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刘维尚:乡村振兴中的设计未来要回归“社会性设计”的道路

2023-07-22

设计 2023年12期
关键词:燕山大学塞罕坝文创

刘维尚,燕山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副院长、教授、硕士生导师。2019 年波兰琴斯托霍瓦师范大学访问学者,2023 年中国艺术研究院高级访问学者。现兼任河北省设计创新及产业发展研究中心(新型智库)执行主任,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广告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河北省美术家协会理事。主要围绕融合思维下设计赋能的策略与方法展开研究,将跨界设计思维和服务设计运用于乡村振兴、长城文创、城市品牌等领域,以此探索新的跨领域设计理论及实践路径。主持团中央青少年“三创”展览展示活动、河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等国家、省部级课题30多项,咨政报告获得省部级肯定性批示21项,出版专著4部,于CSSCI发表教研论文31篇,获河北省社科成果奖三等奖1项,作品获奖50多项,指导学生获奖270多项。获河北省优秀教师、秦皇岛市优秀教师、燕山大学教学名师、河北省李保国志愿服务省级团队等荣誉称号13项。多年来,在河北省乃至全国设计学研究领域和行业内部享有较高声望,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

《设计》:您是从何时开始关注及实践设计助力乡村振兴?

刘维尚:自2019年开始,随着国家精准扶贫到乡村振兴的政策举措,我开始探索将设计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发挥赋能作用的路径。

《设计》:燕山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在助力乡村振兴方面有哪些独特优势?

刘维尚:作为一所坐落在秦皇岛的地方高校,其使命与优势之一就是紧跟国家战略,立足地缘优势,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秦皇岛地处河北省东北部,紧邻辽宁,依山傍海,地理位置优越,以滨海景观为特色,同时兼具山地、平原景观。地理区位及景观的先天优势造就了秦皇岛乡村的多样性,渔村、山村等不同类型的乡村根据生产生活特点,形成了独特的地域文化,如海洋文化、满族文化、长城文化、秧歌文化等。这些宝贵的区位优势与文化资源为燕山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设计灵感与素材,也为设计赋能乡村振兴提供了广阔的实践天地。

《设计》:从自己的设计实践总结,您认为设计助力乡村振兴的关键词是什么?

刘维尚:我的关键词是:设计赋能,服务社会,创新思维。

《设计》:设计助力乡村振兴可以通过哪些路径?

刘维尚:主要有三个路径,一是品牌赋能。品牌是一种无形资产,通过品牌的打造与推广可以实现产业振兴;二是文化赋能。通过设计助力乡村振兴,可以使本地的文化通过设计实现“由虚变实”持续变现,实现乡村振兴中的文化振兴及产业振兴;三是服务赋能,通过设计解决社会性问题,实现组织、人才、生态振兴。

《设计》:在乡村振兴的过程中,设计师应如何与政府和其他利益相关者合作?您如何实现在地化?

刘维尚:国家一直非常重视“政产学研用”协同发展,设计师的身份非常特殊,尤其是高校设计群体,是一个中枢机构,是各方利益的“链接者”,因此,设计师应当统筹各方面的诉求与利益,从而实现共赢共创。燕山大学的“在地化”举措就是主动出击,深入一线,与县域、乡域、村域对接,与行业、产业深入对接,了解需求,将问题转化为课题,引入课堂、引入毕业设计,将智力资源引入田间地头。

《设计》:在您的设计中,如何融合传统与现代、文化与科技、艺术与实用?这些因素如何影响您的设计方法和决策?

刘维尚:乡村振兴的设计需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但是,这个“我”不再单纯是个人的设计主张与设计思想,而是各地方真实存在且亟待通过设计得到改善甚至解决的现实问题。以这个理念来统领我们的设计,就容易找到“传统与现代、文化与科技、艺术与实用”之间的融合点。具体到设计方法上,就是根据地方具体问题,选取最具典型性与代表性的设计符号,奉行“具体问题,具体方案”的总体策略,不搞“一刀切、套模式”的做法,做到“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价值呈现。

《设计》:乡村振兴需要不同设计/艺术专业的协力,如何实现资源有效调动和学科跨界平衡?

刘维尚:乡村振兴涉及的设计、艺术门类比较多,这就需要设计者具备大学术视野、跨学科意识与协同思维。首先,从思想意识上要明确,任何问题都不是单一因素作用的结果,其产生往往与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千丝万缕的联系,那么,解决问题自然需要多方协同、多点发力。燕山大学立足科研优势,成立了乡村振兴研究院,力求调动整合社会各界的先进做法和有益经验。同时,乡村振兴也从实践的角度反向促进了多学科间的协同发展。

《设计》:在乡村振兴的实践中,设计师可能需要应对各种变化,例如市场需求、政策变化、技术进步,您如何看待及应对?

刘维尚:乡村振兴实践可以说是目前中国设计领域面临的最大课题之一。一方面,缺乏相应的理论指导,另一方面,实践上又不能生搬硬套、千人一面。这就要求设计师从系统思维和服务设计的维度来“定制设计”。在这种情况下,市场需求、政策变化以及技术进步不仅是挑战,更是机遇,意味着设计的无限可能。只要我們能够在挖掘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以系统思维和服务设计为指导,做好前期市场调研,协调多方资金与渠道,大胆利用各种技术手段,就能在设计赋能乡村振兴的实践道路上不断向前。

《设计》:在您看来,怎样才能使乡村振兴可持续发展?在您的设计中是否会考虑设计师的退出机制?

