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本童书
2023-07-24马昇嘉
马昇嘉
小时候,我们小镇上没有电灯,每到夜晚家家户户都点煤油灯。
吃过晚饭,石板街上一片漆黑,待在家里没事,为了节省煤油,妈妈让我们姐弟几个早早上床睡觉。躺在被窝里睡不着,我们便央求妈妈讲故事。妈妈肚子里仿佛有讲不完的故事,有的是她听来的,有的是她从书上看来的。不管是听来的,还是看来的,她都能讲得有声有色。每晚每晚,我们在妈妈娓娓动听的故事里,进入甜蜜的梦乡。
那时候,即使在白天也没有什么好玩的。学校里只有一个光秃秃的运动场,没有运动器具。放学回到家里,约几个同学在木瓜浜玩“官兵捉强盗”、滚玻璃球,天天如此,枯燥乏味。有一天,我路过一家商店,发现玻璃柜台里放着几本童书,其中一本彩色绘本,像磁铁一样吸引了我的眼球。隔着玻璃,我看到了书名叫《皇帝的新装》,心底突然生出想买书的感觉。我想拥有一本童书!
我不知道这本书定价多少,也不敢问营业员,因为我口袋里没有钱。但是我迫切想知道这本书需要多少钱。我蹲下身,侧着头,费力地朝图书的封底看去。图书置放在玻璃搁板上,透过两层玻璃,我终于看清楚了,定价是0.08元。8分钱,在我眼里可是个大数字,我盘算着该如何去买到这本书。我知道,父母亲不可能一下子给我这笔钱,他们平时连1分、2分的零用钱都舍不得给我,唯一可能的倒是有时我起床晚了,来不及吃早饭,匆匆忙忙上学去,他们会给我2分钱买个烧饼或者包子充饥。
我决定不吃早饭,省下钱买书,可是,积攒8分钱,谈何容易,需要不吃四顿早饭,而我又不能天天早上赖在床上不起床,故意不吃早饭。因为妈妈总会催我起床,甚至掀我的被子。同时,我又担心,商店的图书能等我吗?
每天放学,我总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去商店玻璃柜台前看看,见到《皇帝的新装》还在老地方安然放着,我才松口气,紧张的心情慢慢平静下来。
时间足足过去了两个星期,那天早上当我再一次从妈妈的手里接过2分钱——我已经拥有8分钱了,我高兴得差点跳起来,立即背起书包冲出门去。妈妈以为我为了上学赶时间,在家门口喊着,叮嘱我路上慢走,别摔跤。此刻,我的心早已飞到商店图书柜台上去了。
到了商店,我在玻璃柜台里急急寻找着我心爱的图书。天哪,《皇帝的新装》不见了,在老地方放着的是一本叫《丑小鸭》的图书。我迫不及待地告诉营业员,我要买《皇帝的新装》。那位阿姨在橱柜里找了一阵,说是昨天下班前卖掉了。
我懊恼极了!
这时,营业员阿姨从柜台里拿出《丑小鸭》向我推荐,说这本书也是世界著名的安徒生童话。我捧在手上,仔细翻阅里面的文字和插图,当即从口袋里掏出8分钱。遗憾的是,这本《丑小鸭》需要9分钱。营业员阿姨非常理解我的心情,她收下8分钱,然后从自己的钱包里取出1分钱,替我付了,让我什么时候有了钱再还她。我再三道谢后,拿了书就朝学校奔去。
到了教室,离上课还有几分钟,我忘了饥饿,忍不住把《丑小鸭》拿出来翻看着。同学们见我有了新书,十分新奇,一下围了上来,争相观看。这一天,《丑小鸭》一直在同学们手上漫游,放学时回到我手上,只见书角都卷了起来,尽管这样,我的心里还是乐滋滋的。
回到家里,妈妈看到了图书,知道是我用省下的早饭钱买的,她疼爱地摸着我的头,语重心长地说:“好好读书,将来会有出息的!”说着,她把1分钱塞到我手上,让我还给营业员阿姨。
时光过去了几十年,那本童书虽然早已不复存在,然而,读书、藏书的习惯我却一直保留至今,这让我受益匪浅。
(选自上海《少年文艺》2015年第4期)
文章没有一来就写“我”的第一本童书是哪本书,而是先从小时候的相关情况写起。如写小镇上没有电灯,晚上往往只能听妈妈讲故事;写白天也没有什么好玩的,“学校里只有一个光秃秃的运动场,没有運动器具”。这是在为下文做铺垫。那个时候物质匮乏,“精神食粮”也严重紧缺,所以“我”才会对《皇帝的新装》产生极大的兴趣,同学们见了“我”买的《丑小鸭》之后才会“争相观看”。从发现《皇帝的新装》产生买书的感觉,到“我”开始为买书攒钱,再到“我”终于攒到8分钱,兴冲冲跑到书店,却发现《皇帝的新装》被人买走了,再到营业员向“我”推荐《丑小鸭》,“我”“当即从口袋里掏出8分钱”,但《丑小鸭》却需要9分钱……作者把买书的过程写得一波三折。也许有的小朋友会说:那是他的故事本来就一波三折呀!—不是这样的。即使故事本身有波折,也要运用各种表现手法,不然也可能写得平淡无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