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种草力到号召力,品牌要成为议题供应商

2023-07-27梁将军

销售与市场·管理版 2023年8期
关键词:号召力种草马斯克

最近,很多客户跟我聊到同一个话题:种草不如之前有效了。种草平台和MCN对商业化的追逐,讓种草的效果持续透支。大多数的种草,已经变成了“内容里的产品植入”,而不是“有带货力的产品推荐”。

同时,我又看到另外一种现象:某些品牌很少种草,但一上市就能热销。

6月,我的朋友圈被李想的一个微博截图刷屏了。在这条微博里,李想讲了理想汽车的核心驱动力是什么。

今年,和李想一起刷屏社交媒体的还有理想L9。这款车据说上市72小时,订单量就超过3万,连上微博热搜。很多人会觉得,这个成绩是因为理想汽车的广告预算高。但其实理想一向被外界叫“抠厂”,广告费只占3%。

而且,汽车销售受口碑影响很大,所以车企很在意维系与大V的关系,种草和关公的预算一般都很充沛。但理想汽车一般邀人试驾,就发一块小饼干,连基本的“车马费”都没有。

拆解理想汽车的营销思路,我认为这类品牌不是在打造品牌的种草力,而是在专注打造品牌的号召力。这种一上市就能掀起热销潮的品牌,我称之为号召力品牌。

种草力PK号召力

这两年防晒服突然火了起来。某知名淘品牌的单价为199元,但顶级户外品牌的皮肤衣,比如这两年大火的始祖鸟,一件就要2000元左右。

你会看到一种奇怪的现象:

一边是喧嚣地拉客。某些以防晒服起家的淘品牌,一直在营造“选择成本极低的感受”,让用户快速转化;一边是冷酷地摆姿势。始祖鸟这样的户外轻奢大牌,一直冷冷地散发着魅力,让用户咬牙掏腰包。

其实防晒衣的技术并不复杂,就是利用防紫外线的涂层或者抗紫外线的纤维,来吸收、反射紫外线。所以,始祖鸟2000元防晒衣的防晒力不一定会比199元的品牌强10倍,但始祖鸟就是拥有“199元们”没有的号召力。

一切拥有号召力的品牌,本质上卖的不是产品,而是意义。

在当今时代,普通人是依靠消费来彰显身份的。一个人买了张磊的《价值》,并不意味着他想读这本书,这可能意味着他希望自己是个“长期主义者”。这本书可能他都没读完一页,但当他买下这本书的时候,他就占有了这本书的意义。

当代消费者其实是用金钱在投票,把自己的精神世界交给某个“意义领袖”来指引。所以,真正的品牌不会把用户导入利益取舍里,而是导入价值取舍里。

而价值没有好坏之分,只有对错之分。所以我认为,专注于种草力的品牌和专注于号召力的品牌,本质上看待世界的方式是不一样的。

专注于种草力的品牌,它的思维方式是制造“最优解”,努力让自己成为最好的,会不自觉地讨好消费者。

比如,很多新消费品都是白牌的价格,大牌的感觉,买起来不心疼,用起来不丢脸。再比如,一个糖果品牌可能会刻意把包装设计得更大,并且缩小单个糖果的个头,来增加糖果的总体数量。

而专注于号召力的品牌,它的思维方式是制造“我向往”,努力让自己成为最对的,会想办法拥有话语权。

专注于种草力的品牌,一直在试图给消费者性价比最高的东西,所以他们一直在培养“精明的消费者”。

而专注于号召力的品牌,根本不相信世界上有最优解,世界上的东西只有适合不适合,所以它们一直在制造向往感,培养“发痴的消费者”。

这样的消费者不仅不会占到便宜,他们还会为品牌作出贡献。这其实不难理解,因为能轻易到手的东西人们都不会珍惜,包括名次、使命、商品。

打造号召力品牌:从占领媒体资源,到占领舆论话语权

6月,李想大约发布了60条微博,平均每天2条,最多一天发了9条。

而且李想的微博,可不像其他企业创始人一样,就是转转官微的广告,他大多数的微博都是在讨论社会议题。

他评论新能源汽车的补贴方案、抨击李开复说的“买车是人生最坏的投资”、回怼说“增程电动是落后的技术”的同行……这些让企业关公部门不喜欢的言论,却点燃了理想汽车的品牌势能。

我们可以说理想汽车的广告预算少,但不能说理想汽车的舆论声量小。低广告预算的理想汽车,其实是靠创始人微博言论来抢占舆论话语权的。

和理想汽车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是特斯拉。近几年,特斯拉创始人马斯克的每一条言论,几乎都霸占了财经新闻或者社会新闻的头条。

看到他的新闻,我们会主动点击,并且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主动搜索相关资讯。马斯克的言论和我们围绕他的言论主动搜索的资讯,共同构成了我们对特斯拉和马斯克的认知。

