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场域视角下融媒体对民俗文化传播的影响

2023-07-26黄雅彬

传媒 2023年13期
关键词:场域民俗文化受众

黄雅彬

摘要:民俗文化传播与媒体介质和媒体类型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融媒体时代信息传播技术的发展推动了民俗文化的传播。本文从场域理论入手,重点分析融媒体对民俗文化传播的影响。文章认为,从场域内部角度出发,融媒体对民俗文化传播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提升了民俗文化信息的共享、实现了民俗文化的本地化以及加速了民族记忆的建构三个方面。从场域外部角度出发,政治场域、经济场域、文化场域、技术场域均对民俗文化对外传播产生了影响。

关键词:场域理论 融媒体 民俗文化

科學技术的发展重新定义了传统意义上的传播空间。融媒体技术的诞生给传统社会文化和民族文化开辟了全新的信息传播渠道和传播媒介,为民族文化的传承提供了新的机遇。从场域理论出发,受场外因素和场内因素的影响,在融媒体技术的支持下民族文化能够打破传统空间的桎梏,在新的传播空间中获得了新的发展动力。融媒体时代背景下,多媒介的融合不仅仅提升了民俗文化的传播范围,也明显地增加了少数民族的凝聚力。笔者旨在研究场域视野下融媒体对民俗文化传播的影响,从场域理论出发,深入探索融媒体对民俗文化传播的内部影响和外部影响。

一、场域内部:融媒体对民俗文化传播的影响分析

在场域内部,民俗文化的传播与融媒体的媒介、传播者和受众需求具有紧密的联系。融媒体能够显著提高民俗文化的传播效率,唤醒受众的文化记忆。

1.提升了民俗文化信息的共享。布尔迪厄提出了经典的场域理论,认为由于舆论空间不同,会出现传播渠道和传播方式不同的问题。不同场域内的信息流动会处于相对封闭的状态,不利于信息传播。在融媒体时代,传播的主要载体不仅仅包含传统媒体,也覆盖了新媒体,其主要特性之一就是媒介载体呈现出多元性的特点。此时的传统媒体场域与新媒体场域重合在一起,产生了具有高度融合性的新场域空间,在场域内部加速了信息共享。以肃南裕固族自治县每年一度的赛马会为例。此前赛事仅通过现场观众、当地报纸和电视台进行报道。在融媒体技术发展成熟后,当地政府不仅仅通过网络媒体平台进行网络直播,还在“肃南发布”微信公众号以及“新甘肃”移动客户端开展了赛事直播和回放端口,覆盖了县一级、市一级、省一级以及全国范围内的受众群体,极大地提升了民俗文化信息的共享水平。通过传播裕固族的传统民族赛事,提升了当地群众对于民族文化身份的认同,推广了特色民俗文化在场域范围内的传播。

2.实现了民俗文化的本地化。民俗文化同样需要以符号为代表进行信息传播。融媒体时代,民俗文化信息传播也同样出现了碎片化的新特点。民俗文化具有地域性、历史性和特殊性的传播特质,对于场域内部信息传播质量要求较高。在场域内部,民俗文化的传播顺应了融媒体时代的发展特点,出现了本地化的特性。当前受众对信息传播的娱乐性和趣味性要求较高,更青睐短视频、微电影等短小精悍、传播性强的传播介质。以广西恭城瑶族自治县为例,当地政府大量使用本地化的场景和生活化的影视叙事风格拍摄短视频和微电影,体现当地民众的朴素生活片段,来宣传当地的自然风景和瑶族特色的民俗文化。在传播方面,通过在bilibili等视频平台和微信平台播放融合了民俗美学和当地风土人情的微电影,提升了恭城瑶族自治县当地的民俗文化传播效率和在全国甚至全世界范围内的文化吸引力。

