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网络文化生态的困境与对策探析

2023-07-26胡馨月张绍荣

理论观察 2023年4期
关键词:困境新时代对策

胡馨月 张绍荣

摘 要:伴随着网络文化的繁荣发展,网络文化生态日益成为值得高度关注的热点话题。新时代的网络文化呈现出更加明显的开放性、虚拟性、人本性等特征,面临网络文化霸权、网络信息污染、网民道德困境等问题,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加强主流文化建设,坚定文化自信,构建中国话语体系,在网络空间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提高中国特色网络文化核心竞争力。

关键词:网络文化生态;新时代;困境;对策

中图分类号:D6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23)04 — 0118 — 05

21世纪以来,随着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迅速改变,形成了基于网络空间的体现人类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网络文化形态,同时也逐步形成了基于网络技术平台的中国特色网络文化生态。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习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加强网络文明建设,用人类文明滋养网络,修复网络生态”。因此,新时代赋予了网络文化生态建设新的机遇和挑战,深入研究新时代网络文化生态建设具有十分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一、新时代赋予网络文化的基本特征

步入新时代,伴随着主要矛盾发生变化,全球化和网络化的快速发展,人们对精神文化的需求越来越高,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也越来越频繁。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第一次从国家规划层面明确提出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同时,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网络安全和信息化是事关国家安全和国家发展、事关广大人民群众工作生活的重大战略问题,要从国际国内大势出发,总体布局,统筹各方,创新发展,努力把我国建设成为网络强国。”[1]因此,建设和谐稳定的网络文化生态不仅是完成建设文化强国战略目标的现实需要,更是把我国建设成为网络强国的现实需要。在新时代,网络文化进入了转型发展的新时期,并赋予了网络文化新的特征。

(一)环境维度更具开放性

网络文化是以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为基础所形成的一种新的文化形式。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的产生和发展为文化的继承与创新提供了一个新的载体和环境,并且使得网络文化可以打破传统环境和时空的界限,甚至超越国家和种族的界限,直至推进世界文化的完全开放。因此,在网络空间所形成的网络文化是开放且自由的,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传递和接收更为广泛的文化信息,突破了传统文化的局限。

在新时代,伴随着5G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文化的开放性得到更加充分的彰显。5G技术的发展使网民可以享受更快的网络传播速度和更丰富的网络传播渠道,同时也创造了一个更加开放的网络环境,使得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世界各国的联系更为紧密,可以共同享有和创造新的网络文化资源。网络文化依靠5G技术的低延时和高速率打破了传统环境下狭隘的地域观念,可以更大范围地吸取各种世界各国的优秀文化营养从而变得丰富多彩。进一步加深网络文化的开放程度,这也为现实的人提供新思路、新理念和新知识,在很大程度上拓展和提高了现实的人的思维能力和认识范围。但不容小觑的是,由于5G时代的网络文化开放程度更高,传播速度和更新速度更快,使得人们可以更加自由地创造网络文化、情绪化地评价其他网络文化或者未及时阻止不良网络文化的输入,可能会对网络文化生态造成不良影响。

(二)空间维度的持续虚拟性

网络本身具有虚拟性,网络世界的存在形态是无形的,它是人类通过数字化的方式,运用一系列信息技术所形成的一个三维感觉世界。以网络为载体,通过人类网络实践活动所形成的网络文化也带有虚拟性的特征,具体来说是指文化信息通过网络平台在数字化的过程中,使文化以虚拟的方式展现。

