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语文典型错例分析及矫正策略

2023-07-28江苏省泰兴市襟江小学

河北教育(教学版) 2023年4期
关键词:斧子习题学生

(江苏省泰兴市襟江小学 谭 军)

(江苏省泰兴市襟江小学 杨 丽)

(江苏省泰兴市襟江小学 邵惠平)

(江苏省泰兴市襟江小学 王红星)

(江苏省泰兴市襟江小学 周和香)

识字与写字

【习题例举】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榨(zhà)油 铿(kēn)锵

黛·(dài)色 嗜·(shì)好

B.眸·(móu)子 胆怯·(qiè)浩瀚·(hàn) 崩·(bēn)塌

C.享·(xiǎng)受 隆重·(zhòng)茅亭·(tíng) 孑(jié)口

D.任·(réng)丘 召(zhào)集

渑·(miǎn)池 毁(huǐ)灭

2.读下面的句子,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并打“√”。

(1)听着一阵阵加油声,他奔(bēn bèn)着前方的终点线狂奔(bēn bèn)而去。

(2)李叔叔工作很忙,差(chā chà chāi)不多每个月都要出差(chā chà chāi),但业绩总是差(chā chà chāi)强人意。

(3)爷爷将积累(léi lěi lèi)的肥料撒在果园里,虽然很劳累(léi lěi lèi),但看到树上果实累累(léi lěi lèi),他开心地笑了。

3.下列加点字注音只有一个错误的是( )。

A.搅(jiǎo)拌 兄弟俩(liǎng) 美哉(zhāi)

B.允诺(ruò) 传(cuán)播 眼睑(liǎn)

C.勺(sáo)子 估(gū)计 人影绰绰(chuò)

上述习题,是对汉字字音的考查。第1 题考查是否能区分好前鼻音、后鼻音;第2 题考查多音字的掌握情况;第3 题则考查学生能否区分平舌音、翘舌音。

【易出错误】

第1 题,“铿、崩、亭”是后鼻音,“任”是前鼻音,学生因混淆不清容易选错。第2 题,“奔、差、累”都是多音字,在不同词语中读什么音,有学生把握不准。第3 题,“哉”是平舌音,“传、勺、绰”是翘舌音,部分学生平、翘舌不分,容易出错;“诺”“俩”“睑”,学生易读成“若”“两”“脸”的读音。

【诊断分析】

一是方言影响出错。不少地区的方言与普通话存在很大差异,平时生活中,学生也多用方言说话。因此,学生容易把翘舌音“zh、ch、sh、r”读成平舌音,“en、eng”“in、ing”前鼻音与后鼻音不分,因此容易出错。

二是字形相似出错。识字教学中,教师常由一个字拓展一串同类型的形声字,进行系统识字。在扩大识字量、提高识字效率的同时,有些学生往往容易养成字读半边的习惯,碰到一些形似的字就容易错读,如“睑、脸;两、俩;若、诺”。

三是音义特殊出错。有些多音字的两个读音意思接近,学生区分不明显,便容易出错。如“瓜蔓、藤蔓”中,“蔓”的读音为wàn,而在“蔓草、垂蔓”中,“蔓”的读音为màn。有的多音字另一种读音不常见,学生也容易读错,如暴(pù)、绿(lù)、据(jū)等。

【矫正策略】

1.摆脱方言干扰。要学好普通话,规避方言影响。首先,熟记规律。如d、t、n、l 只与eng 相拼,不与en 相拼。d、t、n 只与ing 相拼,不与in 相拼(除“您”外)。其次,对比辨音。前鼻音和后鼻音对比,如“花盆—花棚、金银—晶莹、人参—人生”等;平舌、翘舌音对比,如“散光—闪光、推辞—推迟、自立—智力”等。

2.培养良好习惯。首先,要学生养成预习的习惯,刚接触生字就要仔细拼读,读准字音,加深印象。其次,培养学生主动识字的习惯和独立识字的能力。遇到不认识的字,通过音序检字法和部首检字法查字典,获取准确的信息,而不是想当然地字读半边。

3.进行梳理总结。可利用词义,辨清字音。如“禁”读jīn 时,表示承受、忍受,读jìn 时,表示不准许。“鲜”读xiān 时,表示新鲜,读xiǎn 时,表示稀少。其次,分清词性,辨清字音。如“笼子、鸟笼”是名词,“笼”读lóng,“笼罩、笼络”是动词,“笼”读lǒng。

【习题拓展】

1.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聒碎(guō) 秋暝(mín)

浣女(huàn) 擂(léi)台

B.凛冽(lǐn) 不禁(jīn)

玉砌(qì) 萤火虫(yíng)

C.那畔(bàn) 船桨(jiǎng)

停泊(bó) 不可计数(shǔ)

D.满盈(yín) 着·实(zhuó)

嫉妒(jí) 悄没声儿(qiǎo)

2.在下列加点字中读音完全正确的后面打“√”,在读音有错的后面打“×”。

(1)放假(jiǎ) 削(xuē)弱

榨·(zhà)油 ( )

(2)鲜(xiǎn)有 步履(lǔ)

间(jiàn)隔 ( )

(3)数(shù)落 潜(qián)艇

幻(huàn)想 ( )

(4)强逼(qiǎng) 晕(yùn)车

垂蔓(màn) ( )

【习题例举】

1.请根据拼音,将下面的文字补充完整。

虹桥镇长江生态廊道如qiàn( )在bō li kuàng( )里的画,jiāng dī( )上秋风送爽,树木葱茏,bái lù( )停在江面上,游人chén jìn( )其间;宣堡古银杏森林公园秋意正浓,一棵棵古银杏浑然天成,xié tiáo( )成趣,或围于村庄,或分布于沟边、路旁,shù guān( )高大,犹如华盖云集;鼓楼街热闹非凡,鲜艳的五星红qí( )悬挂在道路两旁,节日的喜庆gé( )着很远都能感受到。

2.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分辨 箩筐 配合 岔道 拖物言志

B.熟悉 侵略 悠然 懒惰 夜暮降临

C.糕饼 欺骗 抵御 汛期 再接再厉

D.迷惑 荆棘 俯冲 防碍 九宵云外

3.圈出错别字,并在括号里改正。

亨有盛名( ) 开券有益( )

沧海一栗( ) 狂风恕号( )

有持无恐( ) 衰鸿遍野( )

上述习题,是对汉字字形的考查。第1 题考查是否在语段中把字写正确,第2 题考查对同音字的掌握情况,第3 题则考查学生对形近字的掌握情况。

【易出错误】

第1 题,有学生会把“嵌”的右下角写成“攵”,“隔”的右下部分多写一横。第2 题,学生会对一些同音字混淆不清,如“托”和“拖”、“暮”和“幕”等。第3 题,有些汉字字形相似,学生也容易写错,如“享”和“亨”、“栗”和“粟”等。

【诊断分析】

一是汉字字形相似。汉字结构复杂,有些字笔画又很多,稍不注意,多一笔、少一笔,笔画长一点、短一点,都可能写成错字。而汉字中有很多同音字和形近字,加之随着年级的增高,识字量不断增加,对这些字区别不清,书写词语时很容易出错。

二是学生能力欠缺。有些学生缺乏分类整理能力,注意力不够集中,疏于观察;有些学生缺乏独立识字的能力,学习方法不当,不去关注字音、字形、字义的联系;有些学生缺乏精确的辨别能力,社会生活中一些电视广告、街头广告、网络语言中出现的别字,会对学生产生负面影响,干扰学生的言语习得。