3.加速了民族记忆的建构。构建民族记忆是提升血缘关系和地缘关系的主要策略之一。在场域范围内,由于受众群体具有亲密的血缘关系和地缘关系,融媒体媒介的发展能够加速民族记忆的建构,提升民俗文化的传播效果。《玉泉故事汇》是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玉泉区的民俗特色节目,该节目通过采访、叙事等影视化方式来介绍蒙元文化、节日习俗等当地特色民俗文化。以过年为例,在《玉泉故事汇》一期节目中介绍了“生旺火”“打麻糖”和“吃莜面”等特色风俗。在融媒体的场域环境内部提升了不同受众群体对于当地文化的理解和认同,扩大民族情感的传播和共鸣。通过架构民俗记忆来强调家国一体的情怀。同时,节目在融媒体平台中与受众保持高频率的互动,方便节目组根据受众意见调整场域内的传播内容,实现良性循环,从而进一步加深民俗文化传播的互动性。

二、场域外部:融媒体对民俗文化传播的影响分析

在布尔迪厄的场域理论中,社会场域是多元化的,包括政治场域、经济场域、文化场域、技术场域等。文化的传播是文化场域与其他外部场域不断交互的结果。

1.政治场域对民俗文化传播的影响。场域理论将新闻场域划分为政治场域的分场域,认为新闻具有“他治性”的政治属性。当前的民俗文化传播大多以当地政府为主导,以传统新闻媒体为主要传播平台,网络媒体为重点传播平台。这就使民俗文化传播带有政治属性和政治任务。融媒体时代背景下,政府为当地传统文化的对外传播和推广提供了政治助力。四年一度的宁夏回族自治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的宣传报道工作主要由承办城市当地政府进行牵头。以银川市为例,其承办运动会时即采用多元发布的融媒体报道方式。在传统媒体方面,使用《银川晚报》和银川市电视台进行新闻报道。而在网络媒体平台方面则通过手机移动客户端和微信公众号进行报道。在进行民俗文化传播时,政治场域为体育报道提供了正面的助力,推动了少数民族体育事业的发展。同时,也让国内外受众了解少数民族同胞热爱生活、热爱民族文化,积极进取、自强不息的精神。在政治场域的影响下,突出了民俗文化的传统特色和优质内容,提升了信息的传播效能。

2.经济场域对民俗文化传播的影响。信息的传播需要依靠不同的媒介。从经济场域出发,民俗文化的传播也需要为传播载体创造经济利润才能长远地运营。经济场域对于民俗文化的传播存在着直接影响。在传统媒体时代,纸媒发行量相对较高。受发行和印刷等成本制约,纸媒的主要经济收入大多来自政府的财政补贴。融媒体时代背景下,信息的流动主要依靠互联网等信息技术传播,对于传统媒体的依赖逐渐减少。大多数融媒体信息发布在“两微一端”等平台,信息浏览和转发均为免费。部分地区已经开始探索“媒体+产业”的民俗文化传播策略,来保证融媒体平台在传播地区民俗文化的同时能够保证正常运营,甚至实现盈利。以经济场域来促进一步民俗文化对外传播,提升融媒体的竞争优势和特色传播方式,也是外部场域对其主要的影响因素之一。

3.文化场域对民俗文化传播的影响。在场域理论体系中,文化场域包括两个领域,分别为专门领域和大众领域。专门领域是指相对有限的场域,如文学场域、艺术场域等。大众场域是指不受范围限制的场域,且该场域受社会因素影响较为严重。文化场域是特定的场域空间,对于民俗文化对外传播具有重要的影响力。当前,民俗文化传播虽然传播范围较小,但在融媒体的支持下将进一部扩大传播范围和传播效果,吸引更多跨文化受众的注意力,唤醒新媒介时代的躯体记忆。比如,农历六月初六是布依族人民传统文化中的小年,每年的这天布依族都会举行盛大的祭祖活动。当地通过网络平台开展“图文+视频”的现场报道,一方面展示布依族民俗特色和文化传承,另一方面为国内外布依族文化研究提供视频影像史料。在文化场域概念下,通过融媒体平台观看民俗文化的受众也具有双重身份,其不仅仅是民俗文化信息的接受者,受惯习的影响,同时也是民俗文化的持有者。

