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季稻旱育机械有序行抛关键技术

2023-07-29吴晨阳程驭余绪来潘志军吴小文周兵

安徽农学通报 2023年10期
关键词:旱育双季稻关键技术

吴晨阳 程驭 余绪来 潘志军 吴小文 周兵

摘要 结合安徽水稻机械化栽培技术创新团队近年开展的机械有序行抛技术试验、示范结果,本文从秧床准备、种子处理、播种与暗化出苗、苗床管理、适期抛栽等方面介绍了双季稻旱育机械有序行抛关键技术,为双季稻机械化生产提供参考。

关键词 双季稻;机械有序行抛;旱育;关键技术

中图分类号 S5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23)10-0001-04

近年来,随着农业现代科技的发展,以及农业工作人口减少、老龄化比例加大等问题的日益凸显,我国水稻机械化生产发展迅速[1-2]。我国幅员辽阔,生产条件差异大,稻作类型复杂,导致水稻種植环节机械化虽已取得了长足进步,至2020年全国水稻种植机械化率仍只有60%[3]。特别在南方双季稻区,源自日本并经本土化改进的毯苗机插,由于育秧技术复杂、秧苗素质低、机插后植伤重、缓苗期长等问题,在南方双季稻上未有大面积应用[4-6]。机直播在双季稻上因生育期限制,特别是早稻播种易受低温(倒春寒)危害,风险大、产量低且不稳定[7]。机械有序抛栽,通过抛栽机械进行水稻分行分穴(钵)有序抛栽的种植方式,克服了传统人工抛秧无序生长的缺陷[8],涵盖了机插秧的优点,大幅度地降低了人力劳动强度、提升了作业效率,并且抛栽后缓苗期短、分蘖早生快发,有利于增产、提质,受到了农民的一致欢迎[9-13]。实际生产中,有序机抛秧育秧难的问题阻碍了机械有序抛栽技术进一步的推广和应用[14-15]。

2019—2021年,安徽粮丰项目组水稻机械化栽培技术研发团队依托地区水稻绿色高质高效项目的实施,开展了有序机抛秧育秧技术试验、示范。安徽沿江地处我国双季稻生产的北缘区,双季生产季节紧,温光资源欠丰,加之气象灾害频发,双季早稻育秧既不能照搬本地单季稻或中稻育秧经验,也不能完全照搬南方双季稻主产区的生产模式[16]。为此,笔者在总结旱育抛秧栽培的育秧技术[17]和水稻钵苗机插育秧技术[18-19]的基础上,摸索和形成了一套适宜沿江平原地区的早稻大棚旱育有序机抛秧技术。本文以硬床旱育育秧方式为对象,从秧床准备、种子处理、播种与暗化出苗、苗期管理以及适期抛秧等方面阐述了双季稻旱育机械有序行抛关键技术,以期为沿江平原双季水稻机械化生产提供技术支持。

1 秧床准备

1.1 秧床处理

选择排灌分开、运秧方便、便于操作管理的连栋大棚(温室大棚)作为秧田,按照机抛秧水稻秧田与大田面积1∶40~1∶60安排秧田面积,对秧田进行耕翻平整、精细机械镇压。按1.9 m间距开沟作畦,沟宽25.0 cm,沟深15.0~18.0 cm,畦中间铺设微喷灌水管,水管两边各摆1个秧盘。秧田四周开边沟,保证秧床沟内不积水。秧床畦面要求镇压到位,不平整的地方可人工找平,摆盘前干硬可走人力,利于大规模摆盘操作。秧床旋耕整理前普施基肥,秧田可施用三元复合肥225~375 kg/hm2,肥力特别充足的可不施。

1.2 育秧钵土准备

冬前准备育秧所需的育秧钵土(营养土),应选择肥沃、疏松、熟化的土壤作为钵土,避免硬质杂物、杂草掺入。选择晴天粉碎过筛,过筛细土粒按要求应小于5 mm,且直径2~4 mm的颗粒要占到60 %以上,做成的钵土要求手捏成团落地即散,并用农膜覆盖堆闷,充分熟化,避免使用时烧苗。重黏土、重沙土和pH超出5.5~7.5的田块土不宜作为钵土。一般大田备钵土900~1 200 kg/hm2。

