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管理专业本科课程体系认知与重构
2023-07-23田里隋普海刘亮
田里?隋普海?刘亮
摘 要: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由于开设时间短、专业交叉性明显、产业综合性强等特征,存在基础核心课程体系不清、专业核心课程体系不凸显、专业方向课程体系无特色等问题,严重制约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发展与完善,不利于显现专业的育人成效。由此,按照“时代诉求—产业认知—体系重构—实现路径”的逻辑思路,形成旅游管理专业本科课程体系“4+3+N”模式。其中,“4”为旅游学概论、旅游消费者、旅游目的地、旅游接待业4门基础核心课程,“3”为旅游经济学、旅游规划与开发、旅游政策与法规3门专业核心课程,“N”为旅游经济组、旅游人类学组、旅游生态组等专业方向课程。希冀为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不断完善提供借鉴。
关键词:旅游管理专业;本科课程;课程体系重构;人才培养
十八大以来,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成为国家战略,历经“推动发展”“实现发展”“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等渐进式提升过程。新文科建设是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重要抓手之一,2020年,《新文科建设宣言》提出,要“构建世界水平、中国特色的文科人才培养体系”,为此,要坚持做好“夯实课程体系”等要求。本科旅游管理专业最早出现于国家教育委员会颁布的1987年版《普通高等学校社会科学本科专业目录》中经济、管理学门类下旅游经济专业(1018),历经1993年版《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经济学门类下“工商管理类”设置旅游管理专业(020209),直至1998年版《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才正式修订为管理学门类下“工商管理类”设置旅游管理专业(110206)[1]。因此,旅游管理专业呈现存在时间短(仅有30余年)、专业交叉性明显(历经经济学到管理学门类变化)等特征。加之旅游产业本身综合性强,使得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存在基础核心课程体系不清、专业核心课程体系不凸显和专业课程体系特色不明等问题。这成为制约旅游管理专业建设的突出问题,能否有效地解决是构建中国特色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关键。基于此,研究旅游管理专业本科课程体系重构的时代背景、产业认知、基本框架和实现路径,希冀为不断完善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提供一点借鉴。
一、旅游管理专业本科课程体系重构的时代背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新文科建设已成为提振旅游管理专业本科课程体系最直接的时代背景。分析其二者的关联,主要表现为:一是通过强大的课程知识体系提升国际话语表达能力;二是通过课程体系的交叉融合促进学科专业交叉融合,回应新一轮产业变革;三是通过课程体系的高质量发展促进中国特色专业形成,回应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
1.提升国际话语表达能力
提升国际话语表达能力需要旅游管理专业建立自主知识体系[2]。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球治理格局和全球力量对比发生巨大变化[3]。时代变化需要新时代人才,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我们的人才培养目标,学生核心素养是时代诉求和人才培养目标的集中体现。2016年,在北京师范大学发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指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4]。其中,核心素养按照“方面—要素—基本要点”逻辑,形成“3—6—18”体系(表1)。社会参与下的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和国际理解能够直接对标新文科建设下国际话语表达能力的时代诉求。因此,本科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重构过程中要注意挖掘体现社会责任的旅游扶贫、体现国家认同的红色旅游、体现国际理解的旅游外交等知识点。由此助力形成自主知识体系,为旅游管理专业中国特色课程体系国际话语表达奠定良好基础。
