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无人机倾斜摄影的危岩识别及数值模拟分析

2023-07-25杨绪波程强袁进科谢伟雷航

人民长江 2023年6期
关键词:危岩岩体颗粒

杨绪波 程强 袁进科 谢伟 雷航

摘要:针对峡谷区高陡边坡危岩落石地质灾害分布位置高、突发性强,严重影响该区域工程建设安全的问题,以康定榆林至新都桥高速公路桑达隧道进口高位危岩为例,基于无人机倾斜摄影技术生成三维实景模型以及数字地表模型,全面获取高位危岩的地质地形空间信息,对危岩区进行分区评价与失稳模式分析,通过三维数值模拟对危岩体的运动过程、运动轨迹、冲击能量等进行分析。研究表明:该场地危岩可划分为强烈发育区、中等发育区和高位岩堆区等3个分区,岩体破坏以拉裂-倾倒式和剪切-滑移式为主;失稳岩体主要沿坡面沟槽向下运动,颗粒的最大运动速度接近40 m/s,对下方公路构造物危害嚴重;综合分析表明危岩Ⅱ区受高位危岩及松散岩堆崩落影响最小,适宜路线方案通行。研究成果可为峡谷山区公路及水电等基础设施建设中遇到的高陡崩塌识别与评价提供借鉴。

关 键 词:高位危岩; 无人机倾斜摄影; 高陡边坡; 崩塌; 川西高原

中图法分类号: P231;U456.33 文献标志码: ADOI:10.16232/j.cnki.1001-4179.2023.06.016

0 引 言

崩塌是指陡峻斜坡上的岩土体在长期的重力作用下,向临空面方向弯曲、倾倒,最终发生断裂、碎裂,并向坡下快速运动的现象[1]。中国西南地区以山地为主,河谷深切、边坡高陡。高陡边坡岩体地质结构复杂,在长期重力、降雨、地震等因素作用下,易形成危岩及崩塌落石灾害,是危害区域公路、水电等基础设施的主要危害因素。据统计,G318沿线崩塌、滑坡及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共1 212处,其中崩塌约210处占17.3%[2];川藏铁路沿线地质灾害2 130处,其中崩塌418处占19.6%[3]。陡坡危岩体分布位置高、调查识别困难。高位危岩体发生突然、运动轨迹复杂,分析预测和防治难度大。

由于危岩体往往分布位置高陡,传统调绘手段不仅难度大而且风险高。随着小型无人机的普及与运用,快速、有效且安全的调绘与识别手段也越来越丰富,不仅能获取高分辨率的影像资料,而且通过倾斜摄影技术能建立全方位的数字地表三维模型,从而获取崩塌危岩体高精度的三维空间数据,使外业调查具有高效、全面、安全、灵活、直观等特点。如程强等[4]采用无人机低空摄影辅助调查,查明了陡坡危岩体和坡顶变形体的地质特征,并获取了边坡岩体结构和灾害体几何特征等信息;黄海宁等[5]通过无人机倾斜摄影进行三维实景建模,并基于三维点云模型,采用最小二乘法进行平面拟合,提取主控结构面产状;王栋等[6]探讨无人机摄影技术在超高位危岩稳定性评价中的应用及勘查技巧,并提出危岩体结构面组合体积测量法;陈昌富等[7]提出了基于无人机贴近摄影和聚类算法的高陡边坡结构面自动识别方法。

对于崩塌运动特征的研究,国内学者多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其中,二维模拟具有模型简单、计算量少、计算迅速等特点。RockFall是一个基于统计的二维软件,并被广泛运用于模拟滚石的运动轨迹及冲击能量。例如崔凯等[8]运用Rocfall软件分析贺兰口岩画34处孤石失稳后的运动过程和能量变化,为贺兰口岩画保护区落石灾害的源头治理提供了新的途径与参考;谢金等[9]利用无人机倾斜摄影并结合Rockfall对4个危岩体的崩落运动特征进行模拟,发现危岩体发生崩塌破坏后滚石会对坡脚房屋和公路造成破坏。此外,极限平衡法和二维离散元UDEC 6.0模拟软件也被黄建等用于九寨沟景区熊猫海上游右岸危岩的稳定性计算[10]。但二维模拟仅限于某一方向上运动轨迹模拟,具有一定局限性。三维模拟能在三维空间上模拟崩塌运动过程,结果更加符合实际,这方面的软件有Rockyfor3D、Unity3D[11-14]等。其中,王豪等[15]在Unity3D 平台上研发了大规模崩塌运动过程模拟软件,再现崩塌坠落-撞击-碎裂-堆积的全过程;王颂等[16]利用Rockyfor3D软件进行三维数值模拟,获得了崩塌的影响范围和到达概率、优势运动路径以及优势运动路径下危岩区块石距坡面的高度和动能,对崩塌块石的优势运动路径进行了预测,并有效评估了崩塌的影响范围。

