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烟台市博物馆藏王懿荣鉴藏、题跋金石拓本

2023-07-22欣,宋

殷都学刊 2023年2期
关键词:拓本金石印章

王 欣,宋 松

(烟台市博物馆,山东 烟台 264000)

王懿荣(1845~1900),字正孺,一字廉生,山东福山人,中国近代金石学家、书法家、民族英雄,发现甲骨文第一人。光绪六年(1880)进士,官翰林院编修、南书房行走、国子监祭酒、京师团练大臣等。光绪二十六年(1900),八国联军攻入北京,王懿荣受命率团奋勇抵抗,兵败后偕夫人与长媳投井殉节,谥号“文敏”。王懿荣酷爱金石,弆藏古物众多,著有《汉石存目》《天壤阁杂记》等。烟台市博物馆藏有王懿荣鉴藏、题跋的书画、碑帖和古籍若干,现撷取四种尚未发表的金石拓本做简要分析。

一、北魏《杨大眼造像记》拓本

《杨大眼造像记》,全称《杨大眼为孝文皇帝造像记》,位于河南洛阳龙门石窟古阳洞北壁,是经典的“龙门二十品”之一。题记无年月,推测刻于北魏太和末至正始末年间(1)李振刚:《龙门二十品》,河南美术出版社,2007年,第210页。。馆藏品为册页装,纵31.5厘米、横17厘米,其中碑文部分7开,附页1开。拓本浓墨精打,字口犀利,颇显精神(图一)。首开右下钤“王祖厵(源)印”“彭氏紫符”等印章,末开左下钤“天壤阁考藏章”朱文印,册末附页右下钤“福山王正孺良孺兄弟蜀中所得金石专(砖)瓦书籍图画”朱文印(图二)。

图一 北魏《杨大眼造像记》拓本(7开选3)

1.王祖厵(源)印;2.彭氏紫符;3.天壤阁考藏章;4.福山王正孺良孺兄弟蜀中所得金石专(砖)瓦书籍图画

王祖源(1822~1886)系王懿荣之父,道光年间拔贡,同治十一年(1872)选授四川龙安知府,后又任成都知府、成绵龙茂兵备道、四川按察使司按察使等职,光绪十一年(1885)任职期满回京。光绪六年王懿荣考中进士,依旧例可以就职前省亲,遂在是年年末回山东老家,后于光绪七年(1881)赴四川探望父母,与之同行的还有其兄弟。在蜀期间,王懿荣收集了不少泉货、印章,其兄弟也搜罗了若干古物,如《天壤阁杂记》载“到川,舍弟为得《宋相臣传》,元本,不全,不知何人何时所刻”(2)吕伟达:《王懿荣集》,齐鲁书社,1999年,第262页。。当时成都西关万佛寺故址出土了大量石造像,王祖源命兄弟二人监管佛像保护工作,王懿荣还拣得残像三块(3)吕伟达:《王懿荣集》,第264页。。这些都与《杨大眼造像记》拓本所钤“福山王正孺良孺兄弟蜀中所得金石专(砖)瓦书籍图画”印章内容相符。那么与王懿荣同赴四川的兄弟是哪位呢?王懿荣有胞弟两名,分别是大弟王懿霖和二弟王懿棨。王懿霖(1849~1865),字仲铭,入京国子监肄业,同治四年(1865)病殁,彼时王祖源尚未赴蜀任职。王懿棨(1851~1899),字信卿,光绪间贡生,后以盐运使衔候补知府。从时间上判断,与王懿荣一同去四川的是王懿棨。结合王懿荣一字“正孺”,不难推测“良孺”为王懿棨的另一个字。“良孺”之名不见于史料,“福山王正孺良孺兄弟蜀中所得金石专(砖)瓦书籍图画”印章弥补了王氏家族文献的不足。

《杨大眼造像记》刊刻于北魏,进入金石家的视野已是清代乾嘉年间,拓本的普及更是晚到同光以后。就考据来看,馆藏品第五行“踵应”之“踵”字的“足”下“止”字微损,第九行“泫然”之“然”字下方的点画已经模糊。与龙门二十品中最早的“最初集拓本”相比,文字略有损伤,符合“优填王早本”的特征(4)仲威:《龙门石窟造像题记廿品》,文物出版社,2019年,第70页。(图三)。优填王早本产生于同治末至光绪初年(5)仲威:《龙门石窟造像题记廿品》,第130页。,而王氏兄弟得拓在光绪七年。这说明该拓本在光绪七年或稍早时间传拓,最早不过是同治年间,在当时属新拓范畴。王氏兄弟很可能是先请其父钤印于拓本首页,又在末尾加盖图章。他们对文物价值稍逊的近拓、新拓同样重视,这是家族收藏观的重要体现。

图三 北魏《杨大眼造像记》拓本考据对比

此外,据首开所钤其他印章可知,拓本后归彭紫符收藏。彭紫符(1894~1960),又名彭志信,河北安平人,年轻时是军阀刘珍年的医生,解放后在烟台第一联合医院行医,任烟台市政协委员。他喜好收藏,曾向烟台市博物馆捐赠大量书画、古籍等文物,此《杨大眼造像记》拓本便是其中之一。

