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泰州民歌文化传承与发展研究

2023-07-23骆天天

音乐生活 2023年6期
关键词:号子泰州民歌

泰州民歌是泰州地区民间音乐的典型代表,蕴含着泰州大地独特的文化魅力与风土人情。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泰州民歌发展出丰富的内容和题材,受到广大人民的喜爱。泰州民歌文化传承与发展是一个系统性的过程,并不能依靠单方面的力量或单一的保护形式,达到理想的传承与发展效果,需要参与传承与发展的每一个主体都充分发挥自身的能力。本文主要探讨泰州民歌的地域特色,梳理泰州民歌在当地人民社会生活中的活态传承样式。希望能够对泰州乃至全国地区的地方文化传承,提供参考和借鉴。

泰州民歌文化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当地人文历史发展的见证,是泰州文化的活化石,不仅能够反映出当地人民在长期社会实践中形成的精神风貌和情感世界,还具有重要的审美、文化、教育以及经济上的价值。泰州民歌文化还与泰州地区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有劳动号子、情歌、童谣、民间小调四大类,几乎所有行业都有属于自己的特色民歌。有些民歌随着社会结构的变迁和行业的流变,已经失去了音乐传播最基础的土壤,面临新时代的强烈挑战。只有明确泰州民歌文化的音乐形态和价值,将泰州民歌文化深深植根于社会生活这个民歌文化诞生、发展传播的源头和土壤,才能做好泰州民歌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宏观与微观工作。

一、泰州民歌概述

泰州是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中心城市,也是我国重要的港口城市之一,水路四通八达,农耕文明历史悠久,素有鱼米之乡的美誉。富饶的地理环境和发达的农业文化孕育了泰州独特的风土人情,泰州人民勤劳乐观热爱生活,在平凡的劳动生活中创造出许多别具一格的音乐内容。泰州民歌是泰州地区人民在劳动与生活中形成的民间音乐形态,以较为原生态的吟唱、吆喝、轻哼或数落等方式,表现泰州地区丰富多彩的民间生活形态,唱出当地各行各业人民的心声。如《茅山号子》、《林湖秧歌》等在中南海地区都有一定的传唱度。

随着时代的发展,国内外各种文化发生激烈的碰撞,民歌这种音乐形式随着其他文化形式的涌入逐渐没落。虽然泰州民歌文化也受到一定冲击,正在经历文化融合的强烈挑战,但来源于社会生活又服务于社会生活的泰州民歌,始终以顽强的姿态活跃在当地人民的社会生活中。

二、泰州民歌的地域特色

(一)泰州民歌题材种类丰富

泰州地区素有“民歌的海洋”的美誉,拥有灿烂的民歌文化,几乎每个乡镇每个行业都有自己的民歌,具有鲜明的特色。

劳动号子也被称作号子,是全国范围内普遍存在的,在劳动中产生的,具有协调指挥劳动或是鼓舞干劲作用的民间歌曲。《吕氏春秋》有云“今举大木者,前呼舆鳄,后亦应之”。《现代汉语词典》将劳动号子解释为:在集体劳动过程中,为了协同使劲、统一劳动节奏、减少劳动疲劳而唱的歌曲。劳动号子大多由一人领唱,其他人共同呼应。泰州地区的劳动号子起源于最纯粹的劳动呼喊声,是一种非常原始的音乐形态,最早是由具有即兴创作能力的劳动者,在劳动场景中即兴创作的。泰州地区的劳动号子具有明显的地方特色,其内容主要反映当地的农耕生活,如插秧割稻、农田灌溉、拉船打谷等等。从语言风格上看,泰州地区虽然处于江苏地区,但泰州劳动号子的语言风格总体上倾向于我国北方语系,号子节奏明快清晰,旋律跳进,字数多而旋律少。随着时代进步,人们的音乐审美水平不断发展,同时艰辛的集体劳作形式越来越少,劳动号子的创作和传承土壤急剧缩小。但今天的人们仍然能够从泰州劳动号子中感受到泰州人民勤劳乐观的精神状态,并与其产生深深的共鸣。

泰州情歌是反映泰州地区人们爱情生活的歌曲,其主要内容为陷入爱情的青年男女之间的爱恨情仇和悲欢离合的情绪感情。爱情作为人类繁衍与发展的最为基本的感情要素,一直是经久不衰的话题。不同的自然环境和社会形态往往孕育出不同的爱情文化,表现爱情的民歌在内容和风格上也有很大差别。泰州民歌地处于江浙平原,又位于江淮地区,其情歌既有江淮民歌的特点,又有江浙平原民歌的特点。具体来说,泰州情歌有着江淮民歌质朴、幽默、生动、活泼的艺术特色,又有江浙平原民歌细腻、含蓄的重要特征,在当地受到人民广泛的喜爱。

