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张掖市红色文化资源开发与乡村振兴有机融合路径研究
2023-07-28魏乐仪冉小娥
魏乐仪 冉小娥
(中共武威市委党校(行政学院) 甘肃武威 733000)
1 研究背景
甘肃省张掖市高台县是革命老区之一,张掖是红西路军征战河西的主战场,先后经历了70余次战斗,写下了中国革命史上极为悲壮的一页。当地红色文化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境内有较高价值的红色遗址46处、红色纪念场馆6家。红西路军纪念馆是张掖市具有典型代表性的红色文化场馆,是中国共产党星火崛起的见证者。在中国现代化发展中,推进革命老区现代化是重要内容与必要措施,因此,2021年2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新时代支持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意见》,文件强调,应将革命老区县作为优先帮扶振兴的对象[1]。党的二十大也提出,要进一步加快革命老区与民族地区的发展建设。
革命老区红色资源丰富,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重要契机,将红色文化资源开发与乡村振兴相结合,创新文旅产业产品与发展方向,在提供旅游产品的同时能够发扬红色文化、传承红色精神,实现铸魂育人功能,从而有效提高红色文化的影响力及民族历史认同,推动革命老区转型升级,实现共享发展和共同富裕。
2 西路军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情况
2.1 做好保护开发,紧抓红色研学
挖掘论证,让红色资源“有实”。通过成立红西路军在祁连活动史料挖掘整理工作专班,科学编制总体规划,以红色遗迹、党史文献、口述史料的征集整理和调查研究为切入口,沿张掖、肃南、哈密等红西路军西征线路,通过现场勘核、座谈交流、走访知情人士,开展“红西路军足迹之旅”,全面摸清盘活红色“家底”,将碎片化的红色史料连“点”成“线”,进一步填补红西路军历史研究“空白区”“。系统性”研究整理出一批可读性强、价值含量高的红色文史资料,生动讲述红西路军在祁连的红色故事。
2.2 促进文旅融合,促使红色“活化”
活化“展示红色文化”。首先,围绕“一苑一线N点”红色矩阵建设,打造红西路军左支队征程教育路线及红色现场教学点,建设乡情陈列馆(村情陈列室),为全县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注入红色文化内涵,强力助推乡村文化振兴;其次,借助微信公众号、官方网站、抖音视频等新媒体平台,开辟“西路忠魂”专栏,让红色文化在指间“e动”,多渠道、多层次、全方位地展现祁连“红色宝藏”;最后,围绕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祁连山生态旅游长廊的打造,发挥红色革命旧址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作用和红色旅游景点功能,推进红色旅游与祁连独特风光,托茂民俗文化,生态休闲,藏、回、蒙等民族风情等相关内容的结合,建设红色文化+绿色生态“双轮驱动”发展机制,丰富红色旅游目的地业态和内容,将红色资源转化成发展优势。
2.3 拓展传播载体,开展红色教育
通过主题党日、“政治生日”“三会一课”、重温入党誓词等方式,将红西路军左支队在祁连的英勇故事融入党员干部日常。推动红色阅读进乡村,将有声阅读、线上阅读推广到农村,提高基层群众的阅读能力,满足群众阅读需求,创新开辟出全新的党史知识宣传路线,让党史知识更好地进入“寻常百姓家”。依托县融媒体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文化广场、村史馆等阵地,打造县委宣讲团“引领讲”、红色宣讲员“坐堂讲”、新时代志愿者“巡回讲”、三老宣讲团“进基层讲”、红领巾讲解员“微宣讲”“五讲”模式,让红色故事“进心坎”、红色精神“润心田”。
3 红色文化资源与革命老区乡村振兴结合发展的多重价值