2 种子处理

2.1 晒种与拌种

将种子晾晒1~2次,每次2~3 h(防暴晒)。用盐水、泥水或风选选种,选好种后提倡干种子药剂拌种。可选择市面上防治恶苗病、叶瘟等效果理想的包衣剂,如24.1%肟菌·异噻胺、4.0 %精甲·噁霉灵等。用搅拌机或喷雾器进行处理,晾干24 h后方可浸种,防遇水褪色影响效果。

2.2 浸种

在干谷药剂拌种基础上,采用25 %咪鲜胺乳油2 000倍液或25%氰烯菌酯悬浮剂2 000倍液配常温水浸种。早稻品种建议昼夜浸种3~4 d左右,杂交中籼品种建议采取“日浸夜露”方式2~3 d(根据水温和效果确定),每天人工翻动3次以上,让种子均匀吸足水分。种子吸水充足标准是谷壳颜色变深,呈现半透明状,胚部膨大凸起,胚乳变软,折断无响声。用药剂浸种的,起水后不需清洗。为增加对恶苗病等苗期病害的防效,未采取干种子拌种的,也可采取芽后播前拌种措施。可于种子破胸露白后及时用4.23%甲霜·种菌唑、27%苯醚·咯·噻虫悬浮种衣剂等拌种,摊晾干燥后即可播种。

2.3 种谷破胸

根据种子生长萌发的过程和特点,催芽可以分为高温破胸、适温催芽和摊晾炼芽3个阶段。为适合机械化播种流水线操作,机抛秧种子一般破胸至露白即可上机播种。种子起水后,用40~50 ℃温水浸泡3~5 min,以提升种子整体谷温,沥干水分后进入催芽环节。采用简易码小堆催芽方法,为求保温和沥水,一般从底部至顶部依次采取“薄膜—稻草—种子—稻草—薄膜”的方法包裹保温催芽,有条件的用温室。双膜大棚或催芽箱催芽最佳,及时关注种子小堆中心温度。种子高温破胸温度控制在32~35 ℃,最高不超过38 ℃,严防烧芽,最好安放温度计及时监测。催芽至种谷80 %左右破胸露白时,及时摊晾待播。注意防止摊堆和播种不及时,出现催芽过长,造成机械播种时伤芽伤种,影响出苗率。

3 播种与暗化出苗

3.1 铺底土

机抛秧播种一般采用流水线播种,秧盘钵体底部铺撒准备好的营养细土,厚度为1.0~1.5 cm,土面平整,厚薄均匀。

3.2 补水及消毒

在播种流水线上接喷水装置,用65%敌克松配制成1∶1 000药液,播后进行喷水消毒。水量不宜过多或过少,特别严防水分过多,一般以刚好润湿整个育秧土为宜。

3.3 流水线播种

催芽至破胸后应摊晾2~4 h待播。播种前根据品种要求,调整好播种流水线的播种量、底土量、盖籽土量和喷水量。使用有序机抛秧专用秧盘。在3月中下旬播种育秧的,早籼常规稻每穴5~7粒芽谷;早籼杂交稻和中籼常规稻每穴3~5粒芽谷;中籼杂交稻每穴2~4粒芽谷。播种应定量到穴,播种均匀。

3.4 错位叠盘与暗化

暗化处理水分容易控制、育秧环境的温度更容易实现,水稻种子出苗整齐、胚芽壮实,可解决水稻机插育秧中出苗慢、不整齐的问题。播种完成后须“错位”堆叠暗化,一般堆叠高度不超过100 cm,暗化一般在温室或棚室进行。秧盘堆码间距10~15 cm,以促进堆间空气流动,保持堆内堆外和上下层间的温度基本接近,促使各秧盘的出苗速度尽量一致。码堆时,每堆上层放置1个反扣的空盘;码堆后,用薄膜或雨布覆盖盘堆,进行保温保湿,营造适宜的出苗温、湿度环境。晴天堆内可快速升温并保持较高水平,以使上下受热均匀,迅速齐苗。暗化出苗长短取决于环境温度的适宜程度,一般3~5 d,如果堆放环境温度较低,暗化出苗时间过长,易造成出苗不整齐和出苗率降低,甚至出现闷种,因而应加增温设备防闷种、烂芽。待堆内上层秧盘全部齐苗、下层秧盘90%以上出苗时即可摆盘。出苗不整齐不宜仓促摆盘,应重新理堆再进行暗化。有条件的可尝试蒸汽法加温加湿,以促整齐出苗。

