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山村的变迁
2023-07-25李如林
李如林
塔山村,位于姚安坝子南端,地处山丘与平坝的结合部,距县城约3公里,因村后山上有一古塔遗址而得名。寻根溯源,始迁祖李春荣,是唐朝名将、临淮王李光弼的后裔,曾诰授怀远将军,任西蜀协镇;辞任后举家在塔山下定居,已有近300年历史。至今已发展到110户,391人。
一
我的童年和少年是在这个小山村度过的。留得记忆大约是五六岁时。
山村的秋天是最美的。秋风送爽,瓜果飘香,蓝天白云下,一群大雁一会儿排成“人”字形,一会儿排成“一”字形,在空中盘旋,“咿——喔、咿——喔”的叫鸣声此起彼伏,好听极了!
这时,离家不远打谷场上,大人们在忙碌着收晒粮食,娃娃们三五成群地尽情嬉闹。夜幕降临,月光笼罩的时候,打谷场成了娃娃们欢闹的乐园。有的在玩“老鹰叼小鸡”,有的在跳“小牛长高”,有的钻进稻草堆里“躲猫猫”;笑语一片,开心一片。
山村的冬天也是很有韵味的。立冬过后,冰霜盖地,水冷草枯。忙完地里农活的大人们并没有松闲下来。他们一早就要冒着凛冽的寒风,上山砍烧柴、割茅草、摞叶子。晚上还得拖着疲惫的身躯去“推磨”“舂碓”。
那年代,连“电”都不知是何物的农民,哪见过什么碾米机磨面机。难怪三五户人家就有一台石磨,我家屋檐下就有一台。全家一年所需的几百斤小麦、蚕豆、豌豆,就靠我大姑妈和母亲在这台石磨上磨出来。
进入冬季,石碓几乎没有闲着的时候。傍晚,家家户户都会轮流将稻谷搬到“碓盘”上,全家出动,将稻谷舂成大米。从黄昏直到深夜,甚至通宵达旦,“空咚、板当,空咚、板当”的舂碓声,打破了寂静的夜空,回荡在人们的耳畔。
七十年代初,家乡通了电,陆续有了碾米机、磨面机,虽然再也用不着用石碓石磨舂米磨面了,但这古老粗犷的舂碓声,时常萦绕在我的脑海,成了久久不能忘怀的“绝响”。
二
我对塔山之所以如此的眷恋和痴情,不仅那里有动人心扉的青山绿水,有景色迷人的田园风光;有血浓于水的亲情,有熟悉粗犷的乡音;还在于,前三十年,我在那里饱尝了生活的酸甜苦辣;后四十年,我又目睹了家乡的沧桑巨变。
1950年2月,姚安得以解放,全村欢欣鼓舞,喜气洋洋,到处传唱着“金凤子,开红花,一开开在穷人家,穷人家,求解放,大家喜洋洋”的歌谣。
紧接着便开始了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运动。刚翻身做了主人的农民,在属于自己的土地上,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用辛勤的劳作维系着一家人简单的生活。
从1958年到1980年的20多年间,农村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并受极左政策的影响,极大地束缚了农民的手脚,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但在这个时期,全村人为了改善生产条件和解决温饱,曾经付出了艰辛的努力,也取得了不斐的成绩。譬如:1955年,举全乡之力,修筑了曾子坡坝塘;坝塘虽小,却是蛉丰乡历史上的第一件水利工程。尔后,陆续修建的下口坝水库、杨家村水库、东大沟,将全村农田置于灌溉范围之内。七十年代初,又改造了冷浸田和修了条田,提高了耕地的排涝能力;架通了高压电,结束了点煤油灯和“推磨”“舂碓”的历史;还修建了保管室和砖瓦窑。这些,都是不应该忘记的。
1980年8月,塔山在仁和公社乃至姚安县率先实行包产到户。包产到户,犹如一把钥匙打开了千把锁,塔山村从此翻开了崭新的一页。短短几年间,生产快速发展,不仅解决了温饱,而且经济收入大幅提高。
“塔山村,好地方,坐北朝南真向阳,村前庄稼绿汪汪;喝的是自来水,走的是水泥路,家家户户住新房;栽烤烟,种大蒜,还有打工把钱赚,幸得党的政策好,一年更比一年强。”这是前几年春节期间,村业余花灯队演唱的一段小快板。朴实无华的几句话,既是发自乡亲们内心的喜悦,也是家乡发展变化的真实写照。
三
随着包产到户、扶贫攻坚、交通建设、乡村振兴等重大战略的实施,塔山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变化最为显著的,莫过于用上自来水、生态环境的改善、村容村貌的改观这三件大事了。