2.促进学科专业交叉融合
世界地处新一轮产业变革,即伴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发展,新业态层出不穷。例如,在旅游领域中出现“数字敦煌”“数字故宫”“云演艺”“微演艺”,以莫干山民宿为代表的“洋家乐”等新业态[5]。此外,旅游产业认知的改变导致旅游管理专业认知的改变。例如,旅游管理专业不仅能够实现与经济学、管理学和历史学等传统内部领域的交叉融合,还能够实现与新工科、新农科和新医科等新兴外部领域的交叉融合。因此,新业态出现催生复合型或创新型人才。例如,数字旅游领域的数字旅游人才[6]、工业旅游领域的旅游装备制造人才[7]、农业旅游领域的农耕型研学旅行导师[8]和健康旅游领域的医疗旅游人才[9]等。交叉融合是完成复合型或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的核心路径。因此,旅游管理专业本科课程体系重构过程中要立足于旅游产业实践,在经济学、管理学和历史学等领域交叉融合基础上,进一步拓展与新工科、新医科和新农科等新兴领域的交叉融合,这样才能适应新时代旅游产业实践的需求,最终形成具有中国特色旅游管理专业交叉融合课程体系。
3.走高质量发展建设之路
高质量发展建设之路是党的二十大提出的“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集中体现,是对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渐进提升。高质量教育体系需要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10],要对世界贡献中国的智慧、方案和力量[11]。例如,旅游领域中我国旅游扶贫实践就是对世界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和中国力量的具体体现。因此,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呼唤具有专业特色的新时代人才。走高质量发展建设之路就是要在自主知识体系、学科专业交叉融合等基础上,培养具有专业特色的新時代人才。旅游管理专业本科课程体系重构要注重挖掘自身专业特色,而不是千校一律、千门一律。例如,旅游管理专业领域中我国高校在此方面做得较好的有:以旅游地理为专业特色的中山大学、以旅游经济为专业特色的云南大学、以旅游安全为专业特色的华侨大学、以森林旅游为专业特色的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等。同时,走高质量发展建设之路不仅要形成专业特色,还要形成中国自身的专业特色,如此方能回应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诉求。因此,旅游管理专业本科课程体系重构要在专业特色基础上,形成中国自身独特的专业特色。
二、旅游管理专业本科课程体系重构的产业认知
旅游产业认知是旅游管理专业本科课程体系重构的重要前提,而旅游产业实践则是旅游产业认知的重要基础。历经改革开放40多年发展,旅游产业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旅游者、旅游地和旅游业三大支撑体,继而形成旅游社区、旅游景区和旅游企业三大典型产业领域。其中,旅游社区领域中居民和旅游者冲突等核心问题解决亟需旅游消費者知识模块[12];旅游景区领域中景区转型升级等核心问题解决亟需旅游目的地知识模块[13];旅游企业领域中企业提质增效等核心问题解决亟需旅游接待业知识模块[14]。知识模块是20世纪60年代西方建筑设计领域提出的[15],是课程体系重构中较常用到的。因此,旅游管理专业本科课程体系重构在遵循旅游产业实践基础上,形成基本旅游产业认知,最终形成知识模块。
1.旅游社区发展催生旅游消费者知识模块
旅游社区是本地居民和旅游者发生交集的地方,容易成为本地居民和旅游者发生冲突的场所。例如,本地居民会因大量旅游者涌入造成的空间挤出、生态破坏、物价膨胀等问题,对旅游者产生排斥感。其中,空间挤出和生态破坏典型事件为贵州西江千户苗寨因旅游者大量涌入造成道路拥挤、垃圾污染等问题所引发[16]。
本地居民和旅游者冲突解决的逻辑基点聚焦于旅游者。因此,关注旅游者行为规律成为解决本地居民和旅游者冲突的起点。旅游社区发展催生旅游消费者知识模块,旅游消费者知识模块是在旅游社区领域产业认知基础上产生的。
2.旅游景区发展催生旅游目的地知识模块
旅游景区是旅游地核心组成要素,依托世界遗产形成的旅游景区是我国等级最高的旅游景区。例如,1987年我国首批世界遗产包括敦煌莫高窟、泰山、长城、秦始皇陵和故宫等。随着科技革命、产业变革、社会发展等因素影响,旅游景区面临着转型升级问题。其中,更多是依托现代科学技术应用为基础的旅游景区转型升级。例如,江西武夷山景区依托现代科学技术转型升级为智慧旅游景区即是典型的事例[17]。
因此,转型升级是旅游景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旅游景区发展内容是旅游目的地知识模块的重要组成部分,旅游目的地知识模块是在旅游景区领域产业认知基础上产生的。
