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公热”影响下大学生奋斗精神的现实挑战及引导策略
2023-07-25胡航
胡航
摘 要:党的十八大以来,高校人才培养工作高质量发展,尤其是大学生群体奋斗精神持续增强。就业既是检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环节,也是揭示大学生奋斗精神的重要参照。通过关注近年来大学生就业中“考公热”现象的生成逻辑以及对培养大学生奋斗精神的现实挑战,进一步指出,高校教育工作者可以结合典型选树、创新创业、志愿服务、劳动教育、过程评价五种策略精准施策、有的放矢,全面打好有效增强奋斗精神、推动大学生高质量就业的组合拳。
关键词:“考公热”;新时代大学生;奋斗精神;现实挑战;引导策略
“奋斗”作为党的二十大报告的关键词之一,在报告中共出现了28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全社会弘扬奋斗精神,同时寄语广大青年立志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1]正如流行语“宇宙的尽头是考公”所说,公务员考试“天下第一考”的地位在青年群体中的认同度越来越高。大学生群体是考公大军的主力军之一,笔者对同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东华大学、上海大学、上海师范大学、上海海洋大学、上海海事大学、上海第二工业大学、上海商学院10所高校1,013名大学生进行了深入调研,在分析“考公热”在大学生群体中的生成逻辑以及对培养大学生奋斗精神的现实挑战后,提出了推动大学生增强奋斗精神、实现高质量就业的五大策略。
新时代大学生群体“考公热”现象的生成逻辑
本研究调研结果显示:超过88%的调查对象认为当前大学生群体的“考公热”现象已经兴起且正在加快发展;同时,超过73%的调查对象表示愿意从事公务员工作。关于“为什么想做公务员”,在愿意从事公务员工作的群体中,超过85%的调查对象将“公务员工作收入较为稳定,生活有所保障”作为主要原因,其余原因按比例高低依次为公务员失业率较低、可以服务国家社会和人民、个人政治责任感较强、从众心理等。基于此,本文从新时代大学生群体的进取感、责任感、现实感、从众感、安全感五大方面分析“考公热”现象的生成逻辑。
1.进取感蓬勃生长,受时代使命引领有效,期待成才和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当代青年“主体意识强、参与意识强,对实现人生发展有着强烈渴望”。[2]共青团中央的调研也显示:尽管“锦鲤”“佛系”“躺平”等口头语在青年群体中流行,但真正“躺平”的是极少数,不懈奋斗的是大多数。新时代的中国青年,生逢其时、重任在肩,作为“强国一代”,尤其是迈入新时代以来,在历史责任的召唤下以及思想教育的浸润下,大学生群体的进取感是蓬勃发展的,这也激发了他们通过公务员考试实现个人价值、报效国家和奉献社会的强大愿望。在研判“考公热”现象的生成逻辑时,万不可忽视青年群体为考公所付出的日日夜夜的努力和持之以恒的奋斗,渴望施展抱负、建功立业的进取感是“考公热”持续升温的重要原因。
2.责任感持续提升,立德树人教育影响深远,期待奉献和归属
进入新时代以来,党和国家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有效培养出一批批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这个过程中,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也在持续提升。从积极的角度来看,投身公务员队伍,也是大学生具有较强政治责任感,渴望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智慧力量的重要体现。近年来,不少热播影视剧讲述青年公务员的奋斗故事,如《山海情》中的马德福、《底线》中的周亦安、《大山的女儿》中的黄文秀、《县委大院》中的梅晓歌等,均在大学生群体中成为“爆款”,获得广泛好评,这也反映出新时代大学生对于公务员岗位的思想认同、情感认同、行动认同以及持续增强的政治责任感、社会责任感,这些都促进着“考公热”的正向发展。
3.现实感由弱转强,客观形势作用明显,期待回报和实效
一般来说,“Z世代”是指1995年—2009年出生的一代人,又被称为“网生代”“互联网世代”“二次元世代”“数字土著”,而当前大学生群体的主力军就是“Z世代”。[3]在老一代人看来,“Z世代”可以说是“浅薄的电子土著”,他们对如何在现实世界中确立友谊、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缺乏相应的能力。然而,受新冠肺炎疫情形势、就业市场、经济发展、国际局势以及人际关系等多方面环境的影响,大学生群体的现实感越来越强。按照马斯洛人类需求五层次理论来看,大学生们对于生理、安全等现实需求越来越重视,这也促动着他们越来越青睐于理想中自带“务实”属性的公务员岗位。尤其在就业心态方面,长期承压之下就业悲观情绪势必会加剧。对于就业形势的过低预期、非体制内工作的失业风险,也都推动着公务员岗位成为大学生们求职奋斗路上的绝佳选择。