在新时代,网络游戏、网络节目、网络视频等形态的网络文化都具有虚拟性特征。特别是当5G、VR、区块链、物联网等一切必要的技术准备成形,“元宇宙”之年开启后,每个网民都将投入虚拟世界。“元宇宙”意味着一个完全发达的互联网,换言之也就是一个高度发达的虚拟世界,具有智能性交互和浸入式体验的特征,因此,在这个阶段的网络文化具有更加明显的虚拟性特征[3]。这样的网络文化能让受众深度参与、深度沉浸,让人们产生强烈的沉浸感,使自身完全“代入”到网络文化中。比如,在2022北京冬奥会开幕式融合了许多互联网技术,各式各样的仿真技术形成的冬奥风采和冬奥故事的网络视频广泛传播,引发热议,本次开幕式节目集成活动策划与智能创意系统、训练彩排方案生成系统、表演预演系统、装备协同控制系统和仿真转播关键技术,形成了新一代表演全流程技术解决方案,这种虚拟性极高的仿真技术,也是现在大热的“元宇宙”概念中的关键技术。新时代网络文化融入“元宇宙”中的技术,并且将中华文化融合现代科技,审美价值与实用价值有机结合,可以充分彰显深厚的人文色彩和时代内涵,使得网络文化拥有了超现实的无穷魅力,也为人类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挥提供了巨大的文化空间。但同时这样的高度虚拟的网络空间以及在此空间生成的网络文化,可以使人们的教育背景、家庭角色、性格特征、社会地位等现实身份在一定程度上被模糊,从而为可能产生的一系列犯罪活动提供了隐蔽和便利的条件,滋生一些违法犯罪行为,也为互联网亚文化的产生提供了渠道。

(三)主体维度体现人本性

“网民来自老百姓,老百姓上了网,民意也就上了网”[2]。文化自现实社会生活逐渐向网络生活延伸,但不可忽略的是,文化的人本性并不会因为文化发展的载体变化而变化,人作为网络文化主体会凭借自身需要而推动网络文化的创造与发展,因此,人本性是网络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

网络文化的兴起,根源于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的进步与发展,但更是人根据主体需要所展开社会实践活动的必然结果。具体而言,人的实践活动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地活动,因此,现实的人通过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而创造出网络信息技术,并以此为基础形成网络空间,人在这个网络空間中进行实践活动,在这一过程中产生了网络文化这一新型文化形式。网络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网络文化建设的加强,不断改变人们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比如,在新时代,网络语言的出现、网络媒体的新兴、网络服务的普及、网络观念的形成,都体现出了网络技术所构造的虚拟实践方式,对网络文化的诸多方面进行了发展与创新。同时人作为网络技术的发明者和使用者,人类会将自己的需要逐渐渗透到网络文化创建的过程中,如幽默风趣且简洁的网络语言、具有庞大信息量的网络媒体、“上门取件”为代表的网络服务、共享网络资源的网络观念,都体现了技术逐步呈现出人类所需要的特性,使网络文化凸显人本性特征,从而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但是我们绝不能过度依赖网络信息技术的作用,而是要客观辩证地对其进行深刻认识,树立“科技为人服务”、“科技以人为本”的理念,防止人的异化的产生,人沦为技术奴隶的现象,而导致人的片面发展。

二、新时代网络文化生态衍生的发展困境

新时代网络的发展扩大了文化生产者的数量,也催生了许多新的文化形态和文化产品。但是網络文化独有的基本特性又对文化强国和网络强国的建设带来了挑战,甚至涉及国家之间意识形态的冲突以及社会秩序的稳定,当前网络文化生态所面临的困境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网络文化霸权演化盛行

网络技术的不断提高不仅改变了人类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同时也产生了一系列网络安全问题,对原有的世界秩序带来了一定的消极影响。随着全球化和网络化的发展,国家之间文化的交流和对抗日益增加,在这种环境下一种新的文化霸权形式悄然而起,即网络文化霸权。