3.1 经济发展价值
第一,通过充分调研,进一步发掘红色资源的固有属性,为红色产业发展提供鲜活助力。相关部门要发挥带头作用,引入社会资本,与社会资本加强合作,重新整合革命遗址等社会资源,加强红色文化资源共享与区域联动,以产业链条构建的方式推动产业创新升级,逐渐将红色文旅转变成乡村振兴的主角,推动革命老区脱贫攻坚,实现乡村振兴。
第二,发挥教育联动作用,基于党史教育工作长效化、常态化的特点,研究旅游产业与红色文化融合的可能性,积极打造产学研旅的综合性红色教育基地,让红色文化达到教育效果,发掘红色文化中的教育精神与理论,积极吸引社会资本,攻坚当地旅游品牌。产学研旅的措施有助于加强对社会资本的吸引力,有效地解决了社会资本投资意愿低、融资难度大、旅游客源不稳定等问题[2]。此外,在充分挖掘红色文化育人作用过程中,要利用相关成果积极建立党员干部研修基地、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推动张掖市红色旅游多业态联合发展。
3.2 文化传承价值
首先,认知红色遗址,研究红色遗址,了解红色遗址的独特性与不可复制性,在利用红色遗址建设新时代乡村文化的同时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让红色遗址实现长效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其次,红色资源是革命精神与红色文化的载体,也是中华民族爱国情结、传统文化道德和地域性乡土民情的高度凝集,要有效利用红色资源、发掘红色精神以满足农村群众的精神需求,从而有效提高群众文化自觉,提高群众对乡村振兴的认同感、自信感;最后,红色资源的开发能够联合乡村与城市,一改过往城乡之间文化割裂冲突的现状,实现红色文化与乡村文化的融合发展[3]。
3.3 思想教育价值
目前,我国正处于迈向新经济社会形态的关键转型期,经济发展地区差异性大、发展不充分的矛盾日益凸显,并且新旧社会矛盾交织,社会不良风气及思潮对群众基础和执政基础造成了较大困扰。红色资源是解决相关问题的重要工具,在时代变迁中,红色资源赓续西路军精神、大别山精神及井冈山精神,在历史长河中历久弥新,体现着我党为人民、为民族积极谋幸福、谋复兴的初心及使命,为新发展阶段农村基层党组织引领乡村振兴凝心聚力。张掖市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承载着政党的精神信仰,也承载着教育任命、推动社会精神面貌更新的重要责任[4]。
4 红色文化资源赋能革命老区乡村振兴的实践路径
4.1 深化产业融合,夯实乡村振兴的经济基础
要注重红色文化产业创新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促进当地社会与经济发展,实现物质文明。
第一,做好顶层设计,构建全域性的合作发展格局。革命老区红色文旅部门应充分发挥当地资源优势,与邻近地区进行合作,实现互惠双赢,推进多元化的合作模式,充分依托各地丰富的红色文化旅游资源,秉承“共商、共建、共享、共赢”的发展原则,密切区域合作,加快推进红色文化旅游共同体建设。例如,2022年12月18日张掖市与湖北省黄冈市、四川省巴中市、陕西省汉中市的文旅部门签订了《革命老区红色文旅联盟协议》,旨在进一步加强对革命老区城市红色资源的保护利用、弘扬传承,共建旅游市场、推动区域红色文化旅游一体化发展。四地共同建立对话合作机制,建立革命老区红色文旅走廊联席会议制度和专题会商机制;引领革命老区红色文旅走廊建设,深化革命类博物馆、纪念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交流合作,共建红色资源库、革命文物专家库,共同挖掘、研究、利用各成员方红色资源;共拓红色教育客源市场,利用各自宣传平台和媒体资源互推互宣各成员方红色文化旅游品牌,积极参加各成员方举办的大型文旅节会、展会、推介会等活动,推动各成员方景区、研学基地、干部培训基地、旅行社等互推红色文化旅游产品,互相输送客源;共推红色文化产品研发。各成员方在红色研学、培训课程打造、文创品研发、红色线路产品策划等方面相互提供专家学者智力支持、交流学习和产品展览展示平台支持,共助红色文旅人才培养。支持各成员方红色旅游景区、博物馆、纪念馆建立结对关系,互派人员交流锻炼,开展短期业务培训。支持各成员方文化馆、图书馆、美术馆等公共文化场馆组织开展红色文艺作品交流展出展演。