本文以四川省康定榆林至新都桥高速公路桑达隧道进口上方的高位危岩为研究对象,通过无人机倾斜摄影技术获取了崩塌区域的高分辨率数字地表模型,对危岩区域进行分区评价及机理分析,以三维离散元软件EDEM对崩塌运动过程进行模拟分析,结合Rockfall进行崩塌轨迹与冲击能量的预测,为危岩体下方拟建公路的方案选择及防治工程设计提供了较科学合理的数据支持和参考。

1 研究区概况

1.1 工程概况

康定榆林至新都桥高速公路(以下简称“康新高速”)位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康定市境内(见图1),是川藏南线进藏大通道的组成部分。路线全长约79.449 km,双向四车道,路基宽度25.5 m,设计隧道8座,桥梁22座,桥隧比例65.1%。

1.2 地质概况

该项目地处川西高原山地与东部盆地西缘山地接触带的大雪山中段,属于深切割高山、极高山峡谷地貌,场区海拔2 800 ~4 962 m。区域地质上,路线走廊带跨越扬子陆块与松潘-甘孜造山带的交界带,工程区区域构造上属于鲜水河NW向构造带,以东属于龙门山NE向构造带,以南为川滇SN向构造带,场区构造与临近构造带组成“Y”字形构造格局。场区处于新构造运动活跃的地区,第四纪以来差异活动显著。近场内发育有折多塘活动断裂、康定-色拉哈活动断裂、雅拉河活动断裂、玉农希活动断裂等多条活动断层(见图1)。危岩研究区位于折多塘活动断层西南侧约2.7 km。场区地震基本烈度为Ⅸ度,地震动加速度反应谱特征周期为 0.40 s,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40g。

本文研究区位于四川省康定县新光明村折多塘磨子沟左侧陡坡处,沟谷呈深切“V”形,坡度35°~60°,场区海拔3 400~4 100 m,场区基岩地层为中生界燕山期黑云母花岗岩,坡顶缓坡处分布大量松散岩堆,陡坡处发育大量松弛危岩,坡表受落石冲击形成多条小型落石槽,坡脚分布大量崩落块石,块石粒径大者可达十余米,崩坡积层厚度大于30 m。于磨子沟左侧陡坡处及沟口山咀处设计了B线、K线两种路线方案,且均以隧道形式穿越危岩区(见图2)。

2 无人机高清数字地表三维模型建立

2.1 基本原理

无人机倾斜摄影测量技术通过多个角度对地面情况进行拍摄,获得三维数据并真实反映地物的本来面貌,客观地再现了地物的外观、结构以及高度等属性。该技术具有作业机动灵活、建模快捷迅速、成果精度高等特点,实现非接触式测量,完成传统人工手段无法进行的高陡边坡危岩体调查工作[17-20]。通过数字地表三维模型,可快速获取危岩体的三维空间信息,对块体大小、结构面、张拉裂缝等进行识别与测量。并以此为基础进一步搭建三维数值模拟的模型,模拟危岩体的运动过程,分析其运动特征。

2.2 建模過程

无人机倾斜摄影包括野外像控点布置→航线规划→内业处理等步骤构成。相控点一般根据现场情况布置3~5个,并以灾害体为中心,覆盖灾害体及周边关注区域为宜。航线规划采用蛇形走位,由于研究区域为陡缓结合组合坡体,根据实际情况将镜头方向从0°逐渐增加到90°(按15°或30°的间隔沿水平航线逐条增加),且需保证相片的航向重叠率至少在80%以上,旁向重叠率70%以上(见图3)。内业处理采用ContextCapture图形软件进行三维实景模型建模,该软件通过“导入照片-添加控制点-空中三角测量-模型生产-模型输出”等步骤,逐一实现数字建模。

基于数字三维实景模型,可方便地于室内对危岩区主要结构面、裂隙延伸、块体尺寸等空间三维信息进行提取,而且测量精度可达厘米级别,对于危岩崩塌调查分析具有便捷、安全、高效等特点。本次航拍通过大疆无人机御pro,经过4个航飞架次,采集照片541张,模型尺寸1 038 m×1 107 m×917 m,分解为36个瓦片,生成的三维数字模型见图4。

