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风湿免疫性疾病患者的院内感染因素分析及对策〔1〕

2023-07-28刘礼雄贺务实徐洪斌袁奕英

临床医药实践 2023年7期
关键词:风湿病原菌抑制剂

刘礼雄,贺务实,徐洪斌,李 凯,袁奕英

(深圳市人民医院,暨南大学附属第二临床医学院,南方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广东 深圳 518020)

风湿免疫性疾病是由免疫系统紊乱引起的影响骨、关节及其周围软组织的一组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包括弥漫性结缔组织病、骨关节炎、脊柱关节炎等多种疾病[1-2]。风湿免疫性疾病患者往往病程较长,病情迁延进展,长期使用激素、免疫抑制、生物制剂等,发生院内感染的概率较大。一旦发生院内感染,可使患者的住院时间延长,并可导致病情加重或恶化,加重患者的精神及经济负担,降低满意度,同时也增加医务人员的工作量,降低工作效率。因此,降低风湿免疫性疾病患者的院内感染显得尤为重要。为了有效控制院内感染的发生,本研究对我院风湿免疫科收治的院内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讨论院内感染情况与危险因素。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9年1月—2021年11月收治的风湿免疫疾病患者4 903 例,剔除出院或入院非我科患者,其中发生院内感染者48 例,医院感染诊断标准按《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试行(卫医发〔2001〕2号)[3]判断。男15 例,年龄(49.6±18.6) 岁;女33 例,年龄(56.3±21.7) 岁。病程(73.0±84.3)个月。

1.2 方法

回顾性分析48 例患者发生院内感染的感染部位、病原菌、危险因素(如婚姻状况、受教育程度、住院时间、使用激素/免疫抑制剂)等情况。

1.3 统计学方法

2 结 果

2.1 院内感染发生部位

本次分析的4 903 例风湿免疫疾病患者中,发生院内感染患者48 例,发生率为0.98%。最常见的感染部位为下呼吸道,感染率为41.7%,其次为上呼吸道和皮肤软组织感染,感染率均为16.7%(见表1)。

表1 院内感染发生部位

2.2 病原菌分布情况

在48 例风湿免疫病院内感染患者中,明确培养出病原菌者18 例,其中1 例培养出两种病原菌,共19种病原菌。其中大肠埃希菌6 例(31.6%),肺炎克雷伯菌5 例(26.3%),嗜麦芽窄食单胞菌2 例(10.5%),金黄色葡萄球菌1 例(5.3%),铜绿假单胞菌1 例(5.3%),粪肠球菌1 例(5.3%),屎肠球菌1 例(5.3%),热带假丝酵母1 例(5.3%),鲍曼不动杆菌1 例(5.3%)。

2.3 危险因素分析

通过危险因素分析,发现风湿免疫疾病患者的院内感染与年龄、住院天数、教育程度、婚姻状态、侵入操作、使用激素/免疫抑制剂等因素有关,与性别无关(见表2)。

2.4 Logistic多因素分析

经上述单因素分析后,筛选出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作为自变量,以院内感染为因变量,并纳入Logistic多因素回归模型进行分析。结果发现:婚姻状况(OR=2.468,95%CI1.358~4.488,P<0.05)、受教育程度(OR=2.205,95%CI1.102~4.412,P<0.05)、住院天数(OR=9.179,95%CI4.842~17.401,P<0.05)、使用激素/免疫抑制剂(OR=2.343,95%CI1.285~4.271,P<0.05)对院内感染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3)。

表3 院内感染Logistic多因素分析

3 讨 论

本文回顾性分析我院风湿免疫科近3年4 903 例住院患者的数据,已剔除其他科室转入我科或我科转出其他科室的667 例,结合院感系统及医院信息系统(HIS)数据综合分析,最终48 例发生院内感染,并对感染部位、病原菌分布以及院内感染危险因素进行了统计学分析。

在感染部位方面,占比超过10%的感染部位有下呼吸道、上呼吸道、皮肤软组织及泌尿系统,其中下呼吸道感染单独占比超过40%,上述4个部位的感染占比接近90%,感染部位呈现明显集中分布的特点。风湿免疫疾病患者因长期使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而抵抗力低下,由于肺部及呼吸道与外界空气相通,最容易导致感染,这也是呼吸系统感染占比高的原因。同时,风湿免疫疾病常常也会累及皮肤黏膜和泌尿系统,上述部位也是感染的高发部位,其他感染部位呈现独立偶发特点。

