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列奥波德·莫扎特《D大调中音长号协奏曲》

2023-07-23马瑛君胡炳余

音乐生活 2023年6期
关键词:长号协奏曲乐句

马瑛君 胡炳余

中音长号在中国发展目前较为缓慢,相应的乐曲也在国内知之甚少。本文将介绍中音长号的一首著名的协奏曲,以丰富中国长号的演绎。

一、中音长号简介

中音长号,俗称小长号,英文:Alto Trombone,[1]是在欧洲16世纪—18世纪曾被广泛用在铜管乐队中,是当时非常流行的一种长号,直到19世纪初才被次中音长号(Tenor Trombone)所替代。但现在我们所使用和熟知的中音长号与16世纪—18世纪使用的略有不同,当时使用的长号类型我们称之为巴洛克长号(Baroque Trombone),与现在使用的长号在喇叭大小、拉管位置、喇叭长短、音域音色、号嘴规格等方面有着明显不同,可以说中音长号是巴洛克长号的一种[2]。在17世纪,不同音域的长号类型划分的越来越细致,普雷托里乌斯写到:中音长号,D 调或 E 调;次中音长号,A 调;低音长号,E调或D调;还有倍低音长号,比次中音长号下降一个八度,这个长号的音域是从E1 到A3。

现如今一般使用的中音长号为降E调,音色比次中音长号较清脆细腻,掌握演奏技术比次中音长号略难,把位方面与次中音长号也不同。这也造成了现当代独特的中音长号学习与演奏风格,在交响乐(舒曼《降E大调第三交响曲》)或协奏曲(J· G·奥伯赫特斯伯格《降B大调中音长号协奏曲》)这些代表曲目中可以明显了解到。

中音长号在我国的发展中目前属于初级阶段,在各大学院教学与各大交响乐团演奏中需要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本文将重点对于列奥波德·莫扎特中音长号协奏曲进行介绍与分析。

二、作曲家和版本概述

列奥波德·莫扎特(Johann Georg Leopld Mozart,1719年11月14日—1787年5月28日)是沃尔夫冈·阿玛多伊斯·莫扎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之父,德国小提琴演奏家、作曲家、指挥家、音乐教师。他的作品风格多样,旋律圆润,配器增加,使得每一个乐器之鲜明特色展现的淋漓尽致[3]。他自认是一位“与时俱进”的作曲家,而他的许多作品也的确证实了这一点。

在古典时期(约1600—1750年),铜管乐器无法达到现今的技术制造水准,这非常限制了作曲家为铜管乐器的创作。列奥波德·莫扎特则创作了一首《D大调夜曲》为小号,长号与管弦乐队的作品(Serenade in D for Trumpet,Trombone and Orchestra),这首作品一共分为9个乐章,其中第六(Adagio),第七(Menuetto),第八(Allegro)为长号部分。

进入20世纪,乐器制造业水平高度发达,中音长号的制作技艺也大大提高。很多作曲家或者长号演奏家开始把夜曲中长号部分给独立出来,编配成一首传统三乐章体裁形式的协奏曲。从此,有了一首完整的列奥波德·莫扎特《D大调中音长号协奏曲》(Leopld Mozart Trombone Concerto in D Major)。目前这首协奏曲版本很多,有Paul Angerer版本,Alain Trudel版本。Paul Angerer的版本第一乐章为快板(Allegro),第二乐章为柔板(Adagio),第三乐章小步舞曲(Menuetto)。Alain Trudel的版本第一乐章为柔板,第二乐章为小步舞曲,第三乐章为快板。这些版本无非就是在曲目中把乐章的位置进行了改变,只是乐章顺序发生了变化,旋律本身则大同小异。但克里斯蒂安·林德伯格(Christian Lindberg)的版本是目前世界上流行的较难的版本,林德伯格本人演奏此曲的专辑亦与常人不同,这是版本与演奏的独一无二。

三、克里斯蒂安·林德伯格版本

克里斯蒂安·林德伯格(Christian Linberg),著名长号演奏家,作曲家。他是世界长号史上的一个奇迹,他演奏长号的风格不拘一格,如行云流水般放荡不羁。犹如李白在耳言“影落明湖青黛光,金阙前开二峰长,银河倒挂三石梁。”因上所述,他演奏和改编的列奥波德·莫扎特中音长号协奏曲也堪稱独一无二。其版本第一乐章和第二乐章与Pual Angerer版本相同,但是第三乐章把作曲家原作小夜曲第九乐章的旋律部分改为用中音长号演奏,这就直接提高了长号的演奏难度。因为铜管乐器由于自身因素所限(灵活性,音域,控制力等),很难达到弦乐器或者木管乐器的广泛灵活度、表达能力以及速度等条件,所以演奏这个版本需要考验长号演奏者具有非常优秀的驾驭技术以及音乐表现能力。

