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时事新闻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2023-07-26施纯洁

高考·下 2023年2期
关键词:时事新闻学科素养

施纯洁

摘 要:紧扣教材、课标,精选新闻素材,巧设学习情境,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助力核心知识学习、利于核心素养落地,对提升课堂效率有着积极作用。文中结合笔者使用统编教材的教学实践经验,就时事新闻这一资源在高中历史课程中的运用做出一些总结和思考。

关键词:时事新闻;情境教學;学科素养

在新的教育教学理的引领下,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认为在高中教学实践中课程资源很重要,“是课程实施的支撑环境,也是课程内容的重要来源,还是教学活动展开的条件”。由此可见,一线教师在落实学科教学实践时应特别重视相关资源的开发、利用。历史学科的教学资源又有哪些?新课标认为只要能够帮助实现教学目标,“能够服务于历史课程的一切可以利用的物质和非物质资源”[1],都属于历史学科的教学资源。历史是人类社会过去所发生的一切的总和,教学资源特别丰富。其中时事新闻展现生活百象,通俗易懂,对于历史教学实践来说是丰富且易得的身边资源。就现在使用的历史学科统编教材而言,相较于旧教材,内容更为丰富,仅高一年级的两本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上下册)就包括了初中六本教材的内容,在此基础上扩充、深化,因拘于篇幅,不少内容属于结论性表述,缺乏充足的材料支撑,这对于普通学校的学生而言,可读性不够,给教学活动带来许多限制。新教材对教师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需要教师充分利用和开发相关教学资源。实践证明,一线教师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是实现高效课堂的重要途径,既可以辅助知识解读,又可以开阔学生视野,还可以使学科素养顺利养成。

一、新闻激情家国情怀

2017年教育部正式发布的《考试大纲》明确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在这一指导思想之下,新课程的教学目标立意更为高远,不仅在于知识的获取,更在于核心素养的习得。什么是核心素养呢?即通过学科的过程性学习,使学生逐步具备能够终身受益的品格和关键能力。新课标又对历史学科的教学提出哪些诉求呢?主要包括五大方面,即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唯物史观。什么是家国情怀?塑造学生健全人格,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历史观、世界观,就是它的主要诉求。众所周知,遵循教学规律,受教育者健全人格的塑造和正确观念的形成,绝非简单灌输即可,需要漫长的过程性培育。家国情怀是历史课程教学的灵魂,统编教材有诸多这一素养的落脚点。如选择性必修三第一单元《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高中历史新课标将本单元的教学目标确定为“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认识……特点和价值,认识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2]。就这一教学主题而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特点和价值”所涉及的知识范围大且难度深。在两个课时内完成教学任务是一个相当大的挑战。当时备受关注的2022年2月北京冬奥会给了笔者灵感,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中的“中国元素”、运动员们的优秀品德就是极好的课程资源。关于这一单元第1课第二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的教学构思,书本上的内容表述凝练,不易解读,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学习难度,于是在课堂上我选用冬奥会开幕式的片段视频(雪花火炬台的表演)创设学习情境:从视频中可以看到,雪花火炬台的大雪花由96片小雪花组成,每一片小雪花都代表一个参赛国,其中就蕴含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所学对这一创意进行解读。直观的新闻视频,加之对课本内容的阅读,学生不难判断出其立意是“和而不同”。教师继续梳理开幕式表演以代表不同国家小雪花构成奥运会上的大雪花,形象地诠释了“和而不同”的传统思想,体现了求同存异、团结求强的精神,正确的理念加之生动的艺术设计极易引发参赛国的认可,由此拉近了国与国之间的距离,这彰显了中国人认识世界、处理国际问题的智慧。可见,传统思想至今仍极具魅力和实用价值,作为当代人,学习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大意义。通过新闻素养辅助教学,学生对传统文化内涵有了更深的认识,进而让学生认同传统文化,开阔国际视野,知识和素养双双落地。再如新闻报道“‘腿上几个钉啊?看中国冰雪健儿光环背后的泪水与坚持”等,正是运动员们对传统文化中“自强不息”精神的传承,恰当地将其应用在课堂上,极易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有益于促进学生积极上进的品格的形成。