【矫正策略】

1.归类辨析,以一带多。对学生常写错的字,指导改正时,可引导归类掌握,提高记忆的强度。如“殖”的右半部分里面有三横,强调这个字时,可以带出“直、值、植、具、俱、惧”等字,这样能明显提高记忆的强度,同时掌握很多字。

2.自主发现,找出差异。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字形,比较形近字的差异,把差别之处用不同色笔标记,可引起注意,强化刺激。还可编口诀区分,如“辩、辫、辨、瓣”,可编成口诀:花瓣落了结大瓜,头发来把小辫扎。能言善语把理辩,中间点撇来分辨。

3.比较意义,区分字形。对同音字,要从字义入手辨别。如“墓、暮、慕、幕”几个字,“暮”和太阳关联,“幕”指布料、揭幕、开幕等,“墓”指墓碑、棺墓等;“慕”与心情有关。字的意思弄懂了,就容易区分了。

【习题拓展】

1.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根据拼音补充完整。

(1)春天的清晨,我yōu rán( )地在江堤上散步。短短的水草芽尖jìn( )在清澈的水中,显得生机勃勃;脚下是一片草地,小草ǎi ǎi( )的、嫩嫩的;路边有一座古朴的máo tíng( ),十分素雅,别有一番yùn( )味。

(2)步行街的这些雕塑品富有shī qíng huà yì( ),不禁让人拍手chēng zàn( )。

2.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红晕 夜慕 愈发 闲逸

B.染上 纠正 画眉 急急匆匆

C.降临 未免 走廊 白芒芒

D.大雁 和协 陆续 清清晰晰

3.有些商家利用谐音制作了“别字”广告,请将故意用错的字画出来,改正在括号里。

(1)默默无蚊(灭蚊器广告) ( )

(2)骑乐无穷(自行车广告) ( )

(3)一网情深(网吧广告) ( )

【习题例举】

1.请根据括号里的提示,在“吃”字后面的横线上分别填上一个恰当的字组成词。

(1)吃__________(受人欢迎,受重视)

(2)吃__________(产生嫉妒情绪)

(3)吃__________(特别爱吃、能吃的人)

(4)吃_______(受损失或在某方面条件不利)

2.把词中的“打”字换成不同的动词。

打水( ) 打柴( ) 打鼓( )

打鱼( ) 打电报( ) 打电话( )

上述习题,是对汉字一字多义的考查,第1 题考查根据不同的意思给“吃”字组词;第2 题考查理解不同的词语中“打”字的意思。

【易出错误】

第1 题,看到“吃”,学生首先想到它的本义,组成“吃饭、吃零食”之类的词语,其他含义知道的不多,因此填写时容易出错。第2 题,多数学生能理解“打鼓、打鱼、打电话”,易错的是理解“打水、打柴、打电报”中“打”的意思。

【诊断分析】

一是理解含糊。一个字在不同的词语中,往往会有不同的意思。小学生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缺乏感性认识和经验积累,对不同词境中同一字意思的辨析能力就显得不足,只清楚字的常用意思,而对它的其他意思理解含糊。

二是运用不当。对一个字的意思全面解读、全面认识,才能正确运用。学生通过查字典等方式,能知道一个字的不同意思,但运用起来却不如人意。如给一个字组多个词,学生往往在组出的若干个词语中,只运用生字的一种意思。

【矫正策略】

1.与语境联系。同一个字,在不同的语境中,有着不同的含义。因此要鼓励学生养成查工具书的习惯,先了解汉字的不同含义,再把字的意思放在词语中,放到句子中,判断这个字应该是什么意思,从而体会汉字一字多义的特点。

2.与生活联系。可利用多种方式,使学生感知汉字与生活中事物、行为之间的联系,感受汉字的文化内涵。如开展“搜集汉字背后的故事”“一字多义我研究”等汉字实践活动,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汉字的情感。

【习题拓展】

1.给下面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把序号填在括号里。

(1)领:①带,引;②领有,领有的;③接受;④了解。

领·会( )领教( ) 领海( ) 率领( )

(2)固:①结实,牢固;②坚定地,坚决地;③本来,原来;④坚硬。

固体( )固有( )固守阵地( ) 稳固( )

(3)过:①过失;②用眼看或用脑子回忆;③超过(某个范围和限度);④经过某个空间或时间。

(江苏省泰兴市新市小学 陈云芳)

阅读与鉴赏

词句鉴赏运用

【习题例举】

童年是一首歌,歌声飘过四季;童年是一首诗,诗意浸润心田;童年是一幅水墨画,画卷缤纷多彩……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六一”活动现场,在仪式中见证成长,在活动中享受快乐,在分享中得到提升。

1.老师请你做小助手,帮忙审阅班级“六一”节目的串词,你发现下面四句话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是( )。

A.在这个属于我们的节日,大家怎能忘记为我们的成长辛勤耕耘的老师呢?他们经常一丝不苟地认真批改作业,真令人敬佩。

B.成长路上,我们不要为无能为力的事而后悔,要努力做好力所能及的事。

C.父母的爱像宁静的港湾,我们在这份爱的呵护下无忧无虑地成长。

D.我心目中的榜样是科学家,没有任何一个网络红人能与他们相提并论。

2.为了迎接“六一”儿童节,全班同学准备合编一本小诗集。

(1)诗涵同学选了一首冰心奶奶的诗——《嫩绿的芽儿》,可是在编辑过程中,诗的内容被倒翻的墨水瓶弄脏了,请你帮忙恢复这首诗本来的面目,选择相应的序号填入括号内。

嫩绿的芽儿,和青年说:“发展你自己!”_____________和青年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青年说:“____________!”

A.深红的果儿 B.淡白的花儿

C.贡献你自己 D.牺牲你自己

(2)你也跃跃欲试,仿照课本上的一首小诗进行了创作。

例:春天的早晨,怎样的可爱呢!融洽的风,飘扬的衣袖,静悄的心情。

“六一”的校园,怎样的欢乐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老师向全班征集诗集的名字,你打算给它取名为《________________》。

3.儿童节当天,校长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对同学们提出了期望。请选择合适的三字俗语,将序号填写在横线上,使整段话完整通顺。

①应声虫 ②领头羊 ③井底蛙 ④千里马⑤老黄牛

如果把自己看到的一个角落当成整个世界,我们便成了目光短浅的_______;如果没有自己的想法,整天人云亦云,我们便成了只知随声附和的________。孩子们,我们应该成为怎样的人呢?我们要做勤劳的小蜜蜂,任劳任怨的______________,更要做纵横驰骋的___________。

4.红领巾电视台的小记者在校园里遇到了萌萌,请按照句子提示,把她说的话补充完整。

小记者:“六一”儿童节这个特别的日子,你想对你的好朋友说些什么?

萌萌:乐乐,说你温柔可爱吧,的确是啊,你__________________,就像____________。可是,你要是_________,就像__________。嗨!老朋友,今天可不能这样哦,祝你节日快乐!