刘维尚:可持续甚至是再生发展是乡村振兴的核心问题,设计师的退出也是一个关键问题,未来设计师以一种什么样的身份存在,值得每一个设计师思考。燕山大学设计团队深入贯彻产学研协同发展,创造性地开发了“资本+设计+乡村”(Private- Design- Village,PDV)模式。即企业投入资本,负责项目整体运营,获得四成左右收益;乡村主体通过品牌加盟、提供产品及服务,获得四成左右收益;设计师介入品牌命名、包装设计、传播营销、品牌托管等环节,获取二成左右收益。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品牌的价值渐趋稳定后,设计师可以阶段性退出。但是,三者间的这种关系是伴生关系,需要阶段性地予以维持,因为对于乡村振兴来讲,设计美学非常重要。

《设计》:请介绍一下燕山大学入选《设计的力量——全国高校设计赋能乡村振兴创新案例》的实践案例。

刘维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关照环境保护的同时,也提出了什么是绿色开发以及如何进行生态开发的问题。塞罕坝一棵松是我国在高寒沙地地区生态建设上一个十分典型的案例,更是中国持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鲜活参照。在开展设计工作之前,我们首先通过查阅相关资料以及实地调研,勾勒塞罕坝精神风貌,并以故事线为背景,用插画的方式呈现出塞罕坝精神核心。创新具有围场县美学意义与文化内涵的塞罕坝文创产品的设计,为绿色生态发展和乡村振兴提供了很大的发展空间。

1. 挖掘塞罕坝故事线,驱动文创设计策略。三代塞罕坝人艰苦创业,形成了塞罕坝如今的面貌,当初那个光秃秃的沙漠已经不复存在,塞罕坝的林海也走上绿色发展的道路。采用故事线的形式,画出一幅长卷,用视觉叙事展现塞罕坝由“一棵树到一方林再到一片海”的过程,使其在呈现上具有“点线面”的艺术美感。如此一来,既能通过叙事的手段将塞罕坝的变化娓娓道来,又能通过艺术的方式彰显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核。

2. 提取围场镇塞罕坝本土文创产品的创意元素,提升文创产品内容品质。在深入了解当地风土人情后,我们发现本土物产优势尚未得到充分开放与利用,我们完全可以利用本土特色文化产业进行多元发展和创新。例如故事线是从一棵松树开始的,那完全可以将这颗松树打造成一个视觉符号,做成金属胸针或者生长树,也可以将松树的叶子设计成书签。

3. 增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意识,努力实现企业文创设计与经营良性循环。根据文创设计的市场需求,不断提高围场县塞罕坝路沿线农户和营销人员的经营管理水平,进一步丰富乡村生活内容,促进故宫文创生产和经营的良性循环,促进景区景点二次消费。

《设计》:在您的实践中发现设计师在参与乡村振兴的过程中暴露出哪些短板?请您给参与乡村振兴的设计师一些建议。

刘维尚:设计师在乡村振兴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助力作用,取得了很多的成就与成绩,但是纵观现在的乡村振兴案例也还存在一些可以提升的地方。一是,设计师参与的过程中还夹杂着大量的个人意愿。设计是一项解决问题的学问,需要有利他思维,我们不是在呈现一个艺术作品,而是去解决一个实际问题,需要多思考“这里需要什么?他们需要什么?”二是,因为国家政策鼓励,各个地方的设计师蜂拥而上,导致设计作品存在“照搬”“抄袭”的影子。乡村振兴需要的是“设计定制”,避免千篇一律、千人一面。三是,文化挖掘是乡村振兴的核心,设计师不应该只注重设计本身,还需要尽量挖掘历史、梳理文脉,进而形成设计。这样,我们在为美丽乡村留下设计的同时,也能助力当地文化保護与传承,一举多得,造福后人。

《设计》:根据多年的乡村振兴实践经验,在您看来,设计未来还能为乡村振兴做哪些工作?

刘维尚:乡村振兴中的设计未来还是要回归“社会性设计”的道路。乡村振兴的五项振兴中,产业振兴和文化振兴是我们最拿手的,组织振兴、生态振兴、人才振兴看上去离我们相对较远,但是北欧的设计发展向我们证明了设计对组织、生态、人才振兴的重要作用,值得我们借鉴参考,并加以本土化的应用。比如留守儿童、乡村养老、环境保护等问题,就可以通过跨界融合、创新设计的方式给出有别于以往的解决思路。尤其是作为第十四学科门类下的设计学(1403),未来一定会承担更多交叉融合型的社会性设计研究与实践。

猜你喜欢

燕山大学塞罕坝文创
燕山大学
陶溪川文创街区
燕山大学
燕山大学
燕山大学
奋战在塞罕坝的农大人
《岁寒三友文创海报》
“不落灰”的文创
铧芯文创
塞罕坝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