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治疗脊髓损伤相关并发症的研究进展
2023-07-29钟远鸣叶伟权赵庆瑞付小鹏何炳坤
钟远鸣,叶伟权,邱 伟,赵庆瑞,黄 勇,付小鹏,万 通,何炳坤
(1.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广西 南宁 530023;2.广西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广 西 南宁 530001)
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是由于多种原因引起脊髓结构和功能损伤,导致损伤水平以下感觉、运动和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多见于交通事故、运动创伤、脊髓炎、脊髓肿瘤等[1-3],此病发病率为236~1 009/百万人[4],致残率高达70%[5],不仅会产生巨额医疗费用,加重患者经济负担,而且会给患者带来生理和精神上的痛苦。在脊髓损伤患者的急性期,除了尽可能减少脊髓的继发性损伤,进行必要的手术治疗,还要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采取纠正电解质紊乱、补充热量、营养支持等治疗。与此同时,脊髓损伤的患者容易产生一系列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机体康复,甚至危机患者生命,如神经源性膀胱、压疮、痉挛、神经性疼痛、骨质疏松、深静脉血栓、呼吸系统并发症等[6]。因此,如何减少及处理脊髓损伤患者的并发症是临床医师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这不仅会影响脊髓损伤患者的整体治疗计划,还会影响患者的功能康复及预后。近年来,中医药在临床上被广泛应用,中医药在治疗脊髓损伤相关并发症的作用日益突出,本文通过对脊髓损伤相关并发症的中医药治疗方法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上脊髓损伤患者的治疗提供借鉴和参考。
1 神经源性膀胱
神经源性膀胱是脊髓损伤的严重并发症之一,其发病率超过60%[7],多见于圆锥损伤或马尾神经损伤,此类患者由于逼尿肌、尿道括约肌功能障碍,多出现尿潴留、尿失禁、尿路感染等情况,严重者会导致肾功能衰竭甚至死亡[8,9]。对于脊髓损伤出现神经源性膀胱的患者,临床上除了留置尿管、神经电刺激外,也可以通过中医药治疗方法改善患者膀胱功能,提高患者质量。周霞等[10]将60 例完全性脊髓损伤的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相对于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及护理,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川字灸法"配合涂擦温阳利水搽剂的治疗组的泌尿系感染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且治疗组排尿功能等方面均优于对照组(P<0.05)。证明“川字灸法”可明显改善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降低残余尿量,增加自主排尿量,且能够明显减少泌尿系感染率。何芬等[11]将常规康复治疗(对照组)和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采用针灸联合补阳还五汤(研究组)治疗神经源性膀胱进行疗效对比,结果发现研究组在总有效率、膀胱功能等方面均高于对照组(P<0.05)。证明针灸联合补阳还五汤可明显改善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排尿情况、尿流动力学指标及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沈英飞等[12]将60 例不完全脊髓损伤伴尿潴留的患者分为两组,结果发现:采用基础治疗和膀胱功能训练的对照组的总有效率(73.33%)明显低于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隔附子饼灸治疗的治疗组(86.67%),且其尿路感染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证明隔附子饼灸联合膀胱功能训练能增强膀胱控尿能力,维护膀胱顺应性,促进恢复膀胱自主排尿功能,疗效显著。
2 静脉栓塞
