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科思维发展的小学语文探究性作业设计研究
2023-07-26陈永莲
☉陈永莲
作业布置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双减”政策背景下,作业设计成为教育领域的研究热点。《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中强调,教师要“坚决克服机械、无效作业”。思维的发展与提升是学生语文素养的一个重要维度,能否发展学生的学科思维是检验作业有效性的一个重要因素。为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发展学生创新思维、逻辑思维、迁移性思维等学科思维,教师可以布置更多的探究性作业,并认真探索基于学科思维发展的小学语文探究性作业设计方向和要点,从而避免让写作业变成机械记忆和拷贝的过程,而是让写作业成为学生探索与发现的过程。
一、基于学科思维发展的小学语文探究性作业设计方向
(一)“画语文”:通过图示“看见”思维
“画语文”是指在作业设计期间,将学生探究的内容“画出来”,让思维看得见。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逻辑思维可以得到发展,有助于在阅读活动中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在表达环节中有逻辑地分享自己的见解。通常来说,根据文本特点,教师可以借助“为文配图”“画流程图”等作业引导学生“画语文”。
1.为文配图,让语言文字看得见
为文配图是指让学生结合自己对所读文本的理解,画出文本中的信息[1]。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系统梳理课文中的细节信息,还可以认真思考作者眼中出现了哪些内容。若文中引入值得细致思考的环境、神态、动作等可以用画面呈现的细节描写内容,教师则可以在作业设计期间让学生为文配图。
以五年级上册《四季之美》作业设计为例,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对照课文,画出四季景色。为使学生能够顺利完成“画”的任务,教师可以“夏天最美是夜晚”为例,在课上与学生共同“画语文”。如,针对“明亮的月夜固然美”一句,教师可以与学生展开想象,分析“明亮的月夜有什么”,并提供提示:“月光照在枯黄的落叶上”“月光扫过静谧的村落”等,从而使学生利用画笔描述出秋季月夜的独特美景。这样,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便可以产生“画语文”的热情,主动在课后完成作业,并透过课文中的文字分析文字所描述的场景。
2.画流程图,让文脉梳理看得见
画流程图是指让学生在文本阅读期间将作者的写作思路、叙事顺序以流程图的形式展现出来。这有助于学生感知作者谋篇布局的技巧,跟随作者的思路梳理文脉。画流程图的作业多为讲解脉络清晰、有明确时间线的文章后设计的作业,有助于让学生养成独立探究作者创作思路的意识和能力。
以五年级上册《落花生》作业设计为例,教师可以布置画流程图作业。这样,学生完成作业期间,便可以顺利得出如图1 所示的简易流程图。
图1 《落花生》简易流程图
这一流程图相对简单,学生结合课堂所学便可以顺利得出这一流程图。为确保作业的探究性,教师需要设计如下作业要求:
(1)说明流程图中各个事件所占篇幅。
(2)补充各个事件细节信息。
在作业要求的引领下,学生可以在得出简易流程图的基础上,填充文章细节。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可以得出如图2 所示的详细流程图。
图2 《落花生》详细流程图
这样,学生在探究并总结课文细节信息的过程中,便可以进一步发展自身逻辑思维。
(二)“演语文”:通过表演“活跃”思维
“双减”政策严格规范了义务教育阶段各学段学生的书面作业平均完成时长,因此,教师要适度减少书面作业的量,探索如何在保障学生休息、娱乐权利的同时发展其学科思维[2]。实践证明,“演语文”是一种可以让学生将完成作业作为一种享受的作业设计模式。“演语文”是指教师引导学生根据所学内容通过分角色扮演、课本剧表演等方式探究文本细节。“演语文”可以有效活跃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创新思维、系统思维等得到发展。
1.分角色朗读,在角色体验中激活思维
分角色朗读是一种让学生朗读课文内容的作业模式。学生可以寻求他人配合,如,与父母共同完成朗读作业、通过微信、钉钉等网络平台与同学共同朗读课文等,也可以“一人分饰多角”展开朗读。这种“演语文”的方式,不仅可以使学生入情入境,还可以使学生在设计朗读语气的过程中,探究课文主人公的情感变化,使自身系统思维、创新思维等得到发展。这一作业设计模式更适用于引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探究对话内容较多的文章。
以五年级下册《草船借箭》作业设计为例,课文中引入了大量的对话,教师可以设计分角色朗读作业。这样,在朗读时,学生可以深度探究课堂学习期间未能细致挖掘的信息,结合自己的理解,合理设计朗读语调,融入自己的情感。如朗读以下内容:
有一天,周瑜请诸葛亮商议军事,说:“我们就要跟曹军交战了。水上交战,用什么兵器最好?”诸葛亮说:“用弓箭最好。”周瑜说:“对,先生跟我想得一样。现在军中缺箭,想请先生负责赶造十万支。这是公事,希望先生不要推却。”——《草船借箭》第二自然段内容
结合课堂所学,学生可以意识到周瑜对诸葛亮心怀妒忌。因此,在朗读周瑜所说第一句话时,学生会尝试朗读出“试探”“嫉妒”“想要为诸葛亮挖陷阱”的情感。而在听诸葛亮说“用弓箭最好”后,学生朗读周瑜所说话语时,会呈现出“陷害他人成功”时的愉悦感,并通过加快语速等方式不给诸葛亮拒绝的机会。这样,学生可以在朗读的过程中,更多地揣摩人物情感,将自己带入到课文情境中,激活创新思维和系统思维,创造性地设计文章细节。
