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风景定格在你的文字里
2023-07-22谢涛
谢涛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自然景物描写,就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景物的状态具体地描绘出来。其作用是再现自然景色,以此对人物内心世界的刻画、人物形象的塑造、人物活动的环境进行多方面的表达,使文章更加具有感染力。那么在写作中如何生动形象地描摹这些景物呢?
一、细致观察,抓住特点
世间万物皆有个性,自然风景各具神韵。每个地方的景物不同,因此我们要抓住景物的特征。特征是一个事物区别于另一个事物的标志。抓景物的特点需要我们平时善于细致观察、仔细分析,并将观察、分析所得铭记于心,抓住景物特征加以描绘,写出该景物与其他景物的不同之处,写出其个性,写出其神韵,这样才能纵览整体,把握局部,捕捉特征,洞察变化,获得真实的感受和深刻的体验。据说福楼拜要求他的学生观察众多的白马,而后描绘出别具特色的白马,一定要让老师一眼就看出是此白马而非彼白马。抓住景物的特征描写,树自生姿,花自生态,水自成波,波自成澜。
如:老舍在描写济南的冬天时,通过自身的观察、体验,以北京冬天朔风怒号、天寒地冻的肃杀衬托济南冬天的“暖”色,以伦敦灰雾惨淡的阴郁衬托济南冬天的“明”色,以热带地区烈日高照的可怕衬托济南冬天的“温”色。通过细致地描写,烘托济南冬天阳光和煦、天朗地秀的总体形象,突出济南独有的“温情”美景,赞赏它是个“宝地”。
二、注意顺序,主次分明
天下之大,无奇不有,我们可以包罗万象,尽收眼底,但落于笔端的智慧,却需要细心梳理,精心甄别,使笔下的景色舒朗有致而不是杂乱无章。这就需要梳理出层次,比如由远及近、由上到下、由大到小、由艳到浅等。
写景顺序主要有四种,即方位顺序、时间顺序、整体到局部、镜头转换。有些景物,它们随着时间的推移会发生明显的变化。比如日出日落、风雨雷电都处于动态变化之中。你应该按照时间顺序,观察它们的变化过程。假如你观察日出,就要留心日出前天空的景象,太阳喷薄欲出的情景,以及旭日东升、红光普照大地的画面。假如你观察雷雨,可以分雷雨前、雷雨时、雷雨后三个时间段来逐步观察。按照事物发展变化的时间顺序观察,能把事物的变化过程写得细腻、逼真,摇曳生姿。
另外还要注意详略。写多种景物时,主要景物要详写,次要景物要略写;写一种景物时,景物的主要特征要详写,其他特征可略写,这样才能主次分明,重点突出。如《济南的冬天》中老舍先生选取了济南的山和水表现济南的“温情”。在描写济南的山时,老舍先生按照时间顺序,写出了两种不同时间的美景—薄雪覆盖下的山和阳光朗照下的山。这样不仅从时间上拓宽了思路,丰富了文章的内容,而且把不同时间景物的不同特点表现了出来,给人一个完整的印象。在描写薄雪覆盖下的山时,老舍按照空间顺序,从山上、山尖至山坡、山腰,有层次地写出秀美的山景。老舍不但写了城内的山,接着还写了城外的远山,从城内写到城外,这样写出来的景物就能够条理清晰。
三、情景交融,寓情于景
王国维老先生在他的《人间词话》中说:“昔人论诗词,有景语、情语之别,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这里的“景语”是指对景物的描摹,“情语”是指对情感的抒发和表达。我们在对景物进行描写的同时,将感情融入特定的自我生活场景中,借对这些自然景物或场景的描摹抒发感情,表面上句句都在写景,实际上句句都在抒情,此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这种方式历来受人推崇,因为它在风格上極为含蓄,达到了“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境界,令读者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景物本无灵性,只是一种客观的存在,可一旦作者对其倾注了真切的情感时,景物就有了生气。怎样才能做到“景生于情动人心”?其实,马致远的小令《天净沙·秋思》为我们做了最好的诠释。为了表达自己漂泊在外的思乡之情,作者用“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等意象堆叠出悲凉的意境,立即触动了许多如他一样的人的思乡情怀,结尾一句“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更引起无数异乡游子的共鸣。
