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拉氏仔稚鱼发育、饥饿不可逆点及适时下塘研究

2023-07-22任星月骆小年邓舒萍段友健姜玉声

水产科学 2023年4期
关键词:拉氏仔鱼摄食

任星月,骆小年,邓舒萍,段友健,姜玉声,李 姣

( 大连海洋大学 水产与生命学院,农业农村部北方海水增养殖重点实验室,辽宁 大连 116023 )

1 材料与方法

1.1 拉氏仔鱼

1.2 胚后仔稚鱼发育观察

1.3 拉氏饥饿不可逆点试验

取6日龄的仔鱼(鳔形成,鳔一室开始充气,仔鱼部分可以短暂平游)2000尾,置于4个培养箱中(500尾/箱,规格0.45 m×0.25 m×0.20 m),分为对照组、饥饿组1及饥饿组2。对照组正常投喂,饥饿组1、饥饿组2试验期间不投喂;对照组用于后续胚胎观察,饥饿组1用于测定仔鱼开口率,饥饿组2试验期间用于计算仔鱼死亡率。3组水温保持16~17 ℃,pH 7.6±0.2,采用连续微量充气,保持溶解氧水平不低于5.0 mg/L。仔鱼开口后,每日16:00自对照组、饥饿组1中取出20尾仔鱼,放入规格相同的培养箱中适应,适应后投喂人工饲料,2.5 h后取出仔鱼,麻醉后在解剖镜下逐尾检查摄食情况,并计算饥饿组1开口仔鱼初次摄食率、最高摄食率,记录每天摄食率;试验期间每日8:00检查饥饿组2个体死亡状况。控制水深0.15 m,每日8:00、16:00清理死鱼,每隔1 d换水1/3(11:00),养殖用水使用300目浮游生物网过滤后的养殖用水。

1.4 拉氏仔鱼最适下塘试验

1.4.1 网笼制作

上部开口的圆柱体网笼的制作为:将60目筛绢网(轮虫及部分较小的枝角类、桡足类可以通过)分别裁剪为1.5 m×1.0 m的长方形网布和面积为0.17 m2的圆形网布(直径0.46 m),共计39套,缝合好后,将筛绢网套在铁丝框架外,缝合固定,对网笼按1~13进行编组。

1.4.2 放苗池塘准备及下塘试验

1.4.3 池塘水化学指标的测定

试验期间水温每日6:00、15:00使用温度计现场测定。

试验期间每日8:00采样测定溶解氧、氨氮、pH水化学指标。溶解氧参照GB 7489—1987采用水质溶解氧碘量法进行测定[14],氨氮采用奈氏试剂法测定,pH使用上海雷磁精密台式酸度计测定。

1.4.4 轮虫生物量的指标测定

轮虫生物量定量采集和测定,计数及质量计算方法参考文献[15],每2 d测量1次。

1.5 相关摄食和生长指标的计算

摄食发生率为消化道内含有食物的仔鱼数量占总检查仔鱼数量的百分比;初次摄食率为消化道中含有食物的仔鱼数量占样本总数量的百分数;饥饿不可逆点时间为所测定的仔鱼摄食发生率为最高初次摄食发生率的50%时的时间,以孵化后时间来表示;变异系数为样本标准差占样本平均值的百分比。

卵黄囊体积(V,mm3)计算公式为:

V球=4/3πr3或V椭圆=πRr2/6

(1)

式中,R为卵黄囊长径,r为卵黄囊短径。

体长/体质量相对生长率(R,%)计算公式为:

R=(A-A0)/A0×100%

(2)

式中,A为当日仔鱼体长/体质量,A0为初始仔鱼体长/体质量。

1.6 数据处理与统计

饥饿初次摄食率试验数据采用 Excel 2016计算、Origin 2019b绘图;全长生长及卵黄囊体积长径采用R与Origin 2019b处理拟合曲线;仔鱼成活率数据采用SPSS 23.0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及Bonferroni检验,仔鱼出塘体长、体质量采用非参数检验方法校验后,使用邓肯多重比较检测各测量指标的差异,以P<0.05为差异显著;数据结果用平均值±标准差表示;其他图像采用Photoshop CS 6.0绘制。

