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夏尔丹:人间烟火

2023-07-24撰文佳兰编辑关月

艺术品鉴 2023年4期
关键词:静物画卢浮宫绘画

撰文=佳兰 编辑=关月

夏尔丹《带眼罩的自画像》粉彩画 46×38cm1775 年卢浮宫藏

对多样化的承认和包容,是社会文明进步的表现,18 世纪的法国绘画艺术便遵循这一规律。当描绘上层奢华生活的洛可可风格兴起的同时,描绘新市民阶层的“平民写实主义”同样蓬勃兴旺。

这两种并驾齐驱的风格虽然都反对古典主义绘画、热衷反映现实生活,但却提供给了两种不同的角度去展现那个时代:洛可可美术面向社会上层,表现封建贵族和新兴资产阶级追求浮华享乐的审美情趣,而平民写实主义面向的是社会中下层,表现普通市民的日常生活和自然、亲切、朴实的审美情趣;前者突破了17 世纪法国艺术只满足于君王口味的狭小范围,而后者则进一步突破了洛可可艺术只满足于上层贵族欣赏趣味的局限,使艺术更进一步走向了民主。

多样化的18 世纪法国绘画不仅有普桑、洛兰的古典主义,也不只有拉图尔的巴洛克余风和布歇、弗拉贡纳尔等人的洛可可接续,而且还有对现实的关注以及其中所流露出的自然主义倾向,例如平民写实主义的代表夏尔丹。

在西方艺术史上,夏尔丹(1699~1779 年)被认为是塞尚以前法国最伟大的静物画家。他痴情于描写静物和市民日常生活场面,成为十八世纪最受欢迎的艺术家之一。

静物画起源于古希腊和古罗马艺术时期的静物壁画“Xenia”。但中世纪那一千多年把古希腊和古罗马的东西都丢掉了,所以静物画在废墟中沉寂了一千多年,又在文艺复兴时期重现。一开始时,静物画还没有成为独立的门类,只是作为具有象征意义附属品在宗教绘画中出现,这被认为是静物画的前身。随着对自然界的愈加关注,终于,到了十六、十七世纪,静物画在荷兰兴起,成为一个专门的独立门类,并逐渐发展到巅峰状态。

18 世纪以后,艺术家们逐步从象征主义和对细节一丝不苟的观察上抽离出来,在反应新兴市民的审美趣味的同时也关注更多的情感因素。夏尔丹的作品代表静物画发展的第二个高峰。在此之前的欧洲,静物画大多数时期只是学画者作为练习而描绘的内容,在宏大主题的宗教、历史绘画中,或者人物肖像画里,甚至是风景画中,静物都只是作品中锦上添花的一笔而已。夏尔丹改变了静物画的地位,他使静物画变成了装饰欧洲各个宫廷的一种不可或缺的题材。

一鸣惊人

夏尔丹《洗萝卜的女人》布面油画 46.2×37cm1909 年慕尼黑老绘画陈列馆藏

夏尔丹《豪华的餐桌》布面油画 194×129cm1728 年卢浮宫藏

关于夏尔丹的生平,主要来自其好友、插画家兼版画家CH.N.克香撰写的夏尔丹传记。这部传记作于夏尔丹过世后的第二年,也就是1780 年,而出版则在近一百年后的1875-1876 年。在克香的传记中,描述了夏尔丹朴实又真诚的一生。

1699 年11 月2 日,夏尔丹出生在巴黎一个工匠家庭,父亲是专做台球桌的家具工匠,在职业生涯中大获成功,国王及贵族都是其服务对象。早年的夏尔丹在几个历史画家那里做学徒,1724年,25 岁时的夏尔丹成为有着悠久历史的圣路加学院的画师。

29 岁时,法国皇家艺术学院的几位院士在一场“青年美术家画展”的展览中发现了夏尔丹的作品,甚为赞赏,马上劝说夏尔丹申请加入皇家艺术学院。在当时的法国,能成为该学院的院士就代表了个人艺术上的最高成就。29 岁就能成为法国皇家艺术学院院士,这是相当伟大的成就。按照当时的惯例,新入选的院士要捐赠至少一幅自己的作品。夏尔丹捐赠的两幅绘画,其一是《鳐鱼》,另一幅则是《豪华的餐桌》,《豪华的餐桌》是夏尔丹少见的奢华艳丽的作品之一。他也因此获得了作为“拥有描绘动物和果实才能的画家”这一评语。这两幅作品现在仍收藏在卢浮宫中。

在欧洲大部分地区,静物总是历史和人物画的附庸,从未成为艺术家热衷的母题,它总有一点低劣和下等的意味。但即使在成为院士后,夏尔丹也没有选择被世人看做高级画种的肖像画和历史画,而是继续选择了在学院体系中被认为是较为低级的静物画。夏尔丹并不认为它们低级,他的眼睛和心灵都静静地注视着铜罐、碟子、水果、面包、灶台这些极为普通的东西,在万事绮靡奢华的路易十五时代,夏尔丹凝重的静物画显得格外醇厚。

