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烟灰的秘密
2023-07-24张之路
张之路
上中学的时候,我看过许多“闲书”。
所謂“闲书”,就是与学校教学考试“无关”的书籍。我家的走廊上堆着两个很大的柳条箱,那是爸爸的朋友寄存在这里的。好几年没有人动它,柳条都变黄了。我经常好奇地打量它们。终于有一天,我偷偷打开箱盖,惊喜地发现,那里面都是书,有许多英文的教科书,还有许多“闲书”。其中有北京的风物志和一些神怪小说,还有什么爱迪生、爱因斯坦传记之类的书—于是我每次拿出两本,看完了,再换两本—当时只觉得有趣,毫无功利的色彩,比如应付考试之类的目的。
我在上中学的时候对物理课发生兴趣,完全是从对科学家的事迹和生平发生兴趣开始的,而不是从对物理学本身的内容发生兴趣开始的。再后来才发现那里面有很多神奇而又有趣的东西。以我那时候的眼光来看,物理不但藏着清晰的逻辑,还有看得见摸得着的“形象”:一束阳光照射三棱镜,对面的白墙上居然出现了那样绚丽而明亮的七色彩带(光谱);当老师用小锤子敲响一个音叉,而另一个“毫不相干”的音叉也跟着嗡嗡作响……
大约是1978年,我在中学教物理。中央电视台的一个编导来找我,让我在电视上给孩子们讲一些科学常识,我思考之后,提出了一个选题叫作《香烟灰的秘密》。
我把一块水果糖放在铁纱网上,然后用火柴去点燃它,水果糖“无动于衷”。这时,我点燃了一支香烟。就在学生惊讶我为什么在课堂上抽烟的时候,我把烟灰轻轻弹在水果糖上,再用火柴去点燃它,水果糖“兴奋”地燃烧起来……我慢慢地一字一句地说,香烟灰是糖燃烧的催化剂。
那是我生平第一次上电视,竟让许多人看到了。老同学问我是不是改教化学了,许多不认识我的朋友也以为我是个“资深”化学教师。说实在的,这个实验是我在一本“闲书”里看到的。只是因为它“形象”,我很快就记住了。我没有想到,它在这里派上了用场。
“闲书”的作用可不光如此,如果光是这样,我也没有必要说它了。“闲书”能把你突然带入一个你从来不知道的领域,这个领域的知识对你现在接触的领域又起着直接的或者潜移默化的作用。开阔眼界、扩大知识面等等也就尽在其中了。它不光对你的学习和工作起作用,对你的生活也一样有着默默的贡献。
还有一件和“闲书”有关的“闲事”我也想说说。
我刚刚参加工作不久,每天中午吃完午饭,大家聚在办公室里聊天。因为不是所有的人都能轻易看上同一部电影,时间、金钱、机会都不容许。为了丰富文化生活,大家于是互通有无—把自己看的电影讲给别人听。因为我讲电影绘声绘色,渐渐地,我讲电影成了大家午间休息的一个节目,邻近办公室的人也端着饭碗来到我们屋。大家听得很高兴,我讲得也很兴奋……日后,当我从事写作的时候,回顾当年的情景,我感到,讲故事,尤其是给别人讲电影故事,对我的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是一个很重要的锻炼。
对于讲故事的人来说,“讲”电影不是介绍故事梗概,它需要你用口头的叙述和描写代替电影的画面和声音。为了使故事线索清楚,讲故事锻炼了我结构情节的能力。当年有一个和我一起讲故事的朋友,就是因为他经常“前言不搭后语”,所以说到后来自己也忘记说过什么,或者什么也没说。每到这个时候,他常常显得“手忙脚乱”,把希望寄托在别人身上:你们明白了吧?大家笑着说:你不说我们还明白,你越说,我们越糊涂!于是在哄笑中,他从演员变成听众。
讲电影除了要线索清楚之外,它还必须吸引人。因此对电影里一目了然的画面你必须用语言惟妙惟肖地表达出来,你必须对关键人物的对话有记忆、有描述和自己的再创造。所谓再创造不是歪曲原有的,而是根据你对电影中人物故事的了解,用一种新的方式去表达出来。
课余的时候,看点“闲书”,杂一点最好;也做点“闲事”,自己当当“演员”,别总跟着明星发出“啊”或者“哇”之类的感叹!
(选自《东方少年·快乐文学》2014年第4期)
文章思路清晰,层次分明。文章前半部分,作者写了自己读“闲书”的经历和读“闲书”的意义。为了说明读“闲书”的意义,作者讲述了自己到电视上讲“香烟灰的秘密”的故事。那是“我在一本‘闲书里看到的”,没想到在做电视节目的时候派上了用场,还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接下来,作者运用一个过渡段,使文章进入后半部分:讲述自己一件和“闲书”有关的“闲事”。作者的故事给我们这样的启示:读“闲书”、做“闲事”,可以使我们增长见识、得到锻炼,其好处可能会在日后显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