5.请写出本学期学过的含有“花”字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请写出本学期学过的含有“山”字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老师准备了许多亲手写的书签盲盒送给我们,上面都是名言警句,既好玩又给人以启发。我抽到了“_______,_______。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老师是借此告诉我们只有坚持不懈地努力,才能成为真正的强者。同桌抽中了“_________,______”,老师是想告诉大家学习没有捷径可走,全靠自己的勤奋努力。好朋友抽到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老师是在提醒同学们读书是一个长期持续的过程,不可半途而废。

7.用学过的修改符号,修改下面的片段。

又是一年“六一”节,我穿上印有向日蔡图案的连衣裙,佩带着鲜艳的红领巾,快乐得仿佛好像一只小鸟。游园活动开始了,先后玩了“飞花令”“抽盲盒”……等游戏。今天,校园里处处回荡着欢乐。

上述习题,在一个大的情境中考查了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既有对词语理解、运用能力的考查,比如第1 题和第3 题考查了学生对词语的理解与运用;也有对句子的积累、理解、仿写、运用等能力的考查,比如第4、5、6、7 题;还有对段落的理解、概括能力的考查,比如第2 题。

【易出错误】

第1 题,学生可能不会发现“一丝不苟”用得有问题。第2 题的第(1)小题,对句子前后间的逻辑关系,学生不能准确把握;第(2)小题仿写诗句,部分学生不一定能围绕“欢乐”来进行创作。第4 题,仿写句子时,学生可能会忽略句子前后间的逻辑关系。第6 题,如果学生记忆的仓库里没有相关格言警句,完成起来就比较困难。第7题中,“佩带”的“带”为别字,“先后玩了”前面缺少主语,以及“回荡”用词不当,这几个错误学生难以发现。

【诊断分析】

一是缺乏积累。首先表现为对一些常用词语、名言警句储存较少,其次是对一些常见的语言现象缺少关注,就容易出错。

二是缺乏理解。好的表达是建立在对词语和句子的准确理解上。第4 题,“说你温柔可爱吧,的确是啊”,接下去应该填的是“温柔可爱”的具体表现,“可是,你要是……”,一个可是,将话锋一转,接下去应该填的是与“温柔可爱”相反或相对的内容。如果学生不能准确理解句子间前后的逻辑关系,就难以做到清晰准确地表达。

三是缺乏细心。比如第1 题,“一丝不苟地认真批改作业”,很明显犯了重复的错误。但学生很容易会一扫而过,不能发现。

【矫正策略】

1.注重词句积累。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重视指导学生对重点词进行理解、积累并尝试运用。同时,教师也要指导学生在日常生活及课后阅读中养成积累新鲜词语的习惯,多看、多听、多记、多用,积累多了,理解力就会增强。

2.注重情境运用。对于句子的理解、运用、表达,总要在具体的情境中才好。教学中应根据语言文字运用的实际需要,从遇到的具体语言事例出发进行指导。教师要创设学习情境、生活情境、交往情境等,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通过阅读、观察、获取、整合有价值的信息,根据具体情境,清楚得体地表达,有效传递信息,满足沟通需要。

3.注重习惯培养。不少学生在做题的过程中往往会犯两种错误:急躁和畏难。他们往往用较快的速度读题,没有养成品味语言的习惯。遇到稍微有点难度的题目就害怕和退缩,没有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教师要教会学生慢慢审题,通过多读、圈关键词等方式,弄清题目所表达的意思。教师要通过大量的语言实践活动,促进学生动口、动笔,培养学生积极动脑的习惯。

【习题拓展】

校园读书节如约而至,让我们一起走进读书节现场,享受阅读时光,感受阅读魅力吧!

1.读书节开幕式上,大队长宣读了阅读倡议书,请借助拼音将其中的一段话补充完整。

2022 年4 月23 日,首届全民阅读大会在北京kāi mù( ),大会以“阅读新时代奋进新zhēng chéng( )”为主题,全面启动各项阅读工程。对我们而言,阅读更应成为习惯。yōu shāng( )的时候,书籍给我们kuān wèi( ),带给我们生活的yì yì( );kōng xū( )的时候,书籍给我们力量,帮助我们找到精神jì tuō( )。同学们,别再犹豫pái huái( ),让我们wàng hū suǒ yǐ( )地阅读吧,书籍将引领你我从yòu zhì( )走向成熟。

2.请选择合适的后半句,组成完整的读书标语,用于学校电子显示屏滚动播放。

朗朗书声满校园,_________。(填序号)

A.春风拂面书香来 B.阵阵墨香溢心田

C.汲取知识的力量 D.读书之乐乐无穷

3.为庆祝中国共青团成立100 周年,六年级的同学们准备筹建“红色经典阅读馆”,其中推荐语表述不恰当的是( )。

A.红军长征时会遇到怎样的困难?他们是怎样克服的?请到《飞夺泸定桥》中找答案吧。

B.如果你想诵读方志敏同志在狱中写下的自述,一起阅读《囚歌》吧。

C.《十六年前的回忆》一文讲述了一个孩子对父亲刻骨铭心的记忆,父亲的名字叫李大钊。

D.《春天的故事》写出了人民对改革开放的拥护和对小平同志的崇敬,是真正的百姓心声。

4.班级书角分类别整理摆放书籍,其中有一类是外国名著。品读名著妙语佳句,没有使用夸张手法的是( )。

A.那是一座用石头砌墙、木头做支架的白色小房子。其他附属的房屋也很小,耕地窄得几乎连马都无法在上面打滚。

——《骑鹅旅行记》

B.当他看到这个新来的小客人时,他的心灵立即幸福得火光熊熊了。

——《汤姆·索亚历险记》

C.有两三小时工夫,强烈的欲望使我激动得心跳加剧,热血沸腾,好像得了热病一样。

——《鲁滨逊漂流记》

D.毛毛虫和爱丽丝彼此沉默地注视了好一会。最后,毛毛虫从嘴里拿出了水烟管,用慢吞吞的、瞌睡似的声调同她说起了话。

——《爱丽丝漫游奇境》

5.学校阅览室的展示板上有几句未完成的古诗词,请填写完整。

(1)《石灰吟》一诗中最能体现石灰品格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不少古诗与我国传统节日有关。读“日暮汉宫传蜡烛,____________”使人想到寒食节;读“_________,不知秋思落谁家”使人想到中秋节。(3)诗中绘美景。韩愈这样描绘早春景色:“___________,草色遥看近却无。”诗中表情谊。王维把这样的诗句送给友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诗中言志向。文天祥在《过零丁洋》中写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江苏省泰兴市襟江小学 谭 军)

古诗文阅读

【习题例举】

登高①

(唐)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②,百年③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④繁霜鬓,潦倒新停⑤浊酒杯。

注释:①《登高》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秋天,杜甫时在夔州。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又乘时而起,相互争夺地盘。杜甫本入严武幕府,依托严武。不久严武病逝,杜甫失去依靠,只好离开经营了五六年的成都草堂,买舟南下。本想直达夔门,却因病魔缠身,在云安待了几个月后才到夔州。一天他独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登高临眺,百感交集,写下此诗。登高:农历九月九日为重阳节,历来有登高的习俗。②万里:指远离故乡。常作客:长期漂泊他乡。③百年:犹言一生,这里借指晚年。④艰难:兼指国运和自身命运。苦恨:极恨,极其遗憾。苦,极。⑤潦倒:衰颓,失意。这里指衰老多病,志不得伸。新停:新近停止。重阳登高,例应喝酒。杜甫晚年因肺病戒酒,所以说“新停”。

1.这首诗的首联写了哪些景物?写这些景物有什么作用?