2 结 果

2.1 拉氏仔稚鱼形态发育

图2 拉氏仔稚鱼局部特征Fig.2 Characters on partial regions of P. lagowskii larvae a.孵化12 h仔鱼; b.1日龄仔鱼的围心腔,箭头表示围心腔膜; c.1日龄仔鱼的臀鳍基部;d.2日龄仔鱼眼球色素出现期,黑色耳石; e.3日龄仔鱼体色素出现期,箭头表示色素细胞;f.4日龄仔鱼肛门; g.5日龄仔鱼口裂;h.5日龄仔鱼尾柄基部鳍膜凹陷; i.6日龄鳔室充气期,箭头分别表示胸鳍和鳔;j.箭头表示7日龄仔鱼鳔一室、口;k.箭头表示7日龄仔鱼脊索.a.larvae hatched for 12h;b.the pericardial cavity of 1 dph larvae, the arrow represents the pericardial membrane; c.anal fin base at 1 dph larvae; d.appearance of fish eyeball pigment at 2 dph larvae ,black otolith; e. appearance of body pigment at 3 dph larvae, the arrow shows the pigment cell; f. the anus of 4 dph larvae; g. 5 dph larvae crack mouth; h. caudal peduncle base fin membrane depression at 5 dph larvae; i. bladder chamber aeration period at 6 dph larvae, arrows indicate pectoral fins and swim bladders; j. arrow indicates a chamber and mouth of 7 dph larvae ; k.arrow indicates notochord of 7 dph larvae.

2.1.1 卵黄囊期(0~7 d)

卵黄囊期即从仔鱼破膜至卵黄全部吸收的时期,卵黄囊期仔鱼又分为眼球色素出现期、体色素出现期、鳔室充气期。

刚破膜仔鱼全长(4.69±0.37) mm,卵黄囊全长(3.12±0.10) mm,卵黄前端呈椭圆球状,后端如柱状(图1a);心脏轮廓清晰呈管状,有明显搏动,眼囊轮廓明显,耳囊内透明可见耳石,血液透明无色素。孵化12 h后测得全长(4.99±0.06) mm,心率146~169次/min(图2a)。

1日龄:仔鱼全长(5.56±0.35) mm,心率130~182次/min,卵黄囊全长(3.00±0.07) mm,前后端凹陷明显,心脏呈红色(图1b),围心腔形成,腔膜清晰可见(图2b),臀鳍基部褶皱凹陷(图2c),全身血液逐渐变红。

2日龄:眼球色素出现期(图1c),仔鱼全长(6.12±0.10) mm,卵黄囊全长(2.90±0.24) mm,呈线形,部分卵黄囊有空缺,心率160~199次/min,耳石呈黑色(图2d),头部与尾柄腹侧血流明显,血液呈橙红色。

3日龄:体色素出现期(图1d),仔鱼全长(6.90±0.26) mm,心率192~221次/min,卵黄囊全长(2.91±0.31) mm,卵黄囊颜色变浅,仔鱼背脊出现十字花纹,形成两列点状黑色素(图2e),鳃盖、口裂开始形成,胸鳍可以张开,仔鱼感光后窜游。

4日龄:仔鱼全长(6.85±0.25) mm,卵黄囊全长(2.99±0.10) mm(图1e),鳔开始形成,肛门形成(图2f),消化道表面出现褶皱,褶皱前端增大,脊柱下方随卵黄囊分布黑色色素,背鳍基部凹陷,尾鳍血管曲折。

5日龄:仔鱼全长(6.95±0.32) mm,卵黄囊全长(2.78±0.23) mm,头部花纹聚集呈放射状,眼睛呈青灰色,口裂清晰可见(图2g),消化道贯通,消化道上方及全身黑色素增多(图1f),尾柄基部鳍膜开始凹陷(图2h),少部分可以平游。

6日龄:鳔室充气期(图1g),仔鱼全长(7.64±0.31) mm,卵黄囊呈线形,鳔一室开始充气,鳔室呈椭圆状,腹部黑色素覆盖,胸鳍张开(图2i),尾鳍开始扩大,仔鱼鳃盖打开开始呼吸,基本可以平游。

7日龄:仔鱼全长(8.00±0.28) mm,鳔一室充气明显(图2j),仔鱼开口摄食(图1h),头部背部黑色斑点变大,脊索末端开始向上弯曲(图2k),背鳍、尾鳍鳍膜明显收缩。

2.1.2 晚期仔鱼(8~30 d)

