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文化传承、思政表达与创造转化的非遗会展创新发展路径研究

2023-07-28王莹陈家骥魏志宇通讯作者

商展经济 2023年12期
关键词:会展场馆文化遗产

王莹 陈家骥 魏志宇(通讯作者)

(1.吉林艺术学院艺术教育学院 吉林长春 130012;2.吉林艺术学院艺术管理学院 吉林长春 130012;3.吉林艺术学院东北民间艺术研究中心 吉林长春 130012)

1 非遗会展的形成与价值体现

党的二十大明确提出“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文化会展作为重要平台,需要发挥重要的价值。文化会展是由政府、企业或相关行业组织围绕相关内核组织的相关文化活动,以文化内容为主题,通过围绕相关文化展示其文化主要概念,提高文化利用率。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各民族的智慧结晶与精髓所在,非遗会展通过展现地域内独特非物质文化遗产优势,提高文化的传播力与影响力,进而突出文化理念,高效发挥我国非遗优势与价值。

1.1 非遗类文化会展的形成

相较于普通的商业会展,非遗类文化会展的文化效益更高,保有原会展业影响范围大、带动性强、关联性强的优势。通过汇集大量的文化、人流、资金等资源,更有利于加强本地域内文化、经济、政治。如今,我国会展业发展迅猛,逐渐成为区域内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式与节点之一。我国非遗资源雄厚,有利于赋予文化会展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我国文化会展近年来发展迅速,作为会展业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在保护、传承与发展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我国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汇集,是会展业可以使用的独特地域性资源优势。我国非遗类文化会展的形成主要依托各地区会展场馆,在场馆内通过馆内陈列、馆藏珍品等方面的调整设计,以不同形式融入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会展场馆开设非遗类文化会展形势良好,通过文化旅游业、非遗消费节、非遗艺术节等形式引进非遗,通过开设相关文化会展活动,设置非遗制作、展览与展销区域,并结合地域异同,在不同地域开设独特的非遗会展活动,充分利用、开发与传承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将非遗打造为我国会展特色内容之一。同时,已有的非遗会展为其他文化会展树立了良好范式,以非遗为核心的文化类会展活动将得到推动性发展。会展场馆通过举办非遗会展活动,提高了地域知名度,保护与传承了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1.2 非遗类文化会展的价值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会展场馆则是非遗会展活动的主要载体,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绝大多数是由政府或行业组织主导或举办,多数非遗会展活动均具备公益性质,具有极强的教育属性。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文化会展尤为重要的一部分,通过组织策划相关活动,引导人民群众参观、体验、感知与认知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充分发挥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传承与传播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从而实现文化自信、文化自强。

非遗会展丰厚的文化资源优势,有利于促进我国传统文化繁荣昌盛的局面,同时推动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成共享式的传承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分支,源于先民生活习俗,根植于民间传统,具有极强的文化属性。通过相关文化会展活动,搭建非遗保护与集中展示的群众平台,凸显保护价值。

文化会展开发凸显地方文化特色,具有把分散、细碎、模糊的区域文化资源进行提炼、整合、排序的功能,以最大的文化凝聚力和整合力对地方特色文化进行挖掘、传承与保护,克服自然、地理等原因导致的文化资源分散,以及由于历史观念落后等原因导致的文化非系统性、结构性问题[1]。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性传承体现了非遗见人见物见生活的重要理念,文化会展有助于非遗活动融入人民群众的视野与生活之中,增强非遗生命力。