之所以把用上自来水作为塔山村三大变化之首,那是因为祖祖辈辈尝尽了“吃水贵如油”的艰辛。塔山村就像一把交椅,民居依山而建,水在低处,家在高处。全村人的生活用水全靠村前的两口井。多数人家离井有四五百米,而且都是上坡路。挑一挑水回家,来回得用二三十分钟,最远的一户得用四十多分钟。干旱季节,井水下降,天刚刚亮,人们就争先恐后地到井边排队取水,大家称之为“抢水”。
2004年,在县有关部门的扶持下,投资8万元,修建了蓄水池,架设了两公里长的水管,把冬暖夏凉甘甜清冽的小龙潭水引到了家家户户,从而结束了“抢水吃”的历史。
生态环境的改善,当数山林权属为本村所有的黄土坡、梨园坡了。这块连成一片的几百亩山坡,是附近几个村的人上山挑柴的必经之道。它镌刻着祖祖辈辈维系生计的艰辛,也曾留下了我的层层足迹和汗水。20世纪50年代,全为森林覆盖,植被甚好;山上有不少桃、梨果树,果园里还套种了洋芋、萝卜。1958年以后,树木已被砍伐一空,致使沟壑破碎,黄土裸露。
八十年代以來,实行封山育林;加之村民们再也不用到山上砍烧柴了,森林植被恢复很快,整个山坡又长满了松树、栗树和灌木。步入林间,大树遮天蔽日,清风送来阵阵凉爽。脚下铺满了松毛和落叶,踩上去软软的。干涸多年的山箐里又重现了涓涓细流;山中的雀鸟,林下的菌子逐年增多。哦,对了,我们村里有几户人家,每年卖菌子的收入就有几千元。人们开始尝到了保护森林、靠山吃山的甜头,
说到村容村貌,不得不提已经消失了的“村公所”。建于民国初年的“村公所”,别看它只是三间“墙抬梁”的土房子,却承载了塔山村几代人挥之不去的记忆。
“村公所”建在村子中段,房后有几棵古老的槐花树、黄连木树,树龄都在几百年以上;房前有一块空地,可供娃娃们玩耍。依稀记得,屋内正面墙壁的上方写有“礼义廉耻”四个大字;门口悬挂对联处还书着王安石的名句:“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村公所”虽然简陋,但也不失些许文化气息。
说起“村公所”的功能,倒是与不同的时代特征相吻合的。20世纪50年代,这里主要是作为村民们开会议事的地方;1958年村里办起公共食堂后,这里改作碾米房;1961年塔山村划为一个大队,又成了没有挂牌的大队部;一年多后,随着塔山大队的撤销,闲置了两年;1964年沦为生产队关牛的畜圈;1982年修缮后又重新作为村里的活动场所。
值得一提的是,1984年,村里买了台彩色电视机,由专人保管,每天晚上在“村公所”播放。还不到新闻联播时间,这里早已座无虚席。在那彩色电视对于广大农村来说还是稀罕物的年代,能够从电视上看到精彩纷呈的大千世界,已经是这个小山村男女老少们莫大的精神享受了。
2007年,村里修建了新的活动室,“村公所”已经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而被拆除了。
为了提升村里的交通能力和改善村容村貌,2007年至2008年,在盛达集团和交通、扶贫部门的支持下,筹资30余万元,修了南永公路联结村里的水泥路,使汽车开到家门口的梦想变成了现实。
如今,农田被三面光的水泥沟渠所环绕,一条机耕道贯穿其间;村里村外的道路全修成了水泥路,所有农户都建盖了新房。村前的道路已经硬化,并且栽上了行道树。
三年前,又在村东口修建了宽敞的活动场所,篮球场、活动室、停车场、休闲廊,应有尽有。白天,三三五五的老年人在长廊里乘凉聊天;晚上,年轻人在这里跳左脚。此时,“高山顶上茶花开,阿哥阿妹跳脚来”的歌声,弥漫在小山村的夜空,格外地令人陶醉。
现在的塔山村,已经成了新昆大、楚姚两条高速公路的匝道口,进入姚安县城的南大门。站在村口四处眺望:东边的万松山,苍翠交横,松涛阵阵;南边的文峰塔,巍然耸立,峻极凌霄;西面的蜻蛉河,由南向北,昼夜流淌;北隅的观音寺,青烟袅袅,钟磬悠扬;远观笔架山,云蒸雾绕,傲视苍穹;近看大坝海,堤柳依依,车水马龙,好一派山清水秀的田园风光!
更为可喜的是:已经动工新建的“霁月谷和美乡村田园综合体”项目,将使这里锦上添花,声名远播,成为展示姚安风采的靓丽窗口,吸引八方游客的一张名片。
塔山,你让我魂牵梦绕,历久弥新!
责任编辑:张永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