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说“舟”:道家道教视域下的虚无与长生

2023-07-25辜天平

华夏文化 2023年2期
关键词:天尊机心道教

辜天平

“舟”因虚空,故可济水渡人,然舟之“用”为儒释道共同阐发,又略为不同。儒以舟为“器”,重其“实用”,又主人伦礼乐之秩序,故明心于“君臣舟水”之喻;佛教则讲“空灭”,言万法俱弃,故澄心于“舍筏登岸”之境,且以弥陀为舟师,以超死生之厄;道家道教则体贴出舟之“虚无”,奉“长生久视之道”,乘心于“不系不死之舟”的无待与逍遥。

一、虚空与无用:泽无舟梁到以戒为舟

“舟”之甲骨文作具象木船之形,因其虚空,故能浮于水而使济于人,此为舟之“用”,《彖传》即谓:“利涉大川,乘木舟虚也。”而此种“虚空”之用,特为道家所看中。《老子》曰:“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据此,也可说“当其无,有舟之用”。

如果说道家看到了“虚无”方能成其器用的话,更进一步地,则产生了对人为器物滥用后的疑虑。老子认为“朴散则为器”,庄子亦言“残朴以为器,工匠之罪也”。针对种种忧虑,道家提出了“复归于朴”的混沌之世。老子的“小国寡民”,便企图“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莊子的“至德之世”,则执着于“当是时也,山无蹊隧,泽无舟梁”。而究其无用舟梁的原因,则是出于反对人为所造成的物物依赖,亦即“有待”。此种凿木为机,刳木为械(舟)的做法,在道家看来自然是妨害于道的。且舟作为载物械具,原本就被赋予一种警戒义:以舟行水上之“战战兢兢”的心理状态,时刻告诫人们“机心”的“惟危”。

而道教则以“戒”为舟,以此作为一种宗教式的劝诫。如“持此戒者,如彼宝剑能断一切,如彼法舟能度一切”(《太上洞玄灵宝业报因缘经》),“夫戒者,是上天之梯凳,渡苦海之舟航,陟道之初基,乃修仙之渐路也”(《析疑指迷论》)。盖因道家道教将舟之“虚无”抽象为道的特征,认为“‘道既然是‘无物,所以它实际也就是虚无。”(侯外庐:《中国思想史纲》,上海书店出版社2008年,第57页)

二、无待与长生:不系之舟到不死之舟、智慧之舟

惟其无欲,故能“无待”而无患。老子曰:“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然舟既已被发明,虽言“无用舟舆”,亦难使人舍舟之利。要消除此种“机心”与“有待”,庄子提出了“泛若不系之舟”的设想,如此,就巧妙地将“有待”之“机心”,化为“无待”之“游心”。

然而道教在吸收了老子的“长生久视之道”、庄子的“不死之道”后,又将“不系之舟”转变成为“不死之舟”。《上清洞真智慧观身大戒文》说:“智慧生戒根,真道戒为主。三宝由是兴,高圣所崇受。泛此不死舟,倏欻济大有。”道教的此种改变,则意味着对庄子“无待”之旨的背离,甚且将凭舟之“机心”发挥至极限,要“俾关超生之径,永乘不死之舟”(《灵宝领教济度金书》)。

不仅如此,道教在与儒释竞争的空隙间,也不断将佛教般若学与儒家五常及忠孝观念融入道教义理之中,进而将“不死之舟”转变为“智慧之舟”。佛家有“乘大智舟泛生死海”(《大方广佛华严经》),“乘般若舟到菩提岸”(《文殊所说最胜名义经》)。而道经《灵宝领教济度金书》则曰:“悉登智慧之舟,径上虚灵之岸。”《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又云:“不孝不忠而欲学道求仙,是犹舍舟楫而涉大川也。”

这种从“不死之舟”到“智慧之舟”的转变,一方面消解了道家的“无待”,将“不死之舟”作为长生的必要媒介;一方面又充分摄入了佛教“舍筏登岸”之理,从有待而归于彼岸世界的无待,并与庄子“得兔忘蹄,得鱼忘筌”的主张遥相呼应,进而形成了道教“弃舟”传统。如李道纯《中和集》:“所以经典丹书,种种异名,接引学人,从粗达妙,渐入佳境。及至见性悟空,其事却不在纸上。譬若过河之舟,济度斯民,既登彼岸,舟船无用矣。前贤云:得兔忘蹄,得鱼忘筌,此之谓也。”《无上内秘真藏经》:“譬如虚舟,泛浮济溺,无意而浮,任人东西,到所岸者,舍舟便去,况非舟耶?”