晚期仔鱼即卵黄囊全消失至各部鳍发育完善时期。

9日龄:仔鱼全长(8.25±0.23) mm,仔鱼卵黄囊消失,仔鱼脊索末端上弯曲明显(图1i),尾鳍鳍条出现,胸鳍至肛门前鳍膜宽大,长度未至鳔前端,尾柄基部鳍膜凹陷明显。

10日龄:仔鱼全长(8.28±0.11) mm,仔鱼自头背至尾、腹部呈明显淡黄色(图1j),尾鳍鳍条开始出现,可集群趋光游动。

12日龄:仔鱼全长(8.51±0.22) mm,仔鱼脊椎骨形成,肌节由“V”型变为“W”型(图1k),鳔二室开始形成,背鳍鳍膜收缩,开始分化,仔鱼鳔下方局部出现虹彩细胞,呈银色反光,臀鳍开始形成,尾鳍鳍条明显。

21日龄:仔鱼全长(10±0.18) mm,鳔二室充气(图1l),背鳍后方褶皱缩小至不明显、腹鳍褶皱宽大,尾柄褶皱缩小。

23日龄:仔鱼全长(13±0.26) mm,鳃盖后缘出现银光色物质,仔鱼腹部银光色物质逐渐延伸至肛门处(图1m)、背鳍、臀鳍形成,腹褶缩小,尾叉开始形成。

25日龄:仔鱼全长(14±0.21) mm,仔鱼腹鳍轮廓明显,周围褶皱缩小,腹部银光色物质向上延伸至鳔上方,向下覆盖大半个腹部(图1n),鳃盖部分银光色物质增多。

27日龄:仔鱼全长(16.5±0.13) mm,仔鱼鳃盖骨、腹鳍开始形成(图1o),尾叉加深,鳃丝和鳔上方血流呈红色。

30日龄:仔鱼全长(18.5±0.27) mm,腹鳍褶皱不明显,银光色物质覆盖整个腹部(图1p)。

35日龄(进入稚鱼期):仔鱼全长(21±0.31) mm,各鳍发育完善(图1q),银光色物质由鳃盖向眼眶下缘,腹部向背部延伸。

2.2 拉氏初次摄食发生率与饥饿不可逆点

图3 拉氏饥饿仔鱼初次摄食率Fig.3 Initial feeding rate of P. lagowskii larvae starvation

2.3 拉氏仔鱼卵黄囊卵黄的吸收

图4 拉氏卵黄囊全长与日龄的关系Fig.4 Relationship between total length of yolk sac and age in P. lagowski

2.4 拉氏仔鱼生长

图5 拉氏仔鱼开口前全长与日龄变化Fig.5 Changes of total length and age before P. lagowski larvae mouth-open

2.5 拉氏仔鱼适时下塘

2.5.1 试验池塘主要生态因子的变化

试验期间池塘轮虫生物量为8.3~18.58 mg/L,4日龄轮虫生物量与其他各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轮虫数量总体变化趋势为先升后降(表1)。池塘主要生态因子监测表明:水温最低为14.5 ℃,最高为20.1 ℃,平均水温不超过19 ℃,日变化2~6 ℃,5日龄(2021-05-01)、6日龄(2021-05-02)下午下塘水温与其他日水温差异显著(P<0.05),且二者之间上午水温有显著差异(P<0.05);上午池塘水温为14.5~17.0 ℃,下午池塘水温为16.5~20.1 ℃;溶解氧8.0~9.0 mg/L,pH 8.0±0.4,氨氮0.20~0.35 mg/L(表2)。

表1 试验期间试验池塘轮虫数量变化情况(平均值±标准差)Tab.1 Changes of rotifer number in ponds during the experiment(mean±SD)

表2 试验期间池塘主要生态因子指标测定变化情况(平均值±标准差)Tab.2 Changes of several ecological factor indexes in the pond during the experiment(mean±SD)

2.5.2 鱼苗下塘时间与成活率关系

不同日龄下塘的仔鱼均有成活(表3),其中:9日龄下塘的仔鱼成活率最小,为(40.0±2.0)%;6日龄下塘仔鱼成活率最大,为(75.0±2.2)%;1~3日龄仔鱼下塘成活率为58.0%~67.0%;4日龄、5日龄仔鱼下塘成活率分别为(50.0±2.0)%、(42.0±2.0)%;6~8.5日龄仔鱼下塘成活率为50.0%~75.0%,上午下塘比下午下塘成活率高;9~10日龄仔鱼下塘成活率分别为(40.0±2.0)%、(48.0±2.7)%。

