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大学生法治教育成效路径初探
2023-07-24陈学勤
陈学勤
摘 要:近年来,各高校不同专业学生法治素养参差不齐,大学生用法的能力有待提升。给大学生带来严重危害的校园贷、网购刷单欺诈、网络钓鱼欺诈等现象屡见不鲜,说明了法治教育虽然初步取得一定的成效,但是还有很大提升空间。因此,阐述了大学生法治教育成效不理想的社会现状,指出了大学生法治信仰不足、教育评价体系不健全等问题,并就提升大学生法治教育成效路径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法治教育;成效;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23)12-0132-03
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时代树立正确的理想、坚定的信念十分紧要。”[1]为实现2035年基本建成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的目标,很有必要树立大学生坚定的法治信仰。加强大学生法治教育,使大学生拥有坚定的法治信念,培养大学生在遇到问题时找法、解决问题时用法的思维习惯,是实现全面依法治国、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的客观要求。将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培养大学生的法治精神,形成校园的法治文化氛围,有利于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提高大学生法治教育的成效,直接关系到实现法治国家目标的深度和持久度。本文从大学生法治教育现状入手,针对目前大学生法治教育出现的问题,对如何提升法治教育成效做出了初步的探索。
一、当前大学生的法治教育现状及原因
(一)法治教育成效不高
当前,大学生在尊重法律权威意识、学法意识、用法维权意识等方面得到了加强,有了一定程度的初步用法解决问题的能力,法治教育取得了初步的效果。但是,法治教育仍然存在一种认识上的误区,即混同大学生的“法制教育”和“法治教育”,简单认为只要做好普及常识性的法律知识,就是做好了法治教育。从而也忽视了培养大学生如何依法理性维权并解决纠纷的实际用法能力,使得总体上大学生的法治教育效果不理想。
(二)法治教育成效不高的原因
近年來,互联网上充斥着色情、暴力等诸多诱发违法犯罪的内容,不良媒体的宣传诱惑严重影响大学生的健康成长。生活在“象牙塔”里的“天之骄子”们的违法犯罪事件时有发生,例如著名的马加爵故意杀人案、药家鑫交通肇事案、黄洋投毒案、吴谢宇杀母案等。同时,由于用法能力薄弱,部分大学生往往也是校园贷、网络刷单、网络诈骗等案件的受害者。这些案件让笔者思考大学生法治教育为何成效不理想的原因,并寻求解决的办法。笔者认为,抑制大学生法治教育成效的原因如下:首先,法治教育效果显现需要较长时间,也难以用简单的标准评定效果强弱。其次,在培养方案的制订和教学的环节设计方面,大多以大学生“知法”“懂法”为主,以达到预防犯罪和保障大学生权益的目的,而忽视了法治精神的培养,与大学生内心虔诚信仰法律还有很大的差距。最后,创新性的实践教学和第二课堂等教学手段流于形式,成效不明显。虽然一些高校请了法官、警察、律师等一线法律工作者做讲座,并进行咨询答疑工作,以提高法治教育的效果,但是因为在经费支撑、规范管理、选任的条件、学校教学匹配机制等措施方面缺乏支持,所以教育成效不能达到理想状态。
二、大学生法治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高校法治教育实质是一种素质教育[2]。长期以来,各高校通过线上线下开展各种法治宣传活动,使大学生的法律素质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是高校的法治教育仍然存在大学生的法治信念不坚定、学校法治教育的评价体系及教育资源的保障机制尚不健全等问题。
(一)法治信仰不足
法治信仰是社会主体基于社会法治现象而产生的一种特殊的主观把握方式,是对法的一种心悦诚服的认同感和依归感[3]。近年来,媒体报道大学生违法犯罪案件已司空见惯,这足以说明大学生法治信念不坚定,缺乏对法治的情感。在一些高校,大学生法治教育缺乏独立性,把它纳入道德教育、思政教育体系,致使大学生接受法治教育的时间短;对学习内容进行应试的测评,忽略了培养法治思维习惯,忽略了培养大学生的法律观念。在推进中国法治化的进程中,难以避免出现一些有法难依、执法难、违法难究的现象,这也冲击着大学生对法律的绝对信仰。
(二)教育资源的保障机制尚不健全
1.教育内容滞后于法治实践
在课程设置方面,各高校都把《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作为大学生必修的公共课程,使它成为接受法律知识的主要途径。但法治教育在该课程的内容占比小,难以保证较好的法治教学成效。由于缺乏专业法律教师,开设的涉及法治教育的公共任选课程较少。另外,第二课堂涉及到的有关法律知识的讲座也较少开展。在教材选用上,虽然有部分课程选用了“马工程”教材,但是仍有很多课程所用教材没有把法治教育理念融入其中。因此,虽然我国近年来立法速度很快,但是大学生的法治教育还远远落后于时代。
2.法治教育手段单一
当今高校的法治教育大部分都是采用课堂讲授与线上教学相结合的方式,并且在公选课及第二课堂中也很少体现法治教育的内容。由于法治教育和大学生的专业联系不大,所以很难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学习法律。另外,由于学时和专业性质本身的限制,大学生的法治教育不能完全采用针对法学专业学生的案例分析、模拟法庭等法治教育模式,法治教育常常被当做普及简单法律知识的教育。即使在诸如“3·15消费者权益保护日”“12·4宪法日”等特殊的法制宣传日,也只是在形式上做一些普法宣传。
3.师资力量相对薄弱
