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融入中学地理教学的思考

2023-07-22吴春燕

地理教育 2023年8期
关键词:共生中学理念

吴春燕

摘 要:新时代中学地理教学担负着培养学生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的重任。以地理学视角厘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内涵,并从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地理学科发展的价值追求、中学地理课程的目标要求三个方面,说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融入地理教学的必然性。并结合中学地理教学案例,从教学内容设计、地理问题辨析、学习活动开展、跨学科主题学习等方面探索中学地理教学融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的实践路径,以期为中学地理教学提供借鉴。

关键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学地理课程;地理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207(2023)08-0008-05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思想,这代表新时代我国将人与自然关系问题提升到了一个新高度。无论是作为合格的公民,还是未来和谐世界的建设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必将深刻地影响学生发展,对学生现在和未来科学地看待世界和处理现实问题具有重要意义。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的科学,兼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性质[1]。因此,新时代中学地理教学自然被赋予培养学生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的历史重任,肩负着立德树人、为国育人的使命。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融入地理教学是时代关切,势在必行,也自然成为每一位中学地理教师的教育实践追求。

一、地理学视角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内涵

人地关系是人类社会及其活动与自然地理环境之间的交互作用,是与人类发展演化相伴而生的一对基本关系[2]。现代人类活动强烈地作用于地球表层系统,形成了人地系统耦合与交互作用的地表圈层——“人地圈”[3](图1)。人类起源于自然环境,是自然环境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人类的生存发展与自然环境息息相关,二者紧密联系、耦合发展构成了“人地圈”。因此,人类对自然要始终保持敬畏之心,这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前提。

从地理学视角认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应从厘清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开始(图2)。人类通过生产活动从自然环境中获得土地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和森林资源等自然资源,并将其加工成各类产品以满足人类的消费需求;同时,人类将在生产过程和消费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废弃物排放到环境中。在一定承载范围内,自然环境对人类适度的资源索取具备供给能力,同时,对于人类合理排放的废弃物具有自我净化能力。因此,要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首要条件是尊重自然,人类活动需遵循自然规律与法则。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必要条件是人类要顺应自然,坚持走绿色发展道路,保护好自然环境。

二、融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是地理教学的应然追求

1.从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看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表明人与自然的一体性,两者为协调互惠的关系。人类自诞生之日起就一直与自然环境休戚相关,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是一个由自发到自觉的过程。从某种意义而言,人类生存与发展实质是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间的互动过程。在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中,经历了采猎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到后工业文明,人地关系思想从萌芽、形成到发展,人地关系理论也从地理环境决定论、人类中心论发展到人地协调演变(图3)。人地和谐共生作为人与自然关系的现实命题,是人类在反省过去的同时,积极建构的一种新型的、符合现代发展需要的理念。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产生的源泉,古人曾提出“仁爱万物”“取之有时”“用之有节”“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等重要思想,认为顺应自然之道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应然逻辑路径。1987年,现代著名学者钱学森倡议发展“地理科学”,他认为地理科学属于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交叉学科,具有研究解决人地系统格局与过程问题的天然使命和独特优势[4]。人地关系及其变化是现代地理学研究的重要主题,也是当今社会发展面临的关键问题[3]。

2.从地理学科发展的价值追求看

《地理教育国际宪章》指出:地理教育可帮助我们理解对环境和他人的责任,学会与其他生物和谐共存[5]。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地理学具备科学价值、社会价值和育人价值。当下地理学更加注重空间视角,强调空间格局、关注时空关联,研究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成为新时代地理学关切的重要领域。

