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潮水在倾情咏唱

2023-07-26李霁

当代人 2023年7期
关键词:大桥

渤海北岸,天开海岳;山海之间,长城脚下。

一个铁工厂的建立,拉开了中国钢结构桥梁建造的大幕,催生了秦皇岛第一代产业工人和第一个工会组织,爆发了秦皇岛第一次大规模工人运动——京奉铁路工人大罢工,让党的活动在阴云密布的北方投射出一道黎明的曙光。

这段历史的源点就是山海关桥梁厂(下称山桥)。

1922年,中共“一大”代表王尽美风尘仆仆奔赴关城,以学徒工身份进入山桥,建立起最早的企业党组织,为饱受压迫在黑暗中摸索的山桥人点亮了一盏烛火,也为这片土地注入了共产党人的红色基因。从此,“中国钢桥的摇篮”就有了一个新生的名字——红桥。

1948年11月27日,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纵队派代表接管山海关铁工厂。新中国成立后,山海关铁工厂先后隶属铁道部、铁道部新建铁路工程局、铁道部基本建设总局领导。1975年,山海关铁工厂更名为山海关桥梁厂。2001年6月18日,山海关桥梁厂改组为中铁山桥集团有限公司,在潮起云涌的渤海湾畔,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徐徐回望,当年那些用金戈铁马和热血青春书写山桥历史的人们,重回我們温暖而敬仰的注视里。从百年前的三人秘密小组,到今天千余名党员的党组织,山桥孕育了一大批优秀的共产党员,他们精益求精、追求卓越,每一步都闪耀着对高质量发展的执着。

带着永不停歇的技术革新,山桥人用累计3200余座钢桥践行着中国红色工业先行者“兴业报国、兴企为民”的初心使命。先后创造了40次跨长江、20次跨黄河、17次跨海湾的壮举,让中国钢桥品牌赢下了一个又一个“世界之最”,书写了一次又一次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

谈到中国钢桥之最,非港珠澳大桥莫属。

港珠澳大桥太特殊了!它犹如一条巨龙,通联着三个不同社会体制的人、地、事,飞舞在浩瀚的伶仃洋之上。其实,历史早已昭示这片海的不凡。公元1279年,南宋爱国将领文天祥在元军押解的船上凛然挥毫,写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宏阔诗句,让这首《过零丁洋》成为感召无数仁人志士舍身取义、精忠报国的千古绝唱。七百多年后,潮波连天的伶仃洋,再次捧起报国之心,吟唱起又一壮美的诗篇。

关于这座桥的伟大之处,至少镌刻下十个“世界第一”,事实也是如此。外媒已经把它誉为“世界工程界的非凡壮举”“现代世界的七大奇迹之一”。 其中山桥承担的青州航道桥索塔“中国结”钢结构建造,已经成为大桥“三地同心”的标志性象征。每一天,东方初露的曦光为天空铺展成金红的底色,顺着风的方向,次第盛开的“中国结”,托起人们惊奇的目光,一直延伸到无限的远方。

倘若将时针拨回到那个乍暖还寒的春天。2009年3月13日,全国“两会”传出消息:港珠澳大桥年内一定开工!这句话犹如春雷乍响、激起千层浪,全世界造桥人的目光瞬间聚焦在伶仃洋上。但大桥建造的长度、跨度和难度之大,让众多企业望“洋”兴叹。只有一家欧洲公司揭榜开出天价,被拒绝后,冷眼旁观等着看中国的“世纪笑话”。港珠澳大桥管理局通过考察国内造桥业现状,毅然决定:直接向国内企业公开招标!

在所有招标条款中,最具含金量的就是“钢箱梁制造从板单元生产到大节段拼装能否完全自动化”,这项要求在国内乃至世界上都是顶级行标。它意味着中标企业一旦参建,需要新建规模化生产基地并配套专属设备,尤其是前期大量的科技研发投入,势必影响、牵扯甚至富耗企业的人力财力物力和精力。这种考验空前绝后、负重难以估量,回报却杳杳无期。正当同行或踌躇而举棋不定、或静默而驻足观望时,山桥却率先赛道超车:在山海关区和广东中山市,量身打造两处产业基地,分别用于板单元生产和钢箱梁总拼装。山桥人的雄心壮志,天地可鉴!

