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普通高校高层次国防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研究
2023-07-24姚世乐,虞跨海,辛士红,杜翠,张亮
姚世乐,虞跨海,辛士红,杜翠,张亮
摘 要:高层次国防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对我国国防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地方高校应充分发挥自身在国防科技人才培养中的主体作用,为国防科技事业持续输送高质量人才,促进国防事业的快速发展。该文围绕国防科工局省部共建背景下,地方普通高校为军工科研院所、企业和军队培养输送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这一主题,针对目前高层次国防科技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以国防人才实际需求为出发点,从新型人才培养体系建立、国防特色学科建设等方面提出若干方案,探索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该文结论可以为高层次国防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提供有益探索与借鉴。
关键词:地方普通高校;国防科技创新人才;人才培养体系;国防特色学科建设;国防现代化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3)18-0055-04
Abstract: The cultivation of high-level national defense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talents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China's national defense modernization. Local colleges should fully play their main role in the cultivation of national defense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talents, continuously transport high-quality talents for national defense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dustry, and promote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national defense. Focusing on the theme of training and transporting high-level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talents for military scientific research institutes, enterprises and the army in local ordinary colleg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joint construction by the provincial and ministerial departments, aiming at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current training of high-level national defense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talents, taking the actual needs of national defense talents as the starting point, this paper mainly offers some plans for establishment of a new talent training system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national defense characteristic disciplines, and explores the reform and practice of talent training mode. The conclusion of this paper can provide useful exploration and reference for the cultivation of high-level national defense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talents.
Keywords: local ordinary colleges; national defense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talents; talent training system; national defense characteristic disciplines construction; national defense modernization
国防科技工业作为我国的战略性产业,承担着支撑国防建设、推动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使命[1],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是其不断发展的根本驱动力,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先进国防科技工业体系提供重要智力支持和创新引领,而人才培养制度则是保障一流国防科技人才培养和输出的重要规则机制[2]。长期以来,我国国防科技人才主要由军事院校和部队输送,此种培养模式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国防科技人才的来源渠道,难以适应新时期军事发展的进程。与此同时,我国普通高等教育近年來在国家各项政策支持下得到了快速发展,育人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地方普通高校数量众多,学科门类齐全,不仅为我国社会经济建设培养了无数优秀毕业生,也为我国国防现代化建设输送了大量高素质人才。开展普通高校高层次国防科技人才的培养研究能推动国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持续输出高质量的国防科技创新人才,为国防现代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对提高我国未来全球综合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3-5]。
