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体育教学心育刍议
2023-07-21张兴根
【摘要】基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教师要在体育教学中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不断健全学生的人格。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心理按摩、心理疏导和心理调适,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和谐、可持续性地发展。文章聚焦初中体育教学心育,提出对学生的体育学练心理进行“按摩”、疏导和调适的相关策略。
【关键词】初中体育;心理健康;体育心育
作者简介:张兴根(1979—),男,江苏省南通市如皋经济技术开发区实验初中。
当下的初中体育教学较为重视学生体能的提升和体育技能的增强,却忽略了对学生的心理教育。通常情况下,体育健康包括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相比较于身体健康,心理健康更为隐性,因而在教学中也容易被忽视,特别是在当前的背景之下,教师对体育学科教学的评价往往还是集中在体能与技能上。而当心理健康在评价当中无法体现出来时,其在实际教学中也就容易受到忽视。要想真正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体育学科的教学就必须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即人们日常所说的“心育”。基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教师在进行体育教学时,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近年来,体育学科教学中的心育已经受到高度的重视,但是纵观已有的研究可以发现,体育教学中的心育实践存在肤浅化、表面化等问题。在当前立德树人的背景之下,有必要对其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与探讨。
一、对学生的体育学练心理进行“按摩”
在体育教学中,由于各种体育活动项目,尤其是高难度的体育运动项目,对于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学习难度,往往容易让学生在体育学练过程中“打退堂鼓”,产生畏惧的心理,进而拒绝、逃避体育学练。尤其是对于初中生而言,这样的情形比较常见,但是又容易为教师所忽视。
让学生长期处于这种淤积的状态,对于学生在体育学习过程中的可持续发展是不利的。为此,教师要对学生的体育学练心理进行“按摩”,通过心理按摩来舒缓学生的体育学练心理压力。有研究表明,有效的心理按摩不仅能让学生放松,还能提振学生的心理活动状态。作为一名合格的体育教师,要有心理按摩的意识,掌握心理按摩的技能。
心理按摩的方式很多,如言语暗示、表情暗示、动作暗示等,这些都可以帮助学生调整体育学练的心理状态。从宏观的角度来看,有效心育追求的是过程与结果的良好契合关系。之所以强调这一点,是因为在很多情况下,教师容易产生急功近利的心理,只强调学生所谓的心理健康,而忽视了学生接受心理按摩过程中的身心体验。一旦具体的心育过程不符合初中生心理健康发展的需求,心理按摩效果将无法达到理想效果。学生的心理健康与否很难从表面上看出来,若缺乏有效的评价工具,教师则只能基于自己的经验判断学生的心理健康情况,这样较为容易出现误判。因此最为有效的做法,就是教师在对学生的体育学练心理进行按摩之前,要充分考虑初中生的认知特点,结合学生的学情进行教学设计。
具体到日常的体育教学中,教师要把握学生的体育学练具体学情,了解学生体育学练的弱势项目、短板内容,从而让体育心理按摩教学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比如,教学“鱼跃前滚翻”这部分内容时,很多学生看到笔者的示范以及视频标准示范之后,产生了退却、胆怯的心理。
为了让学生敢于学练、积极学练,笔者对学生进行了有意的心理按摩。通过分解完整动作,笔者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地学练具体动作,动作从简单到复杂,体现了循序渐进的学练思路。其中,第一课时重点引导学生学习“蹬摆远撑”“团身紧”等动作;第二课时重点引导学生掌握“先蹬后撑”“加强身体的配合”等要点;第三课时重点引导学生突破鱼跃前滚翻的高度、远度。
为了消除学生的恐惧心理,笔者一开始使用弹力绳来引导学生将动作做到位。当学生能较好地协调身体动作之后,笔者再将体育学具从弹力绳过渡到杆子。这样循序渐进的学练,笔者将之称为“进门槛”。这样的体育学练,能够锻炼学生的胆量,让学生更勇敢地参与体育学练。通过有效的心理按摩和体育学练,学生在鱼跃前滚翻时能有效地屈臂缓冲,快速地团身滚翻,他们的动作变得流畅起来,身体能协调配合,体育学练达成了预定、预设的目标。
对学生的体育学练心理进行按摩,能起到缓解学生心理压力的作用。在日常的体育教学中,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具体学情,与学生进行积极的对话、交流,从而把握学生的心理状态,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心理按摩。在这里需要强调一个基本认识,那就是对学生进行心理按摩,必须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要让学生有充分的体验感,这样学生才能有良好的心理按摩体验。教师可以通过学生在接受心理按摩过程中的具体表现,来判断心理按摩的方式是否合理、有效。
实际上,心理按摩是一个通俗的比方,其强调的是教师要将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提到同等重要的地位,同等重视心育与体育,并且落实到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需要面向学生个体,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与指导,达成预期的教学效果。而这一点对于绝大多数体育教师而言,都是全新的研究内容,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地积累经验,才能真正达到心理按摩的效果。