非遗作为我国农耕文明的产物,代表着先民们劳动智慧的结晶,不仅蕴含深厚的地域文化,更蕴含宝贵的经济价值与文化价值。

1.2.1 拓展文化市场,展现非遗的经济价值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属性具有一定的对外影响,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对地域内的人群文化、精神等方面产生影响。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先民们劳动生产过程中宝贵的文化结晶,因非遗自身诞生,在文化基础上具备一定的应用价值,因此,非遗会展活动具备一定的经济价值。“器以载道,物以传情”的中国最质朴的传统人造物观念中,体现了器物的生产活动与人们精神的交互交融过程。人类文化一方面要承载器物功能,另一方面也要给人们带来精神审美的生活乐趣,这也是对中华民族的古代创造文化精神的继承和发扬。游客通过非遗会展活动,有助于其了解地域内的相关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展览展示互动,强化非遗文化的认知,进而拓宽非遗文化市场,展现非遗的经济价值。

1.2.2 增强文化认同,传播非遗文化价值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由各民族先民在长期的历史活动中总结并形成的文化遗产,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同时,部分非遗展品蕴含着极强的文化、经济、历史与艺术价值,有利于增强文化认同感。好的创作中蕴含着艺术家对人生情感的艺术化表现,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正确价值观、处世观和世界观,以及人们善良勇敢、开放拼搏、务实向上、积极进取的优秀品格。非遗会展还能够将历史资源转变为社会经济资源,把非遗的文化产业和创意产业、旅游文化产业、电子商务产业等联系在一起,通过非遗文化的文化产业品牌,既维护非遗文化形象,也丰富了乡村发展产业,从而产生不错的社会经济效益。

2 会展活动中文化传承与思政表达的问题现状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人民物质水平已经得到明显提升,现如今文化发展登上历史舞台。文化会展活动中,文化传承成为其重中之重,同时,思政教育是我国红色会展场馆的主要价值之一,会展场馆是我国文化的重要载体与呈现方式。目前,会展活动中存在活动中文化传承概念薄弱与场馆内思政表达整体落后两大问题,限制了会展场馆文化传承与思政表达的价值功能。

2.1 活动中文化传承概念薄弱

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产生了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不同的民族、不同的生存环境和不同的社会实践,必然产生不同的文化[2]。随着传统文化逐渐走入会展场馆,围绕馆藏珍品的场馆展出的传统文化越来越多,而在文化会展活动之中,文化传承的概念愈发薄弱,取而代之的是经济收益。在相关文化会展活动中,大部分文化会展并未转移会展业经济营收的核心观点,均以盈利为目的,从而忽视传承文化、凸显文化的重要性。在会展活动中,部分场馆为了更加高效地售卖非遗手工艺作品,大量融入现代元素,忽视文化传承的重要性,导致买方并不了解其文化内涵。

要使传统文化在会展业有立足之地,应充分发挥传统文化历久不息的生命力,加强文化建设,传承传统文化,同时把握会展业结合的契机,加强文化传承。除主观意识外,客观上也存在一定局限性。如我国大量会展场馆位置相对偏僻,由于长期以来的经济落后与文化封闭,生活或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较差。此类因素保留了原始与独特的传统文化,需要在文化会展活动中大量开发与引入偏远地域传统文化元素。新时代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过程中的根本性问题在于培养非遗理念与强化传承概念,文化会展将非物质文化遗产推向新方向,但文化会展活动过程中存在的文化概念薄弱问题也需要引起重视。

2.2 场馆内思政表达相对落后

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发展,对外开放的力度也越拉越大,西方的意识形态逐渐渗透在我国文化之中。当今时代下,随着西方意识形态的入侵,部分群众对于理想信仰的坚定与红色文化的认同逐渐淡化,形成了不良的文化思潮,因此思政教育的重要性逐渐凸显。西方反华的敌对势力通过各种手段渗透意识形态,并利用各类媒介进行传播,影响着我国人民群众的思想意识。我国红色文化场馆作为红色文化与思政教育的主要展示平台之一,其自身具有极强的教育资源与文化属性,从物质层面而言,文化场馆应以展品为主,发挥其收藏、研究与教育的主要功能,进而发挥文化场馆的独特功能,更好地阐述与加强人民群众思想政治水平与文化价值导向,实现爱国主义教育目标。如今,大量文化场馆并未重视思政教育工作,甚至包含红色文化或其他传统文化的场馆并未针对性地开发或充分利用好相关场馆文化资源,导致大量文化未得到充分发展,还需要结合其他媒介进行传播,文化传播与传承效益大打折扣。

