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媒体融合背景下采编无缝衔接路径探析

2023-07-23刘洋

新闻世界 2023年7期
关键词:时效性

刘洋

【摘   要】媒体融合背景下,新闻传播的速度显著提升。作为新闻媒体,需要在保持深度、鲜活度的情况下,不断提升发稿效率,占領主流舆论场,提升新闻引导力。提高新闻传播速度、保证时效性是一项涵盖技术、机制、流程等多个方面的综合性工程,采编无缝衔接是其中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分析了采编对接不畅的原因,提出可以通过搭建平台,促进采编交流沟通;建立战时机制,强化前后方协同;完善容错机制,避免畏首畏尾;实施双向激励,形成互助氛围等方法来解决采编对接问题。

【关键词】融合报道;时效性;采编衔接;沟通机制

毋庸置疑,信息技术的发展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生产与生活,显著改变了各行各业的工作模式、效率,对于新闻行业来说同样如此。自媒体的迅速发展,各类新闻客户端、公众号、短视频平台的涌现,极大地提升了新闻报道的时效性。新闻报道效率的提高,满足了受众及时掌握信息的需求,但对于新闻采编部门而言无疑提出了新的挑战。

面对媒体融合深度发展、信息传播持续提速的实际,新闻媒体自然不能无动于衷。尤其是在重点报道、突发事件报道中,如何依托自身专业采编队伍,提高发稿时效、抢发“首发”新闻,进而提升点击率、影响力,守好新闻舆论阵地,是新闻媒体必须面对的一项课题。

一、新闻媒体传播时效的困境表现

时效性是新闻最重要的特性,但是伴随着网民和自媒体数量日益庞大,专业新闻媒体的传播速度受到了较大挑战,甚至为人诟病。从媒体本身来说,突出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重视深度、轻视速度,发稿节奏偏慢。必须要指出的是,与自媒体相比,专业新闻媒体在深度报道方面拥有无可比拟的优势。重大题材、重要新闻,新闻媒体能够掌握背景、介绍过程、分析意义、展望未来。但是这也导致了部分媒体在策划重要报道时,重视深度、轻视速度,还是按照纸媒的思路去策划新媒体稿件。字数要多、内容要全、分析要深,写全这几个方面后,往往已经是两三千字的稿件,再经过校对、审核等环节,严重影响出稿速度。在融媒传播渐入人心的当下,虽然很多媒体已经有意提高了发稿速度,但是碰到重要题材、传播热点,还是免不了陷入老套路。其实人民日报、新华社等央媒已经“打样”,在重要报道、热点新闻或者暖新闻中,人民日报、新华社公众号内容都是言简意赅,讲清事实即可,对于新闻核心点给予简单的一两句话点评或者通过网友评论展现,不需要长篇大论分析。

二是按部就班、不紧不慢,拼抢意识不足。不管遇到什么题材稿件,还是按照传统方式,记者外出采访、回单位写稿,然后提交入库等待编辑编发。新媒体时代,这种传统的发稿方式已经很难满足快速发稿要求。常常出现的现象是,网上信息已经传播开来了,专业新闻媒体的报道才姗姗来迟,甚至还没发出,也常常能够看到“下面不急上面急”的情况。这种不紧不慢、按部就班,“你急你的、我干我的”的节奏,其实归根到底还是拼抢意识不足,直接影响了发稿时效。其实从端午等节日报道便可看出差距,有的媒体在端午节的当天,即便是纸媒不出报纸,也能够将记者采写的各地欢庆节日的活动通过新媒体呈现出来,从而为节日增添喜庆氛围;有的媒体节日期间纸媒休刊,新媒体也“休息”,其推送的有关节日内容都是提前编辑好、非当天发生的消息,导致新闻热度、新鲜度上存在不足。

三是畏首畏尾、担惊受怕,故意放慢发稿。较为典型的情况是,一线“采”的环节抢了素材、赶了稿子,结果迟迟没有签发,也就出现了“上面不急下面急”以及“前方在外抢,后方慢吞吞”的情况。怕出差错、等别人先发,既有理念上的原因,也有环节上的原因,即前方掌握的情况,后方不清楚、不了解,导致编辑或者签发人有疑虑、求稳妥,所以这就更要求我们在采编工作中做到无缝衔接。实际上类似这样由于过于谨慎导致失去发稿先机乃至处置先机的案例并不鲜见,比如某地的“跪地求水”事件,3月27日视频广为流传、事件在网上发酵后,当地的官媒没有第一时间发声,先行回应的是当地水务公司,之后是涉事的企业,毫无疑问,这两方面作为当事的一方,其回应难以形成足够的说服力,导致舆情持续发酵、扩大。