人间烟火

热爱生活的夏尔丹擅长画各种日常生活中的器皿和食物,玻璃、铜器、瓷器、石膏、木制品、面包、鱼肉、蔬菜、桃子上的绒毛、葡萄上的白霜、玻璃杯里的水、红酒、动物的羽毛,质感无不精准,温暖的家庭气息扑面而来,人间烟火味,最抚凡人心。

《鳐鱼》

《鳐鱼》是夏尔丹的成名作,塞尚、马蒂斯等很多画家都临摹过这幅作品。长着一张人脸的鳐鱼的表情因扭曲而显得异常恐怖,它被开膛剖肚,吊在钩子上。鱼、猫、蔬菜和牡蛎被画家放置在画面的左侧,厨房用具则被统一放置在右侧。夏尔丹区分了动态世界和非动态世界的各种色调和质感,虽然是一幅静物画,却让观者感受到了一种异常紧张的气氛。

在家庭与婚姻方面,夏尔丹的一生同他挚爱的静物画一样精彩而波澜动阔。

1723 年,24 岁的夏尔丹就与富商的女儿格利特·桑塔尔(Marguerite Saintard)订了婚。但此时夏尔丹父亲的家具生意已大不如前,整个家庭陷入经济危机中。因此,未婚妻的父亲对这桩婚事并不十分赞成,采取了拖延战术,一拖就拖了八年,想着时间会冲淡两人的感情,谁知感情没冲淡,自己破产了。与准岳父相反,夏尔丹的职业之路则越来越顺畅,逐渐取得了成功。夏尔丹并没有因为自己的成功和准岳父的破产而嫌弃未婚妻玛格丽特,而是在准岳父破产后的第一时间(1731 年)娶了她。

婚后一年,他们有了长子让.皮埃尔。第三年,又添了女儿玛格丽特·阿涅斯。从名字来看,夏尔丹与妻子相当恩爱,这段经历了时间和环境考验的感情终于获得了圆满的结局。

夏尔丹一直是皇家艺术学院的模范院士,老实人每个月都会准时参加学院的例会。有了家庭后,为了给家人更好的生活,他甚至改变了自己的艺术追求,将自己的专业从静物画转移到了风俗画,为的是每幅画能赚到更多的钱。夏尔丹的肖像画也被归为风俗画,原因在于,他的肖像画并没有如传统肖像画那样将重点放在对人物五官、表情、服饰等的刻画上,其重心在于氛围的描述和周围环境的细致描绘上。

《实验室里的科学家》描绘的是夏尔丹的好友约瑟夫·阿维,他埋首于书籍里,手边的墨水瓶、计时器,架子上凌乱的实验器具,都被夏尔丹以静物画的方式描绘了出来。当时这幅作品受到了评论家的一致好评,甚至将之与伦勃朗的作品相提并论。

夏尔丹最具烟火气的作品多数创作于1735年左右,比如《拉小提琴的年轻人》《吹肥皂泡的少年》《玩牌》等。

对于夏尔丹来说,事业顺遂、家庭美满的幸福时光过于短暂,好人未必能获得好报,现实是如此残酷。

1735 年,也就是婚后第五年,夏尔丹进入了事业的黄金期,一家人本可以过上富足安逸的生活,可惜妻子突然因病过世。这个与夏尔丹相恋相守相伴近20 年的女子,在四十岁不到的年纪就永远离开了这个世界。这一巨大变故让他大受打击。他将所有的哀伤都倾注在了创作上,以此转移注意力,这才有了上面这些朴实又美丽的作品。夏尔丹将“世事无常”这个主题,通过陀螺、泡泡这些事物在画中含蓄地表达了出来。这些看似安静、沉稳的画面背后,涌动着的则是画家无限的悲伤。

然而,悲剧并没有停止,妻子过世后的第二年,女儿也因病离开了。

夏尔丹只能用绘画来支撑自己即将崩塌的世界。忘我的工作让他在事业上得到了巨大的成功。1738 年,他的《正在封信的女士》被做成了版画,大受民众欢迎。之后,夏尔丹的好几幅作品都被制成版画,从而让他的作品广为流传。从普通民众到王侯贵族,都成了夏尔丹的忠实粉丝。

《吹肥皂泡的少年》

一个衣着破旧但不失为整洁的少年正在从室内向室外吹着肥皂泡,他聚精会神小心翼翼地将肥皂泡越吹越大,越吹越大……还有一个更小的孩子,正踮着脚扒着窗台使劲的观看……题材非常普通,情境极为单纯,表现了一种清闲、安逸的生活情趣,夏尔丹用画去反映平常人家孩子们的自然、俭朴、淳厚、善良的美好情感。另外我们看看这个气泡,和维米尔《戴珍珠耳环的少女》中的那个珍珠耳环一样,有着简洁概括的笔法,看似不经意,却恰到好处。

夏尔丹《吹肥皂泡的少年》布面油画 61×63cm约1733-1734 年

1740 年,夏尔丹获准在凡尔赛宫觐见路易十五,面见国王路易十五的时候,夏尔丹献上了两幅作品,其一是《午餐前的祈祷》,第二幅是《勤劳的母亲》。其中,《午餐前的祈祷》是夏尔丹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也是欧洲艺术绘画史必被提及的作品。《餐前祷告》刻画了一幅温馨且充满情趣的平民家庭生活场景,画中人物衣着整洁朴素,行为内敛不浮夸,体现了夏尔丹写实主义的高超技艺。

