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寒晖歌曲的历史及社会价值研究
2023-07-23黄莹
黄莹
张寒晖出生于河北定县大鹿庄乡西建阳村一个没落的书香家庭,是土生土长的河北籍音乐家。作为“音乐三杰”之一,张寒晖共留存60余首优秀音乐作品,激励着一代代中华儿女。张寒晖的音乐作品主题与时代洪流紧密贴合,反映了中国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可谓是用音符串联起的抗战史歌,具有极高的艺术、历史和社会研究价值。
一、张寒晖歌曲创作历程
笔者按张寒晖生活地区为基础,将其歌曲创作划分为定县萌芽期、西安成长期、延安成熟期三个阶段。
1.定县萌芽期:乡音浸润中启迪音乐创作
张寒晖早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到定县“民众教育馆”进行民间艺术整理工作并将收集到的河北民歌曲调编印成《普村同歌集》。“九·一八事变”爆发,张寒晖根据河北民歌《三国战将勇》旋律填词了《可恨小日本》。后又根据民间曲调《满江红》填词了《告我青年》。这两首作品曲调均取自河北民歌并依曲填词,创作手法虽简单,但却是张寒晖歌曲创作的初次尝试。
2.西安发展期:地下工作中开展音乐救国
1936年,张寒晖辗转到西安开展地下工作。随着民族危机加剧,抗日救亡歌咏运动如洪流般席卷全国,左翼作曲家的名字和歌曲引起了张寒晖极大兴趣,激励着他要在西安开展音乐救亡运动的决心,著名抗战歌曲《松花江上》就是在这一背景下创作完成的。
西安时期也是张寒晖创作的丰收期,他以歌曲创作的形式积极宣传中共抗战政策,如《游击乐》中“见敌人、不惊慌,急忙藏身大路旁”生动再现了游击战士们的机警、灵活,“照目标,瞄准枪”伺机杀敌的典型形象;《长期抗战》以分节歌形式记录了武汉会战场景,歌词中“统一战线铁一般”“持久抗战人人愿”唱出了民众对毛主席《论持久战》正确观点的高度认同与积极响应,坚定了全民抗战的决心。
3.延安成熟期:文艺座谈中坚定音乐路线
1942年,张寒晖作为边区文艺代表参加了延安文艺座谈会,毛主席讲话中“文艺必须服务人民大众”,号召文艺工作者“到群众中去”的创作精神坚定了张寒晖“为人民而音乐”的群众化创作路线,艺术创作走向成熟。张寒晖深入陕甘宁边区,收集整理当地民歌进行歌曲创作,《军民大生产》《没有共产党哪有今天》真实记录了边区人民生活和战斗的场景。
二、张寒晖歌曲的价值研究
(一)张寒晖歌曲的艺术价值
1.主题革命性特征
主题革命性是张寒晖歌曲创作的重要特征之一。张寒晖歌曲注重将音乐与革命政策相融合,认为优秀作品能够反映时代进步观念。张寒晖带着时代责任与使命,将歌曲创作当做对敌作战的有力手段,以“抗日救国”为创作方向,将党的革命政策理论融合到创作中,进行歌曲主题革命性的大量尝试。《前进歌》《去当兵》等歌曲的旋律激昂,附点节奏的大量使用赋予歌曲革命之激越,宣传了“抗日救国、匹夫有责”思想,号召民众建立抗日统一战线;《抗日军进行曲》音域不宽、切分节奏使乐曲听起来铿锵有力,唱出时代精神。歌曲主题以革命战斗为出发点,联合工农商学阶级“举起抗战的旗帜”,建立大众国防,完成民族解放事业具有极强的号召性,工农群众通过他的歌曲听懂了革命政策、看到革命希望。这些歌曲创作背景与时代息息相关,符合抗日相持阶段长期、坚定抗战等社会需求,其宣传效果显著。张寒晖作品主题表现出鲜明的革命性特征,在特殊时代发挥的重要作用。
2.旋律民族性特征
