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聊聊古人吃食那些事

2023-07-23巍然

中学生百科·悦青春 2023年6期
关键词:炒菜中餐午餐

巍然

古人一日吃几餐

民以食为天。一日三餐已经成为现代人餐制的标准。那古人一天吃几顿饭呢?

在原始社会,人们靠采集和狩猎获得食物,因此食物来源很不稳定,一天吃几顿饭也就不固定。进入农耕社会后,人们的食物来源相对稳定了,开始有了规律的餐制。但早期的餐制只是一日两餐。

我国最早的文献记载见于甲骨文中,记载了商朝时的一日两餐制,上午下午各一餐。按照一昼夜二十四小时平均分割,大约是上午八点、下午四点。

古人的一日两餐,上午餐称“饔”(yōng),下午餐称“飧”(sūn),因此有了成语“饔飧不继”。意思是,吃了上顿没下顿,形容生活十分穷困。

先秦时期形成的一日两餐的传统,到唐朝时发生了变化。唐朝人在上下午两餐的中间,多了一顿点心,成为午饭的雏形。但需要说明的是,唐朝的午餐多存在于士人和富裕阶层,普通民众依旧是一日两餐。

到了宋朝,商品经济活跃了,人们的生活节奏也加快了,吃午餐就有必要了,也有了条件。所以有的学者认为,一日三餐在宋朝已经普及。明朝时,江南地区基本普及了一日三餐。到了清朝,汉族人基本上是一日三餐了,但满族人仍然保留着一日两餐的传统。

可见,一日几餐还涉及民族习惯和生活观念。

古人爱吃什么肉

由于古代的屠宰全靠人力,且沒有大规模养殖和屠宰,所以数量有限,从而导致了吃肉难的问题。一般只有生活在城市里才容易买到肉。

先秦时期的城市里,有专门卖肉的市场,称为“屠肆”。唐朝都城长安有严格的坊市制度,商业区多限制在东西两市之内,屠肆也集中于此。宋朝城市繁荣,商业区突破了地域限制,沿街皆可经商,肉行也很常见,还有送肉上门的服务。

有人也许要问,当时没有冰箱之类的设备,如何做到肉类不变质?其实不难,因为古代的肉店都设有窖井,将肉储存于内,可低温保鲜。

古人爱吃什么肉呢?

牛肉肯定不行,因为在农耕社会,牛是重要的劳动耕畜和运输工具,是家庭的重要财产,是严禁被屠宰吃肉的。我国历朝历代都有立法明令禁止杀牛,如在汉朝,杀牛等同于杀人,可以判死刑。《淮南子·说山训》记载 :“王法禁杀牛,民犯禁杀之者诛。”

到了唐朝,虽然废除了杀牛偿命的规定,但杀牛行为依然要被判一年半徒刑,或去做苦役。所以古人是不能随意吃牛肉的。正因为官方禁止,所以市面上牛肉稀缺,导致牛肉价格远高于其他肉类。

若论古人最爱吃的肉,还得说是羊肉。原因一是羊肉鲜美,二是古人认为羊肉更健康。羊是食草动物,传统观念认为比猪这种杂食动物干净。尤其是宋时的上层社会更爱吃羊肉。

据记载,宋神宗时期,皇宫御厨每年烹饪羊肉高达四十三万余斤,猪肉只是羊肉数量的百分之一。由于宋人爱吃羊肉,导致羊肉的价格一路走高。北宋时羊肉每斤一百二十文,约合今天人民币六十元。到了南宋,北方适合养羊的领土尽失,羊肉价格更是水涨船高。

老百姓吃不起羊肉,猪肉就渐渐成为平民的主要肉食。据《东京梦华录》记载,每天从城郊赶进汴京城内的生猪,有万头之多。明清时期,猪肉已经成为国人第一肉食,上流社会也大量食用猪肉。满汉全席中,就有大量的猪肉菜品,如清蒸八宝猪等。

有一点需要说明的是,古人对食品安全非常重视。对于那些无良商贩,一经发现就会用严厉的手段打击。轻则杖刑,重则判刑,如果因食肉导致人死亡,商贩则会被处以绞刑。

古代政府正是通过立法手段严厉打击不法行为,从而确保了食品安全。

古人吃哪些蔬菜

今人讲究荤素搭配,膳食平衡,古人也不例外。除了吃肉类,古人还吃哪些蔬菜呢?