激奋之际,不乏反对之声:别人还在纸上谈兵,你却刀剑出鞘、双箭齐发,先是项目奠基、厂房开工,接着机器调试、产品验收……先投入,若没中标,那可不是一般性的损失啊!冠以百年的山桥值得为一座大桥冒此风险吗?!与山桥同台竞技的企业各具特色、各有优势。尽管山桥号称“钢桥无敌手”,但在众多高手面前,亦非一语定乾坤。

然而,伴随共和国成长的百年央企,怎能缺席这座世纪名桥!逆风飞翔的雄鹰是为搏击长空,敢为人先的山桥是为世纪逐梦。“背水一战、誓在必得”,这就是山桥人的胸襟,如同万里长城的起点——山海关老龙头,它拥抱宽广的海洋,探向无垠的星空!

功夫不负有心人。山桥顺利收到港珠澳大桥中标通知书:同时位列CB01、CB02两个标段第一名,按照规定,取其一,CB01!

CB01,港珠澳大桥钢箱梁的鳌头——最大标段。对于这份“世纪订单”,山桥最后“一剑封喉”绝非偶然。我只能这样感叹:红色积淀与政治站位、家国情怀和世界眼光是它领路先行的最大底气。

纵观山桥的发展脉胳,每征战一项重大工程,都会推动企业跨越式前进。2004年的一次“天赐良机”——香港昂船洲大桥,为山桥参建港珠澳大桥提前“热身”:昂船洲大桥全部采用欧洲标准设计和外国监理。这些戴着有色眼镜的“老外”抱着“中国人不能造英国标准桥”的傲慢与偏见,盯紧每一处“细枝末节”,但山桥人经受住了难以想象的刁难和考验,最终获得两项英国大奖。这一成功案例震撼了世界桥梁界,不但让山桥的技术和管理实现与国际接轨,还让世界重新评估了中国钢桥梁制造水平。更重要的,通过这个项目锤炼了一支特别能打硬仗、特别锐意攻坚的精英队伍。

就是这样一支队伍培育出一大批桥梁工程专家,电气高级技师马学利,名列其中。

大桥正式开通那天,港珠澳三地群情激越、万众沸腾。

或许在所有挥动双臂忘情欢呼的人群中,马学利是很少数的一个表情略显凝重的人。在过去六年时间里,他几乎每天都是眉头紧锁、目光如炬,施工安全特别是“中国结”钢结构现场,随时发生太多无法预料的险情等待他去扑救。

青州航道桥的“中国结”,高164.6米。其中,钢结型撑高50.15米。不仅施工难度大,安全风险系数还极高。任命马学利为山桥港珠澳大桥项目部电气高级技师驻扎中山基地,看中的正是他丰富的工作阅历和过硬的实战本领。

马学利,今年50岁。1992年6月从技校毕业进入山桥后,他的命运就与钢桥紧密连在一起了。他的名字有一个“学”,这也注定他好学钻研,干什么都力求做到最好,不明白的不弄明白绝不罢休。工作之初他被分配在线路班,后到车间变电室,又被调到试验班,很快成为公司首批“名师带徒”中的青年电工。实践中,他迅速成长为承担线路安装维修和大型设备电气安装调试的行家里手,被聘为工人技师,并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从“小白”到“旗手”,要经历漫长而艰难的蜕变,其间爬过多少坡迈过多少坎,马学利怎能忘怀。2004年,血气方刚的他被派往重庆菜园坝大桥项目部负责电气维修工作。自此八年里,先后参与了青岛海湾大桥、鄂尔多斯东胜景观大桥等五座特大桥梁工程的电气设计和安装。其间,遭遇过大旱、大涝、地震等自然灾害的考验,也经受过水土不服和严重失眠的困扰,更有过一个又一个长夜奋战的坚守,最终他以无一疏漏的突出表现,被中华全国总工会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在菜园坝大桥施工时,最长的一次是他连续工作9个月才匆匆回了趟家。而这样的场景,在建造港珠澳大桥时,仅仅是一个很平常的存在。