二、汉美阳高泉宫鼎全形拓本

拓本卷轴装,画心纵65厘米、横35.5厘米。画心中部是鼎全形拓本,下为器身,上方器盖悬起(图四)。足至耳的高度为19厘米,口宽19厘米。素面,扁圆形体,敛口,两长方形附耳稍外撇;鼓腹,腹中间一周凸弦纹;短蹄足,两足在前,一足在后。盖高7厘米、宽19厘米,盖面隆起,上有三环钮,盖上铭文6行21字:“美阳高泉宫共厨铜一斗三升鼎盖,重二斤五两。名吉”。鼎盖铭文的左下有“廉生得来”白文小印,鼎身左侧钤 “信卿手拓”朱文印章(图五)。

图四 汉美阳高泉宫鼎全形拓本

1.廉生得来 2.信卿手拓

该鼎铭文最早见于清人吴大澂编纂的《愙斋集古录》(6)(清)吴大澂:《愙斋集古录》第二十六册,涵芬楼影印本,1921年,第10页。,标注为“美阳鼎盖”,容庚《秦汉金文录》亦收此铭(7)容庚:《秦汉金文录》,中华书局,2012年,第177页。,然两书均未著录器形。吴大澂嗜古文字,不遗余力地搜集各类古物及拓本,并得到陈介祺、潘祖荫和王懿荣等好友的大力支持。《愙斋集古录》中的美阳高泉宫鼎铭文拓本同样钤有“廉生得来”印章,应为王懿荣赠送。

上文已提到,王懿荣胞弟王懿棨(信卿)亦喜好金石。据馆藏品上钤盖的“信卿手拓”印章可知,该全形拓本出自王懿棨之手。全形拓产生于清代嘉道年间,制作流程复杂,只有少数人擅长此技。馆藏拓本器形比例协调,墨色浓淡适宜。王懿棨的全形拓技法师从何人不得而知,但其兄在金石圈有较大影响力,结交同好众多,故应不乏与人交流、切磋传拓的机会。

三、汉文字砖、画像镜拓本合轴

拓本卷轴装,画心纵29.2厘米、横69厘米。画心中部自右向左依次排列汉文字砖与画像镜拓本,右下钤“乙亥”“王黄牝搨”两方白文印章,左下钤“廉生得来”白文小印及“齐吉金室”朱文印(图六)。整体布局巧妙,墨色匀净。

图六 汉文字砖、画像镜拓本合轴

文字砖铭文共两幅,分别是“建安十年作”和“大富”。二者宽度相同且书法风格统一,应为同一砖的两个侧面。画像镜中部是圆形镜钮,四周有神人、神兽图案。镜钮正上方铸阳文“君宜官”三字,镜钮正下方文字模糊不清,靠近镜缘处有一圈阳铸铭文,内容:“□□□□,幽湅宫商,周缘容象,五帝天皇,白牙弹琴,黄帝除凶,朱鸟玄武,白虎青龙,君宜高官,位至三公,子孙番昌。建安十年朱氏造,大吉羊”(图七)。此铜镜著录于罗振玉《古镜图录》,罗氏称原器为王懿荣旧藏,后归日本高冈氏(8)罗振玉:《古镜图录》卷上,上虞罗氏影印本,1916年;目1、第4页。。参考该书中的其他相同形制铜镜及上海博物馆藏品(9)陈佩芬:《上海博物馆藏青铜镜》,上海书画出版社,1987年,第34页。,拓本镜钮正下方和镜缘两处缺失的文字分别是“君宜官”和“吾乍(作)明竟(镜)”。

此拓本所钤印章中,“乙亥”即光绪元年(1875),“齐吉金室”“廉生得来”分别是王懿荣的斋号和收藏印,而“王黄牝搨”实属少见。王、黄均为姓氏,“牝”是雌性之意,“搨”即传拓。王懿荣原配夫人黄兰,其生平在《诰封宜人元配蓬莱黄宜人行状》中有详细记述(10)吕伟达:《王懿荣集》,齐鲁书社,1999年,第90-96页。下文简称《行状》。。黄兰(1841~1877),山东蓬莱人,直隶卢龙县知县黄宗敬次女。王懿荣与黄氏在同治元年(1862)成婚,当时王家家道中落,生活清苦,然黄夫人贤良持家,安之若素,“举家怡怡,不知有穷官之感”。黄夫人对王懿荣收藏古物全力支持。有时王懿荣寻得佳物,然家中无钱,黄夫人便将自己衣饰拿去典当。盛夏时黄夫人亲自将家中所藏书画、碑帖等物抖晒,以防虫蛀。更为难得的是黄夫人擅长制作拓本,这在《行状》中有明确记载:“又善毡蜡法,凡懿荣所购彝器、泉印、镜剑、砖瓦等物,每得一种,必手自椎拓,务使纸白如玉,墨光如漆,无丝毫墨瀋沁入字口中乃已。押小印一,志其物名,文字灿然”。结合钤盖印章及相关文献,笔者判定馆藏品为王懿荣夫人黄兰手拓,原器物均属王懿荣收藏。将两件汉代建安十年的古物传拓于同一纸上,想必是王懿荣夫妇精心设计而成。