一 国防科技人才培养现状与背景
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是新型高素质军事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大力推进高校国防特色学科专业及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建设,提升军工特色学科人才培养水平,同时为了利用高校相关学科优势,承担国防科研项目,鼓励和支持高校与军工企事业单位,加强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大力推动高校融入“双一流”尤其是一流学科建设规划,国家国防科工局“十三五”期间共建了50所高校,其中教育部直属高校24所,地方高校26所,这些高校利用自身的教育和资源优势培养了大量优秀国防科技人才,根据相关数据,仅2011—2015年间,国防特色高校和共建高校向国防行业累计输送毕业生近12.5万人[2],为我国国防现代化建设和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从世界范围来看,很多国家对高等学校在国防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性均十分重视。美国在1958年颁布了《国防教育法》,从国家层面赋予了普通高校开展军事教育与科研的责任,明确提出了国家教育发展对国防建设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在美国的国防科技工业发展过程中,曾明确提出要建立以军事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和企业为主体的国防科技体系。英国国防部在2006年颁布了《面向21世纪的国防技术战略》,强调高校等相关研究部门要充分熟悉该国国防科技发展的概况与走向,鼓励更多的毕业生投身国防科学技术相关领域研究。其政府国防管理部门在多所英国高校建立各军种的训练基地,鼓励大学生报名加入该国军方主导的实践项目。作为世界军事强国,俄罗斯在苏联军事教育体系的基础上,在大学中设置军事教学研究部门和军事训练系,开展军事爱国主义教育,尤其注重将国防教育融入学生课程,为军队输送了大量具有高层次专业知识与科技创新能力的国防人才。
我国国防科工局参与高等教育建设一方面是为了更好地开展高校国防特色学科和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建设,提升国防优势学科人才培养水平,另一方面也是响应中央关于推进军民融合进程的号召,使国防建设与国民经济发展相互促进,协调发展。十八届三中全会再一次将推进军民融合的深度发展提到了重要位置。在这一方针的指引下,近年来我国不断推进军民融合发展进程,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逐渐发展建立了军民融合式的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体系、人才培育体系、后勤保障体系和国防动员体系。以军民融合的方式来培养国防人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6-10],但目前高校主要还是以基础知识传输为主,学生的军事素质相对偏弱,培养的国防科技人才创新能力与现代国防发展要求还存在明显差距。
很多学者结合国防人才培养这一主题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和实践,促进了国防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改革。赵雯等[11]基于教学和研究生培养经验,对于在既定的科研领域中如何有效地开展研究生培育陈述了若干观点,同时归纳了在研究生培育中所发掘的一些有益理念和途径。范宁军等[12]总结了高校国防学科的发展历程,分析了国防学科建设的特征,整理了跨学科国防专业发展的思路,罗列了国防学科相关发展实践成果。铁佳星[13]从人才供给与需求两个角度分别讨论了我国当前军工系统对高素质人才的实际需求及相关国防高校所培养的人才在国防科技工业的输送情况。在对讨论结果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从高校学科设置、国防教育、专业优势、高素质毕业生培养及高校人才队伍建设等多个层面给出了若干指导意见,这些措施可以有力推动相关国防特色高校从军工领域的实际需求出发,从而有针对性地开展人才培养。黄明福[14]对高校国防背景专业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在培养目标、生源结构、培养方式、学业指标和军工文化建设等方面所遇到的困难进行了总结,介绍了北京理工大学在国防特色学科研究生培养方面的相关经验。郭勤等[15]在军民融合的背景下探索了国防科技创新人才培育模式和教育理论,提出了完善军民融合高素质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基本思路。肖正学等[16]从建立产学研联合办学体制、军民深度融合的长效机制、国防特色学科体系等方面介绍了西南科技大学国防科技学院军民融合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张建卫等[17]从国外大学育人模式的升级和军民融合人才培养理念发展的角度出发,总结其军工创新人才培育历程中的得失,并对其军民结合的育人体系开展了探讨,最后在对国外经验分析的基础上,给出了我国在当前军民融合背景下在高等院校中实施军工科技创新人才联合培养的若干思路。
面向国防的科技创新实践具备战略性、前端性和先进性等关键特征,大学通过承担、参加国防科技创新项目能够为高层次、高素质毕业生的培养创造更有利的实践与教育载体,是践行以国家实际需求为出发点的重要举措。大学积极融入国防科技创新活动,不仅为国防军事领域和部队输送了大批优秀的高层次人才,也显著地增强了高校自身的科技创新能力。但是,由于办学历史局限及长期以来国防科技工业体系的相对封闭性,高校对国防科技创新的认识、模式、标准和管理等方面的理解与实践不够,因此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高素质国防科技创新人才的培育。如何正确应对国防科技创新过程复杂、保障条件要求高的特点,完善高校高层次国防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是一个亟待研究解决的现实问题。