4.技术场域对民俗文化传播的影响。传播介质按属性分类可以分为时间介质和空间介质。在融媒体技术的支持下,民俗文化的传播介质也发生了转变。技术场域对民俗文化的推广起到了重要的引领作用。它打破了传播介质对于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形成了立體化的民俗文化传播空间。通过应用直播技术、虚拟现实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形成民俗文化传播的融媒体矩阵。比如,在微信公众号和微博官方账号开展赶秋节等民俗文化活动的现场直播。构建虚拟场景实现民俗文化活动的虚拟化体验,如海南黎族婚礼和庆生活动等。技术场域对于建立“强关系”传播和“弱关系”传播均有显著的支持作用,使民俗文化传播呈现出立体化、扩大化和显像化的效果。

三、场域视野下融媒体对民俗文化传播影响的反思

基于场域内部和场域外部因素对民俗文化传播的影响,借助融媒体新场域来传播民俗文化时,需要推动民族文旅品牌建设,提升经济场域助力效果;培养民族责任感,推动文化场域的社会影响;提升“行动者”专业水平,提升信息传播质量。

1.推动民族文旅品牌建设,提升经济场域助力效果。经济场域能够为推动民俗文化传播提供直接的助力。对于民俗文化氛围浓郁的地区,可以积极开发民俗文化资源,推动民族文旅品牌建设,提升市场化水平。当地政府可以和著名企业合作建设文化直播平台、开展特色旅游事业和文旅商品销售等等。通过提升经济场域的向心力来加速民俗文化传播建设,提升市场灵活度。同时,民俗文化传播的积极影响也能够吸引大量受众来消费文旅品牌、推动旅游业发展,从而为经济场域提供反向助力。在此基础上,可以对地区文化产业实现全盘规划,如建设民俗文旅特色小镇等,从而为扩大民俗文化传播提供持续动力。

2.培养民族责任感,推动文化场域的社会影响。我国少数民族聚居较为集中。当前的融媒体民俗文化传播大多针对省内部分地区的特定受众开展。通过报道本土化的新闻来帮助当地受众构建民族身份,维系民族意识,培养民族责任感。由小见大,可以通过设置文化传播符号来提升社会大众对当地民俗文化的关注,提升“他者”受众的黏性。比如陕西部分地区的秦腔等文化艺术类信息传播和内蒙古自治区的赛马会等节日性信息传播。当前,抖音等短视频媒体平台是热点较高的融媒体平台,可以在这些平台中发布短视频、开展直播活动等,发动当地群众积极分享民俗文化和生活细节,建立民族责任感,提升民俗文化传播的民族性和自主性。

3.提升“行动者”专业水平,提升信息传播质量。场域理论认为,场域内部推动信息传播的主体可以被称作行动者。行动者对受众的民俗信息传播被称作“权力的较量”。基于当前融媒体对民俗文化传播的影响,在场域内部应积极提升“行动者”专业水平,丰富信息传播渠道。以少数民族文化为例,当前在融媒体开展民俗文化传播的“行动者”并不都是专精于当地民俗文化的媒体从业者。在未来开展文化传播时,应挖掘掌握民俗文化传播特性和融媒体传播方法的专业人才,从而着重于构建民族记忆、提升民俗文化信息传播质量。

作者系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讲师

参考文献

[1]严沁毅.基于场域理论的纪录片跨文化传播分析[J].西部广播电视,2020(21).

[2]吴昉.跨媒介语境中民间艺术本体语言的现代转化[J].传媒,2018(17).

[3]姚磊.民族传统文化传承实践的现代选择——基于场域理论的视角[J].广西民族研究,2018(01).

[4]李静,张孟军.新媒体时代传统民俗舞蹈传播路径探析[J].传媒,2018(09).

[5]刘量,李仕友.融媒体背景下海南民俗文化传播路径分析[J].传媒论坛,2021(22).

[6]梅楠.融媒体时代西藏民俗文化传播研究[J].新闻研究导刊,2021(07).

【编辑:钱尔赫】

猜你喜欢

场域民俗文化受众
民主论辩场域中的法律修辞应用与反思
百年党史场域下山东统战工作的“齐鲁特色”
家乡的民俗文化街
建筑立向民俗文化泛谈
中国武术发展需要多维舆论场域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组织场域研究脉络梳理与未来展望
用心感动受众
媒体叙事需要受众认同
电视节目如何做才能更好地吸引受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