四、商周青铜器拓本四条屏

图八 商周青铜器拓本四条屏

图九 王懿荣题跋

图一〇 卣全形拓本

父戊簋,商代晚期器。侈口,束颈,腹微鼓,圈足稍高。腹两侧有一对兽首耳,下有钩状垂珥。口下和圈足饰兽面纹,腹部为斜方格乳钉纹,上下各有一周连珠纹。内底铸铭文“父戊”二字。馆藏拓本取正面稍俯视的角度,立体感强(图一一)。器底至口沿约14厘米,口部直径17厘米。原器由青岛市文物管理委员会于1960年在当地购得,现藏青岛市博物馆(18)刘元鸣:《青岛市博物馆馆藏(工艺品)》,文化艺术出版社,2010年,第1页。。相关报告仅称原属山东黄县丁氏旧藏(19)孙善德:《青岛市文物管理委员会收集的几件青铜器》,《文物》1964年第4期。,《集成》则认为是丁树桢之物。丁树桢(1861~1915),字干圃,丁氏家族第十四世孙,酷爱金石(20)蒋惠民:《黄城丁氏家族》,山东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48-49页。。黄县丁氏家族庞大,除了读书入仕、致富经商外,还出现了一些收藏家,其中以丁树桢、丁佛言最为著名。父戊簋有可能经丁宪曾、丁树桢两家递藏,亦有可能仅藏于丁宪曾一处,《集成》误将“丁氏”认定为同族丁树桢。

图一一 父戊簋全形拓本

图一二 尊全形拓本

鱼父癸鼎,西周早期器。器呈长方体,口沿有一对立耳,平底,四条柱足瘦长。器身四角及腹中线有扉棱。口沿下饰夔龙纹,腹部饰兽面纹,均以云雷纹填地。足部饰蕉叶纹,耳部亦有纹饰。器内有铭文“鱼父癸”三字。该器最初为清代金石家刘喜海收藏,著录于《长安获古编》(21)(清)刘喜海:《长安获古编》,《金文文献集成》第七册,线装书局,2005年,第476页。。书中图版均为线图,细节不够精准。馆藏拓本取侧面稍俯视角度,正面纹饰清晰完整,然一侧纹饰不符合透视,略有变形(图一三)。器物通高约26厘米,鼎口宽18厘米。王国维、罗福颐《三代秦汉金文著录表》载器物经刘喜海、许阁递藏(22)王国维、罗福颐:《三代秦汉金文著录表(附〈补遗〉)》,《金文文献集成》第四十一册,线装书局,2005年,第463页。。许阁即王绪祖(1853~1919),字兰溪,号鄦(许)阁,山东诸城人, 王戟门之子,金石收藏家。该鼎后经丁宪曾收藏,现藏地不详。

图一三 鱼父癸鼎全形拓本

五、结语

本文列举的四种王懿荣鉴藏、题跋金石拓本虽不及其所藏的汉《曹全碑》明拓未断本(23)北京中国书法研究社:《明拓曹全碑》,人民美术出版社,1962年。、北魏《大代华岳庙碑》旧拓孤本(24)《大代华岳庙碑》,有正书局,1925年。等珍贵,但同样具有较高的学术研究意义。可以看出,凡具有书法、文献等价值的古物、碑帖均在王懿荣收藏范围之内,正如《王懿荣年谱》所载“凡书籍、字画,三代以来之铜器、印章、泉货、残石、片瓦,无不珍藏而秘玩之”(25)吕伟达:《王懿荣集》,齐鲁书社,1999年,第486页。,这主要受到传统金石学“证经补史”学术理念的影响,更是清代乾嘉以来收藏兴盛的集中体现。除了王懿荣本人,其父王祖源、其弟王懿棨、其妻黄兰,均与这股金石之风有着紧密的联系。或赏玩古物,或制作拓本,或考证收藏,是王懿荣与其家人、好友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馆藏拓本涵盖青铜器、石刻、古砖等品类,涉及传拓、收藏、题跋等活动,反映了王懿荣的金石意趣,增补了王氏家史,印证了旧有史料中关于王懿棨、黄兰喜好并传拓金石的记载。此外,本文公开的几种青铜器拓本补充了相关器物的形制、纹饰及递藏等方面的信息,并为研究黄县丁氏家族的古物收藏提供了新的资料。

猜你喜欢

拓本金石印章
我终于有了自己的印章
马衡《凡将斋甲骨刻辞拓本》选
金石包装有限公司
我们有印章咯
新增编委介绍
金石包装有限公司
《合集》27459拓本、照片对读的新发现
明刻《绿筠窝帖》及传世拓本考
冷热
《贾养材墓志》拓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