二、新闻例读史料实证

高中历史新课标对于学生有多重要求,如“能够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作为历史叙述的可靠证据”,这也成为新高考试题必考的学科能力。史料是研究历史的重要依据,通过对史料的正确解读,人们可以更接近历史的真相。就其分类来说,新闻报刊属于文献史料、一手史料,是事件发生时保存下来的文字记录,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阅读历史上的新闻报道,可以近距离观察历史,进而准确地解读历史。近代是新闻报刊的兴起时期,新闻素材也比较多,可以在中国近代史的教学中发挥积极作用。比如,关于北洋军阀统治的学习,课标要求学习者正确把握这一时期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各个领域的重大变化。其中第四章《新文化运动的开展》的教学要求是“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但课本的表述仅有“有着解放思想的重大意义”这样概括性的字眼,面对重素养考查的高考,流于表面的学习肯定远远不够。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这一事件带来的“解放思想”?仅依靠课本资源,明显苍白无力。仔细钻研教材和专业书籍、参阅各种资料后,笔者选用了一组史料,其中一则是1919年的《大公报》关于山西省离婚率的新闻报道,透过新闻的数据和当时妇女对婚姻的态度变化,学生不难发现在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下当时女性对婚姻的态度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这一贴近生活的案例引发了学生的好奇,也实证了新文化运动所带来的思想解放。巧用新闻资源,事半功倍,知识难点得以突破。在知识解读的基础上,教师还可进一步引导学生打开思维,从而实现史料实证素养的培育。如进一步提出问题:这样的思想解放是全国性的吗?要验证历史的真实,仅这一则史料足够吗?学生会在这一过程中收获更多,例如,新文化运动所带来的思想解放是有其局限性的;观察历史要全面看问题;要有一分证据一分结论的实事求是的证据意识。

新课标还认为“史料实证是指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也就是说,这一核心素养的培育不仅要引导学生正确读取有效信息,还要让学生习得科学的史学研究态度和方法。对于学生而言,无论是科学观察和探究历史问题,还是应对高难度的高考试题,必须具备一定的本学科专业的史观史法。常用的如史料的分类、史料的价值、论从史出、孤证不立等。高中历史新课标将历史课程明确分为三类——必修、选择性必修和选修课程,其中历史选修课程为《史学入门》《史料实证》,但目前仍没有提供统一相关教材,教师只能暂时将史观史法穿插于平时的新课中。单纯的理论灌输,内容枯燥,效果不佳,理论必须与实例结合,情境教学是很好的平台,作为重要史料之一的时事新闻可以助力。关于《中外历史纲要》上第23课第三章《日军的侵华暴行》的教学设计,当时的热点新闻“美国典当行老板无偿捐赠二战相册给中国,收到国礼瓷”就是很好的课程资源,教师可引导学生质疑:中国为什么要回赠价值不菲的国礼呢?学生各抒己见。肯定学生的作答后,教师进而从史学研究角度点明:从史学研究的角度来说,相册的获得对于实证日本侵华暴行具有很高的史学价值。在历史研究中,史学工作者十分重视多重史料的互证,如二重证据法、多重证据法,以此来实证历史的真相。同理,如何证实日本侵华暴行?不仅需要中国和日本的证据,他方的证据也很重要,如今海外国人回赠的相册就是很有力的证据。时事新闻就在身边,日日更新,取之不盡用之不竭,但并不是所有的都适用于教学,教师要有火眼金睛,收集相关素材,精选有效资源,挖掘教学价值,让课堂丰满趣味。

三、以古析今历史解释

历史总在不断发展丰富的过程中,未来与过去紧密连接。当今世界深受过去的影响,总能在追溯历史的过程中找到现今社会发展变化的缘由。高中历史新课标明确提出历史课程要“使学生能够从历史的角度关心国家命运,关注世界发展”。时事新闻展示现代社会现象,用所学历史知识观察和解释现实,也是历史这一学科教学的重要诉求。《中外历史纲要》下册第4课《中古时期的亚洲》最后一章讲的是《南亚与东亚》的古代史,东亚区域涉及日本、朝鲜和越南,这属于儒家文化圈,其中朝鲜半岛的古代历史,师生均少有接触,专业书籍材料也比较缺乏,如何在短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是一大难题。读透课标,才能找到对策。课标要求“了解中古时期欧亚地区……的变化……认识这一时期世界各区域文明的多元面貌”,由此推断,本单元的教学核心是文明“多元”的特征,东亚历史的教学构思以其特点为落脚点。在充分准备后,笔者拟定“中华文明影响下的东亚”这一标题来统领这一部分内容。以什么样的方式让学生快速抓准历史知识的核心呢?笔者选用了2015年9月18日“韩国举行‘释奠大祭祭祀孔子”的报道。课堂上播放短视频,视频中的韩国祭孔活动采用的服饰、礼仪、建筑物等充满了中国元素,中华文化对朝鲜半岛文化的影响一目了然。点题后,教师提出问题,导入新课学习:韩国为什么会如此重视祭孔?朝鲜半岛与中华文明又有何渊源?进入自主学习部分,学生阅读教材内容,依教师提供的时间轴整理大事件,梳理古朝鲜历史脉络,为了让内容更丰满且有说服力,教师展示各类图片,适当补充儒学、习俗、文学等文化传入朝鲜的相关史实,由此学生对朝鲜半岛的古代史有了整体的认知。课程的最后,教师再次引导学生用所学知识解释21世纪韩国的祭孔活动。通过这样的创意教学,学生尝试以史论今,体会历史学科的价值,有益于提升学生读史爱史的情感,同时学科必备思维、历史解释能力得以巩固。

