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家认同:一种教材教学的视角

2023-07-24周俊芳

课堂内外·高中教研 2023年5期
关键词:辛弃疾教学策略

周俊芳

摘  要: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化,家国情怀已经成为实现教育育人功能的重要标志,對家国情怀内涵、外延及其落实的探讨也方兴未艾。其实,家国情怀是中华儿女国家认同、民族认同、文化认同的情感基础。而有着南宋爱国词人之称的辛弃疾,他的怀古咏史词就带有非常明显的家国情怀。本文以统编语文教科书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课为例,试图从国家认同视角进行教学策略研究。

关键词:辛弃疾;怀古咏史;教学视角;教学策略;国家认同意识

有南宋爱国词人之称的辛弃疾,他的怀古咏史词是在强烈的历史责任感和社会使命感的驱使下,对动荡社会现实的切实关注,他以史为镜,观照现实,将历史和现实联系起来,咏史抒怀,充分借用古人古事将其难以直说的隐忧与深层思考,艺术地以怀古的形式体现出来,将怀古抒怀上升到睿智的理论高度,具有明显的伤己伤今情调和深层的历史责任感、使命感,具有明显的国家认同意识。

一、知人论世,明确词人托古喻今的写作目的

辛弃疾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少年时抗金归宋,曾任江西安抚使、福建安抚使等职。由于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山居。开禧北伐前后,相继被起用为绍兴知府、镇江知府、枢密都承旨等职。辛弃疾一生以恢复为志,以功业自诩,可是命运多舛,备受排挤,壮志难酬。但他恢复中原的爱国信念始终没有动摇,他把满腔激情和对国家兴亡、民族命运的关切、忧虑,全部寄寓于词作中,如他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满江红·汉水东流》《八声甘州·故将军饮罢夜归来》等。写《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首词时,辛弃疾已经65岁了,辛弃疾从42岁到60岁一直过着“隐居”的生活,得不到朝廷的重用。1203年再次被当时执掌大权的韩侂胄起用,任浙江东路安抚史,翌年改任镇江知府。1204年韩侂胄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草草北伐。而镇江濒临抗战前线,是北伐的重要基地。辛弃疾到任后,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但是韩侂胄把持朝政,只想侥幸求逞,不愿认真准备。韩侂胄听不进辛弃疾的劝告,后来就把他调离了镇江。这首词是辛弃疾被起用又被降职时,登上北固亭,满怀悲愤而写下的。

具有深沉爱国情怀的辛弃疾,尤其是在南宋朝廷被少数民族入侵、风雨飘摇之际,更是怀有收复国土的宏伟抱负,他曾多次奔赴抗战前线,热切渴望被赏识、被重用以统一中原。但是他实际面临的却是仕途坎坷、奸佞当道、沉沦下僚的残酷现实。用世之心愈迫切,不遇之感就愈强烈。他从自身的沦落不遇出发,认识到封建社会压抑人才,排斥贤良的痼疾。他的这些感触是借历史题材,通过怀古咏史的方式来宣泄,这就是辛弃疾怀古咏史题材中自抒怀抱的作品产生的创作动机。

二、分析词作,明确词人深沉的国家认同意识,借古抒怀以匡时

因为怀有深沉的爱国情怀,辛弃疾将自我的用世之心和不遇之感通过他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等怀古咏史词表现出来,更是体现了深沉的国家认同意识。有的认为“国家认同,是指一个人确认自己属于哪个国家,以及这个国家究竟是怎样一个国家的心理活动。它是国家主权合法性的来源,深刻影响着国家的统一与稳定。世界上,除了无政府主义者或者世界主义者,大部分人都需要知道自己归属于哪一个国家。因此,国家认同被认为是最重要的集体认同。”有的认为“国家认同实质上是一个民族确认自己的国族身份,将自己的民族自觉归属于国家,形成捍卫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的主体意识。”以上定义侧重于从心理和意识的层面来界定国家认同的内涵,“国家认同”其实就是爱国主义的内核。如此看来,有南宋爱国词人之称的辛弃疾潜意识里是具有强烈的国家认同意识的。他认同南宋朝廷,并把自己纳入这个集体中。辛弃疾作为一个有识之士,当他认同的国家(南宋)分崩离析之时,就将收复国土的强烈愿望以及自身怀才不遇、沉沦下僚的悲愤通过他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委婉曲折地表达出来,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也颇多谴责。以下将做具体分析。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辛弃疾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这首词中,词人将他目睹的不堪现实记录下来,并借用怀想一些古代人事(即用典)将自己不得用世的情感委婉含蓄地表达出来。通过对孙权立国、刘裕建功、义隆败北、佛狸立祠、廉颇饭否等古代人事反映英雄无觅、残照荒草、烽火不再、鸦鼓齐鸣、豪杰被弃的不堪现实。尤其是词末“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悲愤一问,更是将词人的思想和感情直接而坦率地端出,反映出古往今来有识之士不受重用的共同现象,以寄托词人怀才不遇的悲慨。这首词绝不是为怀古而怀古,实则通过怀古,表现了自己抗金救国、恢复中原的热切愿望和壮志难酬的苦闷,也表现了对南宋统治者苟且偷安,不图恢复,不善用人才的愤懑。因此这首词表现了辛弃疾深沉的国家认同意识,借古抒怀以匡时的写作目的。