3 危岩体识别及分区

3.1 岩体结构面特征识别

基于三维数字模型,可快速方便地量取典型危岩体以及岩堆块石的空间尺寸(见图5)。场区岩质均由花岗岩构成,危岩块体大者体积达1 310 m3;坡顶高位岩堆粒径一般3~8 m,最大粒径11 m,体积201 m3;坡脚堆积块石粒径多以1.5~3.0 m 为主,巨型块石粒径大者可达近20 m,崩落解体后最大体积可达698 m3。

基于识别的岩体结构面几何参数,可获取岩体结构面产状,岩体内主要发育5组结构面,具体见表1。其中陡倾坡外卸荷裂隙最大张拉宽度可达3.8 m,充填岩块或架空。

3.2 危岩体分布及分区

研究区整体高程在3 540~3 940 m之间,根据微地貌特征、危岩分布范围及发育程度,可划分为3个区:Ⅰ区为危岩强烈发育区,Ⅱ区为危岩中等发育区,Ⅲ区为高位岩堆堆积区。危岩分区见图6。

危岩强烈发育区即Ⅰ区,海拔为3 540~3 840 m。其上部3 650~3 840 m为花岗岩陡崖危岩区,结构面发育,斜坡坡度在45°~60°之间,局部80°近直立,并发育陡倾危岩体;下部3 540~3 650 m为崩塌堆积区,平均坡度约35°,崩落块体粒径平均2~3 m,最大粒径近20 m。微地貌上,受坡表松弛危岩及坡顶松散岩堆常年崩落冲击,有5条小型冲沟逐渐发展为中型落石槽。该区域内分布有7处较为明显的危岩体,具体见表2。B线桑达隧道进口位于2号落石槽附近。

危岩中等发育区域即Ⅱ区,位于山咀处,海拔3 500~3 760 m。其中上部(3 550~3 760 m)基岩裸露,平均坡度40°~60°,岩体完整性较好,但局部分布有陡倾危岩体,斜坡中上部分布有小规模岩堆;下部(3 500~3 550 m)为崩塌堆积区,平均坡度20°~30°,崩落块石粒径2~3 m,最大者可达10 m。该区域内分布有3处较为明显的危岩体,具体见表2。K线桑达隧道进口位于山咀中部基岩陡崖处。

Ⅲ区为高位松散岩堆堆积区,高程3 818~3 924 m,并位于Ⅰ区和Ⅱ区之上,斜坡坡度25°~35°,为高位崩落或原位解体的松散块石,厚约5~10 m,块石粒径1~3 m,大者可达近10 m,坡表稳定性较差,在地震工况下易失稳崩落。

3.3 危岩体破坏机制与模式

按照崩塌失稳的力学机制,可分为倾倒式、滑移式、鼓胀式、拉裂式和错段式崩塌5种。通过现场调查,该危岩体的变形破坏模式为拉裂-倾倒式和剪切-滑移式,且以拉裂-倾倒模式为主,约占80%。

拉裂-倾倒破坏模式其后缘陡倾结构面在自重、降雨、冻融等因素下扩展,最终形成控制岩体稳定性的主控结构面。随着斜坡变形体的应力调整,后缘主控结构面开始进一步拉张破坏。此时坡体内的一些原生陡倾结构面追踪主控结构面发展。裂隙的张开也为雨水的入渗以及反复冻融作用提供了良好的通道。该破坏的演变过程可概括为变形体应力调整阶段—陡倾结构面张拉扩展阶段—失稳破坏阶段(见图7),典型模式见图8。

剪切-滑移模式主要分布于主控结构面倾向与坡向一致且倾角中缓部位。顺坡向外倾结构面被拉裂开,形成拉张裂缝,而具有一定连通率的顺坡向缓倾角结构面为主控结构面。在后期的重力或者雨水浸润作用下使得陡倾角裂缝逐渐扩张,岩体力学性质降低,当后缘切割的张拉性结构面被切穿贯通,主控结构面处的上覆岩体下滑力超过该面抗滑力时,一旦主控结构面“岩桥段”被剪切贯通,岩体迅速崩落形成崩塌(见图9)。这种失稳模式多发育于顺坡向软弱结构面斜坡中(见图10),研究区均为硬质岩体,因此该类破坏模式一般在外倾坡外的主控结构面贯通情况下或强震工况下发生。