4.从众感多点爆发,受周围环境浸润较多,期待接纳和避险
心理学认为,团体中的每个成员都可能与多数成员在语言、行为、态度方面保持一致,正是所谓的从众感。当面临日渐严峻的就业形势、日益壮大的考公队伍、日积月累的亲属劝导、日复一日的求职焦虑,将公务员岗位作为奋斗目标,是很多大学生获得群体一致性,且规避自主选择带来的风险,满足周围的环境期待,所做出的行动选择。“社畜”“打工人”“工具人”等热词的风行,也反映出青年大学生择业就业主观能动性、主體效能感的缺失;同时,不少大学生会抱持“反正都是要进入职场,从众选择公务员没什么不好”的态度加入考公大军,这股“考公热”在从众感的持续发酵中蔚然成风。
5.安全感较为缺乏,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多元,期待稳定和保障
“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造成突发性、累积性和叠加性的影响。”[4]疫情带来的种种不确定性,也影响着人们尤其是年纪尚轻、阅历不广、处于“拔节孕穗期”的青年大学生“求稳”心理不断凸显。对稳定性和保障性的过分追求,致使大学生们扎堆奔赴公务员这个印象中的“铁饭碗”,尽管这未必符合本来百花齐放的个性化发展志向。近几年,青年群体中兴起了“厅局风”,“厅里厅气”“局里局气”也成为了流行语。正如时尚圈所说的“You are what you wear(衣如其人)”,“厅局风”之所以可以碾压日潮美潮,也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出疫情影响下的青年群体安全感缺失,考公入仕成为部分青年认为的换取稳定和保障的有效路径。
“考公热”对培育大学生奋斗精神的现实挑战
本次调研中,超过28%的调查对象认为,“考公热”对于培养大学生奋斗精神,无法发挥正面作用;超过84%的调查对象认为,公务员属于“铁饭碗”岗位,回报率高;愿意从事公务员工作的原因显示:追求安稳和保障是首要原因。超过24%的受访大学生认为,职业奋斗方向不需要与专业所学体现一致性。调研发现:“考公热”带给大学生奋斗精神的现实挑战,主要体现在奋斗动机、内容、价值、行动、方向五大方面。
1.“考公热”反映出大学生对主动应变的抵触,奋斗动机的依赖性有待改善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间万事万物都在永恒运动变化当中。然而,对于不少习惯于生活在家庭、学校“两点一线”环境中的青年大学生而言,当不得不从校园走向社会时,变化也意味着对舒适圈的断舍离,其中的挑战、风险、不确定性,都促使着他们走向传说中的“铁饭碗”“金饭碗”岗位,特别是在中小企业受到新冠肺炎疫情严重冲击的大环境下更是如此。对于公务员岗位稳定性的依赖,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当代大学生的奋斗动机有待进一步引导,而这个问题在环境日新月异、变化无处不在、挑战层出不穷、发展高歌猛进的新时代尤其值得重视。
2.“考公热”反映出大学生对广阔舞台的忽视,奋斗内容的专业性有待拓展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时代的中国青年,生逢其时、重任在肩,施展才干的舞台无比广阔,实现梦想的前景无比光明。”[5]然而,当前不少青年并未充分认识到奋斗舞台的广阔和丰富。伴随着明星“考编”事件,网络新词“小镇做题家”再次引发人们的广泛关注和讨论。当前,我国公务员选拔主要包括笔试和面试,尤其是笔试,对于习惯尤其是擅长“题海战术”的大学生群体来说,这是他们十多年来习以为常的奋斗内容,相对来说并不陌生。近年来,各类考公培训机构层出不穷,而青年大学生则是他们的重要客户群体。由此可以看出,部分大学生的奋斗内容过于单一,还是以应试教育的心态面对就业、走向社会,却忽视了多样化实现人生价值的无限可能性。
3.“考公热”反映出大学生对高回报率的渴望,奋斗价值的功利性有待纠偏
调研发现:超过84%的调查对象认同“公务员是铁饭碗岗位,回报率高”。在许多大学生的固有印象中,公务员岗位可以“一考定终身”,意味着稳定的收入、体面的工作、相对低压的工作环境,受“官本位”思想影响,甚至类似“工资基本不动、抽烟喝酒靠送”的错误观念也甚嚣尘上。事实上,随着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的持续推进,尤其是对“四风”的坚决整治,新时代的公务员在选拔、任用、考核等方面早已发展得越来越严谨科学,其工作难度、强度和过程性考核的效度均在持续提高。对公务员岗位性质内容的误判以及对工作回报率、投入产出比的过度重视,是培养新时代大学生正确的奋斗价值观所必须面对和纠偏的问题。
4.“考公热”反映出大学生对自主思考的缺位,奋斗行动的能动性有待强化