3.旅游企业发展催生旅游接待业知识模块
旅游企业是旅游业核心组成要素,通常包括旅行社、酒店等传统旅游企业及现代旅游企业。伴随着产业不断发展、社会变迁等因素的影响,旅游企业面临着提质增效问题,尤其是传统旅游企业。这些企业更多是应用现代科学技术为企业提质增效。例如,以酒店为代表的传统旅游企业中,中国华住酒店集团使用配送机器人、美国Yotel酒店使用礼宾机器人、日本Henn-na酒店使用清扫机器人等[18]。提质增效是旅游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提质增效是旅游业立足的支撑,旅游企业发展催生旅游接待业知识模块,旅游接待业知识模块是在旅游企业领域产业认知基础上产生的。
三、旅游管理专业本科课程体系重构的基本框架
旅游管理专业本科课程体系基本框架是在新文科建设时代背景、旅游产业认知基础上形成的。其中,新文科建设时代背景是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重构的直接引导;旅游产业认知则直接形成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重构的三大知识模块。在此基础上,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基本框架重在形成知识体系。知识体系一般涵盖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两大部分,通常具有被知识共同体依据相同标准验证过的客观知识,而这种客观知识通常又是纯粹理论形态或实践指向形态[19]。由此形成基础核心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方向课程层层递进的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即“4+3+N”模式,如图1所示。
1.规范4门基础核心课程
基础核心课程即旅游管理专业前置大类课程,是旅游管理类中四大专业都要学习的课程,体现了四大专业通识知识,属于课程体系第一层次。按照《旅游管理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4门基础核心课程通常包括旅游学概论、旅游消费者、旅游目的地和旅游接待业。其中,旅游消费者是重在培养消费者心理行为分析思维逻辑的课程;旅游目的地是重在培养空间聚散分析思维逻辑的课程;旅游接待业是重在培养运营管理分析思维逻辑的课程。总之,4门基础核心课程基本反映了旅游产业实践过程中涉及的旅游者、旅游地和旅游业三大支撑体,凝练了旅游产业实践对旅游产业人才所需的心理行为分析、空间聚散分析和运营管理分析三大思维逻辑。
2.打造3门专业核心课程
专业核心课程即旅游管理专业必备核心课程,是旅游管理专业自有的课程,体现了旅游管理专业主干知识,属于课程体系第二层次。按照《旅游管理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3门专业核心课程通常包括旅游经济学、旅游规划与开发、旅游政策与法规。其中,旅游经济学课程重在回应旅游产业认知中旅游企业领域,在反映宏观层面旅游经济发展基础上,更加注重通过融入现代科学技术解决微观层面旅游企业提质增效等问题。旅游规划与开发课程重在回应旅游产业认知中旅游景区领域,注重在规划层面融入现代科学技术,解决旅游景区面临的转型升级等问题。旅游政策与法规课程重在回应旅游产业认知中旅游社区领域,注重通过法律手段解决居民和旅游者冲突等问题。总之,3门专业核心课程基本反映了旅游产业认知下旅游企业、旅游景区和旅游社区三大典型领域,注重旅游企业运营管理、旅游景区空间规划和旅游社区法律咨询三大能力培养。
3.凸显N门专业方向课程
专业方向课程即旅游管理专业选择方向课程,是不同学校依据自身特色或优势形成的课程,体现了旅游管理专业特色知识,属于课程体系第三层次。专业方向课程主要体现着学校所在地区地域优势、产业优势,以及学校自身学科优势和专业自身学术传统等综合性因素。例如,云南大学所在云南省具有民族文化多样、生态环境良好等地域优势,以及旅游产业发展较早、水平较高等产业优势;旅游管理专业所在云南大学具有民族学、生态学学科优势,旅游管理专业具有旅游经济研究等学术传统。因此,云南大学旅游管理专业方向课程形成了旅游经济、旅游人类学和旅游生态三大课程组。其中,旅游经济课程组涵盖旅游产业经济、酒店管理概论、会展经济管理、旅行社经营管理和旅游电子商务等课程;旅游人类学课程组涵盖旅游文化学、民族风情旅游、田野调查和旅游策划学等课程;旅游生态课程组涵盖旅游地理学、生态旅游、国家公园游憩管理和旅游景区管理等课程。总之,专业方向课程设置要深入挖掘地域优势,不断结合产业优势,主动融入学科优势,并继承发展学术传统,这是形成旅游管理专业地域话语权、中国话语权,甚至世界话语权的重要基础。
四、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重构的实现路径