2.“万里悲秋常作客”,请结合诗歌内容说说作者“悲”的原因。(不少于三个)

3.人们都说“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这两句诗中的“无边”“不尽”用得好,请你说说这两个词好在哪里。

4.读读下面的诗句,说说你发现了什么。你想起其他古诗里这样的诗句了吗?请写出两句。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我的发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类似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易出错误】

第1 题,对首联所写景物学生可能找不全,对景物描写的作用学生可能不知道如何回答。第2题,“悲”的原因可能回答不全面。第3 题,学生可能只会答到词语表层的意思,而不能从表情达意的角度来赏析这两个词的妙处。第4 题,需要学生掌握对偶的知识,否则他发现不了表达的奥秘;另外还需要有相关的积累,不然也写不出含有对偶手法的诗句。

【诊断分析】

上述习题,要求学生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句表达的情感。对高年级学生而言,有了日常训练形成的能力和经验,如能够认真读题,仔细读诗,细心思考,难度不是太大。不过,如果缺乏基本的理解能力,不能将诗句变成画面并且与写作背景、诗人情感联系起来,就难以理解景物描写的作用,也难以欣赏“无边”“不尽”的妙处了。如果对注释不加细读,诗人悲伤的真正原因也就无从回答。因此,这道题考查的既是阅读水平,也是阅读质量。

另外,古诗中景物描写的作用与现代文中的类似,学生如若能够触类旁通,解决这样的问题就不应该有困难。最后一道题,如果学生能仔细阅读,用心比较,就不难发现句子中词语之间的关系,从而发现对偶修辞手法的运用。

【矫正策略】

1.建立新旧联系。遇到陌生的语言材料,要引导学生从已有的知识体系、相关经验中去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将陌生的知识转化为熟悉的内容,以实现知识、方法、能力的迁移。可由学生熟悉的语言材料切入,引领、带动新知识的学习;可有意识地凸显新旧知识间的矛盾,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也可设计全员参与的活动,让自主探索的欲望转化为言语实践的行动。

2.讲究教学方法。可教会学生查阅资料,借助注释、写作背景、人物生平、他人评价等,准确理解古诗意思、体会情感;可凭借情境,运用想象,拉近古诗与生活的距离,让学生乐于读诵,让诗句意思变得明晰,内容变得形象,情感变得真切。

3.引导适度探究。小学古诗教学以引导积累(积累语言,积淀语感)为主,最好的办法就是反复诵读,读得滚瓜烂熟。但对高年级学生而言,对重点诗句意思及表达情感需引导适度理解和体会,甚至是深度探究。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读诗时的感觉品味着读,对古诗中一些关键词语的独特作用要做到了然于胸,比如“月”“客”的文化意象、独特情感等。这样,在丰富积累的同时,可以增强体验、培养语感、提高审美能力。

【习题拓展】

观书有感(其二)

(宋)朱熹

昨夜江边春水生,蒙冲①巨舰一毛轻。

向来②枉费推移力③,此日中流④自在行。

注释:①蒙冲:古代战船。②向来:从前。指春水未涨之时。③推移力:推船使船移动的力气。④中流:水流的中央。

1.读一读,想一想,说一说诗歌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2.这首诗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3.仔细阅读,探究这首诗所包含的深刻道理。请联系实际谈一谈你的理解。

(江苏省泰兴市襟江小学 杨 丽)

现代文阅读

【习题例举】

捡破烂儿的先生

我叫他先生,虽然他是一个捡破烂儿的。

那一年,繁华的重庆路又大兴土木,这里将盖起一座又一座超豪华商场,据说所卖物品皆为名牌,价格贵得惊人,绝非平民百姓可以问津。这个城市有钱的人越来越多,有几座这样的商场也在情理之中。

我骑着自行车,从灰尘忒多的工地穿过,准备去一家编辑部送自己新写的故事。

在重庆路与一条小街的交叉口,在一处深深的门洞下,一道奇异的风景吸引了我的注意力。

一个鬓(bìn bìng)发斑白的老人,年纪在70岁左右,他靠在一辆架子车前,在一片(喧 宣)嚣之中,静静地吃饭。他的饭很简单:地上一个罐头瓶子,里边是辣椒酱;罐头瓶子旁边是一个玻璃杯,杯中满满斟着白酒;左手一根葱,右手一个雪白的大馒头。

老人一边喝酒,一边就着大葱蘸酱吃着馒头。他见我站的时间长,冲我招招手,又指指地上的东西,意思是让我过去一起喝点。我摸摸口袋,里边还有几块钱,就一头扎(zā zhā)进旁边的(副 富)食店,买了一斤猪头肉。

这样我和老人就认识了。

老人姓张,是电机厂的退休工人,有三个儿子一个女儿。他70 岁,退休整整10 个年头了。他的儿女都有不错的工作和家庭,也很孝顺,可他谁家也不去,就自己一个人过。

老伴儿在他退休前就去世了,老人把宽敞的房子让给了女儿,自己住一居室的小屋,过着清静的日子。

他清晨早早地出门,拉着架子车,边捡边收。报纸、书本、易拉罐、酒瓶子,只要能换钱的东西,他都收。

废品收购站下班之前,他把捡来和收到的东西卖掉,然后拉着空车回家。这是他的生活,很有规律。

老人酒量很好,面色红润,身体健朗。我很羡慕他!

我们正喝酒间,来了一个40 岁左右的妇女,趿拉着拖鞋,手里拎着两个空瓶子。

女人问:“茅台酒瓶子咋收?”

“30 元。”老人回答。

女人把瓶子举到老人面前,唠唠叨叨地说,这个瓶子的商标和瓶盖完好无损,应该多给点钱。说完,还做出一个转身欲走的姿态。

“35。”老人重新给了价。

女人悻悻地交出瓶子,数好钱,走了。

不待女人走远,老人突然从身旁摸出一块石头,猛地向瓶子砸去,只听“砰”的一声,转瞬之间两个完好的瓶子变得粉碎。

女人惊愕地停下脚步,我也瞪大了眼睛。

“你,怎么砸啦?”我问。

“砸了,他们就造不了假酒了。”老人淡淡地回答。

我还想说什么,老人却笑了。

老人兀自端起酒杯。喝一口白酒,吃一口大葱蘸酱,然后再咬一口馒头……

1.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大兴土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兀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划去括号中不正确的读音或字。

3.小说开头就点明文中主人公是个“捡破烂儿的”,我却还要叫他“先生”,这样写有何用意?

4.“我”在重庆路与一条小街的交叉口发现了一道“奇异的风景”,联系全文,说说这道风景“奇异”在何处。(写出两点)

5.文中的这位“捡破烂儿的”是个什么样的老人?请结合文章有关内容加以分析说明。(写出两点)

【易出错误】

第1 题的“大兴土木”,部分学生不理解,乱写一气。“兀自”部分学生写的是休闲自在或者是自顾自、私自等。第2 题的错误主要集中在“副食店”的“副”字上。第3 题大多数学生都能够答到表达对他的尊敬,所以称为“先生”,但是点明题目的作用没有写出来。第4 题多数答案停留在表层,写这个老人吃得很寒酸,年纪已经大了,或者收破烂整天很忙,但是他却很悠闲等等。第5 题学生答题不完整只能说出老人生活简朴的特点。

【诊断分析】

1.人物感受缺乏整体性。人物、情节、环境是小说的三要素。分析人物形象,要整体思考,联系分析,既要考虑到小说的情节,还要联系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例如,第4 题说说这道风景“奇异”在何处,部分学生忽略了“老人把高价买来的酒瓶砸碎”背后的社会环境。

2.答题方法缺乏针对性。例如第5 题,大部分学生能够答到老人生活简朴这一特点,但忽略了结合文章内容说明。他生活简朴的特点,应该这么回答:从他是一个捡破烂的、用饭简单等等,可以看出他生活简朴。同时,文中老人坚强乐观、人格高尚的特点更鲜有人答出。

【矫正策略】

1.整体分析人物形象。通过描写语言、动作、心理活动来表现人物特点,是小说刻画人物的主要方法。在阅读小说的时候,我们可以先总体把握人物的特点,确定作者的情感倾向是赞扬还是讽刺,然后到文中圈画出描写这个人物的相关细节和作者的评价,最后再联系社会背景分析人物的形象。

