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1923年7月:筚路蓝缕 立业兴邦

2023-07-21李桂华朱腾飞

学习与研究 2023年7期
关键词:季刊瞿秋白前锋

李桂华 朱腾飞

瞿秋白创办《前锋》月刊

1923年1月,瞿秋白从苏联回国后,进入中共中央机关工作,任中国共产党中央宣传委员会委员。甫一上任,他便投入党的宣传工作之中,陆续参与了中国共产党机关刊物——《向导》周报及《新青年》季刊的编辑工作,积累了丰富的期刊编辑经验。

在党的三大召开前夕,为宣传统一战线、促成国共合作,党内一些同志提议在《新青年》季刊之外创办一个新的刊物。这一提议得到了瞿秋白等人的积极响应。鉴于他具有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丰富的期刊编辑经验,创办新刊的艰巨任务便落到了瞿秋白的肩上。

1923年6月,瞿秋白在广州参加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后,为贯彻落实党的三大提出的统一战线方针,他回到上海,着手新杂志出版前的准备工作。1923年7月1日,瞿秋白主编的中共中央机关刊物——《前锋》月刊在上海创刊。作为《新青年》季刊的姊妹刊物,《前锋》月刊与《新青年》季刊同属一个编辑部,实行的是“一套人马、两块牌子”。为了迷惑敌人、保护编辑部安全,刊物假托“广州平民书社”为出版单位,实际仍在上海出版发行。

根据党的宣传工作布局,《向导》周报侧重于发布革命指导方针,《新青年》季刊着重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此基础上创办的《前锋》月刊则实现了对前两者的有益补充。该刊以宣传党的统一战线和促进国民运动为主要任务,主张运用马克思主义方法对中国经济展开深入的调查研究,开创了党刊注重研究实际问题的优良传统。

在瞿秋白的领导下,《前锋》月刊成为中国共产党的重要宣传阵地。第一期《前锋》月刊发表了一篇题为《省宪下之湖南》的文章。该文出自正在湖南领导革命运动的毛泽东之手,一经刊发,立即引发了知识青年的广泛关注。陈独秀和张太雷等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也积极为《前锋》月刊撰文,使刊物影响力得到进一步提升。1924年1月,国民党一大成功召开,国共合作正式确立。《前锋》月刊使命完成,于次月宣布停刊。

在《前锋》月刊发行的7个月时间里,中国共产党的统一战线政策得以广泛传播,党的宣传工作效果进一步提升。这不仅为党报党刊的创办与经营积累了重要经验,也为党的宣传工作的持续发展提供了新启示、打开了新思路。

《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对于时局的宣言》发布

1922年5月5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大会作出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加入青年共产国际的决定。在此之后,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5年1月改称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开始成为领导中国青年运动的先锋队。与此同时,由于年轻的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过度依赖学生来开展工作,忽略了发动、联合其他进步青年群体,出现了组织纪律松散、空谈之风蔓延、脱离劳动群众等不良倾向,阻碍了团组织的进一步发展。

此时,远在莫斯科的青年共产国际敏锐地察觉到了这个问题。1922年12月,青年共产国际第三次代表大会通过了《关于东方国家工作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决议”明确指出,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面临的主要任务是“进一步在组织上加强青年运动和把主要注意力转移到青年工农工作上去”。随后,青年共产国际在给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的来信中也强调,中国青年团的工作基础应当“自学生界中移向农工青年间”。

针对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的工作,中国共产党也给出了建设性意见。1923年6月,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了《青年运动决议案》(以下简称“决议案”)。在“决议案”中,中国共产党指出社会主义青年团应“从一般的学生运动引导青年学生到反对军阀反对帝国主义的国民运动”,并“开始从事于农民运动的宣传及调查”。

在青年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迅速转换了工作思路,开始放手发动工人和农民。1923年7月16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对于时局的宣言》发布(以下简称“宣言”)。“宣言”指出,封建军阀及其背后的帝国主义势力才是中国人民的真正敌人。当下最紧迫的任务是团结“工人、农人、商人、学生和一切被压迫的人们”,用革命的手段实行国民革命。

“宣言”的发布不仅明确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团结一切被压迫人民进行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也提升了社会主义青年团的号召力,促进了广大青年的思想觉醒。

中国第一架双层螺旋桨敞盖飞机研制成功

早年间,为寻求救国救民的方案,孙中山曾深入西方社会进行考察。他在目睹美、英、法等国对飞机的发明及应用后,敏锐预见到“飞机将成为新式的军事武器,大大有助于实现我国国民革命”。基于这一判断,他率先喊出了航空救国的口号。

辛亥革命成功后,中国航空业开始起步。由于缺乏必要的资金、技术和人才,航空业的发展举步维艰。为带领中国航空业走出困境,孙中山积极奔走,但收效不大。1912年8月,“航空之父”冯如意外离世,使航空业的发展雪上加霜。在现实的重重制约下,孙中山组建革命空军的愿望迟迟未能实现。

但是,受到航空救国思想的感召,一大批革命青年逐渐成长起来。杨仙逸就是其中之一。1910年,年仅19岁的杨仙逸加入中国同盟会,成为该会早期会员之一。不久,他两度进入美国大学修读飞机制造与驾驶等专业,并顺利考取了飞机执照。1918年,为支援护法运动,杨仙逸接受孙中山的邀请,毅然驾机回国。1921年12月,杨仙逸被任命为航空局长,不久,又被委任为广东飞机制造厂厂长,开始全面主持飞机的制造工作。在他的带领下,飞机的研制工作慢慢步入正轨。

在飞机研制期间,宋庆龄曾多次随孙中山赴工厂视察。为了表示对“第一夫人”的尊敬,飞机厂的工作人员联名请求以宋庆龄的名字为飞机命名。因宋庆龄在美求学时的英文名是“Rosamonde”,译成中文即“洛士文”。于是,新飞机被定名为洛士文一号。

1923年7月30日,中国第一架双层螺旋桨敞盖飞机洛士文一号在广东飞机制造厂研制成功。8月10日,飞机在大沙头机场成功试飞。孙中山携宋庆龄亲自到场祝贺。洛士文一号的研制成功践行了孙中山航空救国的思想,也标志着中国航空工业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作者簡介:李桂华,中国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朱腾飞,中国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 / 金蕾蕾

猜你喜欢

季刊瞿秋白前锋
欢迎订购《思维与智慧》2022年季刊合订本
《国际设备工程与管理》(英文季刊)征稿启事
《数学季刊》征稿简则
广州市番禺区石碁镇前锋小学作品集
篮球的由来
瞿秋白三次被捕
瞿秋白第一个把“国际歌”译成中文
瞿秋白对党的统一战线思想的理论贡献
论瞿秋白的马克思主义文化观
《同位素》(季刊)2015年征订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