2.5.3 鱼苗下塘时间与生长关系

不同日龄仔鱼下塘至试验末期全长均增加(表4):2日龄仔鱼下塘相对体长增长率最高(82.2±0.4)%,全长达(10.88±0.73) mm;7.5日龄下塘的仔鱼出塘时全长变异系数最小,为5.09%,仔鱼下塘全长生长最快,10日龄仔鱼出塘时全长变异系数最大,为12.54%。显著性差异比较分析表明,6日龄仔鱼出塘(终末)全长与7、7.5、8、8.5日龄差异不显著(P>0.05),1日龄仔鱼出塘(终末)全长与6、7、7.5、8、8.5、10日龄差异显著(P<0.05)。

表4 同一批拉氏鱼苗不同日龄仔鱼下塘至试验末期的生长情况Tab.4 Growth of the same batch of P. lagowski at different age from the pond to the end of the experiment

6日龄仔鱼下塘至试验末期出池体质量最大,为(9.0±2.0) mg。1日龄下塘的仔鱼出塘时体质量变异系数最大,为41.50%;8.5日龄下塘的仔鱼出塘体质量变异系数最小,为14.24%。2日龄仔鱼下塘相对体质量增长率最高(515.4±1.0)%。显著性差异分析表明,6日龄仔鱼出塘(终末)体质量与1、5、7、9、10日龄差异显著(P<0.05),与6.5、7.5、8.0、8.5日龄出塘(终末)体质量差异不显著(P>0.05)。

3 讨 论

3.1 拉氏仔稚鱼期生长特性

3.1.1 仔鱼黑色眼点出现

3.1.2 仔鱼平游、消化道贯通与鳔形成先后关系

3.2 拉氏初次摄食率和不可逆点

1963年,Blaxter等[27]首次提出初次摄食饥饿不可逆点的概念,饥饿不可逆点是仔鱼耐受饥饿的临界点,当仔鱼饥饿至该时间点时,仔鱼个体即使仍能存活一段时间,但已经不能恢复摄食能力,由此可见,饥饿是仔鱼初期死亡的重要因素之一。有研究表明,饥饿状态下的仔鱼缺乏能量来源,体内组织、器官都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如消化器官的组织结构、血液成分、酶的活性(尤其是消化酶)发生变化[28-29]。本试验中,饥饿组仔鱼与正常投饵仔鱼相比,肠道更窄,饥饿至死的仔鱼具有头颈弯曲、头大、身体小且呈佝偻状等现象,这与花鲈(Lateolabraxmaculatus)仔鱼饥饿现象一致[30]。

3.3 拉氏仔鱼适时下塘

仔鱼下塘的时机选择对提高仔鱼的成活率和质量尤为关键,仔鱼适时下塘分为生态适时下塘和生理适时下塘[13]。生态适时下塘是指提供最佳仔鱼适时下塘的生态条件,如适口饵料繁殖的数量和达到高峰期的时间[35];生理适时下塘是指仔鱼下塘生理发育正适时,分为仔鱼生长适时下塘和成活适时下塘。目前,生产普遍做法是以“腰点”(鳔充气)出现确定下塘时间。

3.4 鱼苗最适下塘和初次摄食率关系

4 结 论

猜你喜欢

拉氏仔鱼摄食
饥饿对似鱼句早期仔鱼发育、摄食及生长的影响
基于拉氏变换的常系数线性微分方程的初值问题
不同离子浓度、温度、pH对拉氏精子活力的影响
两种不同投喂策略对加州鲈摄食量和生长的影响
轻则摄食减慢,重则大量死鱼!加州鲈养殖亚硝酸盐超标,预防处理如何做好?
笼养灰胸竹鸡入冬前日摄食量规律的研究
斑鳜仔鱼饥饿试验及不可逆点的确定
饥饿对半刺厚唇鱼(Acrossocheilius hemispinus)仔鱼早期发育的主要影响
摄食紫菜粉等4种单一饵料的蚤状溞脂肪酸组成的比较
Alice台风对东海鲐鱼鱼卵仔鱼的输运和存活率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