2.重视解题方法指导。要注意阅读方法指导。做题时,要先把短文通读一遍,有了初步了解后再开始读题。读题要反复读几遍,圈画关键词,准确理解题目的意思和要求。再对题目涉及到的段落,进行有目的的阅读,弄懂这些段落的意思,了解行文思路,这样就能够形成较强的分析能力。在答题之后,还要进行复查,研究内在的联系和逻辑关系,检查答案有无疏漏,确保无误。

【习题拓展】

你不能头发蓬乱地走出我的店

①刮了几阵风之后,雨说下就下了。他悠闲地坐在椅子上,看着门外。开店十几年来,这个时间段,本来就没什么生意,他已经习惯了一天中这段闲散的时光。

②忽然,一个人影匆匆忙忙地走到屋檐下,显然是躲雨的。那人往店里瞄了几眼,犹疑了一下,终于没有推门进来。雨借风势,斜扫,不长的屋檐,根本遮挡不住风雨。他站起来,走过去,拉开门,对那个人说:“别站在外面了,衣服都淋湿了,进来坐会儿吧。”躲雨的是个年轻人。他拿了一条毛巾,递给年轻人。年轻人感激地笑笑,接过毛巾,将脸擦干净,又擦了擦湿漉漉的头发。他注意到,年轻人的头发长而蓬乱,一看就是有段时间没有理发了。他问年轻人:“看样子是来找工作的吧?”年轻人点点头,茫然地看着外面的雨,告诉他:“我去年就毕业了,一直没找到固定的工作。听说这边工厂多,就过来试试看。已经来了两个多月了,再找不着工作,就只能先回老家了。”他安慰年轻人:“别急,总有希望的。”

③他又和年轻人闲聊了几句。外面的雨,一直在下。

④他上下打量了一下年轻人,忽然站起来,拿起架子上的理发布,对年轻人说:“坐着也是坐着,不如我帮你理个发吧?”年轻人一听,神色慌张地直摇头:“我只是进来躲躲雨的,不理发,如果我影响你生意的话,我可以站在外面屋檐下躲一会儿。”年轻人说着,就要站起来。他一把按住年轻人:“没关系,我不会强迫你理发的。反正我现在也是闲着,没有生意,帮你把头发简单地剪一剪,你会看起来精神一些,也许对你找工作有利。”年轻人脸红红地憋出一句话:“我也知道我的头发太凌乱了,可是,不瞒您说,我的身上只剩下几十元钱了,我真的没钱理发。”他笑了:“_________________”他善意地撒了一个谎。年轻人抬头看看他,摘下眼镜,狐疑地点点头。

⑤他将理发布罩在年轻人身上,拿起电推剪,开始帮年轻人剪头发。他先将小伙子的头发轻轻地梳顺,对小伙子说:“我建议你将头发剪短一些,这样显得干练。”小伙子点点头。在嗡嗡的电推剪声中,小伙子长长的头发,纷纷落下。他一边修剪,一边和小伙子闲聊。不一会儿,就将小伙子的头发剪好了。他又帮小伙子将头发洗了一下,然后用电吹风吹干、定型。

⑥小伙子戴上眼镜,看见镜子里的自己,显得年轻、干练,多了很多精气神。小伙子笑着说:“师傅,你的手艺蛮不错的,不像是刚学出来的啊。”他笑笑。小伙子把手伸进外衣口袋,掏了半天,掏出一张五元钞票,递给他,嗫嚅着说:“不好意思,我只能付给你这么多,你别嫌弃。”他推开了小伙子的手,板着脸说:“我说过权当练习。怎么能收你的钱呢?”小伙子红了脸庞,又红了眼圈,慢慢收起了钱。

⑦外面的雨仍然在下。他给小伙子讲了一个故事。小街上有一家剃头老店。有一次,一个头发蓬乱面容肮脏的小男孩走进店里讨水喝。老师傅给他倒了一杯水,还给了他几块饼干。又饿又渴的小男孩吃得很香甜。吃完了饼干,喝好了水,小男孩准备离开。老师傅却一把拽住他,要给他剃头。小男孩说:“我没有钱。”老师傅说:“我知道你没有钱,可是,既然你走进了我这个剃头铺,你就不能蓬头垢面地走出去。”老师傅给小男孩剃了个好看的小平头。小男孩看着镜子里的自己,忽然恳求老师父收他为徒。就这样,小男孩学成了一门手艺,再也不四处流浪,以乞讨为生了。

⑧他没有讲那个小男孩是谁。小伙子也没有问,但是,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

⑨雨终于慢慢小了,停了。小伙子向他告辞,并承诺如果找到工作,今后就都到他这里理发。他拍拍小伙子的肩膀,目送小伙子一脸精神地走出他的理发店,他笑着嘟囔了一句:“不管你是谁,你都不能头发蓬乱地走出我的理发店,这是一个理发匠的根本呢。”

1.根据文意,用简洁的语言填写下面表格。

2.结合上下文,发挥想象,第④段中老板会和年轻人说什么,请填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3.这篇小说第⑥段画“_______”句子展现了人物丰富的心理活动,请你联系上下文,练习写一写。

4.文中的这位老板是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章有关内容加以分析说明。(写出两点)

(江苏省泰兴市襟江小学 邵惠平)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习题例举】

任务一:我会看站牌

1.比较一下,你就会发现这个公交站可能是__________或__________或__________。

2.要在这个站点去汉阳火车站,应该乘坐______________路车或_________路车。

3.从这个站点乘车,_______(选择“可以”或者“不可以”)直接去桃花岛,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已知这个站点的马路对面,有另外一个相同站名的站点。那么,我们可以推断,从那边站点经过的508 路车是由__________开往__________的,全程共有_________个站点。

任务二:我会坐车

如果你要从朱家亨路去水厂,该如何乘车?请写出详细的乘车路线。

任务三:我会帮忙

李大爷家住邓家村,他想去汉阳火车站接小孙子,他怎么坐车比较快捷?你能帮他指指路吗?

上述题目提供的阅读素材——路牌,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为的是解决生活中的真实问题。它着眼于培养学生快速浏览、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这道题既考查了学生提取、分析、运用相关信息的能力,也考查了学生比较、判断的能力,还是对学生日常交际中礼貌用语、话语得体的考查。

【易出错误】

任务一中,第4 题,学生如果不能看清楚“马路对面”和“从那边站点”这些关键字眼的话,就容易出错。同时如果学生搞不清楚站台上箭头所表示的意思,也会出错。

任务二中,学生在说乘车路线时,有可能会忘记写乘几路车,或者是在哪里上下车写不清楚。

任务三中,李大爷去火车站,问怎么坐车最快捷,学生如果只注意目的地,而不注意站点的多少的话,就可能答错。

【诊断分析】

现实生活中,非连续性文本运用极其广泛,让学生形成相应的阅读运用能力十分必要。因为这些文本提供的信息多而杂,学生在阅读时会感觉眼花缭乱,无从下手。任务一中,判断所在站点,其实只需要学生勾出三个路牌上完全相同的站点即可。第4 题,学生如果能记住对面的车是往相反的方向开,也就不容易出错了。任务二中,学生如果能够养成良好的习惯,先找出起始站、终点站、转乘站这几个关键站点,然后再说清楚从哪一站上,到哪一站下,这样就能顺利解决问题了。任务三中,李大爷去汉阳火车站是需要转车的,可以转乘的站点有好几个,哪一个离火车站最近就选哪一个,这样就是最快捷的了。