二、采编对接不畅的原因剖析

上文列举的种种现象,抛开理念意识的原因之外,机制不顺、沟通障碍、无法顺畅衔接也是其重要原因。

一是发稿机制不健全,出现采编脱节。部分新闻媒体所谓的新媒体发稿机制就是建立一个新媒体发稿群,记者采访完成稿件后,在提交入纸媒采编库的同时顺带提交入群供新媒体编辑选择。严格上说,这不能算新媒体发稿机制,甚至可以认为是没有建立相应的发稿机制,只是提供了一个方便记者传稿的渠道,没有形成一套策划、提交、编辑、校核、发布的完整流程。从效果上看,这还是局限在纸媒的发稿思路上,纵然新媒体部门落实人员及时处理群内稿件,但是编辑在甄别新闻价值上往往不如一线“跑口”记者,或者受限于每天推送的次数限制,编辑在推送微信公众号时更意愿集纳更多的“条数”,因此出现采编脱节现象——记者提交有价值的稿件后,没有被第一时间发现、处理和推送,导致稿件时效性变差。

二是采编沟通不顺畅,出现返工修改。如上所言,没有一套完整的策划、提交、编辑、校核、发布的流程,记者负责提交稿件、编辑负责选取稿件,采编无有效沟通,极易导致记者稿件不符合新媒体推送要求、年轻编辑不好修改老记者稿件,等到领导签发环节才发现稿件不符合要求,要么打回让记者重写,要么发回让编辑重新编校,无论哪种结果都导致发稿时效受影响。事实上,这种情况在新闻实践中屡见不鲜。特别是疫情防控期间,各种通告、信息集中出现时,采编沟通不畅,极容易导致漏发、错发新闻,甚至出现“打脸”现象,因此我们也常看到部分稿件在发出后又出现删除或修改现象。

三是战时机制没建立,导致出现节奏偏差。作为一名一线记者,笔者在2020年年初疫情防控工作中,曾经实现过单月微信公众号稿件20多篇点击量过万。总结其原因,主要是当时报社实行了战时机制,采编以及签发无缝衔接。何为战时机制,即碰到重大主题报道时,要提前策划,记者要提前与编辑沟通,提供必要素材、现场流程、开始时间等基础性材料,编辑掌握后提前做好准备,“腾出”时间,当天将其作为重大事件予以重点关注,并提前提醒值班签发人及时签发。战时机制不是天天需要,但要求我们未雨绸缪,事先把机制完善好,考虑到专门的力量保障、科学合理的相互“补台”等。事实上,面对自媒体“抢新闻”,面对同行业媒体的竞争,要保证点击量,必须要有战时机制,这样才不会在采、编、发节奏上出现偏差,才能抢出自己的“首发”新闻,抢出新鲜度。

四是审稿机制拖沓,出现“好菜放凉”现象。必须指出的是,规范的审稿签发环节非常重要,是保证导向、杜绝差错的重要一环。但是要保证新闻报道的时效性,作为最后一环的审稿环节同样需要在确保导向和质量的前提下,协调同步、加快速度,避免因为审稿不及时,出现“好菜放凉”现象。在新闻实践中,尤其是市县媒体,由于本身采编力量有限,审稿人往往是分管领导,其除负责新闻业务外,还有其他分管事项,还需参加相关活动等,很难保证所有稿件全部及时有效签发。由此,完善审稿机制,提升签发效率,同样需要顶层设计好。

三、采编无缝衔接的路径优化建议

(一)搭平台建渠道,让采编沟通高效有效

各行各业如果要提高工作效率,各环节之间的顺畅衔接、无缝对接是基础也是前提。除“中央厨房”式的流程再造外,这里更加强调采编对应人员,也即记者和编辑之间的无缝衔接。笔者以为需要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方面,要完善记者、编辑沟通平台,除去被普遍使用的“采编群”“报道群”等记者主动、编辑被动的大群外,可以探索搭建编辑参与策划、探讨的互动平台或方式。比如是否可以编辑发布选题、记者“揭榜挂帅”,或者记者提出选题、编辑“揭榜挂帅”,这样双方碰撞思想,互相了解对方意图,成稿后避免出现返工修改,也便于编辑及时掌握稿件采写进度,进而提前谋划编校环节。另一方面,要通过会议、培训等方式让采编人员更密切交流。当前新闻内容依然依赖人的策划、生产,通过采编人员参与的业务研讨等方式,让采编人员密切联系、消除间隙,对于后期保持一致节奏大有裨益,特别是新人更需要通过这样的方式加强与老记者、老编辑的联系,可以有效避免出现“不好意思提意见”“不敢主动让修改”等现象。

