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跨学科主题学习的研学活动设计
2023-07-22张成
张成
摘 要:利用本地資源开展跨学科主题学习更能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地名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以地名为载体开展跨学科主题学习,可丰富学校课程教学的形式,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以“合肥市地名认知”研学活动为例,将跨学科主题学习融入研学课程,从研学方案的设计、研学活动的实施、研学活动评价等方面开展指向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设计和实践探索。
关键词:跨学科主题学习;地名认知;研学课程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207(2023)06-0065-05
地理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明确指出地理学兼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性质。 [1]在“课程内容”中要求“地理课程跨学科主题学习的课时容量不少于本课程总课时的10%。” [1]研学旅行是实现跨学科主题学习的教学方式之一,能够将研与学、学与行、行与思充分结合,拓展学习形式,丰富学习内容,转变学习方法。鉴于地名涉及自然、人文等多学科知识,蕴含丰富的文化内涵,本文以合肥市地名考察为例,设计“合肥市地名认知”跨学科主题学习研学课程。
一、基于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合肥市地名认知”研学方案设计
1.研学对象的选择
在地图上,地名属于图例和注记等地图要素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际生活中,地名既是地理位置的符号,又是一种空间概念的基础地理信息。人们日常必需的户籍、邮政快递、不动产登记、工商注册??????都离不开地名。地名还是一种资源,对提高区域知名度、扩大区域影响有着积极的作用。我国的《商标法》《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规定》中在对 “地理标志”定义时就强调产品来自“某地区”“特定地域”,而“某地区”“特定地域”给消费者的第一印象就与地名相关。按照法律法规,地名更是经济利益与权利的象征。进一步认识地名,还会发现地名承载着诸多地理、历史等信息,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也是一个地区的文化坐标。
地理学科兼具社会学科和自然学科的特点,课程标准中“认识区域”的部分就要求认识不同空间尺度的区域。无论是自然区域、行政区域还是经济区域都离不开对区域地名的认知。地名形成的原因多种多样、各不相同,其背后折射出地理、历史等不同学科的知识。以地名为载体开展跨学科主题学习,既契合地理学科和地名的特点,又能够为相关学科知识创造横向交融和实践应用的机会,从而促进地理学科与其他学科知识间相互沟通、相互融合,达到跨学科主题学习的要求。
以生活中的地名为研学对象,能够拉近学习与生活的距离,创设一个全新的学习情境,更利于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全面提升。笔者所在的合肥市位于江淮之间,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地貌以丘陵岗地为主。区域内街巷、公交地铁站点、住宅小区、古地名、商业网点等地名众多。选择身边的地名作为“合肥市地名认知”研学的对象,将地理学习与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和原理在生活中进行印证,使抽象的知识原理具体化,有利于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家乡的情感,提高地理学习兴趣[2]。
2.研学活动主题的确定
地名名称各异,有因水为名的,有因山为名的,有因事为名的,有取其嘉名的……每个地名背后都蕴藏着丰富的自然、人文等方面的知识内涵。在研学过程中,学生通过品读这些地名能了解一个地区特有的山川风貌,感知其特色的历史文化,从而加强多学科之间的知识融合,达到跨学科主题学习的要求。基于地名的特点与内涵,注重学校课程与生活课程的融合,将本次“地名认知”研学活动的主题确定为“畅游城市话地名,学科融合提素养”。
3.研学活动思路的设计
地名繁多,但研学课程是一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着自身目标。根据跨学科主题学习的要求和地名的内涵与分类,按照研学需要将跨学科性、知识性、技能性与体验性融为一体的要求,确定“合肥市地名认知”研学活动的设计思路如图1所示。
4.研学内容与活动设计
基于合肥市市区地名众多的现状,为体现研学课程的探究性、实践性和体验性,实现本次研学活动的跨学科主题学习和核心素养培养的目标,依据校情、生情,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本次研学活动以数字地名、地形地名、古地名、水文地名、姓氏地名、商业地名与不规范地名为研学对象。在开展研学活动前通过文献查阅等方式,了解与地名有关的背景资料,明确关联学科,准备考察工具,确定研学方式,设计研学任务(表1)。
二、基于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合肥市地名认知”研学活动实施案例
实地研学是研学课程方案落地的关键环节,不仅能改变学生传统的学习方式,还能促进学生乐于行动、独立思考、主动探究的核心素养养成。教师“要尊重学生在地理实践活动中形成的个性化感悟、感知和价值判断,帮助学生在个人体验的基础上逐步提升核心素养。”[1]下面以“商业地名”研学活动为例,探究在学科融合中如何提升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1.研学点和线路选择