港珠澳大桥生来不一般。从拉开战幕起,担任HSE管理部长的马学利就承受着前所未有的压力。HSE,全称是港珠澳大桥HSE管理部,三个字母分别代表健康、安全、环境。HSE目标是“三零”:零事故、零伤害、零污染。“HSE就是一个死守安全红线,对工程中每一环节每一工序极端负责的人,这样的人必须有担当、敢挑战、有未卜先知、逢凶化吉的本事……”马学利在谈到HSE身份时这样诠释道。

100-1=0!任何一个闪失,足以摧毁99次出征累积起来的战果。无法回避矛盾,必须直面问题。尤其海上作业,每一分每一秒都如履薄冰,因为各种风险隐情根本不可预控,随时需要打起精神来投入“战斗”。首当其冲的,就是酷热!毒辣的太阳暴晒桥面,即便穿着工作鞋,时间稍长也会被烫得跳起来。谁敢在桥上晒“日光浴”,不超过半小时,肯定当场晕倒,如果抢救不及时,不送命也会留下后患。钢箱梁内温度比桥面还要高10℃,最高能达到80℃。后装上空调,但内外冰火两重天,感冒也就不期而至了,稍不留意还会引发一种寒热病。高温酷暑、台风暴雨、蚊虫叮咬和突发疾病,如瘟疫般削弱着士气和战斗力……一天晚上,同事与家人通电话时,从“赤脚医生”一词中获得建立“工地卫生队”的灵感,马学利立即组织实施,“就地取材”培训了72名“工地卫生员”。面对可能光顾的登革热,他制定详细预案、购置药品设施、宣传卫生常识、织密刚性约束,为1300余名工友健康护航,这使“三零”有了一个漂亮的完成度——100%。

“细节决定成败”,许多场合,许多时候,马学利都这样强调。他每天用“尖锐”的目光,到施工现场各个隐密的角落去“探测”。有一次,在吊装与施工平台安装验收时,他踮起脚,侧着肩膀一瞄,果然发现平台一处缺少了不到半米的踢脚板。无它,很可能会发生人身和施工重大事故,后果不堪设想。他立即要求搭设方补上这一小块“救命板”。

提到台风,马学利只有无奈的苦笑。他撞上大大小小的台风不止二十余次。“俗话说海上无风三尺浪,这些变幻的大风大浪,你太把它当回事,它就跟你搞突然袭击;你不把它当回事,它就和你玩死缠烂打,扰得你寝食难安。”最令人心悸的是2018年9月16日台风“天竹”登陆珠海,只见往日平静的海面犹如脱缰的野马,踏起翻飞的巨浪,气势汹汹地向大桥反扑过来。当时桥上测量的瞬时风速高达55米/秒,风力接近16级。这是大桥开建以来经历的最强台风之一,也是通车前的关键大考,直到风平浪静、红霞满天,大桥有惊无险地通过检验,马学利高悬的心才彻底地放下来,他揉了揉熬红的双眼,稳稳地舒了一口气。

在大国工匠2018年度人物颁奖典礼上,有一个特别环节:致敬港珠澳大桥建设者,马学利与四名代表一起,接过了沉甸甸的奖杯。“荣誉和成绩代表的是过去,它不是人生征途中的休止符,而是一个向更高目标攀登的跳台。”面对下一项任务,马学利依然全身心地投入。可一旦提到亲情,马学利满心愧疚。

苦难,向来是人生的必修课。在参建港珠澳大桥期间,他的父母双亲先后离世,身在大桥上的他都没能见上最后一面。夜色下,平时深沉如山、铮铮铁骨的汉子,眼泪却在那一刻决堤:“爸,妈,儿子欠您一份孝心。下辈子吧,我再当您们的儿子,但愿下一辈子能有更多的时间来陪伴!”