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重构的主要路径旨在从课程类型、课程教材、课程资源和课程案例四方面入手。就课程类型而言,要进行多元化开发;就课程教材而言,要进行系列性打造;就课程资源而言,要进行高质量深挖;就课程案例而言,要进行中国式编制。
1.开发多元化课程类型
开发多元化课程类型旨在保证旅游管理專业课程体系重构可以紧跟时代诉求、产业实践,可以体现地域优势、专业特色等。2019年教育部公布的《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中明确指出,一流本科课程包括5种类型。因此,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重构要以5种课程类型为基础。例如,2020年教育部公布的《关于公布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认定结果的通知》中,旅游管理专业线上一流课程、线下一流课程、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一流课程和社会实践一流课程分别为1门、4门、1门、1门和1门(表2)。在此基础上,云南大学旅游管理专业紧跟新文科建设时代诉求和云南旅游产业实践,结合云南地域优势、云南大学旅游管理专业特色,深度开发富含课程思政元素的课程以及“第二课堂”。例如,富含“课程思政”元素的内容主要体现在“旅游开发与生态环境”“红色旅游与民族复兴”“红色旅游与爱国主义”“东陆校区与教育救国”“历史文物与民族振兴”“游线设计与红军长征”等内容中。“第二课堂”主要以“新时代、新商业、新零售——云南贝泰妮集团发展新战略”等10场“滇商论坛”为代表。
2.打造系列性课程教材
打造系列性课程教材旨在保证旅游管理专业本科课程体系重构能够形成科学、稳定的知识体系,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形成奠定良好基础。2019年教育部办公厅发布的《关于公布首批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的通知》中,旅游管理专业的项目共计6项,涉及课程教材建设的仅有1项。此外,云南大学旅游管理专业依托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遵循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4+3+N”模式,全力打造新文科旅游管理专业课程系列教材共计10本,分别为旅游学概论、旅游消费者行为、旅游目的地管理、旅游接待业、旅游经济学、旅游景区管理、旅游政策法规、旅游人类学、生态旅游和国际旅游业。10本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教材涵盖旅游管理专业基础核心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方向课程。其中,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教材涉及专业方向的主要包括旅游经济、旅游人类学和生态旅游。此外,专业方向课程教材很好融合了云南省区域优势、产业优势及云南大学学科优势和云南大学旅游管理专业学术
传统。
3.深挖高质量课程资源
深挖高质量课程资源旨在保证旅游管理专业本科课程体系重构除课程教材之外,还能逐步形成涵盖大纲、课件、习题、图片、音频和视频等资源库。资源库不但可以丰富教学资源,提升教学质量,还可以为自主知识体系形成、国际话语表达能力提升等奠定良好基础。例如,云南大学旅游管理专业依托10本课程教材分别建立了教学大纲、教学课件、习题包、图片包、音频包和视频包等课程教材之外的资源库。其中,教学大纲是教师教学和学生修读的重要参考;教学课件是教师教学和学生拓展学习的基础资料;习题包是教师课程考核、学生练习巩固的基础资料;图片包、音频包和视频包则是教师教学和学生提升学习的基础资料。此外,教学大纲、教学课件、习题包、图片包、音频包和视频包等课程之外的资源库也成为旅游管理专业教师进行教学研究、学术研究的参考资料。这些内容为自主知识体系的形成、国际话语表达能力提升奠定了良好基础。
4.编制中国特色课程案例
编制中国特色课程案例旨在保证旅游管理专业本科课程体系重构一方面能够融入旅游产业实践,让教师和学生保持对旅游产业感知,另一方面能够提炼旅游产业实践经验。例如,云南大学旅游管理专业重视课程案例编制,逐步形成入库课程案例、云南本土课程案例和云南视频案例三种类型。其中,入库课程案例涵盖“‘张衡传拓技艺研学馆商业化之路”“‘云南旅游并购‘文旅科技效应考量”“《印象·丽江》价值管理之惑”“党组织领导下甘子甘坂婚纱摄影有限公司”“丽江甲子村的致富履责之旅”等12个案例。云南本土课程案例涵盖保山市珠宝旅游开发、大峡谷野奢温泉旅游区开发、广南地母文化旅游区开发、“林果飘香”田园综合体开发和曼飞龙白塔旅游区开发等20个案例。云南视频案例涵盖古滇名城、彝人圣都、丘北普者黑、曼飞龙白塔、地母文化等10个案例。
参考文献:
[1] 马波 .旅游学科升格的理路探析 [J]. 旅游学刊,2016,31(10):25-32.