脊髓损伤患者活动受限,需长期卧床治疗,因血液高凝、淤滞和内膜损伤而导致静脉血栓栓塞事件的风险增加[13]。主要原因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神经冲动的中断和瘫痪会导致血管的代谢变化和静脉功能的改变,如扩张性降低和流动阻力增加。二是长期卧床制动会导致血流缓慢,容易形成静脉血栓。深静脉血栓和肺栓塞的早期死亡率分别3.8%和38.9%[14],严重危及患者生命,是广大临床工作者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临床上,除了采用抗凝、抗血小板、运用弹力袜或下肢气压进行早期预防外,中医药治疗在改善凝血状态及血流速度,降低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等方面效果显著。有研究[15]证明中药足浴联合穴位按摩可有效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葛小刚等[16]证明温针灸配合低分子肝素加利伐沙班可以明显改善脊髓损伤患者的下肢静脉血流速度、细胞因子水平等临床指标,疗效可靠。胡彩虹等[17]证明温针配合药物可以改善凝血相关指标及血流速度,降低静脉血栓发生率。
3 痉挛
超过70%的脊髓损伤患者会发生痉挛状态,主要表现为肌力下降、活动受限,甚至发展为关节挛缩。目前研究表明,痉挛的发生与脊髓上抑制神经通路和运动神经元的兴奋有关,它常导致异常姿势和疼痛的产生[18,19]。此病属于中医学“痿病”范围,中医药治疗可以降低脊髓受损患者的肌张力,改善挛缩关节的活动度,提高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伍明等[20]探讨旋转训练对脊髓损伤患者痉挛的疗效,将采用常规肢体康复训练的对照组和肢体康复训练联合旋转训练的治疗组做对比,结果发现旋转训练配合康复训练能缓解患者的痉挛状态,改善患者关节活动度。陈晓枫等[21]证明加味桃红四物汤配合综合康复能有效的改善创伤性脊髓损伤后的肌痉挛,促进脊髓损伤患者的功能康复。黄勇等[22]研究证明芍药甘草汤可能通过提高痉挛性瘫痪大鼠脊髓内GABA、Gly 与5-HT 的含量,降低SCI 后痉挛性瘫痪大鼠患肢肌张力,而达到缓解痉挛的作用。
4 神经源性肠道功能障碍
神经源性肠道功能障碍(neurogenic bowel dysfunction,NBD)是指脊髓损伤后由于肠道失去中枢神经支配而造成肠道、肛门括约肌功能下降,进而出现腹胀、顽固性便秘、大便失禁等一系列肠道问题[23],约80%的脊髓损伤患者伴有NBD。中医药在治疗NBD 方面积累了丰富临床经验,它从多机制、多环节及多靶点发挥治疗作用,可以明显改善患者肠道功能,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刘静莉等[24]将60 例胸腰段脊髓损伤的截瘫患者分为观察组(n=30)和对照组(n=30),相对于对照组采用基础治疗,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吴茱萸穴位贴敷治疗的观察组在总有效率、首次排气时间、腹胀评分等方面均优于对照组(P<0.05)。证明吴茱萸穴位贴敷治疗能有效改善胸腰段脊髓损伤截瘫患者的腹胀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有学者[25]证明“通督调神”灸法联合康复训练可以促进SCI 患者肠道功能恢复,其疗效明显优于单纯康复训练。池响峰等[26]证实竹圈生大黄灸能明显改善实热型脊髓损伤后的肠道功能障碍,且疗效显著。
5 呼吸系统并发症
颈髓损伤会导致肋间神经支配肋间肌麻痹,造成患者呼吸障碍、肌肉痉挛、肌力下降。多项研究表示,损伤平面在T12 节段以上的脊髓损伤患者通常会导致呼吸肌部分功能丧失,损伤平面越高越可造成患者肋间肌无力、肺功能受损,导致咳嗽无力、痰液潴留等问题,进一步加重患者呼吸功能[27,28],使脊髓损伤患者的肺部感染等呼吸系统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提高[29,30]。虽然目前主要采取吸痰、机械辅助通气等方法,但是中医药治疗可以明显改善患者肺功能,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大大降低肺部感染率。廖飞玮等[31]探讨活血通督汤联合呼吸训练对颈脊髓损伤患者肺功能及生存质量的影响,相对于采用呼吸训练法的对照组,在呼吸训练基础上服用活血督脉汤的观察组在降低肺部感染率、呼吸肌肌力、WHOQOL-BREF 评分等方面均优于对照组(P<0.05)。证明活血通督汤联合呼吸训练可改善颈脊髓损伤患者肺功能、吸气肌肌力和生存质量,且可降低肺部感染发生。王启等[32]探讨姜黄素对大鼠脊髓损伤后心、肺功能改变作用及其分子机制,证明姜黄素能够促进脊髓损伤大鼠后肢运动功能的康复,可能与其抑制脊髓损伤大鼠体内炎性因子和sST2/IL33 炎性信号分子有关。有学者[33]证明益气健脾化痰中药可以明显改善颈脊髓损伤肺脾气虚患者的咳嗽、咳痰等症状,改善患者肺功能,提高患者康复疗效,具有标本兼治的作用。