迎着海的气息,他对父母、对爱人、对孩子说了太多句抱歉,没有人听见他的呼喊,只有波涛呜咽,漫卷起最孤独最绵长的思念……

行走在花园式的山桥产业园中,绿树成荫的厂区平静得如同空敞的湖面,只有路边士兵一样挺拔的白杨被风吹得哗哗作响,像是在欢迎八方来客。

步入桥梁钢结构生产制造车间,挡眼是几台自动化焊接机器人正在凝神作业,空中挥舞的“手臂”发出蓝色的火焰。“这是我们的‘明星机器人,港珠澳大桥CB01标段125個大节段的板单元和横隔板,就是它们焊接而成的。”陪同考察的董海岩介绍道。

透过蓝色火焰,我分明感觉到那是一个个灵感的迸发,也是一粒粒汗水的挥洒;那是一项项目标的落地,也是一块块构件的堆叠。气贯长虹的港珠澳大桥全部由“板单元”拼接而成。三年工期内,CB01标段所需的超过18万吨的“板单元”及钢结构产品,全部来自产业园和一线员工不舍昼夜的“精雕细琢”。

“桥梁是靠焊接搭起来的?”我不禁产生这样的疑问。“当然!山桥为造港珠澳大桥,焊缝的长度可以绕地球好几圈了。”小董自豪地回答。的确,成功应用机器人自动化焊接技术,让板单元的生产过程如虎添翼。然而,看似极为顺畅的智能化操作,却在大桥焊接中一步步逼近的复杂性前“畏首畏尾”了。由于受现场条件的局限,在进行钢箱梁节段拼装时,根本无法施展大型焊接机器人的优势。倘若回归传统人工焊接,势必承受劳动强度大、作业环境差、探伤合格率低等弊端的困扰,一张新的考卷摆在了山桥人的面前。

在近4000名员工的山桥,焊接方面碰到难题找谁?有重大的焊接任务让谁带队?每每遇到这些问题,大家异口同声地给出答案:曲岩。

曲岩,今年44岁。1998年6月毕业于山桥技校,中共党员,现任山桥首席技师,钢结构制造工艺研究院焊接试验室电焊工。

刚进厂时,曲岩被分配到钢结构一公司综合二班任电焊工,凭着“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劲头,他刻苦学习钻研焊接技术,很快成了班组生产骨干。1999年底,因工作表现优异,他破格参加电焊高级工培训,并顺利通过晋升考试。当时带他的班长就是一位劳模,“师傅事事带头、样样争先的作风,对我的‘三观触动很大,一直影响到今天。”曲岩感叹道,“别看我的工作只是把焊接物黏合一起,但想要焊得牢、焊得平,学问大着呢,可能终极一生,我也不敢说能够走到巅峰。”

在曲岩的眼中,每一场比拼突破,如同经历一次生死突围。2002年,山桥承接了国家重点工程——建造润扬长江大桥,工程质量如何,关系到山桥能否在国内公路钢桥市场站稳脚跟。当时,焊接面总有细小裂纹出现,技师们开动脑筋集思广益,效果始终不理想。经过反复试验对比论证,曲岩果断提出采用小电流先将拐角处分道焊接,减小焊接收缩应力,然后整体焊接盖面的方案。“最终这个方法解决了问题,我们团队还创下了每班焊接23根闭口肋的最高日产纪录,探伤一次合格率在98%以上。”说起这件事,曲岩仍然兴奋如初。

2003年3月,山桥选派曲岩参加中国中铁总公司第四届青年焊工技能大赛。在强手如林的竞技场上,他不急不躁,凭着超强的技术能力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力克群雄勇夺桂冠,荣膺“总公司岗位能手标兵”,被破格晋升为电焊技师。2006年10月,他再次破格晋升为电焊高级技师。

由一名普通电焊工人,七年时间内一步一个台阶地跨越,曲岩这个闪亮的“三级跳”,让全厂工友刮目相看,31岁的曲岩当选最年轻的全国劳动模范,成为新时代的“大国工匠”。

曲岩这个人,你接触多了,会越来越欣赏他,有韧劲,能扛大活,对焊接技术的追求简单而又极致……这样的人值得尊重,值得赞美!