在网络安全问题方面表现最为突出的便是网络文化霸权,网络文化霸权是指在占有技术优势的国家通过网络技术在文化领域对技术占弱势的国家进行控制和支配,颠覆网络伦理,破坏文化多样性的行为。拥有大量信息且经济实力较强的西方国家,往往会利用自己的技术优势和信息优势进行网络文化霸权。作为网络文化诞生地的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凭借着强大的技术力量和信息主宰能力,将其文化观念大量传播到发展中国家,推动文化霸权主义日益膨胀,严重威胁着发展中国家的网络文化安全[4]。正常的文化交流体现的是国家文化之间的相对平等,以及去芜存菁的交流方法,而网络文化霸权则是技术强势者在网络空间对技术薄弱者进行单方面的文化输出,企图对弱势一方进行网络控制,许多西方国家用这种手段试图瓦解社会主义。近几年,国外敌对势力利用技术优势不断制造不利于我国的舆论,企图诋毁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和先进文化,通过意识形态领域的渗透,威胁我国其他领域的安全,这严重影响到了我国国家安全。比如,以美国为首的许多西方国家利用现代通讯技术、网络社交媒体在网络空间传播西方“普世价值”,宣传西方的民主、自由、人权等观念及制度,贬低和曲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企图对社会主义中国进行“和平演变”。可见,随着互联网逐渐成为意识形态争夺的主战场,若网络霸权主义盛行,即使没有强大的经济力量支撑,一个微不足道的西方文化言论都可能引发燎原之势的网络舆论,导致网民的世界观和价值观颠覆,影响到国家的稳定和民族的兴盛。面对这些威胁,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网络空间是人类共同的活动空间,网络空间前途命运应由世界各国共同掌握。各国应该加强沟通、扩大共识、深化合作,共同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5]只有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缩小各国之间的“数字鸿沟”,推动网络空间互联互通、共享共治,坚决反对网络文化霸权,从而推动世界各国共同搭乘互联网和数字经济发展的快车。

(二)网络信息污染冗余泛滥

进入新时代我国主要矛盾发生变化,社会生产力提高,为满足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人们常常习惯于在网络平台找到自己需要的信息,这与以往的时代是不可同日的。在网络文化生态系统中,信息的发布和传播速度越来越快且极易失去控制,这就容易导致冗余信息、虚假信息、垃圾信息泛滥成灾,人们来不及分辨和选择信息,造成了大量信息传播渠道被阻碍,浪费了大量信息资源,信息污染问题也随之而来。

新时代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资源可以得到共享,这就意味着原本独享的信息资源成为公共产品,任何行为主体都可以享用信息,信息资源的所有者由此将失去资源的“垄断”特权,使得大量信息在网络空间广泛传播,为获取利益,某些信息获得者可能会对信息进行不良处理,原有的信息也就造成了一定的污染。信息污染主要是三个方面,首先,有害信息,广义来讲有害信息就是与现实不符且有危害的信息,比如宣传封建迷信、教唆犯罪、淫秽色情、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的信息等,这类信息传播违法的行为内容,不仅污染社会文化环境,而且有损网络文化生态。其次,虚假信息,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各类网络信息平台都具有及时发布、及时共享的功能,使得信息发布不受空间和时间限制,这为虚假信息的传播提供了生存土壤,网络主体难以分辨真假,导致作出错误的判断,从而破坏社会纯净资源,影响网络文化的正确传递。如在“10.28万州公交坠江事故”中,由于虚假信息的报道传播,导致女司机背锅收到铺天盖地的谩骂,网络中的骂战可能导致不文明语言泛滥,阻碍文化的发展。最后,信息重叠,由于网络空间的虚拟性、开放性、自由性等,加上一些信息行为主体缺乏有效的道德自律和制度意识,导致大量无用、垃圾信息在网络空间传播,致使信息本身的价值逐渐流失,产生大量信息废弃物,挤占大量网络存储空间,造成信息通道梗塞,同时大量无关的没用的冗余的数据信息严重干扰了受众对相关有用信息的准确性的选择,比如,在微信朋友圈中网民常常转发没有科学依据的养生帖、没有官方通报的政治揭秘帖以及涉及迷信的祈福贴等没有营养和内涵的信息,容易导致网络文化生态泛娱乐化、同质化。信息污染问题很容易导致个人隐私泄露,个人信息安全无法得到有效维护、虚假信息广泛传播,色情广告散布全网、对他人进行人身攻击等行为,这些行为会严重危害网络文化生态的健康发展。