想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带动性,可选取具备红色文化背景的非遗技艺或将非遗与红色文化相互融合,加强思政教育与道德建设。绝大多数的会展场馆拥有丰厚的红色文化资源,对游客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积极作用。但大量的馆藏珍品并未得到充分开发,因此导致我国文化场馆内思政表达相对落后。

3 非遗会展创新发展的建议

可以通过开设非遗会展进而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使群众深刻了解到非遗的趣味性、独特性与地域性,领悟传承与保护的意义所在。本文认为,应采取挖掘文化传承概念、拓展思政教育内容与创新非遗会展活动三条路径,实现非遗会展创新发展。

3.1 挖掘文化传承概念,拓宽传播范围

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一座无形的宝库,其中蕴含着极其丰富的人文精神、文化概念、思想观念与行为准则等文化内容。新时代,挖掘优秀传统文化,加强民族自信心,提高传统文化的生命力成为当代人民文化需求与政治需求。同时,推动我国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成为指导方针。《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2021年8月2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提出,应“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普及力度”“办好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等活动”,进一步挖掘我国传统文化,拓宽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范围。挖掘文化资源的丰富内涵和当代价值,寻找文化资源融入现代生产生活的契合点,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的关键[3]。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传统文化最具代表性的文化之一,具备节律性、分散性、地域性的空间分布特点,导致大众无法拥有大量时间去关注到本土及外地其他不同种类的非遗项目。为使大众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内了解及认识丰富多彩的非遗项目,打破传统的局限性,非遗会展起到关键性作用。非遗会展可将各领域、各民族、各门类的非遗项目融为一体,集中向大众展现,促使大众更便捷、系统地了解非遗项目。通过非遗会展,可以将大型国家级、国际级非遗项目聚集起来集中展示,展品的范围、种类、数目也会变得更为丰富,利用线上“云展会”的形式将非遗会展的传播空间范围也逐渐拓宽。

3.2 拓展思政教育内容,创新表达方式

首先,开阔网络载体,使非遗会展的表达形式实现可视化及立体化。新时代,网络媒体的作用日渐显现,当今社会人人用网,网络媒体不仅可以不受时空限制,还能每时每刻进行知识的传播;其次,运用理论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形式实现联动效应。实践教学不仅可以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表达话语进行讨论,同时可以不同理论内容为核心,带领学生去各类研学基地,如红色革命文化基地、历史博物馆、英雄纪念馆、非遗传承基地等场馆进行研学参观,增强学生民族认同感,发扬爱国主义精神,传承红色革命精神,充分实现教学话语表达交流的实践价值。

结合我国新时代背景下的伟大实践,要不断拓宽思政教育的核心内容及形式,进一步增强时代特征及实践能力,不断开拓新时代的典型素材案例作为话语内容,为思政话语表达注入活力。当代中国正经历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一大变局中多元思想相互碰撞,作为会展场馆要不断创新表达方式,了解形势变化,不断积累经验,整理归纳适合当下发展的话语资源,发挥创造力。

3.3 创新非遗会展活动,实现创造转化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民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如民俗活动、表演艺术、传统知识和技能,以及与之相关的器具、实物、手工制品等,文化空间即定期举行传统文化活动或集中展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的场所,兼具空间性和时间性[4]。非遗会展有效地综合了文化会展与非遗的优势,实现了创造性转化。通过非遗会展能够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人员、消费人员及经营人员构成稳定的交流合作平台,高效解决非遗的市场需求信息,具有互动性、双向性。