先从先秦时期的荇菜说起,它被写在《诗经》开篇里,其名字听起来似乎很高端。其实,荇菜属浅水性植物,叶片形似睡莲。到了汉朝时期,就有了五种主要蔬菜,即“葵、韭、藿(huò)、薤(xiè)、葱”。

五菜里最流行的是“葵”,也就是今天的冬苋菜。汉乐府《十五从军征》里就写过“采葵持作羹”。古人也吃白菜,名曰“菘”,但古代吃的白菜是小白菜,到了明清之际,才杂交出大白菜。

中国人今天吃的大多数蔬菜是古时候从外国传入的,即舶来品。自唐朝时期丝绸之路开通后,大量西域蔬菜传入我国。比如,从伊朗传入的黄瓜(当时叫胡瓜)、尼泊尔传入的菠菜、印度传入的茄子等。

进入明朝后,由于欧洲人开辟新航路,发现了美洲,更多蔬菜传入了我国。比如,土豆、番薯、番茄、番瓜(南瓜)、辣椒等。我们今天吃的蔬菜瓜果里,带有番字的,一般都是明清之际传入我国,因为那时国人习惯称外国为“番”。

如果蔬菜名字中带有胡字的,则一般是唐朝时传入我国的,因为那时国人习惯称外国为“胡”。番和胡都带有以中华为中心的天朝意识,小小的蔬菜名映射出历史的大背景。

古人什么时候开始吃炒菜

炒菜是中餐特有的烹饪方法。在中餐历史上,炒菜的出现是相对较晚的,其“霸主”地位的确立也仅仅是最近三四百年的事情。

中餐最早的烹饪方法主要是煮和烤,这种较为朴素的烹饪方法一直流行到唐朝。唐朝时,称烧烤为“炙”。其实,烧烤更早可以追溯到汉代,从江苏徐州出土的汉画像石上清晰可见,那时的人们已经吃烧烤,也就是今天的烤肉串。可以说,烧烤才是中国菜中最早的“霸主”。

至于煮,就是做各种汤羹。屈原所著的《天问》中说:“彭铿斟雉,帝何飨?”烹饪鼻祖彭铿发明了“雉羹”,尧帝喝了数日才得以康复。另外,古代还有一种常见的菜品,叫作“脍”,就是肉或鱼切丝。在唐朝,脍一般是生鱼切片。生鱼片加烧烤就是成语“脍炙人口”的由来了。

唐朝之前,我国也有炒菜,最早记载见于南北朝的《齐民要术》。历史上炒菜的祖宗,是一道非常简单的菜品——炒鸡蛋。但是炒菜在那时候并不流行,很少在大众餐桌上出现。到了宋朝,炒菜才逐渐普及。《东京梦华录》里记载的炒菜就有炒鸡、炒兔、炒羊、炒牡蛎、炒腰子等。到了明清,炒菜便成为中餐最主要的烹饪方式,一直延续到今天。

为何炒菜在宋代之后才开始普及呢?

首先是铁锅技术的发展。宋代之后,古代的钢铁铸造技术定型,铁锅技术逐渐完善。其次是油料的普及。油是炒菜最关键的原料。植物油开始普及,炒菜才开始流行。食材种类的变化也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素菜的烹饪,最佳方式还是炒,炒出来的蔬菜味最美。

所以说,古人最初不怎么吃炒菜,宋代之后才流行起来。

猜你喜欢

炒菜中餐午餐
第一次炒菜
海外中餐繁荣基地齐聚扬州,共商海外中餐发展
以食为“桥”推动中餐文化走向世界
第一次炒菜
井下午餐
午餐
炒菜放盐时间有讲究
河中餐厅
外卖小哥炒菜,是赞还是弹
中餐餐具包装设计略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