需要注意的是,这时期的曲目都需要用中音长号曲演奏。原因第一是因为中音长号首先在音色方面比次中音长号更明亮柔软,与古典时期的音乐风格相互呼应;其次是因为古典时期的音域相对来说较高,次中音长号很难驾驭;第三是因为即使可以使用次中音长号演奏,但演奏的音色与风格与古典时期是略有差别。故宜用中音长号演奏为佳。

四、林德伯格的演奏风格与技术

众所周知,要高质量的表现音乐很重要的环节就是要解决演奏作品中的技术难点[4],且要对特定的乐曲构建具有说服力的音乐诠释想法[5],它是演奏家表达对音乐作品风格的理解和体现作品的艺术审美的必要条件。

在聆听一般古典中音长号的专辑时,演奏风格都属于传统古典主义风格:用气息灌注整个乐器,气息带动舌头。而且演奏两个八分音符时第二个八分音符相对较短,但没有截断音符。林德伯格演奏时更加偏向于现代演奏,使得古典风格在他的演奏中呈现出新的听觉效果。

(一)以第一乐章部分为例

谱例1:

速度虽然标记为104,但实际上林德伯格的专辑与现场演奏的速度可达到120。在第一小节要做一个渐强,在第二小节的第一个四分音符处做一个减弱。第一小节的第二个音符作为连线的结尾,林德伯格也演奏出乐非常短促的效果。第一小节的最后一个和音符标记为跳音,林德伯格在此演奏的也要比一般版本要更加的短促。林德伯格把第二小节的倚音作为了一个重要的音符以及乐句走向,但此小节第一个四分音符则非常之短,实属罕见。其听觉效果在这两小节的细节处理上面可以给听众直接的新颖感,云破月来花弄影之感可见一斑。第二句的两个跳音依旧有似断非断之感。

在第六十三小节,有两组连音,分别是第一个八分音符与第二个八分音符相连,第三个八分音符与第四个八分音符相连。林德伯格演奏的每一组的第二个八分音符非常之短暂,且每一组虽然聆听时音符是断开的,但实际上音乐的线条确实完美无瑕的连绵不断。从64—67这四小节节奏型相同,每一小节的第二拍的两个八分音符林德伯格演奏的不是传统较为连贯的风格,而依旧是似断非断,整个大乐句的走向顶点为六十七小节的第一个音符。

Cadenza部分是非常值得说明一下,林德伯格自己创作的华彩部分有着明显其本人的风格传统,主要创作手法是以达到长号演奏技术的最高难度为标准。演奏时首先需要达到每个音符都必须清楚,而且需要气息贯穿整个乐器。其次要注意每个重音记号,这里面重音记号是厘清乐句划分的标准,突出中音的重要性是非常必要的。其三要注意整个乐句不能用一个速度去演奏,而是慢起后渐快达到一个标准速度,在乐句结束时要再次渐慢。

(二)第二乐章部分

第二乐章为慢板,而且音域相对较高,且持续性很长,非常考验演奏者的耐力。整首乐章大部分以连音为主,这是传统的二乐章的正常标准。

从第一小节可以看出,音高达到了D,这在长号中是相当高的音,而且强弱标记为P,在这么弱的情况下演奏高音,这无疑对演奏者来说是一个难度不小的挑战。林德伯格在演奏此乐章时速度比标记的标准速度略快一些,这样在慢板乐章中就有了更多的流动性。第一小节的乐句走向为高音D,第二小节的走向为最后一个音符(高音C),虽然此音符有跳音记号,而且随后就有一拍的休止符,但实际演奏时则需要把休止符去掉,音乐流动性要保持到下一个小节,乐句音乐性相互关联非断开。值得注意的是从第四小节开始,第四小节后三个音符是连线加上跳音,演奏时在气息不断的连奏过程中,需用舌头轻轻把三个音之间断开。乐句走向则是第五小节的第一个音,且第五小节的第二个音要有渐弱,时值也要略短于第一个音符。之后节奏型与乐句基本相同,演奏时的方法需要着重注意。

第十七小节是整个第一部分的高峰,乐句走向为D,整体乐句犹如上天梯一般向前推进,演奏时不仅要有渐强,更需要从内部孕育出来一种生生不息的力量,把整个乐句推向顶点。但值得注意的是,在演奏两拍子的D音符时,到达高峰却又需要进行减弱,以确保十九小节的第一个音符以非常轻柔的声音出现,然后继续把乐句推向下一个顶点。在此乐章中多出出现这种类型的音符,在保持时值的前提下不能吹成长音,这样就完全失去了乐句走向与音乐表达。