接到港珠澳大桥焊接课题后,曲岩首先把世界上著名海峡大桥的相关焊接工艺研究了个遍,但困惑犹如一片愁云在他脑海里挥之不去。怎么办?“只能靠自己研发创造!”曲岩双手撑在桌上,声音洪亮、当机立断,因为他清楚,每个项目都有各自的特点,生搬硬套国外的技术或许可以满足眼前的需求,却很难达到长久的效果。一头扎进实验室里的曲岩,带领同事马不停蹄地展开技术攻关,寻找最好的解决路径。讨论,争论,推翻;再讨论,再争论,再推翻……一个个“可能”被排除,一种种“设想”被亮相,最终曲岩一锤定音:采用迷你焊接机器人攻破难点。他的声音变得低沉,片刻,他说:“如果这个系统试验成功,又将诞生一项国内领先技术成果,到时我请吃大餐!”曲岩布满血丝的眼睛透出期待的神采,他激动地挥了挥拳头。

成功破题是一面镜子,可以折射出探求之路的艰辛。攻关组的成员们紧锣密鼓进行大量平位、立位、横位焊缝的焊接试验。对他们而言,这些复杂而繁琐的试验就像在争分夺妙地闯关,必须一步跟紧一步跨栏冲刺,只有焊接工艺参数越精细,精细到千分之一,甚至万分之一,焊接质量才越稳定,焊缝外观才更美观。曲岩坦言:“为确保内部质量一次探伤合格率达到100%,数十人夜以继日相互比赛着干活。这里演练得越成功,大桥施工现场就会越顺畅、越有保证!”最终,曲岩和他的团队用精妙的焊花“绣”出中国质量。

在焊花飞溅的车间里,我见到一身橙色工装的曲岩正有条不紊地操作着焊枪。在弧光的映衬下,每个动作都显得镇定自若,焊枪在他手里,变得既轻巧又听话。焊接,对于曲岩的意义,已经不再是单纯的技能,而是成为了一项令人赏心悦目的艺术。

“事业不分大小,无论是什么样的平凡岗位,只要全心付出就能够成就自己的一份事业。年轻人就应该有年轻人的担当,不能辜负这个有为的时代。”曲岩的话很朴实,却激荡人心。

土地是庄稼的梦,丰收是农民的梦;火焰是焊枪的梦,勋章是英雄的梦。

当时间的按钮旋至2017年12月31日,当胜利的礼炮在港珠澳大桥上空阵阵响彻,当数千名建设者隆重庆祝大桥圆满竣工的光辉时刻,远在南亚地区的孟加拉国,由中铁大桥局承建的又一个“大国重器”——帕德玛大桥项目正在有条不紊地建设之中!

帕德玛大桥被孟加拉政府和人民称为“梦想之桥”,是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交通支点工程,也是迄今中国企业自主中标的最大国际桥梁项目。它于2015年12月12日动工,于2022年6月25日运营,历时八载春秋。大桥通车后,孟加拉国西南部21个区与首都达卡实现连通,原本一两个小时的行程缩短至10分钟,彻底结束两岸千年摆渡的历史。

只是,帕德玛大桥实在太难修建了。

首先是水量巨大、流速湍急,而河床又是由超细砂和软黏土构成,极其松软,在此建桥犹如“沼泽地里盖高楼”。其次是帕德玛河洪水频发,暴涨的水流裹挟着泥沙导致施工巷道倍受回淤影响,河床不断发生變化。施工期间需要进行航道疏浚,任务非常艰巨。第三是大桥的设计模式和我国截然不同,监理单位要求更加苛刻。面对诸多世界级桥梁制造难题,又是山桥人齐心协力攻克下这座真正的“碉头堡”,再次创造了桥梁史上的新奇迹。

正式通车的前一晚,当大桥主体全线亮灯,在绚丽缤纷的灯光下,身为帕德玛项目经理部总工程师的她,眼里噙满晶莹的泪花。她动情地说,我所有的努力和付出,在异国他乡以一座桥的方式回馈!