泰州童谣也是泰州民歌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童谣是指儿童唱的歌曲,由于儿童认知能力和歌唱经验尚有不足,因此童谣大多旋律简单,歌词简短重复。但就童谣歌词的内容来看,泰州地区的童谣仅有小部分歌词内容由幼儿在玩耍中传唱所创造,绝大部分是成人或长辈基于对儿童的祝愿或其他因素创造出来的,因此在童谣中反映成年人哲学思考、现实苦恼和社会讽刺的内容也比较常见。例如泰州地区著名的童谣《周扒皮》就是一首批判社会的讽刺歌曲。但对于儿童来说,他们喜欢的是朗朗上口的旋律和押韵简单的歌词,因此泰州童谣的传唱率很高。

除了以上几种音乐形式外,泰州地区还有丰富的民间小调。民间小调又被称为小曲或俗曲,与其他民歌形式相比,在城市地区的传唱度更高,相比之下更受專业艺人和文人雅士的青睐,相比较下属于阳春白雪的范畴。

(二)在当地民间活动中的应用

伴随着城市化进程,全国社会结构和职业发生流变,有些民歌已经失去了音乐传播最基础的土壤。例如,信息时代自动化使泰州地区的农耕迅速进入机器化时代,集中性的劳动工作已经非常少见,劳动号子几乎已经失去了创造和传播的活力。可以说泰州民歌在新的发展时期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但泰州人民对于民歌的喜爱仍然没有消失,特别是出生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劳动人民,仍然对民歌文化抱有极强的热情,即便是在物质丰富的年代出生的新一代的泰州人民,也有很多在爷爷奶奶的耳濡目染下对泰州民歌充满共鸣。

泰州民歌在过去常常出现在当地劳动现场、节庆习俗、民间娱乐、婚恋民俗等场景中。随着时代变迁,目前泰州民歌仍然活跃在当地民间活动中,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1)音乐会:在农村地区的演唱活动中仍然能够听到各式各样的原生态民歌;政府组织也会开展民歌专场表演活动,对泰州民歌进行宣传推广。(2)媒体活动:各级媒体也在积极参与泰州民歌的宣传和讲解活动,在地方电视频道中有相关的演出报道和音乐赏析;在主流媒体上也经常能够看到泰州民歌的传承人、音乐学者对泰州民歌进行宣传讲解;泰州政府积极组织各类媒体宣传活动,以记者会、民歌交流会、自媒体宣传等多种形式对泰州民歌进行宣传报道。(3)学校活动:除了演出和媒体场景之外,泰州民歌最常出现于学校活动中。泰州地区大、中、小学均在尝试让泰州民歌走入校园,中小学音乐课程融入了民歌教学的内容,大学音乐专业开设了泰州民歌课程,并积极主动地进行高校间的文化交流与民歌创作活动,充分发挥学校的组织优势,让泰州民歌文化传播到新一代的年轻群体中。

三、泰州民歌的活态传承模式

(一)以文化记忆作为载体传播

泰州民歌作为内容丰富、题材广泛的民间音乐形式,在世界多元文化快速融合的时代背景下,其知名度和传唱度正在不断提升。但泰州民歌本身承载着泰州当地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民俗文化和社会文化,包含了当地的文明历史、艺术发展史等内容,是当地风土人情、发展历史的见证者与传播者,本身就具有较强的文化价值与审美价值。在时代背景下,想要做好泰州民歌的传承与发展,就要正视泰州民歌的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站在哲学、社会学乃至文化人类学的角度来赋予泰州民歌更丰富的文化意义。

在互联网与多媒体高速发展的时代,虽然民歌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面临许多挑战,但也拥有相当丰富的时代机遇。在国家与政府的支持下,泰州民歌文化更容易以文化记忆的形式得到长期的保存和发展。例如,推动当地文化遗产保护制度和相关策略完善,明确泰州民歌作为文化记忆和文化遗产的价值和现代意蕴,民歌博物院、文化馆等,将政府、高校、传承人、设计师、计算机能人统筹到博物馆和文化馆中来,利用多媒体技术、器物讲堂、造物体验、场景化展示、多感觉体验多技术展现来保存泰州民歌,在现有博物馆、文化馆等传统空间内打造数字活化、教学辅助、民艺科普、文化体验、共享交流等多功能于一身的综合展示空间,做好泰州民歌的宣传、讲解和传播工作。