弗洛伊德认为,本我、自我、超我构成了人的完整人格。从本我、自我到超我,实现着从“我想要”“我能要”到“我应该要”的顺序发展。从考公人群的奋斗动因来看,对于稳定收入、福利条件、生活保障等因素的考虑占了重要比例。从这个角度上来看,在考公这一具体行动中,“本我”发挥的作用较大,“自我”尤其是“超我”发挥的作用需要提升。当考公受到生存焦虑、物质需要、从众随流等过度影响,人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程度和效度都会被打折扣,自我、超我的实现也会遇到梗阻,而这一点在社会阅历较少、直接经验不足的大学生群体中也会得到明显体现。“社畜”“打工人”等网络用语在大学生群体中盛行,在表达自嘲和释放压力的同时,也反映出青年群体对于部分奋斗行动的无奈。
5.“考公热”反映出大学生对专业发展的动摇,奋斗方向的稳定性有待提升
公务员考试中有些岗位是不限制专业的,特别是一些“三不限”(不限专业、不限学历、不限户籍)岗位,竞争格外激烈。不可否认,确实一些工作对于能力的要求是普适的,并非只有本专业的人才才可以完成。但术业有专攻,已经接受高等教育专业培养多年的大学生,如若毕业之后大批量转而从事不限专业的工作,将对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造成不利影响。当前,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6],我们也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渴求人才。为了更好地发挥不同学科人才资源的作用,我们理应进一步引导青年大学生将专业领域的奋斗作为一种理想和信仰去坚持。对专业发展的动摇,加剧了“考公热”的温度,同时也给培养新时代大学生养成稳定的奋斗方向、专业的奋斗能力带来了挑战。
“考公热”影响下大学生奋斗精神的引导策略
本次调研中,调查对象为新时代大学生奋斗精神进行评估,平均分为72.63分(百分制)。超过七成的受访者认为鼓励且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参加社会实践或志愿服务、做好相关奖评工作,是“考公热”影响下引导培养大学生奋斗精神的有效策略;超过六成的受访者认为选树典型进行榜样教育、常态化加强劳动教育也是卓有成效的育人路径。调研显示:可以结合以下五种引导策略入手精准施策、有的放矢,持续助力大学生增强奋斗精神、实现高质量就业。
1.以典型选树为依托,培育自信自强的奋斗动机
对于社会阅历不深、易受周圍环境影响的青年大学生,榜样教育法是一种可以“盐溶于水、引领行动”的教育方法。目前,不少地区和高校积极组织开展毕业生就业创业先进典型系列宣讲活动,但无论是先进事迹的“点”上、教育主体的“线”上、影响范围的“面”上都存在提升空间。第一,从典型人物和事迹的“点”上来看,要进一步丰富专业背景的多元性,将更多发挥专业所长、服务社会需要的就业创业先进事迹挖掘出来,让学生们充分认识到“当代中国青年生逢其时,施展才干的舞台无比广阔,实现梦想的前景无比光明”[7],绝非只有考公一个路径。第二,从教育主体的“线”上来看,针对大学生就业创业的榜样教育活动,应该进一步形成“国家、社会、学校”三位一体、环环相扣的教育链条,学校层面也应继续推动“学校、院系、班级、园区”榜样教育一体化的高质量建设。第三,从影响范围的“面”上来看,聚焦就业创业先进典型和奋斗精神的榜样教育,应进一步作为思政教育的重要内容,在学生群体中入脑、入心、入行,在教育影响的深度、广度、效度上都有所提升。
2.以创新创业为路径,拓展多元多维的奋斗内容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要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8]尽管进入新时代以来,大学生积极响应党的号召,投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奋斗浪潮中,取得了诸多成绩,但对标新时代新征程的人才培养要求,对比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实际现状,仍需要从价值引领、方法指导、评价考核三个方面全面做好教育引领工作。第一,加强对大学生的形势政策教育,引领其在古今对比、中外对比以及回顾历史、放眼世界中了解环境、明确站位,充分把握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中,个人所肩负的责任使命,引领其发挥专业所长,以创新创业的实际行动响应国家号召、社会期待和人民需求。第二,加强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的专业化指导和全程化指导,凝聚政府、学校、社会等多方面专业力量,支持大学生开展“双创”实践,并且以“三全育人”为理念做好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制度保障、学科指导、成果转化、资源支撑等工作。第三,加强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的过程性评价和考核结果运用工作,依托“双创”课程做好对大学生“双创”活动的教考評一体化建设,增强大学生以“双创”行动涵养奋斗精神的思想自觉、情感自觉、行动自觉。
3.以志愿服务为载体,涵养好之乐之的奋斗价值