非遗会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商及观众提供了良好的沟通平台与交流机会,其一,有利于展商的宣传推广,通过向观众展出商品增加展商效益,提高非遗产品的销量与市场;其二,有利于整理归纳市场的整体走势及需求情况,并据此开展非遗的创新性发展与创造性转化工作。此外,还应创新非遗数字会展活动,拓宽非遗渠道,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打造非遗会展时还应从非物质文化遗产地域性、自身个性与需求出发,拓宽传承与传播空间,利用MR虚拟现实、数字化场馆建设、新媒体交互设备等一系列数字化设施,打造多元化、多维度的数字化非遗会展活动,增强会展活动的趣味性与体验感,进而提高群众的参与度,实现创造性转化。打造线上线下同步会展活动,将创新重心转移至非遗项目转化,引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新会展互动更有利于我国非遗的传承与发展,增强群众认同感而形成群体效益,保护与传承非遗项目,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自身的影响力。

3.4 打造数字文化会展,加强非遗保护

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增强人们的认同感,需借助新媒体传播方式。在数字时代背景下,可对宣传对象画像或宣传内容以多样化的形式进行数字化宣传和传播,宣传形式主要依托新媒体手段或方式,以做到对无形资产宣传受众的全面覆盖和定向。非遗会展活动的数字化的宣传传播的主要呈现方式有数字显示屏、网页、移动终端等,借助数字时代的技术支持,能够展示传播对象或宣传信息的内容以文本、图像、动画、声音、视频等不同方式的数据格式存储和传输。为保障非物质文化遗产网站的权威性,往往由官方平台进行宣传与推广。

传播非遗文化价值,增强其文化认同感,非物质文化遗产官网需加强建设与推广,主要存在以下三种途径:首先,针对非遗会展的不同主体人群,针对不同群体的需求,定制不同的宣传内容,进而增强传播效应;其次,保证宣传内容与主题的高度相关性与连接性,保障网站内容的简洁与明确,杜绝广告等其他交流链接与无关信息;最后,保证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官网的实际应用价值,确保其中内容的准确性、参照性。

通过打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App,满足会展活动的实时交互与宣传体验,为展示各类非遗会展主办方软实力和活力的象征,启用公司非遗会展专属App,用来充当常态化推广选用模型。打造非遗会展App,应当兼顾参展商、采购商、参观者三方视角,逐步形成非遗展展客户大数据集群,借助简化流程为老客户予以便利。将非遗展App打造成参与者认可的信息发布、互动、推广的新型数字化平台,将得以在响应速度上更有效地维系与客户的关系。此外,还需要保障非遗会展活动App及时准确,确保App上的活动真实有效。App内的交互小程序简洁、有趣、流畅,细节处的优化提升了用户的使用感,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了用户好感度、忠诚度。数字化时代,非遗展览数字化推广在传播上具备得天独厚的优势。

非遗展览宣传形式与非遗展览宣传内容不匹配,非遗展览娱乐化趋势强。而其他实际挑战也是它所面临的问题。从某种角度看来,对于非遗展览的宣传主体,无论是从非遗展览的传统宣传方式,还是非遗展览的数字化宣传,目的都是为了能够做到非遗宣传内容和宣传对象的目标。遗产展览获得广大观众的肯定和支持,为了能够增强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的宣传效果,数字时代的数字宣传更应注重服务于其宣传形式和手段,并考虑观众喜好等因素,从多方面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宣传工作,以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的数字宣传得以达到预期效果。

4 结语

综上所述,文化会展作为文化展示平台之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现如今,非遗会展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传播的重要实践方式之一,为非遗传承人或工作人员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充分展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未来,非遗会展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需要会展行业与会展产业不断进行探索与实践,真正促进我国非遗会展良好发展。

猜你喜欢

会展场馆文化遗产
会前视察 支招亚运场馆利用
创新标准打造绿色雪上运动场馆
与文化遗产相遇
冬奥之约,场馆先行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文化遗产》2016总目录
场馆风采
文化遗产保护
会展列名
会展推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