3.4 高位岩堆形成原因分析

研究区Ⅲ区分布大量松散高位岩堆,距离坡脚340~450 m,块石粒径1~3 m,大者可达近10 m,其是在强烈的内动力地质作用与外部因素作用下综合形成的。

一方面,场区构造剧烈,岩体内节理、裂隙发育,岩体被其切割成块状-碎裂块状结构;同时山体高陡,地形切割强烈,卸荷及风化作用明显,控制性卸荷裂隙与岩体内其他结构面切割组合,形成不同结构特征的危岩体,在重力、暴雨、风化、卸荷作用下,加剧了危岩体的变形及破坏。另外一方面,研究区海拔高程3 400~4 100 m,为季节性冻土区。岩体中的拉张性结构面以及卸荷裂隙面是地表水渗入并储存的主要通道,随着“水分渗(流)入结构面→低温成冰产生冻胀力→结构面不断扩展、贯通”的反复冻融作用,加剧了危岩体的发展,并导致岩体破碎,向临空面发生崩塌或原位崩解。以上多种因素叠加综合作用,导致高位斜坡分布了大量的松散岩堆。

场区处于Ⅸ度区,距离折多塘活动断层约2.7 km,因此场区地质构造较活跃,地震频发。地震剪切波在坚硬山体中存在一定放大效应,受强烈的地震作用,坡表危岩体或松散岩堆易失稳崩塌。

4 失稳岩体运动特征模拟分析

4.1 变形过程模拟分析

为预测和评估桑达隧道进口上部危岩崩塌体在地震作用下的运动过程及影响,采用离散元计算软件EDEM对其动力学进行分析研究。EDEM是一款高级离散元方法通用仿真分析软件,通过模拟散状物料加工处理过程中颗粒体系的行为特征,分析颗粒体的一些基本物性,研究颗粒体微观力学特性。

(1) 模型建立及参数。基于无人机倾斜摄影生成的三维数字地表模型DEM,通过数据转换接口建立研究区的三维离散元模型。采用Hertz-Mindlin黏结接触模型进行模拟,即将颗粒群黏结为一个岩石团体结构,经过运动受拉或者撞击破坏后,岩石块体结构累积的应力达到极限应力时,则认为黏结键断裂,破坏随之发生。之后颗粒运动服从经典的Hertz - Mindlin无滑动模型,离散元计算的颗粒模型采用软球模型,球体颗粒模型直径根据现场调查的堆积块体直径确定,因此球体颗粒直径为3 m,共4 600个颗粒。危岩岩土体的计算参数是根据室内岩石试验和危岩防治原理中的恢复系数法取值综合确定,见表3,模拟计算时间为65 s。

(2) 落石运动过程。其运动轨迹显示:整个过程中,危岩体崩落的碎块石运动主要表现为滚动模式,高速运动并与坡面发生碰撞,碰撞后可短时间内脱离坡面,再继续往下运动(见图11)。

从崩落颗粒的运动路径分布可以发现,在计算时间10s时,颗粒流单元主要在B线隧道斜坡面运动,分布的WY1~WY4、WY6、WY7等危岩体崩落颗粒流对B线洞口构成威胁。在计算时间20 s时,山顶上分布的堆积体崩落运动形成的颗粒流密集,其颗粒的最大运动速度接近40 m/s,对B线隧道洞口构成严重威胁。

同时B线斜坡崩落的碎屑颗粒流主要是沿着斜坡坡面分布的5条落石槽向下流动,然后运动到坡脚位置堆积停留。通过颗粒流运动路径模拟分析危岩体及堆积体沿落石槽发生崩落的概率:落石槽1发生崩落并冲击洞口的概率为28.76%,落石槽2的概率为14.04%,落石槽3的概率为11.66%,落石槽4的概率为9.07%,落石槽5的概率为12.12%。因此,B线隧道洞口安全将特别受到落石槽1和落石槽2崩落颗粒的严重威胁。

对于K线方案来说,主要是WY8、WY9危岩体崩落的局部颗粒造成威胁,颗粒流稀疏,并且山顶Ⅲ区颗粒崩落后也从K线洞口斜坡较远处滚落,大部分岩体碎屑并不会对K线隧道口造成影响。K线洞口上方分布的小型松散颗粒规模有限,崩落时间主要发生于前20 s内。