三、藏舟与负舟:形神关系的探讨

继老子“虽有舟舆,无所乘之”后,为解决舟所带来的隐患,庄子又颇费苦心地提出“藏舟”的设想:“夫藏舟于壑,藏山于泽,谓之固矣。然而夜半有力者负之而走,昧者不知也。藏小大有宜,犹有所遁。若夫藏天下于天下而不得所遁,是恒物之大情也。”(《大宗师》)

庄子“藏舟”“负舟”的寓言,说明了“形”的冥冥变迁,而道教亦多以舟释形神关系。如《灵宝领教济度金书》谓:“念形为载神之舟,茫茫鹿逐。”又《诸真歌颂》载:“形为渡神舟,泊岸当别去。形非神常宅,神非形常载。徘徊生死轮,但苦心犹豫。”

此外,由庄子开启的“负舟”传统,亦被道教加以利用。如“黄龙负舟”是关于大禹的传说,最早见于《吕氏春秋》:“禹南省,方济乎江,黄龙负舟。舟中之人五色无主。禹仰视天而叹曰:‘吾受命于天,竭力以养人。生,性也;死,命也。余何忧于龙焉?龙俛耳低尾而逝。”黄龙负舟本是极惊惧之事,但因大禹的缘故而使舟中之人转危为安。而道教将大禹纳入神仙体系之后,又衍化出“天神负舟”的故事。如道经中有“韩伯负舟、关伯负舟、雷伯负舟”等,且这些“负舟”之事多以诏令的语气出现于祝咒之中,成为对道教天神须执行此事的一种祈愿。

四、舟的隐喻:生的神话与救赎

在世界许多民族洪水神话中,我们可以发现人类的重生与延续多与“舟”(葫芦、铁鼓等)有关。如Mancoc、苗族、罗罗、傈僳族以及印度中部东都的神话等,均表现出人类依靠葫芦或似舟的工具在洪水中得以获救重生。这固然也体现出人们对舟与生俱来的依赖性,而一旦这种人类文明的记忆碎片,被宗教重新加以阐发,便可唤起人们乘舟脱离苦海而还生彼岸的强烈救赎。

在道教经典中,这种救赎突出地表现为宣扬诵经功德。即为了传播道教教义及道经,通常会将某部道经比作“舟航”,进而体现宗教救赎的魅力。值得注意的是,道教经典的宣扬,略不同于佛陀说法。道经中以舟作喻,多以天尊仙人之口道出,且明确为宣说某部道经而作;佛典中的“舟喻”,往往出自佛陀偈诵之中,将弥陀喻作舟师、舟主,用以盛赞佛陀功德。再有,道教由于继承了民间重实用、有功德于民则祀之的传统,故而出现了许多以“舟”相关的天神,如宝舟运度天尊、舟楫普度天尊、舟航苦海天尊、青华法舟天尊、善济神王、妈祖等。可以说,舟的工具性色彩在宗教的比附下,隐喻出自我救赎的祈望。

五、余  论

在空间上,儒释及道家之“舟”均未能突破水域范围,而道教仙话之舟船则可航于云天,体现出对无限空间的遨游与“无待”的回归。如《洞玄灵宝三师记》载:“又五年前孟冬月,山中道士章敬玄于天台观偶瞻岩峰之上,见云物红紫,纷然有异,中有彩舟三艘,其一玉霄叶君乘之,一则方瀛刘君修然乘之,一则先生(道元)居其中,二舟飘然飞去,先生之舟在二舟之后。果刘、叶已先升化,先生后方登遐。益明得道之征,寔表修行之应矣。”而在天体划分中,道教亦以舟作喻,《洞玄灵宝自然九天生神玉章经解》即谓:“惟寂然兜术天在大罗天之下,无色界四天之上,故云寂然无色宗,兜术抗大罗。抗字本音航,盖取能载也。兜术天在大罗之下,所以如舟之载物也。”

总而言之,道家道教对“舟”的阐发,经历了从泽无舟梁到以戒为舟,不系之舟到不死之舟、智慧之舟的转变,并形成了“弃舟”与“负舟”传统。可以说,在“舟”隐喻中,道家道教诠释着“虚无”与“长生”的精义。

说明:本文系中国人民大学科学研究基金项目成果(21XNH207)之一。

(作者:北京市中国人民大学哲学学院博士研究生,邮编100872)

猜你喜欢

天尊机心道教
5Y系列机心
——时尚的伴随
明清时期人物图像专题
唐代常阳天尊像
推进“天尊贡芽”产业发展的几点思考
ETA7750的故事:世界上最伟大的计时机心
全球最大手表机心企业ETA的断供疑云
从整个行业来看,谁都拥有自产的计时机心?
西夏道教补议
试论《水浒传》的道教思想
仙界绿帽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