【矫正策略】

1.培养耐心的阅读习惯。生活中有很多阅读材料,比如票据、图表、说明书等,乍一看很复杂,但是只要我们耐下心来,稍作梳理,就会发现这些阅读材料其实并不复杂,只是琐碎而已。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静心阅读的习惯,经常提供一些看似复杂的生活中的多元阅读材料,让学生阅读,提取关键信息。

2.教给正确的阅读方法。教学中,应着重指导学生从多元材料中提取信息、分析信息和组合信息的方法。阅读这类文本,可引导学生整体阅读,用圈画的方法勾出有用的或自己觉得要注意的信息,并标上序号,从而厘清文本中的主要信息。

【习题拓展】

王晓在商场里买了一件牛仔衣,请你阅读吊牌上的部分内容,完成下列任务。

衣服吊牌

品名:牛仔服饰

等级:一等品

面料成分:80%棉、20%聚酯纤维

执行标准:GB/T22849-2012

安全技术类别:GB18401-2012(B 类)

洗涤说明:适合手洗,30℃温水洗涤,不可漂白洗,可转筒洗,挂干。

注意点:①顾客不满意货品的颜色,尺寸和货品有质量问题,可于7 日内到店铺调换货品;②顾客调换时需出示原始购物单据;③请按货品上的洗涤标识正确洗涤;④因人为疏忽或不按洗涤说明规定等原因导致的损坏,恕不退换。

1.牛仔衣的面料成分为________和_______。

2.判断下列做法的对错,对的打“√”,错的打“×”。

(1)王晓用30℃温水在滚筒洗衣机里洗牛仔衣,并加入漂白液。( )

(2)王晓把洗好的牛仔衣挂在阳台上晾干。( )

3.牛仔衣买回家7 天以后,王晓不小心把墨汁溅到衣服上,就用漂白液洗干净,发现衣服褪色严重,可以调换吗?为什么?请写出两点理由。

(江苏省泰兴市襟江小学 王红星)

整本书阅读

【习题例举】

“小石匠”(节选)

①今天,“小石匠”到家里来拜访我们了。他着了父亲穿旧的衣服,满身都沾着石粉与石灰。他如约到我们家里来,我很快活,我父亲也欢喜。

②他真是一个有趣的小孩。一进门就脱去了被雪打湿了的帽子,塞在袋里,阔步地到了里面,脸像苹果一样,注视着一切。等走进食堂,把周围陈设打量了一会儿,看到那驼背的滑稽画,就装了一次兔脸。他那兔脸,谁见了也不能不笑的。

③我们玩积木的游戏。“小石匠”对于筑塔造桥有异样的本领,不知疲倦地认真去做,样子居然像大人。他一边玩着积木,一边告诉我自己家里的事情:他家只是一间人家的屋阁,父亲夜间去夜校学习,母亲替人家洗衣服。我看他父母必定是很爱他的。他衣服虽旧,却穿得很温暖,破的地方也补缀得很妥帖。他的领带,经过他母亲的手,也结得整齐好看。他个子很小,据说,他父亲是个身材高大的人,进出家门都得屈着身,平时管他儿子叫“兔子头”。

④下午四点钟,我们坐在安乐椅上,吃牛油面包。等大家离开了椅子,我看见“小石匠”上衣粘着的白粉沾在椅背上了,就想用手去擦。不知为什么,父亲忽然抑住了我的手。过了一会儿,父亲自己偷偷地拭净了。

⑤我们在游戏时,“小石匠”上衣的纽扣忽然落下了一个,我母亲替他缝缀。“小石匠”红了脸在旁看着。

⑥我将滑稽画册給他看。他不觉一一模仿起画里的那些怪相来,引得父亲也大笑起来。回去的时候,他非常高兴,以至于忘记了将他的帽子戴在头上。我送他出门,他又装了一次兔脸给我看,当作答礼。

⑦他名叫安东尼奥·拉勃柯,年纪是八岁零八个月。

1.上文节选自________(国籍)作家_______的日记体小说《爱的教育》。小说写出了人们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深厚而真挚的爱。

2.你认为“我”的家人有什么特点?依据是什么?

3.针对不同的任务,选择恰当的阅读方法。

任务一:为了揭开成长的秘密,做更好的自己。( )

任务二:为了更好地把握人物特点,汲取榜样的力量。 ( )

任务三:为了丰富自己的语言,提高表达能力。( )

阅读方法A:精读描写人物的言行、心理等内容,联系自己的实际想。

阅读方法B:速读,关注影响人物的关键事件、重要情节,归纳梳理。

阅读方法C:浏览的基础上发现有新鲜感的表达,圈画标注,诵读积累。

4.环境描写通常能够烘托气氛,表现人物心情。那天我们送“小石匠”到门外时,环境可能会是怎样的?发挥你的想象,给第⑥自然段末尾补充一段环境描写。

【易出错误】

第1 题,整本书写出了人们对祖国和人民、对亲人、对老师和同学的爱,而学生概括不完整,多数遗漏了一两点。第2 题根据“我”家人的言行,可以发现他们有热情、善良、体贴、友好等特点,学生不能将人物的言行和特点准确对应上,有学生概括的两个特点相互包含,如热情与好客,善良与友善等。第3 题任务一对应方法B,任务二对应方法A,任务三对应方法C,有学生把任务一和任务二的方法混淆了。第4 题补充环境描写,学生不能联系上下文全面考虑,或忽略了天气情况——下雪或者雪停了,有的甚至写了春景;或没注意到时间——傍晚或者更晚,有的写成早晨、上午;不能选择合适的景物,来表达自己的好心情。

【诊断分析】

1.方法不对。学生知道《爱的教育》主要讲述一则则爱的故事,但是这本书描写对象繁多,表现了不同类型的爱,如果仅凭印象,以偏概全,便会顾此失彼,概括不完整。

2.缺少思考。第2 题要结合对“我”家人言行描写的句段,体会他们热情善良等优秀品质;第4题要求学生展开想象,补充环境描写。学生补充的这段环境描写不能凭空随意描述,而要思考环境描写的作用,此处是为了烘托气氛,表现人物的心情。而学生阅读多囫囵吞枣,缺乏仔细推敲,读完一本书,说不出阅读收获,主要在于阅读走马观花,缺少思考。

3.审题不清。第3 题,学生把任务一和任务二选择的阅读内容和阅读方法混淆,不外乎两个原因,一是没有弄清两个任务到底是什么,阅读目的不明确;二是没有认真找出方法A 与方法B 的不同之处,推测它们可能产生不同的阅读效果,归根结底是审题不清。

4.答题随意。第4 题补充环境描写,学生忽略了文中与环境相关的内容,如“被雪打湿了的帽子”“下午四点钟”“我送他出门”等,凭着自己的想象,写了春天盛开的鲜花,天上高挂的太阳,客厅里的壁画等等,答题随意。

【矫正策略】

1.教给方法。一本书内容庞杂,要想简洁、清楚、完整地概括主要内容,平时就要教给学生方法:可利用前言、目录等整体感知主要内容;结合每一章节提取要素,把握重点,及时记录;整本书读完后取主舍次、分类梳理、串联合并。平时依照方法加强练习,考试才不会跟着感觉答题。

2.任务驱动。学生囫囵吞枣读完全书,了解大概内容后,教师可以围绕主要人物、主要事件、写作意图、写作风格等,设计研究问题,或者引导学生结合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自主提出研究问题。从而借助任务驱动,引导学生回读、精读有关内容,并概括、梳理、归纳、提炼和分享,以培养学生边读边思的习惯,提高理解、表达、思维、审美等能力,真正读有所获。