(三)网民道德困境双重夹击

新时代随着网络文化的发展,网民面临着新的价值判断和思维惯式。网民道德为正确处理、调节网络社会关系和秩序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也是约束和引导网民在网络活动中形成正确动机和价值评判标准。因此,网民道德是帮助形成良好的网络秩序、促进网络文化发展的重要条件。但由于网络主体道德失范,加快不良网络文化在网络社会中的传播,在一定程度上使得网络文化朝错误方向发展,主流文化遭到冲击。

首先,网络上有大量的道德失范的表现,比如一些网络主体缺乏道德自律,没有积极履行网络和现实社会规定的信用责任,随意在网上散布虚假信息、有害信息和垃圾信息,对他人进行侮辱、诽谤和人身攻击,非法窃取和侵犯他人知识产权,甚至散布反动、不利于国家团结、危害社会秩序的言论等等,引发了一系列的网络生态道德失范问题,这些问题不仅破坏了网络文化生态的和谐稳定,也严重阻碍了我国精神文明建设。其次,人际关系疏离的现象也较多。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网络社会也离不开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由于网络交往具有虚拟性,网络主体认为可以在网络空间不顾一切地畅所欲言,这便导致网络主体对人际交往道德尺度的模糊,对现实中的人际关系产生不信任,疏离现实生活中的人,滋生抑郁、自闭、孤僻等心理问题,进而导致现实中道德关系破裂,这种新的道德困境可能会使网络文化的内容扭曲,不利于优秀网络文化的创造和传播,更不利于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三、新时代推进网络文化生态建设的策略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上指出“加强互联网内容建设,建立网络综合治理体系,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的重要部署。[6]新时代加强网络文化生态建设对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和网络强国具有重要作用。面对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和网络文化的巨大影响力,必须切实重视网络文化生态建设,加强主流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高度上来,提高中国特色网络文化核心竞争力。

(一)坚定文化自信,扎根中国大地推动网络文化生态建设

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连绵不断的文化历史中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我们有足够的历史底蕴和现实基础坚定文化自信,发挥好文化自信对网络文化生态建设所产生的奋发进取的勇气和发展创新的活力,坚持以主流文化推动网络文化建设。

首先,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我们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进入新时代我们更是需要坚定文化自信,以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观来引领网络文化生态建设,鼓励创作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优秀文化作品作为滋养网络文化的养料。其次,我们要充分利用好网络资源,通过网络平台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先进文化,提高网络文化创新能力和优秀网络文化影响力,凝心聚力打造出正能量网络文化品牌。近些年各种网络平台出现了一批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高质量传播的文化节目,如《国家宝藏》《典籍里的中国》《经典咏流传——致敬英雄》等,也有一批献礼建党100周年的优秀电视剧,如《觉醒年代》《跨过鸭绿江》《百炼成钢》。最后,我们要加强中国话语体系的构建,树立高度的文化自信,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思想实质,在国际互联网上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增强中国在国际上的话语权。如今我们迈进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奋进的新征程上,更是需要创作更多的优秀作品来提高文化软实力,增强民族自豪感,坚决反对文化霸权主义,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来引领网络文化的发展方向,以文化自信推动网络文化生态建设。

(二)突出优质文化内容供给,增强新时代中国特色网络文化核心竞争力

网络文化的竞争首要在于网络文化作品的竞争、网络文化的内容供给。不管是哪一种网络文化作品,要实现对广大网民产生强大的吸引力,必须其内容和形式在网络发展中具有核心竞争力,才能转化为文化影响力。中国特色网络文化是利用我国先进网络技术,在我国网络平台中形成的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吸收世界先进网络文化成果,面向世界,吸引大众,服务人民,健康向上,具有中国特色和中国气派的,体现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网络文化。只有进一步提高新时代中国特色网络文化核心竞争力,打造出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高品质网络文化,才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推动文化强国和网络强国的建设。