第二,打造“红色+”主题乡村旅游产业。张掖拥有中国最大的反映西路军战斗历史的工农红军西路军纪念馆;有谓之“丹霞与彩丘”的七彩丹霞山;有历经亿万年风雨沧桑的平山湖大峡、以赤红的宫殿型丹霞地貌为主的冰沟丹霞景区等。充分利用张掖市丰富的旅游资源,积极探索西路军红色文化资源与当地人文、自然资源、农村田园文化、城乡小镇基础的紧密联系,“红色+”概念项目要充分利用现有的各类资源,创新打造红色文化下的休闲康养、山水旅游、农村民宿、研学、非遗体验、生态农业等“红色+”旅游项目,打造属于张掖市的红色文化旅游体系,创建享誉全国的红色文化旅游品牌。在多元化的旅游体系下,乡村旅游项目借助“红色+”的概念,推动农业采摘、农业观光、农家餐饮、民宿营业等新项目实施,为当地农民群众提供工作岗位,减少了农村人口流失,拓宽了农业之外的致富渠道,引领农村多元化发展。例如张掖市打造的“西路军魂·红色精神传承游”路线,以国家5A级旅游景区七彩丹霞和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纪念馆、国家4A级旅游景区流沙河、国家3A级旅游景区临泽战役纪念馆为依托,串联全国旅游重点村临泽县板桥镇红沟村,整合红西路军战斗遗址汪家墩红色体验基地,推出红色精神传承体验游经典线路,充分展现“红色+乡村”融合理念,集红色基因传承、乡村体验、自然生态观光于一身的复合型旅游线路。旅客既可在汪家墩红色体验基地参加体验“穿红军衣、走红军路、唱红军歌、吃红军饭”等“红色+”主题活动,又可观赏七彩丹霞的色彩绚丽和红沟村“峡谷奇观”中明代长城、烽燧及奇特的山石、艳丽色彩构成的独特的峡谷景观带,是集高级别景区和优质乡村旅游点的精品线路。
第三,发展特色农业。张掖市具有丰富的林地、产业资源,应进行调研分析,因地制宜地制定特色农业产业,积极探索“红色党建+绿色发展”振兴之路[5]。例如,张掖市梨园村依托梨园口战斗遗址公园、梨园村红色记忆馆等红色地标,充分发掘红西路军精神,以“一园一馆”为布局,系统打造融实地参观、现场教学、党性体验、实践锻炼等为一体的新时代党性教育基地与产业园。该村将党建引领作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原动力”,以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梨园口战斗遗址为核心,打造红色遗迹瞻仰区、精品民宿体验区、游客接待服务区、户外拓展健身区,将西路军精神传承拓展地和红色文化旅游体验有效融合。同时,依托周边葡萄、千亩特色梨园,深度开发现代农业观光体验项目,并借助梨园村深厚的乡村民俗文化底蕴,打造以“红色梨园·绿色采摘·黄土乡情”为主题的复合型红色旅游景点,促进红色旅游与现代农业融合发展,带领全村百姓脱贫致富,实现了村民和村财的“双增收”。充分挖掘境内红色资源禀赋和丹霞大景区客源优势,整合红色美丽村庄、全省乡村建设示范村、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等项目机遇,设计红色记忆馆、家风馆、廉洁桥等教育阵地,在旅游项目中,应进一步丰富旅游基础设施,包括“红色+”概念下的饮食、住宿、游客接待等,还可根据西路军在当地的文化精神体现类型,建立中心文化广场、步道、红土崖桥等设施,不断完善“吃住行游购娱”六大旅游要素,从发展旅游产业的角度谋篇布局红色美丽村庄。
4.2 强化乡村治理,将红色文化融入基层建设
乡村振兴之路不仅要“塑形”,还要“铸魂”,而红色资源正是“铸魂”的活教材。
第一,推动全民参与,积极保护红色文化,传承开发当地红色文化。在红色文化的保护及发掘过程中,村民是学习者,同样也是传承者,因此不仅要实现对村民的教育,更要发挥村民的主观能动性,积极表达自己对于红色文化的认知和看法,同时在红色文化学习中推动村民提升自我意识,让红色文化与农民群众充分融合,相互生长、互促发展[6]。