也许是因为李想和马斯克的带动,车企的老板们都嗅到了抢占舆论的重要性。6月13日,长城汽车品牌、技术、供应链、财务的十几位高管一起入驻微博,表示要在这里“在线营业”。

显然,李想、马斯克和长城打造品牌的思路,和传统的品牌完全不一样。

传统方法是通过占领媒体资源,从而封锁消费者的注意力。而马斯克和李想的方法,是通过制造议题,从而掌握舆论话语权,进而引起社会的主动关注。

两者的差别在于:通过占领媒体资源实现的品牌认知,消费者是一种被动记忆。而靠掌握舆论话语权实现的品牌认知,消费者是在主动地了解,他们在主动搜索的过程中,拼凑出了品牌画像。

如果把消费者的心智比喻成一个池塘,占领媒体资源的做法就相当于不断在这个池塘周围垒墙。墙垒得越高、越坚固,消费者的信念就越纯粹。

而制造议题、掌握舆论话语权的做法,是在给这个池塘不断加热,最终让池塘的水沸腾起来,产生磅礴的能量。

像特斯拉这样有号召力的品牌,它本质上是一个议题供应商,而不是广告制造商。

如果非要将如何打造号召力品牌建立一个公式,那就是:号召力品牌=议题供应商×社媒放大器。

“社媒放大器”就是品牌要学会如何利用社交媒体,放大议题的势能。

比如,马斯克是用Twitter搞营销,李想被对手戏称为“微博之王”。

而成为议题供应商的方法,可以细分成3个板块,分别是议题设置、议题参与和议题嫁接。

1.议题设置:设置品牌母题,把“自我叙事”变成“公共叙事”

为什么李想那篇讲理想汽车驱动力的微博长文能刷屏?因为他聊的话题是成长。成长是所有人的人生母题,成长必然伴随着疼痛、反思、蝶变,最容易引起共鸣。

李想作为两家上市公司的老板,可以说,他是在用自己的故事,说着大家都关心的事。当公众觉得这事跟自己有关系时,就会自发地关注和讨论。

过去,我们认为品牌的最高境界是让品牌等同于品类。比如可口可乐代表了可乐这个品类,小天才代表了儿童手表这个品类。但我越来越觉得,让品牌等同于品类,只是品牌做大的结果,不能成为品牌做大的方法。

因为企图让品牌等同于品类,关键的逻辑是封杀竞品、垄断市场。这种胜利不仅取决于品牌自己有多强,还取决于对手有多蠢,不确定性太大。

更关键的是,让品牌等同于品类,依然是品牌在自说自话,是在向消费者强行灌注自己的那套理论。在这个去中心化的时代,品牌靠采购公共资源来说自己的事,不仅烧钱,而且低效。

更高明的做法是:让品牌议题等同于公共议题,靠说公众的事,来牵动公众的集体神经。用更低的预算,打造更大的影响力。简单说,品牌要从“自我叙事”向“公共叙事”过渡。想要完成这种过渡,首先要给品牌设置一个和大众相关的母题。

过去3年里,雷军发表了3次演讲:《一往无前》《我的梦想,我的选择》《永远相信美好的事情即将发生》。

每次演讲的主题看似都不一样,但内容谈的都是奋斗、自强不息。

因为大环境原因,过去几年人们的心态是动荡不安的。而雷军用奋斗这个母题,串联起小米品牌叙事的同时,为大众输送走下去的信念,成功把一个只跟品牌相关的故事,转化成了跟人人有关的社会议题。

雷军的演讲,说白了是为了发布小米新品而办的,但小米对外称这是年度演讲而不是发布会。因为发布会只是品牌自己的事,而年度演讲才会让大家觉得跟自己有关系。

特斯拉讲新能源跟人类命运的关系,使很多人意识到了电动汽车存在的意义;OATLY燕麦奶没有跟牛奶比拼蛋白质含量,而是把自己打扮成环保斗士。这都是在设置品牌母题,把“自我叙事”变成“公共叙事”。

2. 议题参与:在社会议题的发声中,表达立场、聚合同类

在上海宣布“上海回来了”的同一天,帝泊洱推出#帝泊洱敬上海#的微博话题,打造了20万个“上海回来了”纪念杯,赠送给上海人民。

帝泊洱看似只是做了一场促销,实际上却是在为社会议题“站台”,用一种仪式化的行为,释放了大家内心的压抑。

老一辈中国企业家喜欢低调做人、闷声发财。他们认为商人参与社会议题,是一种危险的行为。他们参与议题的方式是:发声但没立场、行动但不表态。

但新一代企业家似乎不太一样,你会发现他们很喜欢输出自己在商业领域的思考,甚至于人生价值的反思。他们想普及的不仅是商品和服务,还有思想和价值观。

今天,商业已经成为社会上的公共议题,而不是商人自家的生意经。企业家和创业者从没有像今天一样,享受明星一样的待遇。

当所有的企业都被推到聚光灯下时,躲在阴影里追求安全,并不是聪明的做法。因为大众不仅希望企业进入500强,还希望企业和企业家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