张寒晖歌曲旋律具有深刻的民族性特征。他早年扎根定县农村搜集整理民歌和秧歌戏,在民歌基础上创作了《农夫歌》《平民教育》《高头村歌》等贴合时代主题的音乐作品。这段经历丰富了他的民间音乐语汇,为其歌曲民族性创作风格打下基础。西安时期,张寒晖已将传统音乐精髓纳入日常创作习惯并运用得游刃有余。1936年,张寒晖创作完成歌曲《松花江上》,这首作品旋律来自定县秧歌调中的“大悲调”,兼有昆曲等多种传统音乐元素,但更多的是张寒晖对各地民间音乐长期收集、吸纳、积淀后的再创作,是对救亡歌曲旋律民族性的一次成功探索。延安时期,张寒晖在陕北、陇东等地方民歌中得到启发,尝试用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民歌旋律创作反映抗战和现实的救亡歌曲,秧歌戏《从心眼里看人》中的诸多唱段均来源于陕北眉户调,这些歌曲音调亲切熟悉,口语化的歌词朗朗上口。
张寒晖还特别善用“衬词”的创作方式,“衬词”是民歌中特有的语气助词,张寒晖歌曲保留了民歌多衬词的艺术手法,尤其在《夯歌》《拉石头》《军民大生产》等劳动场景类歌曲中,衬词的加入不但可以突出地区民歌的音乐特色,也对歌曲情绪气氛有很强的感染力,对旋律起到重要的烘托作用。
张寒晖的歌曲旋律源于民族艺术,艺术加工后又反哺于民间艺术,他以亲身实践推动了当时歌曲旋律民族性进程。
3.内容群众性特征
张寒晖歌曲内容具有广泛群众性特征。张寒晖歌曲创作坚持“人民艺术”原则,内容易懂易记又易于传唱,反映群众愿望及心声。他根据党的“土改”政策创作的歌曲《二五减租歌》,缓解地主、农民内在矛盾,团结一切有生力量共同抗日,促进抗日根据地的蓬勃发展;作为一名老党员,张寒晖十分重视贴近工农群众、深入百姓劳动生活,《夯歌》《拉石头》《纸工歌》以工农视角真实再现了群众劳动场景,歌曲如唠家常般亲切自然,唱出老百姓心中所想和生活吶喊,拉近了党与群众的距离,这种能与群众产生共鸣的歌曲才是符合时代特色的优秀作品。
4.歌词生活性特征
张寒晖歌曲生活性特征体现在其歌词口语化、场景生活化的运用上。旧社会时工农阶级群众大多不识字,而团结抗战有生力量不能只靠政治讲演和口号,贴近百姓生活的歌曲是最直接、最有效、最容易让群众接受的教育形式。张寒晖的歌曲旋律简单易唱,音域适中没有复杂的节奏技巧,歌词直白朗朗上口,传唱难度不大也便于口口相传,因此深受群众喜欢。
张寒晖善于运用直白语言唱给百姓听,《游击战》中“敌人驻下我扰他,敌人后退我追他”歌词简洁易懂;《前进歌》中用方言俚语形容汉奸“都是野兽,不要听他们瞎胡诌”。同时,张寒晖善于运用工农阶级日常生活场景进行歌曲创作,盖房子、拉石头、造纸、推磨都可以成为歌曲中的主题,他的歌词不是居高临下的指点,而是躬身走进田间地头推磨拉货的劳动中,配合生活场景创作传唱。
(二)张寒晖歌曲的历史价值
1.艺术作品记录时代精神
音乐史上能够广为流传的经典作品都是深刻反映时代现实的音乐作品。在《张寒晖同志遗作歌曲集》前言中有这样一段话:“他所创作的很多歌曲,大部分是为当时当地某一个时代或某一件事情的需要而唱出。他很少去发表它,多半是挂在人民的口中,印在人民的记忆里”。这段话高度总结了张寒晖歌曲的历史价值。回看张寒晖的音乐创作之路,其歌曲体现着鲜明的时代精神、展现强大的精神力量,他始终坚持艺术为时代服务,将音乐创作视为对敌斗争的一种有力手段,其作品主题表达与抗战历史事件、党的政策路线紧密贴合,是时代印记的具象体现,并在抗日救亡的关键时刻发挥着唤醒、教育民众团结抗战的积极作用,为中共“抗日统一战线”政策起到了重要宣传作用,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
2.艺术作品歌唱人民生活
音乐离不开生活的沃土,创作离不开人民的滋养。张寒晖站在人民立场,从人民中来到人民中去,他深深扎根于人民生活,从定县民歌、秧歌戏中吸取养分,从陕北民歌、眉户调中得到滋养,在民间音乐沃土中获得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他的作品脱胎于民间艺术又反哺民间艺术,形成独特的“新民歌”风格。
深入群众生活的张寒晖跟老乡学会了《推炒面》《走宁夏》《卖悄悄》等陇东民歌,他以陇东民歌《推炒面》为基调,创作了歌颂边区大生产运动的《军民大生产》,歌曲运用劳动号子的旋律与节奏,富有高亢的精神及磅礴的气概,给人充满朝气、乐观向上之感。真实记录了边区开展轰轰烈烈大生产运动的场景,唱出了人民大众的希望与心声。