她是谁?她就是山桥负责海外桥梁项目技术工作最多的工程师——魏明霞。

头戴白色安全帽,身着橘红色工装,身形娇小却大步流星,在孟加拉国帕德玛大桥工地上,参建的13家单位及业主方、监理方就没有人不熟悉这个独特身影的。

魏明霞调入帕德玛大桥项目部前,一直担任钢结构制造工艺研究院结构三室主任,主要负责海外项目的技术投标和生产准备工作。2015年3月,42岁的魏明霞接受组织委派,担任山桥孟加拉帕德玛大桥项目部总工程师,多年的夙愿终成现实。

但梦想的进程从来不是坦途大道,需要随时迎接无数未知的挑战。踏上孟加拉国的土地,只身来到帕德玛大桥工地时,她才明白,为什么前期项目招标时跃跃欲试的国外企业,在实地考察后却纷纷选择了退避,只因为这里的气候条件太恶劣了!湿热多雨的季节,35~40℃的高温,频繁来袭的大雾,神出鬼没的飑线风等,天然地形成了一道屏障,让施工难度超乎想象。

除了天气,痛点还有驻地。“刚报到时,驻地就像是一座遍布荒漠的孤岛,没水没电,住简易工棚,作为女同志生活极其不便,无法洗澡只能打点儿井水简单冲洗,湿热的天气让我的手上脚上都起了成片的红疹子,奇痒无比!”魏明霞诉说着过往,脸上的表情并不轻松,可她一干就是七年多。同事们都说她是“现代版穆桂英”,只要一进施工现场,她就无法像常人那样想问题,她就立刻换成了桥的思维,只要是和桥有关的一切事情,就是拼了命也要坚持到底。

那段时间,她和同事们一起摸爬滚打,高效率完成了帕德玛大桥钢桁梁杆件存储、二拼、桁拼、平立转换、立拼、涂装、钢梁存放等七大作业区的规划设计,组织建设现场各种工装设计、制造及安装,完成现场吊装运输、吊装设备、吊具吊带选型和采购,协助组焊拼装、涂装两大厂房的设计,配合厂房制造和安装单位如期完成两座主厂房的拼装及安装施工。

项目进入拼装场基建后,她几乎是连轴转,没有一晚是在深夜12点前休息的。每天她在集团公司钢研院、中铁大桥项目部、监理、原设计公司这四方之间反复协调、沟通、论证,最终得以解决问题。其中支座处大下弦节点的窄空间熔透焊方案、铁路纵梁原材料缺陷修补、桥位合拢口精确合拢纠偏设计的完美实施,对快速建桥起到了关键性作用。“前期管理越精细,后期成功的概率就越高。为这,无疑加重了工作量,可又非常值得,哪怕只是改良了一个流程一道工序,也会向成功的高峰递进了一步。”魏明霞深有感触地说。

随着工程的加速推进,一个个技术难题接踵而来。作为总工,除了吃饭开会,魏明霞一直在不停地跑现场“救火”。为加快铁路纵梁生产进度,她提出增加铁纵整体试拼装胎架,并对UB型钢原材缺陷进行了优化;为提高杆件储存能力,她重新规划杆件存放方案,增加存放墩,使得杆件存放能力由原来的3孔增至8孔;为确保工期进度,她调整了二拼焊接顺序,当板厚不大于40毫米时,杆件两侧的立位焊缝一次性焊接完成,节约了大量成本;为解决铁纵打砂房除尘问题,她连夜摸索出一套简易除尘设施……类似这样错综复杂的“选题”,累积下来已办结近百项。即便如此,仍然会有一个又一个中途冒出来的新问题,等待着她去破解。

2016年8月25日,倍受关注的首跨钢桁梁试拼装工作刚一启动就搁浅了。“什么!只能采用‘平位翻转倒立位技术?没有先例啊!”面对世界上罕见的厚板进行全焊接结构钢桁梁拼装这一难关,在场的专家心头一震,都慌了神,大家不约而同地把目光转向魏明霞,沉思片刻,她果斷下达命令:“通知各技术小组,做好试验的一切准备,力争最短时间完成拼装!”