3.5 摆盘

摆盘前秧床畦面铺设“切根网”。采取拉线定位摆盘,将苗盘平整摆放至准备好的秧床上,横排2行,依次平铺,紧密贴齐,盘钵底与床面紧密贴合。摆盘操作完成后即开阀喷水1次,保持穴孔潮润。

4 苗期管理

4.1 水肥管理

摆盘后10 d内是水分管理的关键时期,一是钵体较小,钵土量和含水量少,容易造成缺水;二是秧苗根系未能下扎入秧床土中,不能吸收土中的水分和养分。每天应安排专人看管,喷水次数以钵土湿润状态来定,以保持秧盘钵土湿润为宜,阴雨天气如不缺水则不需补水。采用微喷灌水管喷水后,如秧盘未能完全喷淋,应采用喷壶、喷雾器补水,做到所有秧盘均能够及时补水,补水宜避开晴热高温,一般在11:00前或者下午15:00之后。待秧苗根系下扎入秧床土中,可适当减少喷水次数。秧床未施肥的,在秧苗2叶期叶面喷施尿素(浓度推荐0.2%,秧田尿素总量不超过15~60 kg/hm2)或含NPK液体肥料,喷施后喷水淋洗,后期根据苗情长势补施肥料。栽前3~4 d,喷施送嫁肥、药。水分管理应做到“四看”:一看钵土是否发白;二看早晚叶尖是否吐水;三看午间新叶是否卷曲;四看天气情况。

4.2 温湿度管理

3月底至4月上中旬温度较低,温差变幅大,需配合薄膜保温措施育秧,一般于大棚内进行,大棚育秧重点做好温湿度调控(见表1)。总体原则以保温为主,严防温度快速变化,长期高湿要注意通风降湿。摆盘至齐苗期最适温度为25~28 ℃,温度控制在35 ℃以内,该阶段适度高温可促进齐苗;齐苗至移栽前7 d:最适温度为20~25 ℃,温度控制在30 ℃以内,该阶段晴天或阴雨后天气转晴应提前预判逐步开棚,使棚内温度缓慢上升,预防生理性青枯,阴雨天气棚内湿度会快速上升,可在中午相对高温时段开棚降湿(表1)。

4.3 揭膜炼苗

盖膜时间不宜过长,揭膜时间因当时的气温而定,一般于3叶1心期时开始揭膜炼苗。揭膜原则:晴天早上揭,阴天中午揭,小雨两侧揭,大雨两头揭,低温推迟揭,并做到日揭夜盖。当最低气温稳定在12 ℃以上时方可夜不闭棚。

4.4 病虫害防控

早稻季育秧苗期以防治青枯病、恶苗病、立枯病、纹枯病和叶瘟病等病害为主。预防青枯病、立枯病、恶苗病等,可于1叶1心期喷施45%敌克松可湿性粉剂600~700倍液或30%甲霜·噁霉灵水剂;预防纹枯病、叶瘟病等,一般于2叶1心期用75%肟菌·戊唑醇水分散粒剂225 g/hm2倍液喷施,移栽前4~5 d再预防1次,做到带药下田(送嫁药)。若遇虫害发生,及时对症用药防治。

5 适期抛秧

5.1 秧苗要求

秧苗要求如下:苗高适宜,均匀整齐,苗体粗壮,青秀无病,无黑根黄叶;钵土四周呈上大下小的圆锥形,不掉土块,根系盘结好,提起不散,起秧时秧块含水率为25%~30%。秧苗质量指标:秧龄12~25 d,叶片数2.5~3.5叶,苗高6.0~18.0 cm,茎基宽≥2.5 cm,根系≥10條。