《论语·雍也》有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新时代的奋斗青年也应该是不仅知之、而且好之、乃至乐之的幸福奋斗者。根据美国哈佛大学的研究显示:乐于助人是获得幸福的重要途径。社会心理学家也认为,经济发展越快,非物质因素对幸福的影响就越大。以无私帮助他人的志愿服务活动为载体,培养新时代青年大学生树立乐于奋斗的价值观,对于帮助青年群体在奋斗中不断增强幸福感和获得感,自觉养成正确导向的奋斗精神具有重要意义。在我国,公务员是国家的公仆、人民的公仆。“考公热”的蓬勃发展,尤其提醒我们要重视对青年大学生志愿服务意识、能力、情怀的培养,这是成为让党放心、让人民满意的公务员的必要条件。反观当前大学生志愿服务个别存在形式化、短暂性、低效能等现象,应进一步凝聚学校、社会、企业、社区等各方面育人力量,加强志愿服务类课程体系建设以及学分建设,优化专业化指导教师队伍,创新动态记录评价体系,全面助力大学生在高质量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的过程中涵养正确的奋斗价值观。
4.以劳动教育为重点,促进见行见效的奋斗行动
按照教育学原理的观点,劳动形成人的本质,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则是社会主义教育的根本原则。[9]劳动教育以其目标意义、价值属性、育人路径、实践特征等特殊性,可以切实发挥其培养学生奋斗精神的有效作用。大学生劳动教育应进一步发挥家庭、学校、社会全员育人的作用,帮助其培养从小事做起、从细节做起的劳动习惯,牢固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劳动观;进一步发挥大中小幼联结、学社衔接、各自守好一段渠的全过程育人作用,尤其要抓实抓牢党团队一体化建设,加强劳动教育中的思想价值引领和理想信念教育;进一步发挥显性教育、隐性教育相促进,线下教育、线上教育相融合的全方位育人作用,在党团建设、班风学风建设、校园环境建设、网络空间建设等各领域强化劳动教育,以青年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方法,有效引领其在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中培养和增强奋斗精神。
5.以过程评价为媒介,引领走深走实的奋斗方向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人才”一词出现了36次之多,其中尤其强调要“努力培养造就更多大师、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10]这一类拔尖人才往往需要某一个方向和领域内的持续奋斗才能造就。然而近年来,各种考公培训机构林立,短时间集中精力备考甚至“临时抱佛脚”的大学生不在少数,这种现象对于青年大学生形成稳定的奋斗方向,并在某个领域深入发展成为专业性甚至专家型人才,有所影响。相较于结果性评价、总结性评价,过程性评价可以在引领大学生明确且坚持奋斗方向上发挥更多作用。面对“主体意识、参与意识强”的新时代大学生群体,过程性评价首先要重视加强评价主体和对象之间的有效互动,不仅要呈现评价结果,更应该基于评价结果与评价对象进行深入交流,在过程中实现育人目的,引导学生实现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维度的全面成长。同时,进一步加强对评价结果的运用,将学生某一领域的奋斗行为进行客观记录,并将过程性评价材料如实呈现到成长档案中;加强对专业领域内持续性奋斗行动的正向激励,为更多新时代大学生在相对稳定的奋斗方向上精耕细作、持续发力,成长为党和国家需要的“高精尖缺”领域高层次专家型人才保驾护航。
本文系2022—2023年度上海学校共青团工作课题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5][7][8][10]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22-10-26(1).
[2]习近平: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9-05-01(1).
[3]王肖,赵彦明.“Z世代”大学生媒介化生存的审视与应对[J].思想理论教育, 2022(3):90-95.
[4]刘保中,郭亚平,敖妮花.新冠肺炎疫情对大学毕业生就业质量的影响——基于疫情前后全国19所高校的调查对比分析[J].中国青年研究,2022(10):110-119.
[6]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N].人民日报,2021-11-17(1).
[9]胡君进,檀传宝.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观与劳动教育观——经典文献的研析[J]. 教育研究,2018,39(5):9-15,26.
(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
[责任编辑:卜 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