二、对学生的体育学练心理进行疏导
如果说心理按摩的对象是全体学生,那么,心理疏导的对象就是存在一定心理障碍的学生。在初中体育学练教学中,有部分学生,尤其是女生,存在体育学练的心理障碍、心理问题甚至是心理疾病。除这种情况外,有部分体力与运动技能较差的学生在体育学习的过程中也会遇到一些障碍。这些障碍经过长期累积就容易形成程度不同的心理不安全要素。對此,教师必须通过心理疏导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在体育学练过程中,教师可以借鉴积极心理学理论,如罗杰斯的非指导性教学、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塞利格曼的习得性无助理论等,不断给学生的体育学练注入动力、活力,让学生在体育学练的过程中进行自我监控、调节、管理。积极心理学理论具有很强的实用价值,体育教师要认真学习并掌握这些理论的基本原理与思想,这样在进行心理疏导时就可以判断自己疏导的方向是否正确、程序是否合理。
比如,教学耐久跑之时,有一些学生会在体育学练的过程中“偷工减料”,比如他们会偷偷地减少跑步的圈数,或是在跑的过程中抄近路,或者带着一种无所谓的心态边跑边走,等等。教学时,教师要正视学生的心理薄弱点,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首先,教师要让学生认识到耐久跑的意义和价值,认识到耐久跑能增强自己的体能,改善自己的体质。其次,要让学生掌握耐久跑的规律。在耐久跑中,人会产生一个极点现象,过了这个极点,耐久跑就会变得非常轻松。但在极点来临之时,会出现呼吸困难、心跳加快、动作迟钝、脸色苍白、肌肉酸疼、协调性降低等现象。教师要让学生认识到,耐久跑是一项能够训练、提升意志力的体育活动,体育学练达标了,就不会再出现极点。
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增强学生对体育学练动作和项目的意义、价值的认识,让学生直面体育学练动作、项目,从而积极、主动地融入体育学练之中。教学中,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心理薄弱点进行心理疏导,鞭策、鼓励、表扬学生,塑造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力、战斗力,从而逐步培养学生的体育文化、体育精神等。借助这种体育精神,学生能战胜自我的心理惰性,消除心理障碍、困惑、问题,以积极、健康的心态融入体育学练之中。
对学生的心理进行疏导,就是要给学生进行心灵“补钙”。心理疏导能照亮学生的心理盲区,调整学生的心理状态,从而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促进学生体育学练心理的健康发展。在体育学练的过程中,体育教师还可以与心理健康辅导教师联手,共同促进学生健康发展。此外,体育教师既要对学生群体进行心理疏导,又要对学生个体进行心理疏导。只有将群体疏导与个体疏导相结合,教师才能调适好班级整体学生的体育学习状态,从而让学生更好地参与到体育运动与学习中。
三、对学生的体育学练心理进行调适
体育教师不仅应当是一个心理辅导师,更应当是一个心理治疗师[1]。在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应当与其他教师联手,通过观察、家访、交流、测评等方式,了解每一位学生的情况。尤其是,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心理状态,比如惧怕心理、焦虑心理、抑郁心理、攻击心理、逆反心理等。相对于上述两点而言,心理调适是一个系统性工程,因为教师的心理调适既要关注学生的心理状态,还要明确科学的调适目标,设计科学的调适过程。体育教师只有积累了丰富的心育经验,才能系统地调适学生的体育学练心理状态。
在体育学练的过程中,学生会出现各种心理矛盾,如心理闭锁与体育学练之间的矛盾,体育学练情绪与理智的矛盾,体育学练理想与体育学练现实之间的矛盾,等等。比如,由于小学阶段未接触过引体向上这一项目,初一新生在學习这个项目时,常常会产生习得性无助感,进而产生挫败感。他们总是认为,引体向上依靠的是手臂和胸部的力量,而学生的手臂和胸部力量是有限的,因而他们认为引体向上的成绩很难提升。
为此,笔者针对持有这样观点的学生展开心理调适。首先,引导学生科学认识引体向上,让学生认识到引体向上可以分为体技性引体向上、体能性引体向上等,并传授了相关的运动技能。这样一来,学生对引体向上的学练积极性就能被激发出来。在坚持不懈的学练中,学生逐步掌握了引体向上的方法,他们学会主动摆动身子,借助向心力的作用,不费力气地完成了引体向上。当学生掌握引体向上的技巧之后,就会产生成就感和自信心。当学生感受和体验到体育学练的成就感和自信心之后,就会更加积极地投入引体向上的学练中,从而不断地挖掘更多的体育学练潜质。
在体育学练过程中,教师还可以采用系统脱敏法、进门槛法等对学生进行心理调适。在体育心育的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全体学生关爱他人,让学生在体育学练中互帮互助、互帮互促。此外,教师还可以帮助每一位学生建立体育心育档案,关怀、关心、关爱学生,关注他们的体育学练心理状态。只有这样,才能防范学生的体育学练心理问题于未然。
结语
总而言之,在初中体育教学中,教师既要成为学生学练心理的调适者,也要引导学生成为自我学练心理的调适者;既要关注学生的体育学练心理,也要引导学生关注自己的体育学练心理。体育学练的心理按摩、心理疏导、心理调适等要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教师要用积极的心态来激发学生体育学练的内在积极力量,让学生的体育学练心理在潜移默化、不知不觉中得到转化,让学生无痕地过渡到心理常态,形成积极的、健康的体育学练心理。聚焦学生体育学练的主体性,对学生持之以恒地开展心育,不仅能促进学生体育学练活动质量的提高,还能推动健康中国和体育强国的建设。
【参考文献】
[1]常超.初中体育教学中学生体育培养路径研究[J].学校体育学,2016,6(17):85-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