3.指导审题。阅读目的不同,关注的内容、采用的阅读方法也会有所不同。指导学生一方面仔细推敲阅读任务,抓住关键词句明确阅读目的,初步确定需要关注的内容和阅读方法;另一方面,用心审视备选内容、策略选项,关注阅读内容和方法的不同,据此反推可能产生的阅读效果,相互比照,就可以做出合适的选择,避免南辕北辙。

4.寻找依据。小说里的环境为故事发生提供背景,烘托反映主人公的心情,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等,它不是孤立存在的,也不是为写而写。进行环境描写,要联系前后文,全面考虑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天气以及主人公当时的心情等各种情况,选择合适的景物,进行合适的描写。

【习题拓展】

金斧子、银斧子和铁斧子

从前有一位樵夫,他住在离河不远的村子里。他每天都会去河边的树林里砍柴,以此为生。有一天,樵夫又像往常一样去河边砍柴。他走在河边的时候,忽然脚下一滑,手上的斧子掉进了河水里,很快就沉到了水底。樵夫想跳进河水里把斧子捞出来,但是河水太深了,这样贸然下水太危险了。思来想去,樵夫只得打消了这个想法。他站在河边,想到以后再也不能用这把斧子砍柴了,他伤心地哭了起来。

这时,正巧河伯路过这里,他听到有人在岸边哭泣,便从水里探出身来,看到一个年轻的樵夫站在岸边,正用袖子抹眼泪。热心的河伯问道:“年轻人啊,你为何在这里哭泣,发生了什么事,能对我说说吗?”

樵夫正在伤心,突然感到眼前一阵金光,他定睛一看,原来是河中的河伯,他看这河伯面容慈祥,就把刚才发生的一切一五一十地告诉了河伯。河伯非常同情樵夫,便说:“年轻人,别哭了,我帮你想想办法,我潜到水里给你找一找,说不定能找到。”

那樵夫对河伯千恩万谢。河伯潜回水里,在河里摸索了一番,等他再次出现的时候,手里举着一把金光闪闪的金斧子。他拿着金斧子对樵夫说:“年轻人,我找到了一把,这金斧子是你的吗?”

不 樵夫诚实地答道 这把斧子金光闪闪 不是我的那把 我的只是一把普通的斧子

河伯又潜入水中,又捞出一把银斧子,他将银斧子在樵夫面前晃了晃,问:“你看看,这一把是你的斧子吗?”

樵夫看了看,摇摇头说:“这也不是我的!”

于是河伯第三次潜入水中,很快,他又捞起来一把铁斧子。

看到了自己的斧子,樵夫高兴极了,他激动地跳了起来,说:“对!这个就是我的,我的就是这把铁斧子!”他向河伯诚挚地表达了谢意。

河伯为樵夫诚实正直的品格所感动,他见过太多tān mù( )钱财的人,像樵夫这样的人真是难能可贵。他对樵夫说:“年轻人,通过这一番shì tàn( ),证明你是个诚实的好青年,这把金斧子和银斧子我也一并送给你。你拿着它们回家吧。”说完,河伯便把金斧子和银斧子赠给了他。

樵夫回家后,向隔壁邻居讲了他所经历的一切。那个邻居是一个嫉妒、贪婪而又爱占小便宜的家伙。于是他把樵夫的话暗暗记在心里,他想如果自己也如法炮制,那岂不是可以大捞一笔?第二天,他也跑到河边,把自己的铁斧子扔到河里,他想用这把铁斧子从河伯那里换一把金斧子,于是便号啕大哭起来。河伯像昨天一样,听到了哭泣声,便从水中探出身来。当他问清了原委,又潜入河里帮他寻找丢失的斧子。

过了一会儿,河伯再次探出身子,手里举着一把金斧子,问:“这是你掉到水里的斧子吗?”

这个贪婪的家伙见到这金灿灿的斧子,口水都要流出来了,于是急不可待地喊着:“是啊,是啊!这正是我的斧子,是我的!快给我!”贪婪的他此刻已失去了理智,他顾不上河伯,便匆匆跑过去要夺下这把金斧子。

就在这时,聪明的河伯明白了这个家伙的意图,原来他是故意来骗金斧子的。河伯浮在水上,把金斧子丢进了河里,说道:“这并不是你的斧子,我最讨厌不诚实的人。”那人却不甘心,在河边大喊:“金斧子不给我的话,我自己丢进河里的铁斧子您能帮我捞起来吗?这斧子我也花了不少钱。”

但河伯却潜入水里,不理这个爱撒谎、贪小便宜的人。那人只好在河边暗自气恼,悻悻地回到了家里。

1.根据拼音,在文中的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

2.将文中第5 自然段的标点补充完整。

3.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词语。

(1)如法炮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悻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樵夫的邻居是个_________的人,这样说是因为:①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金斧子、银斧子和铁斧子》借助传说教人们做人的道理,像这样的故事,《中国民间故事》里还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民间故事往往都是口耳相传的,这则故事适合在睡觉前由母亲讲给孩子听。你觉得妈妈给孩子讲这个故事,是希望小朋友从中获得怎样的启迪?请以母亲的口吻,对孩子讲一段话,阐明我们从故事中得到的启示,如果能用上合适的名言警句,那就更好了。

(江苏省泰兴市襟江小学 周和香)

表达与交流

【习题例举】

五年级上册的《“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这一篇课文中的巴迪小时候写了自己的第一首诗,他的父母对他的诗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面对这两种评价,你觉得成长更需要表扬还是批评呢?请选择正方或者反方的观点,写一写辩论的开篇陈词。正方观点:成长更需要表扬;反方观点:成长更需要批评。

【易出错误】

1.没有联系课文,证据不足。辩论的过程中,有些学生只是空讲表扬的好处,或者只是空讲批评的必要性,而没有联系课文内容,所列证据过于简单、笼统,甚至含糊,没有结合具体的人物和事例,让辩论变得空洞无力。

2.没有反击对方,只讲好处。有些辩手只会一个劲儿地说自己一方的好处,表扬对成长有什么好处,而不知道抓住对方的弱点,即过分的批评、打压,会严重影响成长的自信,甚至让人一蹶不振,自暴自弃。只有“论”,没有“辩”,缺乏说服力和攻击力。

【诊断分析】

1.审题不清,缺乏证据意识。学生忽视了题目的要求“联系课文内容”,不知道辩论要有理有据,这样才能有力地证明自己的观点。有学生虽然知道要联系课文,但是联系的内容不对应,往往张冠李戴,东拉西扯,不着边际。

2.方法单一,缺乏辩证思维。学生只知道反复强调自己一方的正确性,却忽视了对方的缺点,不能有力地抓住对方的缺点进行反击,不能从辩证的角度去陈述观点、提供依据,据理力争,缺乏反击的力度和效度。

【矫正策略】

1.营造辩论气氛。辩论的能力只能在辩论的实践中形成,要多为学生提供这样的机会。有了机会,还要注意辩论气氛的创设,可将全体学生分南北方阵,选举主辩手和群众辩手,现场投硬币决定正反方。接着主辩手聚在一起讨论辩词,群众辩手联系课文,记录辩论要点,然后把辩词写在专用的卡纸上。先写再说,以写优说,让辩论在说写中有模有样,让言语交锋真正发生。

2.教给辩论方法。要教给辩论的基本方法,一般用总分总的构段方式写。开篇格式是:“主持人,对方辩友,大家好!我方的观点是……理由如下:第一是……第二是……第三是……综上所述,我方坚定地认为……”在陈述理由时还有必要“攻击”对方的弱点,如:“假如事情正如对方所说那样,就会出现……问题或错误。”