[2] 田里,刘亮 .新文科背景下旅游本科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研究 [J].新文科理论与实践,2022(3):82-95,126-127.
[3] 李凤林 .加快建设“新文科” 主动引领新时代 [J]. 中国高等教育,2020(1):45-47.
[4] 核心素养研究课题组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J]. 中国教育学刊,2016(10):1-3.
[5] 李凤亮,杨辉 .文化科技融合背景下新型旅游业态的新发展 [J].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32(1):16-23.
[6] 魏翔 .数字旅游——中国旅游经济发展新模式 [J]. 旅游学刊,2022,37(4):10-11.
[7] 耿松涛,杨晶晶 .中国旅游装备制造业低端锁定的作用机制及突破路径研究 [J]. 学习与探索,2020(4):130-136.
[8] 王红,桑琳洁,张萌 .研学旅行导师专业化发展机制:来自美国微认证的启示 [J]. 全球教育展望,2021,50(4):106-118.
[9] 任冲,费利群 .印度医疗旅游业的全球竞争模式及启示 [J].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15,36(3):76-81.
[10] 张俊宗 .新文科:四个维度的解读 [J].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56(5):13-17.
[11] 袁凯,姜兆亮,刘传勇 .新时代 新需求 新文科——山东大学新文科建设探索与实践 [J]. 中国大学教学,2020(7):67-70,83.
[12] 刘阳,赵振斌 .居民主体视角下民族旅游社区多群体冲突的空间特征及形成机制——以西江千户苗寨为例 [J]. 地理研究,2021,40(7):2086-2101.
[13] 覃文乐 .深化景区门票价格改革 推动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关于张家界市景区景点门票价格改革有关问题的思考 [J]. 价格理论与实践,2010(7):17-19.
[14] 杨勇 .互联网促进旅游业提质增效了吗?——基于我国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 [J]. 旅游学刊,2020,35(1):32-46.
[15] 陈楚瑞,郑晓绵 .新形势下普通高校国防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研究 [J]. 高教探索,2018(2):50-54.
[16] 刘阳,赵振斌 .居民主体视角下民族旅游社区多群体冲突的空间特征及形成机制——以西江千户苗寨为例 [J]. 地理研究,2021,40(7):2086-2101.
[17] 耀星,叶颖 .智慧旅游:未来旅游业发展新趋势——基于4G技术支撑下的景区转型升级 [J]. 资源开发与市场,2014,30(5):607-610.
[18] 侯如靖 .酒店机器人服务失败责任归因研究:失败类型与心灵感知的影响 [J]. 旅游科学,2021,35(4):97-107.
[19] 任剑涛 .现代知识体系的中国议题设置 [J]. 文史哲,2022(5):5-16,165.
[基金项目:首批国家一流专业建设试点项目“旅游管理专业”(2019)、首批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旅游管理专业课程及教材体系建设”(2021070068)、首批虚拟教研室建设试点课程(群)教学类项目“旅游管理专业课程及教材体系建设”(2022404)]
[责任编辑:周晓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