合肥市区商业街区众多,根据学校和研学地点的相对位置以及彼此间现有的交通状况,选取农副产品集散地和现代物流中心坝上街,体现宋代建筑风格和民俗市井元素的贡街,得名于古代贮酒器、礼器的罍街和古代祭祀时盛稻粱的器具的簠街,见证从工业区到餐饮娱乐街区蝶变的后街,融合室内步行街、商业综合体和现代时尚元素为一体的金街作为代表性商业街区开展研学。
同时,为了让学生充分践行绿色出行、低碳环保的理念,认识推进绿色发展的重大意义,将此次研学与运动锻炼、强身健体结合起来,本次研学优先选择城市公共交通和步行等绿色出行方式。研学路线和交通方式安排如图2所示。
2.研学任务确定
为达到跨学科主题学习的要求,在充分挖掘商业街区地名自然、人文等方面的知识内涵的基础上,拟定以下研学任务:①商业街区的命名依据是什么?②结合电子地图画出商业街周边的交通示意图。③从哪些方面可以鉴赏建筑之美?④这些商业街区的区位特征是什么?⑤从商业街区到文化街区的发展,你有哪些建议?根据各研学点的特点分别确定以下研学任务:坝上街①②④、贡街①②③④⑤、罍街①②③④⑤、后街①②③④、簠街①②③④、金街①②④。
3.研学活动开展
(1)实践活动
按照研学任务和研学线路组织学生开展研学活动实践。在研学中,学生通过查阅文献资料,了解各商业街区命名的缘由,感受合肥的历史民俗和传统文化;借助信息技术确定研学的位置与路线;结合实地参观考察,绘制出商业街区及其周边的地图;在欣赏美景的同时拍摄传统建筑和现代建筑,提升审美情趣;通过查阅资料和实地考察,认识商业街区的区位特征,理解因地制宜对区域发展的重要意义;在合作探究中多角度分析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途径。研学中充分运用多学科的知识,让学生在具身体验中感受合肥的地理、历史、文化,提升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2)交流研讨
城市中的商业街区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承载着重要的城市职能,是城市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在研学中结合本次研学任务,师生可围绕以下主题展开交流研讨。
命名原则:商业街区名根据老地名和地理位置来命名(如坝上街、后街),贴近生活,容易被人们所关注;根据当地的历史文化传统来命名(如贡街、罍街、簠街),可让商业街区富有文化气息;根据商贸特色命名(如金街),可凸显商业街区的性质,能被大众广泛认同。
区位选择:商业街区与交通、市场等因素关联较大,主要指向便捷的交通和消费人群。商业街区周边交通便利,有路面、地铁、高架等构建的立体交通网络;周边配套设施良好,有众多购物中心、成熟小区和写字楼等,人流量大。
功能集聚:这些商业街区大多集特色餐饮、休闲娱乐、建筑文化等多种元素于一体,满足人们的多种需求。
建筑特色:商业街区中粉墙黛瓦马头墙掩映在现代的高楼大厦之间,可从精美的砖雕、木雕、石雕中体会精益求精的匠心精神,在体现力学原理的卯榫结构中领悟中国古老的文化和智慧,同时,又能在鳞次栉比的现代高楼中感受现代大都市彰显的生机与活力。穿行其间,无论是古色古香的建筑、充满文化韵味的小店,还是“随意”摆放在角落的老物件,都是镜头中的主角。
文化气息:大部分商业街区融特色建筑、民俗体验、场景旅游、美食品鉴于一体,传统文化特色鲜明,适合改造提升为特色文化街区,利于增强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4.研学成果分享
在“合肥市地名认知”研学活动中,各组学生综合利用多种研学方法,按照活动的设计,开展了实践活动,取得了丰硕成果。为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以取得更多成效,需组织学生分享研学成果,开展研学成果的展示活动。研学成果可有多种表现形式,如小论文、调查报告、随笔、摄影摄像作品、特色主题地图、个性化研学手册等。
5.研学活动评价
课程评价是课程开发实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研学课程要“立足整体,以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为落脚点;强调学生的参与,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重视过程评价,坚持过程与结果的平衡;强调质的评价,实现定性与定量评价相结合。”[3]由于研学的参与者主要是学生和教师,本次研学课程评价确定为学生评价和教师评价。
(1)评价标准
研學实践强调学生具身真实情境,开展真实性学习,关注学生观察、发现、质疑、探究等能力,学生的收获和能力的发展是评价研学课程实施效果的一个重要指标。按照“学生参与研学旅行课程的态度;学生在研学旅行课程实施中的过程行为;学生个人能力的获得:知识能力、情感能力;学生的相互协作”[3]等方面,结合思维结构评价和表现性评价的要求,设计“合肥市地名认知”研学活动评价表(表2)。
(2)教师回顾性评价
研学课程具有开放性和综合性,对教师要求较高。教师进行回顾和总结,反思研学课程的设计、实施、成果分享等环节中的成功与不足尤为重要。教师自我评价主要体现在课程设计、组织实施和改进提高等方面(表3),通过评价为进一步完善与延续研学课程提供依据。
三、结语
地名是自然环境、人文历史的符号化石,从地名中可以感知大美山河、悠久历史、乡土情怀和家国大爱。通过开展“地名认知”研学活动能够进一步促进跨学科知识的融合,促进学生以“地理实践力”为代表的地理核心素养的培育。教师应利用身边丰富的地名资源,带领学生走进具体的区域,感受地名,应用地名,依托地名进行跨学科主题学习,这是提升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方式。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 丁丹,王慧敏,姚伟国.基于乡土地理资源的主题研学方案设计[J].地理教育,2021(6):57-62.
[3] 李群,曹玉峰.中小学研学旅行实务手册[M].合肥:黄山书社,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