地理教育立足自然环境发展规律探究,并引导学生分析社会生产生活,直面人口、资源、环境问题,关注人类发展过程中各类地理问题的产生原因,寻找解决问题的对策,从而塑造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观[6]。中学地理教育应更加关注地理学的新发展,例如,自然地理领域中的全球气候变化、生态系统服务、格局与地理过程的耦合、资源与环境承载力评估、灾害防治等重大主题,人文地理领域中的人类活动与环境、人类活动与气候变化、城市与乡村可持续发展、经济全球化下的生产与消费,区域地理领域中的区域协调发展、新型城镇化、海洋资源开发与保护、国家安全、美丽中国建设等。学生在学习上述内容时,需要秉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努力做到知行合一。地理学科注重对学生实践力的培养,将鲜活的地理知识融入丰富多彩的地理实践活动中,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贯穿于地理实践过程中,突出中学地理课程基础性与时代性、学科性与生活性的有机结合。

3.从中学地理课程的目标要求看

中学地理课程是基础教育课程,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中学地理新课程强调培育学生的人與自然和谐共生理念,2022版初中课标“前言”部分提到的“生命安全”、2017版高中课标“前言”部分提到的“生态文明”,都说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学地理教学的基本要求。中学地理课程目标围绕地理核心素养培养,“人地协调观”是地理核心素养之一,旨在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与“人地协调观”在本质上具有高度一致性。2022版初中课标和2017版高中课标在其课程总目标中均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的培养,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地理环境与人类的关系,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对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将社会伦理从人与人之间扩大到人与生物之间、人与环境之间,保护环境、尊重生命成为重要的伦理道德规范。保护地球家园成为全世界超越国家、民族以及意识形态阻隔的价值观基础。中学地理课程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渗透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的教育,要将推行绿色发展、解决突出的环境问题、加强生态系统保护、改革生态环境监管机制等内容作为课程的重要内容[7]。因此,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融入地理教学是时代要求,广大教师既要把握地理课程目标,还要深入学习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关于“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相关内容,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培养落实到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中。

三、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融入地理教学的路径思考

1.教学内容设计融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

中学地理新课程强调重视围绕学科的大概念、大观念来选择教学内容和组织地理教学。“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学地理学科上位的、具有统摄作用的大概念、大观念,能够充分体现地理学科的核心价值和育人价值。初中地理课程从空间尺度视角对课程内容进行组织,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是重要线索;高中地理课程涵盖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人地协调是教学内容组织的主要线索。初、高中地理课程内容具有延续性、衔接性,教学内容的组织渗透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

梳理中学地理课程的内容要求,可发现自然地理教学的落脚点看似在自然环境,实质指向人类活动,教学目标是引导学生客观地认识自然环境,科学、辩证、动态和全面地看待自然环境对人类社会的影响;人文地理教学的落脚点看似在人类活动,实质是引导学生探寻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关系,树立因地制宜、人地和谐的发展观;区域地理教学的落脚点看似在区域,实质是引导学生认识区域中的人地关系,引导学生分析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差异性,形成因地制宜的可持续发展观。

以2017版高中课标选择性必修1中的“内容要求1.4”为例,要求运用示意图,分析锋、低压(气旋)、高压(反气旋)等天气系统,并运用简易天气图,解释天气现象的成因[1]。传统的教学设计,教师将教学重点内容落在天气系统本身的原理分析上,就知识讲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常常以讲授的方式一带而过,学生缺乏对天气系统的感性认识。因此,学生虽然学习过天气系统的知识,却不能与现实的天气现象相联系,既看不懂天气预报,不清楚天气变化中的科学原理,更无法与生产和生活相联系。学生对地理原理、规律的掌握只是纸上谈兵,目的只是为了应付考试。自然地理部分的教学设计可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线索,选择现实世界的真实情境,并以此设计探究问题,如选择以下教学内容:在生活中你感受过“清明时节雨纷纷”“赤日炎炎似火烧”“燕山雪花大如席”“东边日出西边雨”等千变万化的天气现象吗?为什么天气现象瞬息万变?有几种常见的天气系统?天气系统对天气的变化起什么作用?这些教学内容和探究问题的设计落点在真实世界、现实生活,落点在学生的感受、在自然环境与人类的关系,这样的教学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以地理视角发现天气的千变万化,用地理方法探寻天气变化的原因,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看待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