【习题拓展】

读完《鲁滨逊漂流记》后,很多人都认为,人生需要挑战、探索,甚至需要更多的灾难和挫折,男孩子需要有男子汉的坚强、无畏。但也有人认为,人生拥有有利的条件,更有利于人的成长,可能会成长得更加顺利,没有必要一味地追求人生的挫折和挑战。请围绕辩论话题:顺境(逆境)更利于成长,选择正方或者反方的观点,写一个开篇陈词,不少于150 字。

【习题例举】

一向严肃的数学老师居然是一位灌篮高手,才上一年级的小表妹居然能诵读唐诗三百首,小小的竹笋居然顶翻了大石头……在我们的生活中,令人感到惊叹不已、难以想象的现象真不少!请你选择生活中的一个人、一件事或一个事物,以“不可思议的___________”为题,写一篇习作。

要求:先把题目补充完整,对所选内容进行具体描写,将你感到“不可思议”的原因写清楚,不少于500 字。

【易出错误】

1.审题不清楚。从本题看,所写内容应是生活中的一个人、一件事或一个事物,而非多个人或多件事。可有学生看题不认真、审题不仔细,并没有关注到这些基本的要求,结果偏了题。还有学生没有关注“生活中”的要求,写的不是生活中的人,写的动画人物、电视电影里的人物或书中人物。

2.选材有局限。少部分学生视野不开阔,没有选择属于自己的独特生活素材,在选材和结构这两方面有雷同的现象,如竹笋、小草、老师会打篮球等等。还有的学生所写内容一看就是虚假的,比如亲眼看到竹笋把小草顶翻了,卫生间里的水滴在一个星期内滴穿了瓷器等。

3.重点不突出。有的学生所写内容大家司空见惯,难以体现“不可思议”,选材偏离了主题;有的学生轻重倒置,不在不可思议上着力,而在无关紧要的内容上转圈;或者是平均用力,主次不分,结果笔下的作文往往是跟着感觉走,写作缺乏明确的方向感。

【诊断分析】

1.审题能力欠缺。学生没有仔细阅读作文题目,也没有圈画出关键要求,甚至题目没有读完就匆匆下笔,导致写出的作文严重偏离题目要求,甚至是下笔千言,离题万里。例如,题目要求写生活中的人或事物,所以就不能写文学和影视作品中的人或物;数量为一个或一件,就不能写很多或者一个群体。

2.思路显得单一。有一部分学生受作文题目的束缚,没有把思路完全打开,习惯于围绕作文的提示、围绕写作的惯性去选材、去思考。所以,除了与思维的惰性有关外,重要原因还在于平时阅读太少、关注生活太少,从读书和生活中得到的启迪有限。

3.缺少重点叙述。学生叙述缺乏重点,除了与审题的偏差有关外,还与他们平时的习作习惯有关,平时写作,一看题目就匆匆下笔,而习作为何而写、重点写什么、重点怎样写,关注不多,甚至不去关注。久而久之,作文就容易跟着感觉走。

【矫正策略】

1.提高审题能力。平时要培养学生自主审题的能力,而不能总是依靠老师指导。审题时,要指导学生一边读题一边圈画关键要求,弄清楚写作目的、写作内容,关注写作的对象、事情的时间地点、事情的数量、写作的重点以及其他特殊要求等,培养学生精准的审题能力。

2.培养选材能力。要指导学生打开思路,丰富写作材料。像本次习作,教者可这样引导:一只小小的蚂蚁,竟然举起比它身体大几十倍的面包块;一朵小花竟然散发出了沁人心脾的香味,溢满整个教室;景区石板上的小洞,竟是雨滴成年累月撞击而成……进而,让学生列举生活中不可思议的现象。长此以往,学生选材就能围绕题目、关注生活、力求新颖。

3.指导写好重点。对重点的内容,要让学生解决好:写作目的是什么、重点写什么、重点怎样写。本次习作,就该具体写人或事物的不可思议:非常强烈的反差、不同寻常的表现、令人惊异的现象等。并让学生明白,写人要通过人的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突出不可思议;写物要抓住事物的形态、变化突出异乎寻常,写人和物都可以通过侧面描写进行衬托。

【习题拓展】

题目:他(她)真的变了

习作提示:原先小气的奶奶突然变得特别大方了;原先马虎的小华同学突然间变得细心认真了,学习也有了很大的进步;原先跟我关系特别好的人,突然跟我关系疏远了,甚至变得刻薄无情了;原来像“母老虎”一样的妈妈,突然间变得特别温柔了……请选一个你身边变化最大的人,选用典型的事例,合理运用描写人物的方法,突出他(她)的变化。不少于500 字。

【习题例举】

我们看过很多神话和童话,里面的人物有的本领高强,爱憎分明,如哪吒、葫芦娃;有的机智聪明,惩恶扬善,如神笔马良;有的美丽纯洁,温柔善良,如白雪公主……

如果有机会和他们中的某一位过上一天,你会选择谁?你们会一起去哪里?会做些什么?会发生什么故事?请以“我和___________过一天”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展开丰富的想象,编写出一个情节有趣的故事,语言生动,不少于500 字。

【易出错误】

1.想象不合理。习作中,学生让马良帮“我”考试,让孙悟空变成猎豹与同学在操场上赛跑,哈利波特见到空调惊奇不已,“我”让白雪公主换上“我”的衣服她还挑三拣四等,故事情节与神话(童话)人物原有的特点不吻合,想象不合理。

2.叙述太简单。做事的过程一带而过,不能依据神话或童话人物原有的特点,想象出神奇有趣的细节,只是蜻蜓点水般一带而过。不能围绕人物的活动进行具体生动的场景描写,活动情景过于简单、笼统,甚至含糊。忽视了描写神话(童话)人物以外的其他人的表现,不能更好地表现主人公的特点。

【诊断分析】

1.不熟悉人物。学生对一些神话(童话)人物的了解只是知道而已,对于他们的生活环境、性格特点、才能本领、绝招法宝等不太熟悉,想象的情节不符合人物原有的特点,所以出现主人公失真、走形等问题。

2.没掌握方法。这篇习作需要基于主人公的特点设计情节,构筑形象,丰富细节。而不少学生没有掌握上述方法,不能多角度地展开想象,没有认真设计场景和事件中体现神奇有趣的细节,想不清楚,自然也就写不明白。

【矫正策略】

1.了解人物的特点。借助图表,梳理神话或者童话人物的生活环境、性格特点、才能本领、绝招法宝等,说不清楚的再去阅读相关故事、查找有关资料,进一步弄清楚,或者重新选择自己熟悉的神话(童话)人物,为大胆而合理的想象找寻方向、提供思路、奠定基础。

2.教给想象的方法。指导学生借助思维导图,列出神话(童话)人物在不同场所做的事情,从“我”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和感受到的几个方面具体想象,着力想清楚能够契合主人公特点的神奇有趣的细节,使场景具有画面感,事件给人真实感,想象神奇而合理。

【习题拓展】

题目:_______________来到了我们班

要求:横线上可以填神话或者童话人物。他(她)来到我们班,会做些什么?会发生哪些神奇或者有趣的故事?结合他(她)的特点,展开想象,把故事写具体,不少于500 字。

猜你喜欢

斧子习题学生
从一道课本习题说开去
省力与费力
一道课本习题及其拓展的应用
抓住习题深探索
精心设计习题 构建高效课堂
赶不走的学生
树和斧子
学生写话
乔治和他的斧子
聪明的学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