目前国内不少高校在国防领域已经有所涉足,部分学科为我国国防科技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为我国国防事业的崛起贡献了自己的力量。但在高层次人才培养方面,一定程度上仍然难以完全满足国防工业和军队对人才质量的需求。如何有效实现国防发展需要和高层次人才培育的对接,加大人才培育体系的变革与实践力度,提升毕业生综合素质,不仅要能接得上,更重要的是实现两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更好地为国防科技领域和部队培育高素质国防科技创新人才,对促进我国国防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与战略意义。
本论文围绕国防科工局省部共建背景下,地方普通高校为军工科研院所、企业和军队培养输送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这一主题,探索国防高素质人才培育机制的创新与实践,构建新型人才培育支撑体系。本文针对目前高层次国防科技人才培育中存在的问题,以国防人才实际需求为出发点,从人才体系、学科建设、精神塑造等层面提出高层次国防科技人才培养的架构模式,对人才培育机制改进提出相关政策建议。本文结论可以为高层次国防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提供有益探索与借鉴。
二 以国防人才需求为出發点,构建新型人才培养体系
国防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18],必须要有完整的培养体系和制度保障。作为国防科工局地方共建高校,应明确自身在国防科技人才培养体系中的主体地位,树立国防科技人才的正确培养理念,积极研究人才培养思路,构建国防科技人才的培养机制,最终形成符合国防创新人才需求的完整人才培养体系,为国防现代化建设发展提供坚实的后备人才保障。
1)将国防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理念始终贯穿于研究生的整个培养周期,从各个基本环节入手,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制定符合国防人才培养要求的研究生培养方案,修正课程体系,引进贴合国防科研实际的课程,使课程成为研究生提升国防科研水平的重要基石。改革实践与实训体系,提高实践环节的课程比重和学时数,创建国防科研训练基地。面向国防科研实际,优化实践内容,增加实践投入力度,打造一流科研实践条件,为提升研究生实践能力提供重要保障。作为研究生培育工作的重中之重,研究生毕业论文工作对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形成和学术路线有很大影响,因此在国防人才培养中,毕业论文选题应面向国防应用背景,以国防科研合作项目为基本载体,注重国防科研能力培养,使研究生论文环节成为培育国防创新人才的重要孵化器。
2)推进国防科研单位和高校研究生合作培养常态机制的建立。开展研究生合作培养是国家大力推进的高素质人才培育机制和提高培育质量的一个重要方式。应充分利用高校和国防单位各自的优势,培养既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又具有较强实践应用能力的复合型国防创新人才。例如笔者所在的河南科技大学力学学科重点开展与本地国防单位如工程兵科研三所、中国空空导弹研究院等的硕士研究生联合培养,满足国防科研单位对力学人才的需求,并取得良好的效果。同时高校通过聘请国防单位专家到地方院校担任联合导师,开辟校企人才培养合作渠道,建立研究生赴国防科研院所实习的常态化机制,让研究生在日常科研工作中,感受国防科研氛围,学习国防科技战线无私奉献、舍小家为大家和献身国防的精神,从思想上树立从事国防科研事业的荣誉感和使命感,将来更好地融入科研团队。
3)大力引导和鼓励研究生参加国防科研工作。地方高校应努力搭建校企合作平台,广泛调研国防单位科研需求,积极组织教师尤其是研究生导师与国防单位对接,积极开展科研合作。研究生通过参与国防科研工作,逐渐了解国防科研工作的特点和需求,明确国防科研的重点和方向,树立拼搏意识、大局意识及政治意识等,为将来成为一名优秀的国防科技创新人才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与此同时,由于国防科研工作的特殊性,国防保密教育要贯穿研究生培养的全过程,通过开设相关保密学习课程、警示案例教育等手段,对研究生进行系统的保密安全教育,使研究生从思想上树立保密意识,增强做好保密工作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提高防范意识。
三 以国防特色学科建设为牵引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国防特色学科是国防科技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各级高校同时具备人才培育和科技创新的双重优势,拥有推动科技发展的强大驱动力,是军民融合往纵深发展的重要交汇点,是推进我国国防现代化建设持续快速发展的重要引擎[19]。高校建设一流学科关乎国家创新潜力开发和综合国力提升,也关系着国防军队现代化建设。在国家“双一流”建设战略指引下,以一流学科建设为导向,发展国防特色学科是优化国防科技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杠杆[2]。
纳入国防科工局省部共建的地方院校均有其自身的优势特色学科,如何将这些学科的优势发挥出来,成为培育国防科技生力军的强大引擎,是每一个地方共建高校所面临的一个难题。以河南科技大学力学学科为例,力学是与国防科技工业各领域紧密相连的基础性学科,航空、航天、航海和兵器等领域的很多关键难题均需依靠力学研究的突破来解决。力学学科也是河南科技大学作为共建高校重点培育的四个国防特色学科之一,承担着为国防科技战线培育力学人才的重要使命。在创建一流国防特色学科和培育高素质国防科技人才的理念指引下,本学科2020年对研究生的培养方案展开重新修订,增加了如多学科设计优化与应用、耐久性与损伤容限、多相流动与传热等具有鲜明国防应用背景的课程,提升了实践环节的学时比例,逐渐构建面向国防特色研究的学科培养体系和国防特色课程体系。在国防项目牵引下,在校研究生深入参与国防科研工作,不仅圆满完成了国防科研任务,得到了相关国防单位的良好评价,同时显著增强了研究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地方共建大学应紧扣国防科研实际,明确自身定位,提出清晰的学科发展规划,建立国防特色学科发展框架以及学科评估、考核、激励和反馈机制,与相关国防科研院所在重点领域加强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合作。争取上级部门各类支持项目,加大学科建设力度,提升实验设备、科研环境等硬件实力,为学科长远发展提供坚实支撑。团队建设方面,对学科资源统筹和整合,发挥学科集中优势,凝练研究方向,整合优势资源,组建具有战斗力的国防科研团队,建立合理的学术梯队,大力引进具有国防科研背景的优秀青年博士师资和研究生生源,制定符合人才发展规律的培养模式,科研育人,项目育人,培育支撑本学科未来发展的有生力量。构建良好的团队发展机制,激发科研团队活力。地方高校应通过各方面措施不断增强国防特色学科实力,积极推进地方共建高校开展一流学科建设,从根本上提升国防科技人才培养质量。