四、新旧比较时空解读

历史讲述的是人类社会的过去,纵横交织,一脉相承,也因时空变化呈现出不同的时代特征。如何把脉历史?2017年版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要求如此建议:“要注重梳理中外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主要阶段……在历史时空框架下把握……理解历史进程中的变化与延续、继承与发展、原因与结果”[3]。纵向观察历史,其间或有渊源,或可以史为鉴,对不同历史阶段的纵向比较是厘清历史的常用方法。强国梦是近代以来中国人的诉求。在《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17课第二章《洋务运动》的教学中,关于洋务运动失败原因的教学总让笔者难以破解。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枯燥无味,有没有更好的教学构想?2022年的热点新闻“我国第3艘航母下水,命名‘福建舰”就是合适的情境构设节点。观看新闻报道时,学生马上捕捉到这样的信息:我国第3艘航母“福建舰”是完全由我国自主建造的航母,中国走到了属于自己的航母时代。自豪感油然而生,对伟大祖国的认同感自然生成。为了进一步落实教学任务,教师继续展示洋务运动相关历史图片和文献材料,结合新闻时事进一步启发学生思考:新航母命名为“福建舰”,应该跟我们福建的地方史有一定的渊源。中国近代海军梦就是从福建开始,设于福建福州马尾港的福建船政学堂是中国海军的摇篮。洋务运动时期中国还建成了北洋、南洋、福建三支近代海军,其中福建海军是中国第一支近代化海军舰队,根据当年《美国海军年鉴》排名,北洋水师实力位居亚洲第一,但在后来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中均因清政府错误决策,导致全军覆没。纵观两个时间节点,同样的强国梦,不同的时代却有着不同的结果,你觉得导致洋务运动失败的因素有哪些?课堂上学生探究兴趣高涨,通过对比,思维打开,能够多角度探求问题,答案如经济实力、政治制度、科技进步、民族独立等。知识和素养应并驾齐驱。教师进一步强化时空观念:一定的历史现象是一定时空的产物,观察历史现象时应将其置于当时特定的时空中解读。在教师创设的新闻情境下,学生的学习兴趣、历史思维、核心素养均得以落实。

结束语

综上所述,时事新闻鲜活直观,丰富易取,通俗可读,是极具价值的历史学科资源。巧用新闻资源,精心构思情境,确实可以增色课堂。如何恰当地利用新闻助力教学?在教学工作中,首先,教师要钻研教材与课标,准确把握核心目标;其次,要心系天下事,广泛阅读,有意识收集各类新闻素材,形成个人资源库;再次,精心筛选可用素材,包括权威报刊的、短小的、热点的文本或视频;最后,靶向素养,巧设问题,构思环节,引导学生展开过程性学习,促进其全面成长。当然,实践中仍有许多问题存在,如适宜素材不足、理论认识不够等,需要笔者继续学习,不断摸索提升。

参考文献

[1]陈元嵋.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视野下教学策略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22.

[2]徐蓝.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解读[J].教育研究与评论(中学教育教学),2018(6):95-96.

[3]李思伟.时事新闻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研究[D].延安:延安大学,2022.

猜你喜欢

时事新闻学科素养
论时事新闻的著作权保护问题
基于新课程改革深入下的高中历史学科素养培养
从历史文物古迹到架构学科活动的探讨
教师学科素养及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培养探究
初中信息技术课堂中学科素养的渗透初探
学科素养在初中历史课堂中的实践教学
时事新闻报道如何避免“同质化”
党报做好新媒体环境下时事新闻的对策分析
时事新闻版面编排浅议——以湖北日报时事新闻版为例
论时事新闻的采编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