(二)构建产教研融合机构

首先,当地政府和政策应当推动泰州民歌文化保护院、研究院、研究基地建设,对泰州民歌资料进行整理、调查与保护,为文化记忆的留存和保护提供基础空间。其次,泰州民歌传承应当促进产教研融合,将政府、高校、企业联合起来。政府充分发挥资源配置的作用,将人力、物力、财力和平台资源连接到一起,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发展机制。高校应当充分发挥其组织性和教育性的优势,充分利用学校的师资力量、课程力量和学生力量,让高校学者走入民歌研究、让课程发挥民歌传承与教育作用,让学生参与到民歌创新创作、衍生产品设计中去,来做好泰州民歌的传承和创新工作。当地各行各业的社会企业应当积极参与其中,如旅游行业、文创产业、文化产业都应当积极响应,通过乡村、景区、旅行社、培训机构、展演企业、传媒公司等多方共建合作平台,开发特色产品。

(三)丰富民歌创演表演形式

艺术由人类创造,最终也将服务于人类。泰州民歌同样如此,应当顺应时代的发展来做出改变与调整,创造能够服务于现代社会与现代群众的新民歌,是民歌文化能够保持源源不断的活力。在民歌创作的创新上,可以从精选经典、旧曲填词、旧词新谱、创意改编、元素新编等几个方面来进行。在民歌表演内容方面,需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对历史传说、文人故事等具有历史性和文学性的内容进行传扬,低俗内容进行剔除。在歌曲类型上,可以寻求横向扩充,让泰州民歌文化元素应用到其他领域中,比如将泰州民歌的原生态强调融入流行唱法。在表演形式上,泰州民歌可以尝试与戏曲、电影、电视剧、影视音乐等进行合作,彰显民间音乐的艺术表现力。

(四)地方舞台结合多媒体平台

演出实践平台是民歌传承的重要阵地,但泰州民歌大多在地方舞台演出,传播力和影响力有限。泰州民歌应当迎合时代发展的步伐,在宣传方式上进行创新。一方面依靠主流媒体平台,如报纸、官方网站和官方新媒体账号来进行官方宣传。另一方面要号召全民参与,巧借自媒体的东风,让民众都成为民歌传播过程中的主体,共同参与到传播过程中来。当地群众及传承人可以通过上传地方舞台视频、模仿舞台表演、对地方舞台作讲解评价等形式,利用抖音、微博、小红书等社交媒体平台来完成地方广泛传播的目的。

四、结语

泰州民歌文化传承与发展是一个系统性的过程,并不能依靠单方面的力量或单一的保护形式,达到理想的传承与发展效果,需要参与传承与发展的每一个主体都充分发挥自身的能力。因此泰州民歌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要建立一个完整的体系,将所有主体囊括其中,统筹规划。研究认为:(1)政府在泰州民歌文化传承与发展中起主导作用。泰州民歌文化具有重要的审美价值、文化价值、教育价值及经济价值,对于建立城市形象,打造城市特色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政府要充分发挥自身在泰州民歌文化传承与发展中的主导作用,做好统筹规划、资源链接、宣传推广工作。(2)学校在泰州民歌文化传承与发展中发挥着人才基地的价值。通过调查研究,课题组了解到泰州民歌文化的传承人大多已经为中老年,依靠个人力量很难发展更多民歌传承人。学校具有教育性強、组织力强的优势,能够将民歌文化的音乐形态、音乐理论、音乐技巧系统性地融入到音乐课程中去,使更多年轻学生能够科学全面地了解、学习、传承和发展泰州民歌文化。(3)居民是泰州民歌文化的受众和广泛传播者,只有居民喜闻乐见的民歌文化,才有传承的动力和活力。居民是泰州民歌文化传承的广泛传播者,也是泰州民歌文化发展的土壤。只有唤醒居民对泰州民歌文化的关注和喜爱,才能使泰州民歌文化健康发展。为此,要利用新媒体、信息技术、文化演出等,让泰州民歌在当地实现活态传承。

参考文献:

[1]张广玲:《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和传承保护路径》,《参花:下》2021年第07期。

[2]朱恒夫:《江苏民歌概论》,《艺术百家》1994年第04期。

[3]谢保杰:《1958年新民歌运动的历史描述》,《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5年第01期。

[4]袁野、冯凌燕:《扬州田秧号子的当代传承与发展探究》,《四川戏剧》2019年第12期。

[5]乔建中:《应当强调〈中国民歌集成〉的文献价值》,《人民音乐》1986年第02期。

[6]朱婷:《原生态民歌的生存悖论》,《人民音乐》 2010年第09期。

[7]陈书录:《中国民歌价值的多元性》,《江苏社会科学》2015年05期。

[8]徐平:《方言与民歌刍议》,《民俗研究》2004年第02期。

骆天天 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音乐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 高月)

猜你喜欢

号子泰州民歌
呐喊中的精神力量——东台弶港渔民号子
幸福水天堂——泰州
唱起号子走汉江
泰州古韵
民歌一样的小溪(外二章)
藤县水上民歌
搬运号子(龙骨坡抬工号子)
中吕 十二月带尧民歌 十九大胜利闭幕
川江号子(重庆)
穿花衣 唱民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