四 多管齐下拓宽人才培养口径
国防科技人才的培养是一项复杂的工程,还应在多个方面积极探索,提升人才培养的维度和深度。坚持培养高质量国防科技人才的理念,从人才培养的实际特点出发,努力创造各种有利条件将国防人才培养工作做细做实。
1)人格的塑造是国防科技人才培养的无形驱动力,共建高校除了对学生进行知识和业务素质的培育,同时要重视精神层面润物无声的教化作用,对学生进行人才关怀,激发学生的内在主观力量,深入开展形式多样的军工文化建设[20]。如每学期邀请国防科技战线的优秀专家及模范代表到学校开展学术交流和讲座,让学生与总师英模面对面交流,用科技的魅力吸引人,用国防科技战线的奋斗精神感召人。每年组织相关专业学生到国防科研单位参观实习,让学生感受国防科研的魅力和伟大,从而走近国防、感受国防,培养其对国防科技工业的浓厚兴趣以及献身国防的使命感。
2)采用多种途径鼓励和引导学生投身国防科研事业,比如推动国防单位在学校设立奖学金,从低年级本科生研究生中遴选国防人才后备军,针对国防工业定向签约学生开展有针对性的培养,以便更好地适应将来的国防科研工作。积极组织国防科研单位的校园招聘宣讲。与国防单位人力资源部门建立长期稳定联系,在每年毕业择业季组织国防系统专场招聘会,为学生投身国防科技战线创造各种便利条件。
五 结束语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地方共建院校应根据国防科技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要求,积极探索国防人才培养新模式,努力打造成为国防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基地,融入国防科技发展战略,发挥军民融合、科研育人的长效功能,建设具有时代精神和富有特色的国防人才培育體系,为国防科技事业发展提供充足的人才储备和强有力的智力支撑,承担起中华崛起和民族复兴的重任。
参考文献:
[1] 李湘黔,周德,林琳,等.国防科技工业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8,35(19):103-108.
[2] 张建卫,宣星宇,李海红,等.新中国成立70年来高校国防科技人才培养制度:变迁逻辑与发展走向[J].中国高教研究,2019(11):13-20.
[3] 石防震.工科院校国防科技人才培养研究[D].南京:东南大学,2008.
[4] 郭婷,徐学文.国防科技工业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途径与对策[J].国防科技工业,2007(4):25-27.
[5] 赵国政,苑芳.提升国防科技创新人才培养质量的探索与实践[J].探索科学,2020,(4):128-129.
[6] 许金余,白二雷,赵德辉.军民融合发展战略背景下军校土木工程研究生培养模式探讨[J].职业教育(中旬刊),2018,17(10):56-58.
[7] 罗镇,王皓.军民融合式培养军队科技创新人才的几点思考[J].继续教育,2017(11):37-38.
[8] 张玉奇,鲁炜中.基于军民融合体系建设中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路径研究[J].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36(1):89-94.
[9] 付土旺.军民融合培养军事人才定位及其能力结构分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8(5):8-10.
[10] 田祖良.充分发挥地方高校培养军事科技人才的作用(上)——基于军民融合的视角[J].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11(3):67-69.
[11] 赵雯,梅珊.提高硕士生培养质量造就新型国防科技人才[J].高等教育研究,2005,28(3):32-34.
[12] 范宁军,唐胜景,丁建中,等.建设跨学科军工专业,培养国防科技创新人才[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S1):34-36.
[13] 铁佳星.国防科技院校适应国防科技工业需求的人才培养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2009.
[14] 黄明福.国防特色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探索[C]//第七届全国工科研究生教育工作研讨会论文集,2013:138-141.
[15] 郭勤,廖东升,郭静.军民融合式装备科技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4,31(3):119-122.
[16] 肖正学,尚丽平,段涛,等.认真坚持开放办学推进军民融合发展-西南科技大学国防科技学院军民融合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国防科技工业,2016(11):38-39.
[17] 张建卫,周洁,付大军,等.军民合育国防科技人才的机制与路径:美国高校的经验及启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9(3):75-81.
[18] 米英杰,王明明.国防教育与普通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1(9):186.
[19] 钟舟,王国雄,曹丽.军民融合战略下高校开展国防特色学科建设的若干思考[J].今日科技,2018(5):46-48.
[20] 蒋福明,李晓衡.简论军工院校文化建設与国防科技人才培养[J].中国军转民,2011(10):5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