第二,提高基层组织对乡村振兴制度文化的认知。探索当地红色文化,充分利用红色文化推动乡村振兴,与当地实际情况相结合,了解当地的本土文化,积极建立本土文化与红色文化的关联,让红色文化服务乡村振兴,充分遵循当地乡村的民风民俗及发展规律,发掘红色文化中有利于乡村振兴的要点,规避乡村振兴的制度文化是“软任务”误区,认识到制度文化是与硬性条件相配的“软实力”[7],只有充分利用红色文化作为乡村振兴的硬道理、硬任务,乡村发展才能有底气、有内涵。
第三,积极构建文化标识。可通过宣传标语的粉刷、革命烈士雕塑的建立、红色油画的创作等方式,在文化广场、非居民墙壁及公共通道等场所向密集的人群宣传民族团结进步、红色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建立宣传廊道。让红色文化与民族发展萦绕在每一个乡村振兴的角落,通过打造一批具有浓厚文化氛围、兼具当地民风的民族团结示范村,提升农村群众的精神面貌与文化素养,积极引导建立先进农村的精神价值及精神引领,从而实现全社会形成优良家风民风的伟大目标。
4.3 发挥教育功能:弘扬红色文化精神,拓展实践教育基地
首先,认识到红色文化在教育中的重要意义,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及当地文化现实条件,开创具有教育意义的沉浸式体验项目,针对不同的年龄受众,积极开发符合青少年、中壮年等不同年龄阶段身心发展规律与爱国情怀的项目。例如,张掖部分小学以董振堂、杨克明的名字命名优秀少先队、团支部,把红色火种播进青少年心中;党员干部教育项目要偏重党性强调,提高党组织的学习与凝聚力;针对亲子游项目则要以合作、寓教于乐为主,在乐趣中学习并传承红色基因。
其次,丰富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与传播。其一,地区政府应依托红色资源健全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打造乡村文化红色阵地。例如,广泛利用各种媒体平台(地方主流媒体、地方性报刊、抖音、b站等,西路军故事作品在今日头条、快手、抖音等新媒体平台均有相关视频,点击量超过百万)、学术圈(如西路军纪念馆联合北京大学和甘肃省内8家场馆举办暑期思政网络教学、网络课堂、线上讲坛等活动)、旅游活动等加强舆论宣传。同时还可积极运用数字技术,构建红色数字书屋、云平台等[8],如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纪念馆依托甘肃省数字文化展示平台,开通了以“追寻红色足迹,传承红色基因”为主题的网上VR全景纪念馆,并被退役军人事务部列为VR展示烈士纪念设施,有数十万人通过点击网上VR全景纪念馆链接进行“云祭扫”;其二,与学校、社区、教育基地、纪念馆等单位通力合作,充分发掘红色基因,创作红色文化读本,将传承红色基因作为必修课。如西路军纪念馆创作推出情景诗《红色足迹》、音舞诗画《丰碑》,持续推动弘扬红西路军精神再掀热潮。立足红色资源优势,合作出版《血沃河西》《祁连传奇》等系列丛书,开展口述史料采集,推出《董振堂的书箱》《守望》《坚守》等微党课。此外,结合地方文化特色,拍摄专题教学纪录片、排演《峨堡会盟》《解放祁连红色记忆》等歌舞话剧,打造本土一体式、沉浸式“红色教材”。
最后,丰富红色主题宣传教育活动。在教育基地、纪念馆、乡镇社区中心、遗址旅游点等不同场景当中,通过可循环的文化宣传形式,开展红色故事宣讲、红色歌曲传唱、红色电影轮播、问答党史知识等;同时,举办“最美乡贤”“星级文明户”等竞赛,促使红色文化精神更加深入人心,并通过先进典型发挥带动作用,弘扬文明新风。例如,西路军纪念馆组织开展缅怀革命先烈主题教育、党史学习教育、红歌快闪、红色足迹研学旅行等系列活动,积极营造乡村文化的红色氛围。建设“血战高台”主题的场景复原体验景区项目,一方面能够有效带动全县的旅游产业发展,另一方面通过发挥深刻的场景体验功能,有助于巩固红色记忆,传承红色基因,从而实现红色教育。此外,依托红西路军特色教育培训资源,打造“主题公园”“徒步双色路”“党史长廊”等实景体验教育课堂,因地制宜开辟“第二课堂”,以场景还原、讲解引导、受众参与等多环节嵌套配合形式,探索“专题教学+现场教学+体验互动”教学模式,推动教育阵地从“课堂”向“基地”拓展,充实完善特色实践教学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