(二)建立战时机制,让前方后方密切协同

战时机制的建立应坚持问题导向、效果导向,围绕“即采、即编、即发”来设置,这中间既需要考虑到现场采访本身,还要充分考虑到采访前奏、编后签发环节,比如资料收集、背景了解、签发人“补位”等。2020年2月,笔者供职于地市党报时,在新冠肺炎患者康复出院报道工作中,作为一线“跑口”记者负责提前做“功课”,收集出院患者信息并与公开公布的信息比对,提前准备好报道的背景素材并提交编辑;患者出院时,文字、摄影、摄像三路记者同时在现场,文字记者负责采写现场细节,摄影记者负责提供图片,视频记者负责制作1分钟左右短视频,现场记者将文字、视频传回后,由后方编辑整理文字、剪辑视频,完善后提交现场记者复核,第一时间提交领导签发,大大提高了发稿时效,由此以抢“首发”保障了稿件的点击量。当年4月份,援鄂医疗队返回时,对此模式再次进行了升级,在分管领导牵头下,从一开始就明确迎接援鄂医疗队员返回发几篇稿件,于什么节点发稿,比如迎接第一批援鄂医疗队员返回发3篇稿件,分别为接到时发第一篇、抵达收费站发第二篇、迎接仪式后发第三篇。在明确发稿时间节点后,记者准备的背景材料更有针对性,编辑的处理更加及时,各环节衔接更加高效,不但打赢了报道战役,也赢得了点击量、点赞量。

(三)完善容错机制,让正常发声不受影响

在新媒体时代,各种观点、各种声音不断涌现,专业的新闻媒体也很难完全避免报道差错的出现。容错,即包容地看待错误。为何要容错?正如前文所述,容错是为了避免出现畏首畏尾、担惊受怕,或过于谨言、无可奉告的情况出现。一个成熟的新闻发布机制需要营造既严谨细致而又不失宽松包容的氛围。建立完善容错机制重点要把握几个方面:一是从机制上、流程上力求减少错误,比如通过加强采编人员培训、强化编校责任以及新闻发布前的再核实等方式,尽可能地把错误降到最低水平。二是辩证地面对错误,建立减责、免责机制,当错误发生后,要看错误是不是应该,是不是有意、是不是严重,对于那些非导向性差错,如果是出于抢发新闻的“公心”可以适当减责,对于由于抢时效导致的一些出镜口誤、极少数文字差错等,在不影响受众观看阅读的情况下,可以考虑予以免责。三是完善事后追究制度,要正确界定小失误、小错误和重大错误的区别,对于有意为之的差错、重大的政治导向性错误等要严格责任追究;对于普通差错,统一处罚尺度,让采编人员心中有数、轻装上阵,不至于影响他们抢发新闻的热情和追求理想的激情。

(四)实施双向激励,让主动对接意愿更高

打破沟通障碍,提升发布时效,既要靠流程优化,也离不开考核的“指挥棒”。实践中,新闻媒体往往会对爆款报道或者产品予以奖励,但是我们发现,由于奖励的分配机制问题,其并没有很好地起到激励作用。比如,若采编平均分配,则获取信息、现场采访加上后续写稿的记者往往觉得吃亏;若偏向记者幅度过大,编辑往往又会产生“为他人作嫁衣裳”之感。由此,要积极探索双向激励考核办法。从操作层面看,可以结合单位实际情况多方式探索,可以充分征求意见、科学确定采编环节的奖励分配比例;或者可以采取“采编一条线、奖励两分开”的做法,即奖励记者与奖励编辑分开,编辑的爆款产品考核采取月度制、总量制等方式,避免单篇爆款产品出现采编相互比较、互相挤兑的情况出现。同时,考核结果还应运用在岗位晋升、各类评选推荐等方面,全方位体现考核作用,提高员工的凝聚力和积极性,促使员工和媒体单位在目标上保持高度一致。

结语

综上所述,在媒体融合发展、传播速度持续提升的背景下,我们不但要及时更新软硬件设备,积极借助于技术手段实现传播提速提效,同时也要及时更新思维理念,从促进交流、完善平台、考核激励、健全制度等方面入手,持续推动采编流程的优化提升,以无缝衔接的采编机制,让采编人员能够各司其职,更有力地打赢重大报道、热点新闻等新闻攻坚战,使新闻报道更具时效性、更有传播速度,进一步提升传播力、影响力。

(作者单位:安徽日报记者部)

责编:周蕾

猜你喜欢

时效性
基于时效性分析的草莓种苗脱病毒技术
《????》???? ?????? ????? ???如何提高“数学广角”课堂的时效性
完善建筑经济管理中的资金建设时效性
试析如何确保新闻采访的真实性和时效性
增强基层新闻传播的准确性和时效性
荷载预压加固吹填土时效性研究
新媒体冲击背景下的纸媒时效性探析
浅谈如何提高兽医防控的时效性
当下新闻编辑时效性分析
新媒体时代新闻发言人制度与发言时效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