4.2 冲击破坏模拟分析

对于危岩崩塌、滚落的运动轨迹及冲击破坏模拟,采用Rockfall软件进行,其通过输入一些与斜坡和落石相关的基本参数,模拟滚石在斜坡上的运动路径、能量分布和弹跳高度等参数变化,从而为崩塌灾害的影响范围研究和防护治理设计提供直观有效的依据。

根据实际斜坡的情况和危岩体位置确定基本参数,危岩体大小根据三维数字模型量取的典型孤石大小作为模拟依据,模拟参数根据危岩防治原理中的恢复系数法取值确定,计算结果及相关参数见图12和表4~5。

由模拟计算结果可看出:B线方案除了洞口受危岩影响外,连接隧道的桥梁大部分段落也将受落石崩塌影响,除了I区危岩外,还叠加有Ⅲ区高位岩堆失稳崩落的影响,而且高位岩堆的冲击能量是其他危岩冲击破坏力的数倍,是研究区内最大的危险源之一;K线方案主要是隧道洞口和连接的桥台部位受Ⅱ区斜坡中部小型岩堆及陡崖处危岩的威胁及影响,其冲击破坏力为研究区内最小,对路线方案影响可控。

因此,综合研究区危岩发育特征及地质风险,推荐K线方案,B线方案地质风险大,不适宜路线通行。

4.3 防治建议

结合现场调查、危岩运动过程模拟以及冲击能量分析,对K线危岩区的处治采用“主、被动结合防护,清理疏排”的综合治理方案:

① 清除斜坡中上部表层松散岩堆,于坡口处设置弧形拦石排导墙及被动防护网;

② 爆破清除洞口上破碎岩体段松弛危岩,采用“挂网喷混凝土+垫墩锚索(杆)+两道被动网”的方案。

5 结 论

(1) 康新高速桑达隧道进口危岩及高位岩堆发育,山高坡陡。通过无人机倾斜摄影技术建立三维实景数字化模型,获取岩体结构空间信息,并结合现场调查,根据斜坡微地貌特征、危岩分布特征以及路线方案,将研究区内划分为强烈发育区、中等发育区和高位岩堆区3个危岩分区。

(2) 研究区危岩体的变形破坏模式可分为拉裂-倾倒式和剪切-滑移式,且以拉裂-倾倒式为主。

(3) 通过对研究区危岩体及岩堆的运动过程及破坏冲击力数值模拟分析,结果表明K线方案优于B线方案,其受高位岩堆及危岩崩落影响的范围及冲击力均有限可控。对K线危岩区建议采用“主、被动结合防护,清理疏排”的综合治理方案。

(4) 基于无人机倾斜摄影及数值模拟,对高位危岩区调查及评价的研究方法切实可行,为相关设计提供了可靠地质依据,也为同类型地质灾害调查提供了借鉴。

参考文献:

[1]张倬元,王士天,王兰生,等.工程地质分析原理[M].北京:地质出版社,2009.

[2]崔鹏,邹强.川藏交通廊道山地灾害演化规律与工程风险[M].北京:科学出版社,2021:69-74.

[3]郭長宝,张永双,杨志华,等.川藏铁路沿线活动断裂与地质灾害效应调查研究[M].北京:地质出版社,2018:136-152.

[4]程强,董秀军,余建华,等.典型高陡边坡高位地质灾害调查及评估[J].工程地质学报,2017,25(增1):289-294.

[5]黄海宁,黄健,周春宏,等.无人机影像在高陡边坡危岩体调查中的应用[J].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019,46(6):149-155.

[6]王栋,邹杨,张广泽,等. 无人机技术在超高位危岩勘查中的应用[J].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45(6):754-759.

[7]陈昌富,何旷宇,余加勇,等.基于无人机贴近摄影的高陡边坡结构面识别[J].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2,49(1):145-154.

[8]崔凯,朱鹏,谌文武,等.贺兰口岩画载体落石危害及治理研究[J].工程地质学报,2020,28(4):803-812.

[9]谢金,杨根兰,覃乙根,等. 基于无人机与 Rockfall 的危岩体结构特征识别与运动规律模拟[J].河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1,40(1):55-64.

[10]黄健,胡卸文,贺书恒.九寨沟景区熊猫海上游右岸危岩发育特征及失稳机理分析[J].四川地质学报,2020,40(2):284-289.

[11]刘国阳.三维 DDA 接触模型与边坡滚石破坏规律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19.