这话可不是随便说说!超厚板焊接技术是桥梁制造中“卡脖子”的难度之最,帕德玛大桥厚度超过70毫米的钢板达到全桥钢板的27.58%,远远超出国内同类型桥梁的比例。同时,大桥主桁节点均采用全焊接整体节点结构,杆件之间全部需要采用焊接连接,这番“硬核操作”简直能让石头开出花来!

好在,捧起帅印的人身经百战,再高再陡的山也能踏出路来!魏明霞白天在工地,与同事们一起工作;晚上翻阅资料,大胆假设,小心求证。一次次试验失败,又一次次重新开始……所有的付出和努力,仿佛陷入了一场没有结果、也无法结束的闭合循环之中。时间分分秒秒就像流沙倾覆了每一颗迫切的心,魏明霞心急如焚,但在试验现场,她似乎又比谁都更冷静。

终于,“150米整跨钢桁梁桁架拱度、侧曲线、二拼对接、桁拼、立拼尺寸的精度”这一无比复杂的世界级难题,被她和她的团队攻克了!即使是同行顶级专家,对她们能闯过这项技术禁区也是赞叹不已!解决方法环环相扣:先选择在桥址陆地,杆件运输至拼装场后,在胎架上进行弦杆与节点的组拼与焊接(二拼),接续进行桁片的组拼与焊接(桁拼),在150米跨整孔大节段立体拼装前,采用起重设备完成由平位到立位的转换,最后完成150米跨3D拼装与焊接(立拼)。“终于”两个字此时此刻重过千斤,它影响并决定着建桥的进度甚至成败。“终于”又意味着什么?是突破,是创造,是希望,造一座大桥带动的是一连串世界级水平的技术更新。经过韩国、孟加拉国监理近乎苛刻的严格验收,整跨钢桁梁几何尺寸、拱度、线型完全符合欧标和设计要求。

“拼装成功——”

“拼装成功——”

欢呼声在帕德玛河上空响起,魏明霞和同事们簇拥在一起,只待天边发白的微光从云彩缝隙间投射进来,将所有人的笑容映照得格外甜美灿烂……

优秀的人总能把自己活成一束光,而身边的人自然就成了追光者。出国之前,魏明霞与女儿进行了一次推心置腹的谈话,那时女儿正在读高一。女儿的一番话鼓励着她——“妈妈,你做好你的工作,我读好我的书,爸爸守好我们的家,我们各人做好个人的事。”

刚刚进入高一的孩子,面对巨大的学习压力,常常忍不住在电话里向远在千里之外的妈妈倾诉。魏明霞也只能在电话的那一头,帮助女儿疏导情绪。每周晚上十点半到十一点之间通一次电话,有时话到情浓,信号却断了,魏明霞的泪水刷地就流了下来。做母亲哪有不牵挂孩子的,懂事的女儿深知妈妈正在做一件了不起的事情,她克服了压力,一路从普通班考入实验班,最后以优异成绩考入了重点大学。填报志愿的那一刻,她写下了——桥梁专业,她和妈妈一样拥有着“中国桥梁走向世界”的梦想。

魏明霞的爱人叫游其军,是一名交警。两人都是湖北京山县人,幼年时结下娃娃亲,考上大学后互相倾慕相爱,成就了一段美妙的姻缘。当听说妻子将远赴孟加拉担任总工,这个不善言辞的汉子咬紧牙关,用一个难得的拥抱代替千言万语。游其军告诉我,不知怎的,每当妻子出现在手机屏幕上时,他的泪总会一下子涌出来。他们都曾梦见过家乡,梦见那漫山遍野的红杜鹃,从脚下的泥土一直蔓延到遥远的河岸……

一座桥,不仅是一道风景,它是路的延伸和连接,有桥才能让路顺畅。

就在上周末聚会时,一位老领导向我推荐了《光明日报》(2022年2月9日16版)发表的一篇文章《梦里依旧那座桥》,作者是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港珠澳大桥主体桥梁建设总工程师、桥梁工程专家王树枝,其中一段文字特别令人感怀:

“2017年7月7日,港珠澳大桥主体工程全线贯通,我离开了广东中山的大桥工地。以参与指挥建设‘超级工程为自己的工作生涯画上一个句号,应该说是圆满而又欣慰的事。

‘岁月匆匆催人老,梦里依旧那座桥。退休后,我倾情于对传统文化艺术的溯源,醉心于桥梁文化的弘扬。但无论是社会活动演讲,还是日常生活闲聊,却总是绕不开曾经工作了四十二年的‘百年山桥,离不开曾经参与建设过的那些桥梁。

退休五年来,无数次游历祖国壮美山河之时,总会与那些桥梁不期而遇。记得2018年去杭州参会,游览西湖后,特地绕路去看钱塘江大桥。凝视着壮观的大桥,回想这座桥近百年来所经历的风雨往事,感慨万分。2019年年底路经青岛,尽管只住一晚,还是让朋友开车陪我去青岛海湾大桥上兜兜风,找找当年建设这座桥时留下的记忆。桥从海上过,人在桥上行,天地是那样的广阔博大。2020年去呼和浩特参会,又专门抽出时间去了趟鄂尔多斯,看望十多年前建造的东胜大桥和康巴什大桥。草原飞虹,辉映着富饶多情的热土。每次去珠海,总是尽可能挤时间坐大巴从珠海去香港,只为能在港珠澳大桥上走个往返,再看看这座桥。在大巴车上,即使一路上紧张地不断调整角度,追看著大桥上曾经熟悉的局部细节,眼前的一切也是转瞬即逝……”

我之所以要把这段话一字不落地抄下来,除了它依然饱有现实意义外,还因为它通篇讲述着人与桥的不解情缘,又时时处处充满着对党对人民对事业的无限真情与赤诚。惟其艰难,方显勇毅;惟其笃行,方显珍贵。在采访过程中,有无尽的感动和感叹:一路征程,一路思索,一路欢歌。这些笑容与泪水、突破与希望、坚定与温情,一次次冲击着我的心灵。他们都是中国钢桥制造的带头人,阵痛与涅槃的亲历者;他们都是世界钢桥发生历史巨变的推动者,创新与发展的见证人。渐渐地,他们在我心目中,耸立成庄严而又灵动的群像,伟岸且挺拔。

早春的关城,新风和煦,草木葱茏。

由中国建筑业协会实施评选的2022—2023年度第一批中国建设工程鲁班奖获得者正式公布,山桥参建的平塘特大桥成功入选。此前,平塘特大桥还获得国际桥梁大会“古斯塔夫·林德撒尔奖”、国际咨询工程师联合会全球工程项目“杰出奖”、国际桥梁与结构工程协会“杰出基础设施奖”,是继港珠澳大桥之后唯一包揽三大奖项的国内桥梁项目。

这是一声奋进的号角,这是一次全新的期待,这是一片蔚蓝的深情。对于山桥的建设者,平塘特大桥又翻开崭新一页。对于中国桥梁界,跻身世界桥梁制造强国的梦想,已经变为现实。

(李霁,秦皇岛市文学创作院院长,秦皇岛市作家协会主席,河北省作家协会理事。文学创作二级。著有散文集《一个人的奔跑》。报告文学《大山里的牧羊人》荣获河北省文联“喜迎党的二十大——新时代  新征程  新故事”主题文学征文一等奖,并入选2022年度河北文学排行散文榜。策划并主编《秦皇海岳》小说散文诗歌卷、报告文学《木兰花开——第一书记扶贫手记》等。)

编辑:郭文岭

猜你喜欢

大桥
一图看懂怒江特大桥
一图看懂藏木大桥
槜李大桥有多长
数鸭子
上天入地——港珠澳大桥
港珠澳大桥通行全攻略
大桥下面:我喜欢被遗忘的美感
港珠澳大桥:绿色通行
润扬大桥:镌刻“中国制造”的骄傲
沣河大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