所以,未来的品牌,不能再做时代的旁观者,要学会与时代共振。

一次偶然的生育话题互动中,Babycare收到了620位寶妈对于生育疼痛的控诉和对无痛的感恩。

因为这个契机,它做了一项调研,发现我国仅有30%的人使用无痛分娩,而剩下70%的产妇因为观念、资金等各种原因,饱受生育之痛。

于是,Babycare在微博上发起了一个行动,叫“母爱无须疼痛来证明”,并联合了珀莱雅、屈臣氏、丝塔芙等13个品牌方,一起为女性生育疼痛发声。

后来,#我国仅30%的产妇使用无痛分娩#这个话题,登上了微博热搜第一。这并不是 Babycare 第一次为女性生育议题发声。

2021年的品牌日,其晒出了一张孕肚上的妊娠纹海报,却收到了“平台审核未通过”的通知。

于是他们发布了一则推文,叫《不懂就问,为什么妊娠纹要被“404”(指网页或文件未找到)呢?》引起了很广泛的讨论。

这些事明明跟品牌的业务没有直接关系,Babycare为什么非要做呢?

因为品牌可以通过对社会议题的发声,表达自己的立场,聚合“三观”相合的人。越多的人看到你在主动承担社会责任,越多的人就会选择跟你站在一起,你就拥有了更大的号召力。

再来看看国际品牌可口可乐。

可口可乐一直关注着全球社会议题。它发现秘鲁的幸福指数很低,于是在当地投放了30台微型照相机,这些微型照相机可以快速帮人们拍摄各种证件照。但是,只有捕捉到人们嘴角上扬时,才会启动。

做一个有号召力的品牌,你不能只是通过种草获得用户,而是要敢于为社会议题发声,成为一个“灯塔”,吸引同类主动向你靠近。

3. 议题嫁接:从押注资源到押注议题

“双11”已经从一个购物节点,变成一种文化现象。

去年“双11”,因为天猫“双11”预售和正式售卖的时间从之前的0点,提前到了晚上8点,一些网友开始自称“尾8人”,天猫就在微博上发起了关于“尾8人”的话题互动。

它还发现,打工人在工作中用“1”表示“收到”,已经成为一种社交文化,于是把这个现象跟“双11”结合,发起一个“生活就要扣1111”的活动。

从文化现象里剥离社会议题,天猫不是在资源里占位,而是用议题撬动用户,使流量真正动了起来。

我们常常把流量等同于资源,以为获取流量的方式,就是采购好的广告资源。比如,买世界杯的冠名,或者贴片广告。

但其实,流量和流量的价值是不一样的。例如,同样上微博热搜,一个文案叫#萧敬腾求婚#,另一个文案叫#萧敬腾求婚好多地方下雨#,这两个热搜文案带来的点击率是不一样的。

所以,流量必须附着内容价值,才能产生转化。而社会议题往往是最好的内容,因为议题可以在舆论拉扯中变成更大的议题。

2021年欧洲杯上,C罗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嫌弃地将两瓶可口可乐移到镜头外,并拿起矿泉水瓶朝镜头晃了晃,表示自己只喝“健康饮品”。

C罗拒绝与可口可乐同框,是一次典型的公关危机。但可口可乐却顺势发起了“买家庭装的可口可乐,赠送一瓶矿泉水”的活动。

可口可乐不仅把危机转化成销售,甚至还逆转了口碑。在葡萄牙队赢得比赛时,网友们甚至开始用可口可乐敬C罗。

可口可乐聪明的地方在于,它不只是盯着广告资源带来的流量,它还善于借助社会议题。广告资源带来的流量在明面上,你可以买,对手也可以买。我们没法靠这种方法,来获得竞争优势。而议题产生的流量在暗处,关键看品牌方有没有发现那些议题的眼光,并合理利用资源放大议题的能量。

今年春夏交接的时候,美团买药就曾借助微博的热点伴随,包圆儿了换季、过敏、咽喉炎、沙尘等一系列天气下的议题,为用户提供防护指南。

议题的產生具有一定的随机性和时效性。这不仅考验品牌对于议题的洞察力,同时考验品牌的响应速度。

如果你想在押注议题时增加一些确定性,可以像美团买药这样,借助微博热点伴随这样的工具,更加实时高效地抓住议题。

采买资源,获得的只是有限的流量。而把一个议题嫁接到品牌上,是让流量生发,获得的是无限的流量。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梁将军,ID:liangjiangjunisme)

猜你喜欢

号召力种草马斯克
生日礼物种草合集
马斯克打脸简史
梅耶·马斯克的“育儿经”
节日“种草”
美容须防被“种草”
新常态下企业共青团工作的创新途径分析
中学共青团改革背景下增强高中团组织号召力和凝聚力的途径
以党报“主流观点”引领正确舆论导向——浅析黑龙江日报三组系列评论的思想性可读性号召力
马斯克预计“猎鹰”9可在12月复飞
只因他是马斯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