6 神经病理性疼痛
神经病理性疼痛(neuropathic pain,NP)是脊髓受损后出现的自发性疼痛,主要表现为麻痛、刺痛、电灼样疼痛等异常性疼痛和痛觉过敏[34],其症状重,持续时间长,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研究表明,50%~60%的SCI 患者会产生NP[35],NP 的生物学基础是脊髓损伤引起的神经胶质细胞活化及神经元过度活跃[36]。此病属于中医“痹病”范畴,通过辩证论治,运用中医药治疗可以起到舒筋通络,活血化瘀止痛的作用。郑清华等[37]证明头针结合夹脊电针可以明显改善脊髓损伤患者的NP,促进神经功能恢复。赵嫦莹等[38]将80 例脊髓损伤后神经痛的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西药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针刺内关穴联合刺络拔罐治疗。结果发现观察组在缓解疼痛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证明针刺内关穴配合刺络拔罐可以明显缓解脊髓损伤所导致的NP。朱瑞婷等[39]发现电针可改善脊髓损伤大鼠的NP,其机制可能与血清IL-1、IL-6 及TNF-α 水平降低有关。
7 骨质疏松
骨质疏松也是脊髓损伤后的常见并发症之一,虽然其病理基础目前尚不明确,但是有学者认为与力学因素、营养因素、激素调节、神经免疫调节等多种因素相关。脊髓损伤的患者容易出现废用性骨质疏松,低能量骨折风险大大升提高[40,41],8.7%~50%的脊髓损伤患者会发生骨折[42-44],且骨折风险随损伤时间延长而逐渐增加[45,46]。因此对于脊髓损伤的患者,防治骨质疏松,降低骨折发生率显得尤为重要。吴俊哲等[47]认为,运用中医药治疗脊髓损伤后骨质疏松的患者,活血化瘀是基础,补肾填精是关键,肾主骨生髓,补肾则髓源足,精髓足则骨壮。周兴茂等[48]证明二仙汤能够改善SCI 大鼠的后肢运动功能,且对脊髓损伤后骨质疏松有一定的治疗作用。孟庆溪等[49]观察山茱萸的提取物对脊髓损伤大鼠的骨质疏松的治疗作用,证明山茱萸提取物治疗可能通过刺激成骨细胞引骨组织反应,从而起到抗骨质疏松的作用。徐贞杰等[50]研究电针联合低频脉冲电磁场对脊髓损伤患者骨代谢的影响,将采用骨质疏松治疗仪治(对照组)和采用骨质疏松治疗仪配合足部少阳穴电针(观察组)治疗脊髓损伤患者并做对比,结果发现骨质疏松治疗仪配合电针足少阳穴能明显提高脊髓损伤患者的骨代谢,降低骨质疏松发生率。
8 压疮
压疮是指皮肤或皮下组织在压力或摩擦力的作用下造成的局限性损伤[51],也称压力性溃疡。脊髓损伤的患者因运动功能受损,长期卧床,活动受限,未能及时翻身,在骨隆突处容易形成压疮。研究表明,压疮的形成与局部组织缺血、微循环障碍及再灌注损伤等相关[52]。临床上根据压疮的表现可分为6 期[53],而1 期压疮最为常见[54],它的发生严重妨碍了患者的康复,延长了患者的住院时间,增加患者和社会的经济负担。因此,除了勤翻身、积极消除诱发压疮的因素外,对于已经发生了压疮的患者,可以通过中医药治疗促进疮口愈合。王月等[55]采用常规护理(对照组)和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中药红花(治疗组)治疗脊髓损伤后压疮的患者并做对比,结果发现常规护理联合中药红花外用治疗I 期压疮的疗效优于单纯常规护理。付红英等[56]证明消毒滑石粉治疗褥疮效果优于传统换药方法,其治愈率高,病程短。康良琦等[57]将90 例Ⅰ期压力性损伤患者,根据损伤部位将患者分为足部组、骶尾组、髋部组和其他组4 组,结果发现中药乐肤佳涂擦对足部和其他四肢部位的Ⅰ期压力性损伤具有良好疗效,其治愈时间更短、疗效更明显。
9 结语
脊髓损伤并发症多,危害大,不仅会延长患者住院时间,加重患者经济负担,还会给患者造成身体和心理的伤害,甚至威胁患者的生命。长期以来,国内外学者对脊髓损伤进行了大量的临床试验及基础研究,虽然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中医药治疗可以促进脊髓损伤患者的功能康复,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但是临床上尚未形成统一的标准,导致运用中医药疗法尚不普遍。今后应不断探索中医药治疗脊髓损伤的治疗思路、评价体系,要把研究的广度和深度做为着力点,进行多中心、大样本的研究,全面深入探讨其作用机理,使其在临床上更好得推广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