[12]黎尤,何坤,胡卸文,等.震裂山体崩塌形成特征及运动学三维模拟:以汶川县三官庙村崩塌为例[J].工程地质学报,2022,30(2):542-552.

[13]邓念东,代育朝.无人机倾斜摄影三维全景技术在地质灾害调查中的应用[J].科学技术创新,2020(14):41-42.

[14]刘福臻,李旭德,王军朝,等.基于无人机和Rockfall Analyst 的崩塌落石特征分析与运动学模拟:以察雅县崩塌落石为例[J].自然灾害学报,2021,30(3):171-180.

[15]王豪,黄健,黄祥,等.一种利用Unity3D模拟崩塌三维运动全过程的方法[J/OL].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1-10[2023-03-16].https:∥doi.org/10.13203/j.whugis20210237.

[16]王颂,张路青,周剑,等.青藏铁路设兴村段崩塌特征分析与运动学模拟[J].工程地质学报,2020,28(4):784-792.

[17]刘海洋,王学良,李丽慧,等. 无人机航空摄影测量技术在崩塌灾害调查中的应用[J].工程地质学报,2017,82(6):81-87.

[18]胡才源,章廣成,李小玲. 无人机遥感在高位崩塌地质灾害调查中的应用[J].人民长江,2019,50(1):136-140.

[19]席远飞,石岩,张琳先,等.利用无人机影像进行滑坡地形三维重建的研究[J]. 数字技术与应用,2018,36(10):94-102.

[20]马丹璇,张丙先,谢建波,等.无人机近景测量技术在高陡边坡地质调查中的应用[J].水利水电快报,2021,42(10):38-42.

(编辑:刘 媛)

Identification and numerical simulation analysis of unstable rock mass based on UAV tilt photography

YANG Xubo1,CHENG Qiang1,YUAN Jinke2,XIE Wei1,LEI Hang1

(1.Sichuan Highway Planning,Survey,Design and Research Institute Ltd.,Chengdu 610041,China; 2 School of Environment and Civil Engineering,Chengd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Chengdu 610059,China)

Abstract: Rockfall occurring on high and steep slopes is a major geological disaster in canyon area,which is characterized as high altitude distribution and strong emergency,seriously affecting the safety of project construction in the area.In this paper,the high altitude unstable rock mass at the entrance of Sangda Tunnel on the Yulin-Xinduqiao Expressway in western Sichuan Province was taken as an example.The 3D model and digital terrain model were generated based on the oblique photography technology.The geological and terrain spatial information of high-altitude unstable rock mass were obtained and the zoning evaluation as well as instability mode analysis were carried out.The motion process,motion trajectory and impact energy of unstable rock mass were simulated and analyzed through numerical simulation.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unstable rock mass in the research site could be divided into three zones,namely,strong developed zone,medium developed zone and high rock accumulation area.The failure types of rock mass were mainly split-dumping type and shear-slipping type.The unstable rock mass mainly moved down along the slope groove.The maximum velocity of particles was close to 40 m/s,which seriously threatened the highway structure below.The comprehensive analysis indicated that the zone II was affected least by high-altitude unstable rock mass and collapse of loose rock in the accumulation area,so it was suggested as a route scheme.The research results can provide references for identification and evaluation of high and steep collapse in the construction of highway and hydropower stations in canyons and mountainous areas.

Key words: high altitude unstable rock mass;UAV tilt photography;high steep slope;collapse;plateau of western Sichuan Province

收稿日期:2022-03-24

基金项目:四川省科技计划资助项目“高原山区坡面动力地质灾害新型防治构造物及设计方法研究”(2022YFG0141)

作者简介:杨绪波,男,高级工程师,硕士,主要从事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设计工作。 E-mail:26882767@qq.com

猜你喜欢

危岩岩体颗粒
无人机摄影测量技术在危岩勘查中的应用
Efficacy and safety of Mianyi granules (免疫Ⅱ颗粒) for reversal of immune nonresponse following antiretroviral therapy of 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1:a randomized,double-blind,multi-center,placebo-controlled trial
西北某水电站高边坡危岩稳定性分析及防治措施研究
基于无人机影像的岩体结构面粗糙度获取
HPLC-ELSD法同时测定十味鹅黄颗粒中3种成分
疏风定喘颗粒辅料的筛选
平泉县下营坊杂岩体分异演化及其成岩成矿
激振作用下坠落式危岩振动特性试验研究
单一层状岩体和软硬复合岩体单轴压缩破损特征试验研究
连花清瘟颗粒治疗喉瘖3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