如曹文轩的《孤独之旅》一文中,作者适时穿插对鸭群、芦苇荡、暴风雨、夜空的描写,真切而细腻地再现了主人公杜小康远离亲人、朋友及熟悉的环境,来到陌生的水域放鸭时的那种惶恐、孤独的心情。特别是下边的一段描写,寓情于景,情与景浑然一体,情景结合得尤为精彩:
雨后天晴,天空比任何一个夜晚都要明亮。杜小康长这么大,还从未见过蓝成这样的天空。而月亮又是那么明亮。
杜小康顺手抠了几根白嫩的芦苇根,在嘴里嚼着,望着异乡的天空,心中不免又想起母亲,想起许多油麻地的孩子。但他没有哭。他觉得自己突然长大了,坚强了。
明亮的夜空、白嫩的芦苇根、长大的杜小康、爽朗的心情、坚强的人格,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给人很强的感染力,并且有一种诗的意境和美感。这样,让文章大为增色,充满诗情画意,韵味悠长,读完给人意犹未尽之效。
四、调动感官,通感景物
清代文学家张潮在《幽梦影》中说:“因雪想高士,因花想美人,因酒想侠客,因月想好友,因山水想得意诗文。”一篇写景的美文是由许多意象组合起来的充满诗意、意境优美的画。因此,我们要充分调动触觉、听觉、视觉、嗅觉、味觉等感官去体味景物,去观察景物。这样,在写作的时候,才能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形、色、声、味、态,所写景物才会越发鲜活。譬如我们写一个杏园,我们可以写杏之形状、颜色、大小,调动眼睛;也可以写杏落地的声音,园鸟的鸣唱,调动耳朵;也可写杏园的香气,调动鼻子;也可写杏的酸涩、甜糯,调动舌尖味蕾;也可写用手去触摸杏的质地纹理、软硬度,调动身体感触。我们还可以激发人的想象,让人的意识在想象的空间里变得越发丰满。
朱自清先生在散文《春》中以多种感官感受春风,把春风写得有感有情:“吹面不寒杨柳风”“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即是从触觉的角度写出了春风的温暖和煦,充满爱意,让人依恋;“风里带着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则是从嗅觉的角度去体验由轻风融在一起使人沉醉的味道;“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歌喉,唱出宛转的曲子,跟清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嘹亮地响着”,则是从听觉的角度写春风的悦耳动听,轻风中传来了一曲鸟鸣、流水、短笛相和的和谐美妙的春之圆舞曲,令人入迷。这样便将无形无色的春风写得有声有色、有情有感。
五、用准修辞,鲜活生动
老舍先生曾经说过:“在描写时,不能不设喻。”准确的修辞,不仅能使某一片段变得生动传神,韵味十足,更能使整篇文章变得灵动并充满诗意。在写景过程中,可恰当运用动词、形容词、叠词等呈现景物的特点,凸显语言的动态美、色彩美、韵律美,吸引读者的目光,打动读者的心。
《荷塘月色》一文中: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在这个语段中,我们不难找到我们前面提到的动静结合的手法,调动人感官的影子,更能在贴切的修辞中感受景物的美。“曲曲折折”“田田”“亭亭”“层层”“缕缕”运用了叠词;“像亭亭的舞女的裙”“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运用了比喻手法;“羞涩地打着朵儿的”“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运用了通感手法。此外,在句式选择上长短错落,整散结合,呈现在读者眼前的文字又怎是一个“美”字了得。比喻、拟人等修辞使景色更为生动,短句的使用让节奏更加紧凑。
“春至时和,花尚铺一段好色,鸟且啭几句好音。”我们生活的时代,多么美好。美在青山,美在河流。红艳艳的花,绿茵茵的草,春天播种的歌,秋天收获的画,这些美,愉悦人的眼目,滋润人的心灵。我们要去观察、感受、体味、表达、抒发,去享受佳趣妙境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