上图:夏尔丹《勤劳的母亲》1740 年 布面油画49×39cm 卢浮宫藏

下图:夏尔丹《纸牌屋》布面油画 82.2 × 66 cm 1735 年

晚年的夏尔丹晋升为“皇室首席画家”,在有生之年,享受着艺术带来的荣华富贵。尽管如此,他的作品却以表现“小人物”的日常生活为主,画风平易、朴实,具有平和亲切之感,反映了新兴市民阶层的美学理想,《餐前祷告》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艺术史家恩斯特·贡布里希在《艺术的故事》中讲到:

夏尔丹喜爱这些普通人民生活中的宁静的瞬间景象。他感觉到家庭生活场面中的诗意并且把它描绘下来,不追求惊人的效果或明显的暗示,这种方式跟荷兰的维米尔相似,连他的色彩也是平静而克制的……

质朴的幸福感和画中表现出的诚挚情感,是夏尔丹风俗画的最大特色,这和当时法国启蒙主义思想的主旨不自觉地贴合在一起。

1744 年,鳏居10 年的夏尔丹再婚,娶了一位有钱的寡妇,经济获得根本改善,随后而来的整个50 年代,夏尔丹重新开始创作当年钟爱的静物画,这种改变极大提高了静物画的绘画地位。

但到60 年代后,随着新古典主义的兴起,皇家雕刻艺术学院院长的皮埃尔坚持历史画是最高层次的绘画,使得静物画重新回到了被轻视的社会地位。

晚年,夏尔丹年仅38 岁的儿子让·皮埃尔在威尼斯运河溺水身亡,这给了他沉重的打击,同时因为视力衰退和严重的肾结石,导致他很难使用油彩颜料,开始转向色粉画,粉彩是粉状颜料,在纸上作画干了颜色不会变,与油彩效果不同,有利于短时间作画。《夏尔丹夫人的肖像》和《自画像》便是其中的代表作。

夏尔丹《正在封信的女士》布面油画 146×147cm1733 年德国夏洛滕堡宫藏

《午餐前的祈祷》

在西方的礼仪文化中,至今保留着餐前祷告,感恩天父保佑家人的宗教习惯,这是最日常的场景。这一再平凡不过的场面,被法国风俗画大师夏尔丹精确地捕捉并绘制下来。

夏尔丹 《餐前祈祷》(The Little Schoolmistress)布面油画 64×49cm1740 年卢浮宫藏

左图:夏尔丹《夏尔丹夫人的肖像》粉彩画46×38.5cm 1775 年卢浮宫藏

中图:夏尔丹《自画像》粉彩画 40.5×32.5cm1779 年 卢浮宫藏这是夏尔丹的最后一幅自画像

右图:夏尔丹 《自画像》粉彩画 46×47.5cm1771 年卢浮宫藏

1779 年12 月6 日,80 岁的夏尔丹在卢浮宫的居室中逝世。翌日,他的遗体被安葬在圣日耳曼洛克塞洛瓦教堂。

总结

夏尔丹所处的时代,资产阶级进步思想家伏尔泰、卢梭、狄德罗为推翻封建等级专制和教会权威,以35 卷本的“百科全书”形式作为“启蒙主义”的纲领:在政治上主张开明之治和民主政体;在艺术上提倡“自由”“人道”“道德”和“教益”,致使18 世纪法国的写实绘画从“第一等级”(君主、僧侣)、“第二等级”(贵族)扩展到“第三等级”(农民、市民和资产阶级)并且从单纯地反映市民世俗生活转向了对社会问题的揭示和道德命题的说教。

夏尔丹把视角落在了普通人民的生活中,愿意去发现其中平凡、宁静的美,让随处可见的现实角落走进艺术。与同时期的画家相比,他的绘画既不刺眼,也不暗淡,有一种恰到好处的平和之美,朴素而亲切。

罗丹说:“所谓的大师就是这样的人,他们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别人见过的东西,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发现出美来。”

夏尔丹正是这样的大师,他画的实物虽然都是一些常见、平凡的东西,但总能引起热爱生活的人们思想情感的共鸣。他的绘画具有一种鲜活的生命感,物体之间的关系非常微妙,明晰的几何形与和谐的画面成为莫奈、塞尚、马蒂斯等画家作画的楷模。

他的质朴更加接近伏尔泰、狄德罗等法国哲人的先进启蒙主义思想。事实上,狄德罗正是极力赞扬夏尔丹的批评家之一。

猜你喜欢

静物画卢浮宫绘画
静物画要领
卢浮宫开通线上版
卢浮宫邮政局改造
论静物画的当代价值和意义
令卢浮宫焕发新生的现代主义建筑师贝聿铭辞世,享年102岁
卢浮宫职员罢工被闭馆
静物画中的秘密符号
最适合考生的水粉静物画法与步骤
欢乐绘画秀
欢乐绘画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