2.课本剧表演,在演绎中活跃思维
完成课本剧表演作业期间,学生需要找出课文中的细节信息,并通过设计服装道具、表演动作、人物表情等方式突出事件背景和人物性格[3]。相比于分角色朗读,课本剧表演的难度更大,但却可以更好地活跃学生的思维。教师要相信学生的潜能,在恰当的时机设计课本剧表演作业,让学生在设计惟妙惟肖的语气、动作、神态期间,活跃思维,提高创新能力。
以六年级上册《狼牙山五壮士》作业设计为例,课文情节丰富,意蕴深远,是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怀的重要文章,教师可以设计课本剧表演作业,鼓励学生通过研读课文、收集课外信息,深度探究课文细节。在此期间,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写“人物小传”,系统分析五个战士的特点,也可以鼓励学生观看教师分享的战争题材影视作品片段,从而汲取表演灵感。这样,在教师的辅助下,学生在尝试完成课本剧表演作业期间,便可以灵活设计道具,展示“利用险要的地形”等细节信息,结合“让敌人走近了,才下命令狠狠地打”等情节中表情、动作、语调的设计突出五位战士的特点。这样的作业设计方式,可以让学生在反复、多次与表演小组成员分析课文的过程中通过动脑、动手促进自身思维的发展。
(三)“联语文”:让思维在融会贯通中进阶
语文是一项具备较强综合性的学科,强调学生在探究期间不能将思维局限于课本知识上[4]。因此,学生学科思维培养期间,教师需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迁移性思维,使其能够将所学知识灵活运用于实际生活中。作业设计时,教师可以“联语文”为作业设计方向,通过将语文知识与生活活动、其他学科知识等联合,让学生的思维在融会贯通中得到进阶,发展其迁移性思维。
1.与生活融合
小学语文教材中,很多议题都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教师可以在设计的作业中,更多地让学生感知到教材的内容与生活之间的关联。通常来说,生活性强的作业范围相对宽泛。为确保学生能够有效完成作业,教师可以适当通过思维导图、问题链等帮助学生明确探究生活的方向。
以六年级上册《习作·有你,真好》作业设计为例,本次作业设计的目的为让学生在习作中介绍一个人,并突出自己对人物的情感。为避免学生将思维局限于师长、同学层面上,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以下问题:
(1)生活中,你都会遇到哪些人?(上学的时候你会遇到谁?过马路的时候你会遇到谁?看新闻的时候你会看到谁?读书的时候,你会在书本里遇到谁?)
(2)谁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样,在问题的辅助下,学生可以开放思维,意识到自己可以从多个角度分析谁让自己产生“有你,真好”的情感。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请学生归纳如表1 所示的写作主题相关单元课文归纳表:
表1 单元写作主题相关课文归纳表
这样,在表格的辅助下,学生既可以放开思维,融入到生活探究活动中,又不会出现脱离教材内容的现象,能有效通过探究性作业搭建生活与教材之间的桥梁。
2.跨学科联结
跨学科联结是指教师在设计作业期间,巧妙引导学生探究语文教材知识与其他学科知识之间的关联。通过这种方式,可以让学生在完成作业期间迁移课堂所学人文知识,在发展学生人文素养的同时,提升其他学科知识学习效果。
以六年级下册《北京的春节》作业设计为例,教师可以在作业设计引导学生将语文学科与英语学科联结。学生在既往英语学习期间,学习过春节、中秋节等相关节日知识,但学习深度不足。鉴于此,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回顾英语学科学习经验,总结部分传统节日的庆祝方法,并模仿《北京的春节》课文展开仿写任务。这样,学生在完成跨学科联结作业时,不仅可以通过翻阅英语教材复习所学英语知识,提升英语学习深度,还可以从英语教材中获取语文写作灵感,形成联结不同学科知识的意识,发展自身迁移思维。
二、基于学科思维发展的小学语文探究性作业设计要点
(一)起点:分析学情,精准定位作业设计的目标
教师在设计探究性作业时,要充分分析学情,找出学生思维发展的起点,在此基础上,结合维果茨基提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确定作业设计目标,设计出既能够让学生顺利完成,又能够让学生发展思维能力的作业。
(二)过程:指向探究,让学生真正经历学习
探究性作业强调让学生以探究为作业完成的主要手段。因此,教师应结合支架式教学法,巧妙为学生提供支架,引领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亲历学习过程,主动探究,从而实现发展学生思维的作业设计目标。
(三)方法:作业开放,推动学生思维发展
在上文中,从各个方向设计的作业均具备较强的开放性。其实,开放性的作业可以避免让学生形成思维定势,有助于使其参与到探究过程中,顺利推动学生思维的发展。
简言之,小学语文教学期间,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思维发展,设计有效的探究性作业,让完成作业的过程变成探索与发现的过程,使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提升逻辑思维、创新思维、迁移性思维等学科思维,促进学生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