5.2 起运秧

连盘带秧一并起放置在抛秧架上,将装入抛秧架上的秧苗运至抛秧现场,运秧过程中应保证秧苗不脱盘,秧盘不变形,秧不折断,不伤苗,将抛秧架连同秧苗挂入抛秧机,准备抛秧。

5.3 抛栽规格

机械抛秧前1 d或当天大田施基肥旋耕整平,田面呈泥浆状态即可机抛,与常规人工抛撒要求一致。根据早稻、再生稻品种的类型合理协调抛栽参数,保证大田适宜的基本苗。早籼常规稻穴数36.0~39.0 万/hm2,基本苗162.0~178.5 万/hm2,早杂穴数33.0~36.0 万/hm2,基本苗117.0~127.5 万/hm2;作再生的中籼杂穴数28.5~30.0 万/hm2,基本苗69.0~72.0 万/hm2;漏秧率低于5%,抛栽后浅水护苗,促秧苗早定根、返青。

参考文献

[1] 张洪程,龚金龙.中国水稻种植机械化高产农艺研究现状及发展探讨[J].中国农业科学,2014,47(7):1273-1289.

[2] 王志圣.水稻种植机械化发展现状及对策探讨[J].农业与技术,2014,34(2):35.

[3] 罗锡文,王在满.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研究进展[J].现代农业装备,2014(1):23-29.

[4] 韦银兰,罗友谊,唐启源,等.机械种植方式对双季稻生育期、产量及经济效益的影响[J].杂交水稻,2022,37(1):122-128.

[5] 周兵.不同栽培模式对双季晚稻产量及经济效益的影响[J]. 现代农业科技,2020(9):12-14.

[6] 郭月明,林伟.日本钵育摆栽机械超高产栽培试验研究[J].价值工程,2010,29(6):59.

[7] 黎武生.水稻机直播技术推广的关键问题[J].江西农业,2019(24):141,145.

[8] 汪友祥,彭洪巽.2ZP-13型水稻有序抛秧机的研发与推广[J].农业机械,2018(11):87-90.

[9] 郭保卫,许轲,张洪程,等.有序摆抛栽超高产栽培对水稻根系形态生理特征的影响[J].中国水稻科学,2016,30(6):611-625.

[10] 郭保卫,张洪程,张春华,等.抛秧立苗对水稻光合特性和物质生产的影响[J].中国水稻科学,2012,26(3):311-319.

[11] 郭保卫,陈厚存,张春华,等.水稻抛栽秧苗立苗中的形态与生理变化[J].作物学报,2010,36(10):1715-1724.

[12] 闫凤宇,于凤阁.水稻抛秧应用现状及技术要点[J].现代农业科技,2011(3):99,101.

[13] 校林.省时省工,节本增产,中联有序抛秧机引领水稻种植新时代[J].当代农机,2021(10):12-13.

[14] 刘本忠,李澜,李艳,等.水稻钵体育苗机械有序抛秧技术在通河县的示范[J].农机科技推广,2021(6):41-42.

[15] 巢英,王慰亲,郑华斌,等.盖土方式和壮秧剂对水稻有序机抛育秧秧苗素质的影响[J].杂交水稻,2021,36(5):89-93.

[16] 刘团基,欧阳素琴,李才光.安福县水稻有序抛秧试验示范项目经济效益分析[J].农机科技推广,2021(11):51-53.

[17] 王慰亲,唐启源,陈元伟,等.水稻机械精量有序抛秧栽培的产量形成和生长发育特征研究[J].作物学报,2021,47(5):942-951.

[18] 杨松,沈进松,王进友,等.钵苗机插水稻育秧关键技术[J].中国稻米,2016,22(5):74-77.

[19] 徐秀娟,吴文革,孔令聰,等.安徽省水稻机插秧技术创新与示范推广的实践与思考[J].农业科技管理,2019,38(3):64-66,81.

(责编:张宏民)

猜你喜欢

旱育双季稻关键技术
海南杂交水稻双季稻单产突破1500千克
小麦春季化控要掌握关键技术
棉花追肥关键技术
成功育雏的关键技术
老苹果园更新改造的关键技术
咨询台 要大力发展双季稻生产
水稻机插秧应用旱育保姆不同用量的对比试验
施肥模式对双季稻产量、养分吸收及经济效益的影响
不同施肥制度对双季稻氮吸收、净光合速率及产量的影响
不同播种量与叶龄对无盘旱育抛秧水稻产量及性状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