2.地理问题辨析关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

学生的思维总是由疑惑、质疑开始,在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中发展,循环往复地探究地理问题,使得地理核心素养得以发展。地理学习即学生充满好奇心、满怀学习热情,用地理眼光对已知世界的发現、对未知世界的探索。中学地理教学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可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关系进行梳理(图4)。只有在面对自然环境时秉持敬畏之心,发自内心地尊重自然才能顺应自然,顺应自然的目的是保护自然,保护自然就是保护人类自身。围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的问题辨析有助于学生综合思维的发展,尤其是学生的辩证思维、批判性思维和系统思维的发展。

以2022版初中课标中“认识中国自然灾害和环境问题”主题为例,其内容要求包括: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描述中国主要的自然灾害和环境问题;针对某一自然灾害或环境问题提出合理的防治建议;掌握一定的气象灾害和地质灾害的安全防护技能[8]。从上述内容要求看,自然灾害和环境问题是初中学生需要学习的基本地理知识,也是深刻影响人类发展的问题。在实际教学中如果不遵循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去思考问题,学生就会产生一些困惑,例如,应该怎样看待自然灾害和环境问题?自然灾害和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源就是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吗?人类出现之前、人类历史发展的初期是否存在自然灾害和环境问题?人类对自然灾害的防御和对环境问题的防治是否一定能成功?教师如果采用不恰当的教学引导,常常会让学生形成认识上的误区,如有的教师在讲授自然灾害时用到了“自然灾害虐人类”,“虐”字用得是否恰当?有新闻报道中提到“人类又一次战胜洪涝灾害”,“战胜”是否是“人定胜天”?那么,怎样才能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然灾害和环境问题?笔者认为可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出发辨析上述问题,自然灾害和环境问题首先是自然界中存在的自然现象,具有自然属性,这是由自然的先在性决定的,人类对于自然当心存敬畏;其次,自然灾害和环境问题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产生了影响,具有社会属性,人类应该用科学的态度探究自然灾害和环境问题的产生原因、发展规律与影响范围,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积极防避灾害并保护环境。还可采用批判性思维进一步辨析,如台风过境时摧枯拉朽,是否百害而无一利?沙尘暴发生时遮天蔽日,对海洋生物具有怎样的施肥效应?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思考问题,可帮助学生看到不一样的世界。

3.学习活动践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

学生活动包括课堂内的学习活动和课堂外的实践活动。学生活动立足于知行合一、知行并重,强调学生的体验、感悟、探究等多种活动形式。地理课程具有务实性,可与国家大政方针相联系;地理课程具有现实性,可与时代发展相联系;地理课程具有人文性,可与学生生活相联系。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可帮助学生形成地理的视角,即从整体性、差异性、动态性和生态性的视角看待问题。在学习活动中更加关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点问题,例如,当今世界的人口、资源、环境、发展等方面的问题。帮助学生用地理视角观察生活中的日新月异、感受家乡的发展变化、用地理的“慧眼”去欣赏和认识世界。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践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努力做到“知中有行、行中有知,以知为行、知决定行、知行合一”。

以《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地理2“内容要求2.5”为例,具体要求为:结合实例,说明农业的区位因素[1]。扬州大学附属中学的地理教师设计课前调研活动:利用高德地图或百度地图查找家乡高邮范围内地名中有“垛”字的地方,调研当地的主要农产品。设计意图是通过调研家乡地名中有“垛”字的地方,使学生深入了解地名文化与当地气候、地形和水文等自然环境特征的关系;通过调研当地的主要农产品,了解当地垛田农业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这一节课设计的课中探究活动如图5所示,探究活动以时间为明线、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为暗线,以“陂塘农业—圩田农业—生态农业—田园综合体”为线索,每一发展阶段聚焦一个农业区位问题展开。设计意图是引导学生领悟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高邮湖湿地农业发展是人类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因地制宜的结果,是将家乡区域发展纳入国家绿色发展的大局之中。课后研究性学习活动:制作主题为“高邮湖湿地入选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名录”的电子宣传海报,设计意图聚焦家乡发展,宣传人地协调共生理念。