在师资的配备方面,因法学专业老师太少,不足以承担起整个学校的大学生法治教育的工作,有很多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任课教师也不是法学专业教师,这就导致对学生的法治教育培养存在致命的硬伤。
(三)法治教育评价体系不健全
目前各高校的涉及法治教育的课程大多采用应试教育的考核方式,学生只是机械记忆法学知识,没有通过实践加深理解,考试过后大多知识都遗忘了。不仅缺乏对大学生法治精神的评价体系,而且在平时的行为规范管理中也不注重将法律信仰的种子撒在每个大学生的心中,影响法治校园的构建。
三、提升大学生法治教育成效的路径
成功的法治必须要以国民的法治素养作为保证,而国民的法治素养离不开学校的法治教育[4]。少年强则国强。在学校法治教育层面,高校大学生的法治教育显得尤为重要。笔者认为,可以从加强师资、培育法治信仰、创新教育内容、改进考核方式等方面来提升大学生的法治教育成效。
(一)充分重视高校教师全员法治教育专项培训
笔者认为,除了在线上诸如“法宣在线”等网络平台上学习法治知识外,线下也应开展针对高校教师的全员法治教育专项培训,使得每位高校教师接受法治教育培训的学时不少于30学时,从而提高教师的法治教育能力,为大学生法治教育提供师资保障。
(二)增加法治教育实践经费的投入
笔者建议,各高校增加法治教育实践经费的投入,整合法治教育资源,推动公安机关、法院、检察院、律所等机构与高校的合作,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参与法治实践的机会,并且聘请法律工作者担任客座教师、辅导员、副校长等职务。
(三)加大培育法治信仰的力度
校园的法治氛围对大学生法治信仰的养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依法治国的要求下,大学生树立法律信仰是国家法治化建设的迫切需要。法律信仰的对象是融意志与规则、情感与信仰于一体的“综合法学”。在高校法治教育模式不合理、网络环境冲击等因素的影响下,当代大学生普遍表现对法治观念的迷茫和对法律态度的功利性。因此,高校法治教育应注重对学生进行权利义务观的教育,旨在培养合格的公民,使培养目标、毕业要求和课程体系设置更合理。为增强法治教育的成效,高校应设立由国家机构支持的法治教育网站和法治教育计划,如课时计划、课程指南、评估研究和研究性学习法等。
(四)創新法治教育的内容与方式
1.法治教育形式应多元化
首先,通过讲座、演讲比赛、班会、知识竞赛、座谈会、滚动屏幕、墙报等方式,做好向大学生普及法律知识的宣传。其次,组织学生观看法治电影,旁听法院的公开审判,开展模拟法庭、法治夏令营等活动,增强大学生维权意识,让大学生在实践中得到启迪、在警示中受到教育,从而远离诱惑,把犯罪欲念扼杀在萌芽中。最后,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采用游戏模拟、情景剧表演、视频、图片等形式,让大学生愉悦地接受法治教育。
2.创新法治教育内容
第一,在各学科课程的课堂教学中融入法治教育理念,以完善法治教育体系为目的,注重法治教育实践活动。第二,将法院、检察院、司法局等第三方的法治教育嵌入学校对大学生的法治教育中,最终形成政府各部门、企业、学校、家庭、社会对大学生法治教育的合力。第三,在内容创新方面,实现从形式上的法制宣传到系统传授法治知识体系的转变,从对个别教师的法治培训到全员教师的培训转变。
(五)改进考核评估机制
1.建立依法治校评价指标体系
完善第三方评估制度,把依法治校纳入对学校的考核指标,健全第三方监督的机制,把创建依法治校示范学校活动纳入学校管理活动中。
2.综合考察法治教育各环节实施情况
改变以往应试考核结果的方式,监控教育各环节的动态过程,对每个环节进行考核,对学校法治教育的总体情况、各环节考核的情况、家长的信息反馈及大学生的心理感受等方面进行综合考核。
3.建立及时有效的信息反馈机制
学校加强第三方、政府各部门、家长、大学生和学校的良好沟通,确保信息畅通。学校成立工作小组,专人负责处理定期信息反馈事宜。定期召开会议,及时监控法治教育各环节考核情况,以考核结果推动法治教育改进。
四、结束语
笔者认为,要提升高校法治教育的成效,应建立流畅的信息反馈机制,把法治教育考核纳入对学校考核的指标体系,健全第三方监督机制,完善第三方评估制度。加大对法治教育实践经费的投入。对高校教师进行全员法治教育专项培训,以改善师资缺乏的状况。鼓励教师编写法治教育相关教材,选用含法治教育的教材,把法治教育融入各课程课堂教学中,也鼓励学校把法治教育融入学校的管理活动中。在大学生的毕业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课程设置、教学环节等方面创新法治教育的内容,用多元化的教育方式培育法治信仰,以凸显当代大学生法治教育更好的成效。大学的法治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简单的法律知识,更应该培养学生用法解决问题的思维习惯、自觉的法治意识,用法律来规范、评价和约束学生的行为,以维护法律的权威。让大学生从内心理性、自觉地拥护法律,并真诚地信仰法律,强化法治思维,提升用法能力,从而打造和谐校园。让大学生从内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观念,信赖并支持法治政府的决策,推动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建设。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青少年和共青团工作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23.
[2] 蔡晓卫.论高校大学生法治思维的养成[J].中国高教研究,2014(3):78.
[3] 陈新开.论法治社会条件下大学生法律信仰的构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2):129-130.
[4] 陈洁.我国大学生法治教育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2012:84.
[责任编辑 妤 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