在病原菌方面,48 例院内感染患者有18 例培养出病原菌,其中1 例培养出2种病原菌,总共19种病原菌,占比超过25%的病原菌有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另外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占比超过10%,其他病原菌呈零星散发特点;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培养占比高与好发部位呼吸系统感染率高呈正相关。

在院内感染危险因素分析中发现,年龄、住院天数、教育程度、婚姻状况、侵入操作、使用激素/免疫抑制剂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性别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通过Logistic多因素分析发现,婚姻状况、受教育程度、住院天数、使用激素/免疫抑制剂对院内感染的影响更加明显。因此,风湿免疫科在预防院内感染时,更加需要注意上述危险因素。在临床实际诊疗过程中,患者住院时间越长,病情往往越重,接受激素/免疫抑制治疗的强度越大,感染的风险也越高。同时,教育程度较低,对于医嘱的遵从性及自我照顾意识、自律性较差,也会增加院内感染的风险。不幸的婚姻可能会影响患者整体精神状态也会增加院内感染的风险。

通过上述分析,风湿免疫科院内感染是可防可控的,具体措施如下[4-5]。第一,加强预防院内感染宣传力度,提高患者预防院内感染的意识,强化自我护理意识与管理能力,提高患者住院期间的安全性。第二,提高基础护理水平,例如病房内严格通风消毒,维持适宜的温湿度,床单被褥整洁干燥卫生,地面定期消毒,医疗垃圾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处理,加强对皮肤、口腔、排痰的护理,加强对患者生命体征的观察,出现异常时及时通知医生或护士处理,以尽可能减少潜在感染的风险。第三,规范侵入操作,如骨髓穿刺、淋巴结活组织检查、经皮外周静脉插管、导尿管、留置胃管、透析置管等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按要求预防使用抗菌药物,加强局部护理,实时监测以便及时发现异常。第四,加强对已感染患者的管理水平,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可隔离已感染患者,避免交叉感染。第五,加强科室规章制度建设,定期对医护人员进行院内感染知识培训,提高院内感染管理水平,加强对院内感染相关事宜的检查力度,及时发现不足并不断完善,提高预防院内感染的能力。第六,根据本文结果采取针对性的预防。婚姻美满的患者往往有家属(轮流)陪伴,照料细致,因此患者精神状态稳定,发生其他非预期的并发症较少(如感染),可增加对患者的人文关怀;教育程度越高,发生院内感染风险越低,原因可能是教育程度越高,个人修养越好,对医疗护理意识越强;尽量缩短住院时间,在病情缓解达到出院标准时应及时出院,避免因住院时间延长,而增加院内感染发生的概率;谨慎权衡激素/免疫抑制剂使用剂量,在原发病和治疗强度之间保持平衡,避免因治疗“激进”导致院内感染发生,尤其是合并有其他危险因素的患者。

综上所述,深入分析风湿免疫性疾病患者发生院内感染的详细情况,了解院内感染发生率、感染部位及占比、病原菌的特点以及院内感染危险因素,并制订出有针对性的改进措施,可减少院内感染,提高医疗质量,既可使患者受益,也能提高医院各方面的综合效益。但本文仍存在一些不足:院内感染的判断,存在不同的评价人在标准尺度上有一定的波动;淋巴细胞绝对值以本次入院第一次的检查结果为准,未考虑患者后续病情变化;激素/免疫抑制剂判断仅考虑本次住院期间是否使用,未考虑使用的剂量及疗程。

猜你喜欢

风湿病原菌抑制剂
杧果采后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及致病力研究
痛风不是风湿 罪魁祸首在嘌呤
冬病夏治,巧治风湿骨痛
重庆市成立中医风湿专科联盟
凋亡抑制剂Z-VAD-FMK在猪卵母细胞冷冻保存中的应用
MALDI-TOF MS直接鉴定血培养阳性标本中的病原菌
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的研究进展
壳聚糖对尿路感染主要病原菌的体外抑制作用
风湿骨痹口服液急性毒性研究
磷酸二酯酶及其抑制剂的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