新时代中国特色网络文化的发展必须要以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源泉,并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创作基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立场,在强调网络文化作品多元的同时,也不能忽视整体上的和谐,创造出优秀的人民大众的网络文化。同时打造极具中国特色的网络文化品牌,体现中国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精髓和中国经济政治社会的现实需求,比如2022北京冬奥会的吉祥物“冰墩墩”在网络上红极一时,其形象参考我国国宝熊猫,外表又跟宇航员非常相似,体现出我国不断发展进步的航天事业,同时将浓厚的中国风与冰雪运动完美结合,产生了深远的传播影响力,丰富的产品开发和互联网的角色塑造,将吉祥物赋予了更加持久的生命力,成为网络文化崛起的又一个生动样本。在未来,我们还可以以民族网络文化为基础,不拘泥于具体的形式,大力发展数字博物馆、数字图书馆、数字艺术馆等等,努力形成一批具有中国特色和中国气派的网络文化品牌,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不断提高中国特色网络文化的核心竞争力,使网络文化拥有更为风韵的底气。

(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网民道德素养提升

在新时代,网民道德建设与网络文化健康发展紧密相连,网民道德建设是培养时代新人的必然要求,也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发展的必然要求,更是维护国家网络安全的必然要求。因此,在新时代必须抓好网民道德建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发展积极向上的网络文化,使先进文化占领网络阵地,努力培育和造就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网络文化生态同自然生态一样,需要发挥人们的主观能动性来进行保护。在网络文化虚拟性特征的庇佑下,本应该遵守的道德准则和规范容易被淡化甚至践踏。[7]为了引领网民道德素养的提升,首先,完善网络立法以及对有关网络的法律法规的宣传推广,将相关的网络法律法规完善后纳入到网络文化生态建设之中,使网络文化生态系统也可以得到强有力的法律保护。其次,加大对网络道德舆论的监管力度,在网络文化的创造和传播过程中,如果网络文化主体有不道德的网络行为,比如涉及黄赌毒、侵犯知识产权、传播错误价值觀念行为等,需要及时批评和制止,并加强其思想政治教育,增强对网络文化主体的道德行为的正确引导,以便网络主体形成正确的网络道德习惯,最终达到自我约束、自我规劝、自我净化的境界。最后,必须加强网民道德素质教育,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网民道德素养的提升,使网络文化主体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不随意评论难以判断的观点,不传播模糊信息,尊重、保护他人权利和隐私,自觉规范自身网络行为,拒绝文化糟粕,传播先进文化,净化网络文化环境,创造优秀网络文化,从而弘扬社会正气。

总之,网络文化在满足人们美好生活需要的同时,网络文化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网络文化生态问题也对我国文化强国、网络强国目标实现提出了新的挑战。为此,我们必须坚持以习近平网络强国战略思想为指导,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用好网络文化媒介讲好中国故事,以网络文化强国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顺利实现。

〔参 考 文 献〕

[1]习近平关于网络强国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33.

[2]方凌智,等.元宇宙研究:虚拟世界的再升级[J].未来传播,2022(02).

[3]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36.

[4]张绍荣.网络文化生态场域治理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144.

[5]习近平.在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5-12-16.

[6]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8.

[7]寇垠.中国网络文化发展的历程[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20:165.

〔责任编辑:杨 赫〕

收稿日期:2023 — 04 — 12

基金项目:重庆英才计划“包干制”项目“建立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研究”(2022YC042)、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网络社会治理体系研究”(18AKS015)。

作者简介:胡馨月(1999—),女,重庆人,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张绍荣(1977—),男,重庆人,博士、教授,党委书记,系重庆理工大学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网络文化、党的建设。

猜你喜欢

困境新时代对策
诊错因 知对策
对策
困境
面对新高考的选择、困惑及对策
防治“老慢支”有对策
“邻避”困境化解之策
必须正视的理论困境
我国雾霾治理的困境与出路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