张寒晖歌曲内容高度凝练人民群众生活、词曲贴合工农生活现实、形象塑造真实生动,风格亲切简朴,唱出了老百姓口中的话,传递了人民群众心中的情感。他的歌曲同人民命运交织在一起,用音乐反映现实,歌颂人民,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而歌唱。
(三)张寒晖歌曲的社会价值
1.对当代青年的影响
张寒晖歌曲反映了时代特色,在特殊时期给予了听众强大的精神动力,激发人民爱国情怀,是艰难历史时期中凝聚全国人民奋勇前进的磅礴力量。他的歌曲是了解党的光荣传统和峥嵘岁月、传承红色基因、激活红色细胞、繁荣红色文化的重要载体,是对当代青年精神的洗礼,唤起民众对和平生活的守护决心,更能促进中华民族不屈精神的传承和延续,有助于青年一代树立正确人生价值观并构建积极向上的正能量氛围。
2.对艺术创作的影响
在张寒晖作品中,我们看到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从歌声中铭记了这段民族解放的历史,其歌曲给民族复兴之路注入的强心剂,是对建立文化自信力的有力支撑。
进入新时代,音乐创作依然要以人民为中心,主动承担讴歌时代的历史使命,从老一辈音乐家作品中吸取能量,立足于中国现实,坚持与时代同频共振,坚持贴近人民、贴近生活,在生活中找寻创作主题和灵 感,以明德引领风尚,以精品奉献人民,是新时代文艺创作的中心。
3.对地方红色文化旅游产业影响
作为河北籍音乐家,张寒晖歌曲创作深受河北民间音乐元素影响,定县的秧歌戏、民歌给他提供了灵感,正是因为他把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全部倾注到艺术作品中,才会在民间艺术的泥土上开出绚丽的艺术之花。
生活中张寒晖也时刻惦记着自己的家乡。他在延安工作期间曾饶有兴趣地讲述家乡河北定县的风土人情、特色美食,对家乡热爱之情溢于言表,张寒晖的创作经历及其音乐作品都是开发河北红色文化旅游产业的重要载体,河北青年人学习红色文化可先从家乡革命音乐家作品传承入手,多角度、多学科共同促进河北革命文化发展,传承歌曲背后的不屈不挠、顽强拼搏的红色文化精神,对当今国家建设发展均具有深远影响。
三、结语
纵观张寒晖音乐创作,其作品名称、主题均呼应着中国共产党的抗战路线与政策主张。从号召抗日到土地改革,从停止内战、团结一致共同抗日,张寒晖坚持艺术为人民的创作理念,用音乐践行着对中国共产党的信仰与忠诚,用歌声激励着华夏同胞的爱国情怀。
本文系河北省文化艺术科学规划和旅游研究项目(HB22-QN046)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梁茂春:《張寒晖传》,陕西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2]李建苏:《人民艺术家张寒晖》,河北美术出版社2016年12月第1版。
[3]中国音乐家协会:《名歌荟萃》,花山文艺出版社1987年第1版。
[4]人民音乐编辑部:《张寒晖歌曲选》,人民音乐出版社1981年3月第1版。
[5]西北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委员会:《张寒晖同志遗作歌曲集》,新华书店西北总分店出版社1950年版。
[6]陕西省音协、中共定州市委:《人民音乐家张寒晖》,陕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黄 莹 河北工程技术学院艺术与传媒学院讲师
(责任编辑 高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