在结尾处,林德伯格在大师课中曾经说过:“犹如看见远山一般微茫,若隐若现的朦胧感”。传统二乐章的结尾一般都以渐弱为主,此曲也不例外。在连音基础上的跳音与渐弱,这是非常考验演奏者的表演控制力的,因为在此时演奏者的嘴部耐力已经消耗很久,很难在保持住音色的质量。吹奏时,笔者认为可以借鉴《脂砚斋重评石头记》中的一首曲子词名为《红豆词》中的一句话,更加能表现出意境:“恰似遮不住的青山隐隐,刘不断的绿水悠悠。”具体实际如何则需待演奏者具备更多文化素养再可论道。

(三)第三乐章部分

此乐章林德伯格把乐队的弦乐旋律用于长号演奏,不仅体现了他听曲广泛,更加拓展了中音长号的技术难度。此乐章对于长号演奏者来说是非常之困难。首先在速度标记上为急板(Presto),大致相当于每分钟184拍。在速度上对于长号演奏者来说已经非常困难,而且以三连音和二八分音符为主,需要用到管乐的双吐和三吐的技术,且最重要的就是每个发音的清晰度与质量要求。

在长号开始演奏时,直接就是快速的三连音,而且是三组模进的乐句,演奏者很容易速度或者节拍不稳,而且单纯考虑如何演奏而忽视了音乐表达。在每个小乐句里,要做到相对于其乐句本身而言的弱气,渐强再渐弱。每一个小乐句的走向点应为每个乐句的最高音,也就是第十小节的第一个音符,第十二小节的第一个音符,第十四小节的第一个音符。此乐章在列奥波德·莫扎特原版乐章就是非常轻巧以及灵活的,故长号演奏一定要达到或更接近于与弦乐器相同的演奏风格。

此部分为第三乐章双吐的连续运用中的高难度部分,连续不断的中音区域,且需要运用大量气息作为支撑,舌头的发音也需要控制不能僵硬或者重吐。如克服以上三点要求才可以称之为优雅的演奏此乐句,这是非常考验演奏者的双吐技术以及气息运用能力的部分。

此乐句为第三乐章最高音以使用双吐的乐句,很多演奏者甚至无法达到可以演奏E这个音符,因为对于长号来说是非常高的,而且E这个音在此乐章演奏时恰好在双吐技术的发音为“Ga”或“Ka”的位置,可以说是难上加难。故需要先达到这个音符的演奏技术,再去慢慢进行双吐练习才可达到要求。

整体而言,林德伯格版本在演奏中要比一般其他的版本更加考验演奏者的整体素养。在双吐、三吐、连音、跳音、音高、音域、发音、速度、耐力、表达等方面均可体现出来每个技术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更加完美的配合的整体性。但笔者认为在达到以上技术后在临场发挥时最重要的一点则是“放松”二字,如同《南华经》内篇第三篇《养生主》中的庖丁解牛一般,虽然: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此为技术技巧的高超),但在实际操作时仍需: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此為关键时的状态)。

列奥波德·莫扎特《D大调中音长号协奏曲》是当今世界最具有影响力的古典长号经典作品之一,其影响力对于长号而言是不言而喻的。在旋律的优美方面丝毫不亚于J·G·奥伯赫特斯伯格(Johann Georg Albrechtsberger)《降B大调中音长号协奏曲》或者米歇尔·海顿(Michal Haydn)《D大调中音长号协奏曲》。其学术价值以及对后世的影响是深远的,包括对于沃尔夫冈·阿玛多伊斯·莫扎特,路德维希·凡·贝多芬等作曲家对于长号的应用。

注释:

[1]李今鹏:《析中音长号〈降B调协奏曲〉的不同演绎》,《吉林艺术学院学报》2015年第3期,第14—18页。

[2]李蒙:《浅谈巴洛克时期长号的演奏风格》,《沈阳师范大学学报》2019年第8期,第22页。

[3]徐乐娜:《风格不定,归属难明 利奥波德·莫扎特的交响之作》,《音乐爱好者》2015年第5期,第64—66页。

[4]李今鹏:《中音长号〈降B大调协奏曲〉演奏技术处理探微》,《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15年第2期,第123—128页。

[5]杨健:《音乐表演的构思与练习》,《音乐生活》2023年第2期,第14—19页。

马瑛君 克拉科夫潘德列茨基音乐学院研究生

胡炳余 中央音乐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 于洋)

猜你喜欢

长号协奏曲乐句
一生为客恨情多
浅谈长号的演奏技巧与素养
我与扬琴协奏曲《凤点头》的“缘”
你好,长号
该丘斯曲式学之乐句式研究
长号演奏中唇颤音的演奏技巧分析
钢琴演奏中划分乐句的方法及表现乐句的策略
长号变调键在演奏中的作用、问题与思考
海浪协奏曲(上)
海浪协奏曲(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