4.跨学科主题学习融合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

地理学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大领域,为跨学科学习提供了更多可能。2022版初中课标在课程内容中特别提出进行跨学科主题学习。人类面对的很多现实问题,如环境污染与环境保护、资源开发与资源枯竭、产业发展与产业转移、城市发展与城市问题等,不仅仅是地理学科关注的问题,还涉及物理、生物、化学、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学科领域,当学生面对现实生活中真实而又复杂的情境时,地理学的跨学科性能够促进学生对综合性问题的思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是众多学科共同关注的问题,也是联系多学科的桥梁和纽带。从不同视角实践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有利于学生素养的全面发展。例如,二十四节气与我们的生活、海绵城市的建设、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家乡的水环境、城市垃圾分类等跨学科主题学习,其核心内容与生态文明建设、环境保护、家乡的发展变化等息息相关,需要学生调动多学科知识、能力和素养,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视角开展综合学习。

以地理、思政跨学科主题学习为例,扬州市梅岭中学的思政教师和扬州中学教育集团树人学校的地理教师共同指导学生分组赴扬州运河三湾、江都水利枢纽等地,开展关于大运河扬州段的实践调研,详细了解大运河与扬州发展之间的密切关系。在此基础上,开设了一节题为“一条河、一座城:绿色发展促共生”的初中思政学科与地理学科的融合课。本节课紧紧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到扬州考察时的三次重要讲话,分三个篇章。第一篇章:扬州是个好地方——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核心问题是讨论在历史长河中扬州城几度繁华,大运河起到了怎样的作用?帮助学生认识大运河与扬州城市发展的密切关系,引导学生思考保护大运河环境的重要性。第二篇章: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坚持绿色发展道路。通过学生关于大运河的走访和调查活动,课上分享调研的收获和感悟。第三篇章:确保一江清水向北流——坚持绿色发展道路。扬州江都水利枢纽是南水北调东线的源头,学生通过角色扮演体验各行各业在保护水资源方面走绿色发展之路的实际做法。扬州市政治教研员对这一节课给予高度评价:这节课是地理、思政课跨学科主题学习的探索和尝试。一方面,紧紧围绕习近平总书记有关保护和传承大运河文化的重要讲话精神;另一方面,有机融合思政课与地理课,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作为联系两个学科的主线。通过地理教师讲解,从学理上解决思政课教学无法实现的教学目標。课外组织学生对大运河进行实践调查,突出研究性学习、地理实践力的培养。学生通过课外实践调查,不仅展示了所见所闻,还提出困惑。三个小组实践调查后均对大运河和扬州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发展提出了积极的思考和有益建议。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 吴传钧.论地理学的研究核心: 人地关系地域系统[J].经济地理, 1991, 11(3): 1-6.

[3] 刘彦随.现代人地关系与人地系统科学[J].地理科学,2020(8):1221-1234.

[4] 钱学森.发展地理科学的建议[J].大自然探索, 1987,6(1):1-5.

[5] 张建珍,段玉山,龚倩. 2016 地理教育国际宪章[J].地理教学,2017(19):4-6.

[6] 徐海龙.融入党史学习教育,铸就地理教育之魂[J].地理教育,2022(4):14-17.

[7] 朱雪梅,张延福,陈冉.新时代背景下中学地理课程改革的趋向思考[J].地理教育,2019(11):4-7.

[8]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猜你喜欢

共生中学理念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人与熊猫 和谐共生
共生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
在多解中学创新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
浅谈中西方健康及健康理念
Big Hero 6: Always be with You
宁波市四眼碶中学
诸暨市学勉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