纠纷者。采用便利抽样法将患者1∶1分别纳入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60例,男28例、女32例,年龄44~75(63.57±3.52)岁;合并症:甲亢5例,高血压19例,心功能不全7例,糖尿病26例,贫血3例。观察组60例,男31例、女29例,年龄46~77(64.21±3.39)岁;合并症:甲亢4例,高血压21例,心功能不全7例,糖尿病24例,贫血4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医院伦理委员会已对本研究方案进行审查并通过,所有参加本研究的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采用传统术前访视模式。选择临床工作超过5年、N3层级以上的护师组成护理小组,由研究者自行培训并考核。访视对象包含患者本人和家属,访视时间为术前1 d下午,访视过程10~20 min。依据患者情况采用个性化健康教育方案,访视内容包括简单评估患者一般情况、告知患者手术相关知识及术中可能出现的不适感等。
1.2.2 观察组 采用基于循证护理的术前访视模式。参考相关文献[3-4],将访视方案分为一级条目3项、二级条目13项、三级条目58项,方案具体实施内容如下。①术前评估:向主管医生和责任护士详细了解患者术前诊断、既往史、手术史、过敏史、特殊药物使用情况(重点了解抗凝、抗血小板、二甲双胍等与手术安全密切相关的药物)、手术初步方案等病历资料;评估患者生命体征、肢体活动、皮肤、桡动脉和股动脉搏动情况;查看患者血常规、肝功能、凝血功能、病毒免疫学以及心电图、超声心动图等检查报告;与患者和家属交谈,了解患者受教育程度、情绪状态、经济情况、对手术的认知情况等,心理、社会学资料。②术前健康教育:告知患者术前准备细节,如衣物准备、皮肤准备、饮食及排便等;预先向患者介绍导管室位置、基本设施、设备以及手术人员构成;配合多媒体手段简要介绍手术过程,特别是麻醉方式、穿刺部位、手术开始时间、术中可能遇到的不适和手术用时;大致介绍手术可能产生的费用。③术前指导:结合手术流程训练患者呼吸、屏气、咳嗽等动作;告知患者手术过程中如何配合,如患者出现不适或者便意应及时告知医护人员;同时,以举例、暗示、引导等方式给予患者积极心理支持。
1.3 观察指标 使用状态-特质焦虑量表(STAI)[5]评估患者术前访视前后焦虑情况,量表包含40个项目,第1~20项为状态焦虑量表(S-AI),第21~40项为特质焦虑量表(T-AI);S-AI中半数正向条目,半数负向条目;T-AI中负向条目11项,正向条目9项;采用Likert 4级评分法,分数越高说明患者焦虑状况越严重。患者病情稳定后,于出院前由责任护士采用自行设计的满意度调查表对患者满意度进行调查。
2 结果
2.1 两组术前访视前后STAI评分比较 见表1。
表1 两组术前访视前后STAI评分比较(分,
2.2 两组术后满意度比较 术后对患者满意度调查显示,观察组术后满意59例(98.3%),不满意1例(1.7%);对照组术后满意49例(81.7%),不满意11例(18.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782,P<0.05)。
3 讨论
术前访视在外科手术患者中已经得到广泛应用,并取得良好效果。针对目前介入治疗术前访视的重视程度不够问题,构建规范的适用于介入治疗患者的术前访视模式十分必要。高栋姣等[6]通过循证方法构建了冠心病介入术后患者护理路径,采用该路径后患者焦虑、抑郁情况改善,术后心功能指标和生活质量评分均提高。宋秀等[7]基于循证理论构建急性心肌梗死行急诊PCI治疗患者围术期全程护理方案,也取得良好效果。PCI是临床治疗不稳定心绞痛患者的主要方式,本研究将基于循证的术前访视方案应用于PCI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中,以评价其效果,为循证护理实践提供经验。
既往研究表明,PCI患者围术期甚至术后半年内都可能出现抑郁、焦虑情绪,并且术后伴有负性情绪的患者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升高[8-9]。牟改变等[10]发现,冠心病患者PCI术后6个月时家属焦虑、抑郁程度与患者自护能力呈负相关。还有研究表明,PCI治疗患者出现焦虑、抑郁还会使炎性因子水平升高,不利于患者术后康复,而心理干预可调节机体炎症因子及心理状态,提高患者治疗效果[11]。本研究结果显示,术前访视后,两组STAI得分均低于术前访视前(P<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说明基于循证护理的术前访视模式能够在传统术前访视基础上缓解患者焦虑状态。本研究结果还显示,观察组术后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说明基于循证护理的术前访视模式可提高PCI患者护理满意度。考虑原因为采用基于循证护理的术前访视模式后,护士访视过程更注重个体化,健康教育内容更加全面、标准,同时兼顾了解患者经济、心理、社会情况,有利于提高访视效果。
综上所述,基于循证护理的术前访视模式可缓解不稳定型心绞痛PCI治疗患者焦虑情绪,同时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具有一定临床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