三、借助互文比较,深化认知

一切文本都具有互文性,都在互相指涉、互相影响。“多读几种文本,就会发现其他文本对某一文本的影响,文本中都充满着其他文本的‘印迹的印迹。”“阅读教材和教学,就应该将可作‘互文联系和参照的文章组合在一起,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解读(当然,更应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原有的阅读经验和积累,发挥他们的联想、想象和审美创造力,使文本的意义膨胀起来)。”可见,互文比较阅读对深化文本认知、提高思辨力大有裨益。因此,在教授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时,笔者让学生通过辛弃疾的一组咏史怀古词更深入地认识词人,探究其词文更深刻的国家认同意识。鉴于以上认知和目的,笔者选了辛弃疾以下几首怀古咏史词让学生进行互文比较阅读。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辛弃疾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满江红·汉水东流

辛弃疾

汉水东流,都洗尽、髭胡膏血。人尽说、君家飞将,旧时英烈。破敌金城雷过耳,谈兵玉帐冰生颊。想王郎、结发赋从戎,传遗业。

腰间剑,聊弹铗。尊中酒,堪为别。况故人新拥,汉坛旌节。马革裹尸当自誓,蛾眉伐性休重说。但从今、记取楚楼风,裴台月。

八声甘州·故将军饮罢夜归来

辛弃疾

夜读《李广传》,不能寐。因念晁楚老、杨民瞻约同居山间,戏用李广事,赋以寄之。

故将军饮罢夜归来,长亭解雕鞍。恨灞陵醉尉,匆匆未识,桃李无言。射虎山横一骑,裂石响惊弦。落魄封侯事,岁晚田间。

谁向桑麻杜曲,要短衣匹马,移住南山?看风流慷慨,谈笑过残年。汉开边、功名万里,甚当时、健者也曾闲。纱窗外、斜风细雨,一阵轻寒。

学生通过阅读辛弃疾的一组咏史怀古词,从词作的写作背景、思想情感、手法等方面为他制作生平展板(以PPT形式呈现),并撰写该人物人生重要节点的解说介绍词(3分钟左右),然后搜集并整理后世对辛弃疾的评价,分析其评价角度。

通过知人论世、借助互文比较,总结了辛弃疾的一生大概是“少有宏愿、一生求索、壮志难酬”,不幸的时代环境和悲剧的人生遭遇使辛弃疾的登临怀古词具有满纸英雄气、满怀英雄恨的英雄失路之悲慨的深刻内蕴。这样,学生就不难总结辛弃疾怀古咏史词的共同特点:豪放大气,善用典故,取材十分广泛,内容也十分丰富,大多诗词都悲壮激昂,体现出他豪爽的英雄本色,充满爱国情怀,但是又饱含怀才不遇的惆怅以及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悲愤心情。梳理了以上知识,就能更深入地理解辛弃疾一生力主抗金、恢复中原的深沉的“愛国”情怀,即国家认同意识。这也就达成了本课预设的从国家认同视角进行教学的目的了。

综上所述,辛弃疾的怀古咏史词有着非常明显的家国情怀: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雄心壮志和功业未成的苦闷心情,表现对南宋统治者苟且偷安的批判,表达深沉的爱国之情。同时,将伤己伤今情调和深层的历史责任感、使命感贯通,有着明显的国家认同意识。因此,教师在教授辛弃疾的咏史怀古词时,可以采用一种全新的教材教学视角,即国家认同,以使学生的认知上升到一个更高的角度,增强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切合时代的主旋律: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力求培养有使命感和担当精神的时代青年,这就是为人师者最大的成功和荣光了。

参考文献:

[1]江宜桦. 自由主义、民族主义与国家认同[M]. 台北:扬智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8.

[2]贺金瑞,燕继荣. 论从民族认同到国家认同[J].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03):5-12.

[3]潘新和. 语文:表现与存在(第二版)[M]. 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8.

(责任编辑:淳  洁)

猜你喜欢

辛弃疾教学策略
辛弃疾:男儿到死心如铁(上)
试谈辛弃疾的田园词
低年级写话教学策略
谈以生为本的群文阅读教学策略
写话教学策略初探
浅谈复习课的有效教学策略
舞蹈教学策略之我见
高中英语读后续写的教学策略
辛弃疾:男儿到死心如铁(下)
辛弃疾田园词中的人物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