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英语教材课程思政建设探索
2023-07-21张晓常
张晓常
摘 要:研究生英语是对非英语专业研究生进行课程思政教育的重要阵地。教材是实现立德树人思政教育的重要依托。研究生英语教材在思政内容上的现状以及课程思政在实施中出现的“硬融入”和“两张皮”的症候使研究生英语教材的课程思政建设成为一种必要。思政内容的系统化?和立体化以及校本化建设可实现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相统一的思政教育愿景。
关键词:研究生英语;课程思政;教材建设
中图分类号:H31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23)06-0084-04
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明确提出,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1]。研究生英语是非英语专业研究生的公共基础课,高效推进研究生英语课程思政,是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任务之一。教材是落实课程思政的主渠道,教材建设在课程思政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围绕课程思政在研究生英语教材内容及教材设计等层面表现出的症候,探讨研究生英语课程思政在教材建设中的实现路径。
一、研究生英语教材课程思政建设的现状
研究生英语课程是普通高等学校通识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兼有人文性、工具性、专业性等特质。通识教育是“大学教育中以广博的跨专业的普遍知识为教学内容,以促进学生知、情、意全面发展,养成健全人格为目的的教育思想和实践”[2]。打通知识之间的界限,培养一个完备的人,这是通识教育的终极目标。就人文性而言,研究生英语注重跨文化教育,培养学生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和阐释能力,服务于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人才培养需求;就工具性而言,研究生英语旨在进一步提高学生英语听、说、读、写、译等语言综合应用能力;就专业性而言,研究生英语主要培养学生的通用学术英语能力。由此,研究生英语教材便有了三个基本维度构成:通识教育内容、课程思政内容和通用学术英语内容。
教材是一个选定主题或课程知识、概念和原則的集合,包括教学用书和教学材料(配套音视频、图册和活动手册等)。教材建设是作为课程思政“主战场”的课程建设的核心内容。研究生英语课程的内在特质赋予了英语教材在实现立德树人重要教育目标过程中的载体地位,建立“政治认同”、抒发“家国情怀”、提升“文化素养”、树立“宪法法治意识”、增益“道德修养”成为英语教材的应然之职。教材建设如何反映上述思政核心内容,如何把课程思政与教材建设相结合,这在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教材管理办法》中有着明确要求,即高校教材建设必须“体现党和国家对教育的基本要求,体现国家和民族基本价值观,体现人类文化知识积累和创新成果”[3]。
目前,国内高校较多使用的研究生英语教材有:《研究生英语综合教程》(熊海虹主编,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新探索研究生英语(基础级)读写教程》(季佩英主编,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研究生学术英语读写教程》(高原总主编,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新时代研究生学术英语:综合教程》(崔岭主编,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新编研究生英语系列教材:基础综合英语》(邱东林主编,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新世纪研究生公共英语教材》(戴炜栋总主编,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新视角研究生英语读说写》(高等院校研究生外语教学研究会编,高等教育出版社)、《研究生英语系列教程·多维教程》(王同顺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新编研究生英语综合教程》(潘海英、马毅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研究生英语阅读教程》(李光立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等及相关听说、写译教材。就课程思政而言,这些教材各有千秋,难以笼统论之。尽管部分教材在其修订版中,通过素材选择、练习设计、活动设计等体现了一定的课程思政的内涵要求,但总体而言,大多数教材侧重于语言技能及通识教育,在课程思政建设方面呈现出如下特点:
(一)课程思政内容呈现的非系统性
目前大多数研究生英语教材偏重于语言技能的学习和通识教育,其编写或以主题为组织线索,或以语言技能为教材单元划分依据,很少有以思政教育内容为编写中心的研究生英语教材。课程思政是一种教育理念,一种“如盐在水”的隐性教育[4],其在内容的呈现上往往具有隐性特征。研究生英语作为必修公共基础课,应注重在潜移默化、在润物无声中的教育中“坚定学生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提升学生综合素质”[5],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因此,课程思政内容一般具有点状和碎片化非系统性呈现的特征。
(二)课程思政内容呈现的立体化程度不高
信息教育技术的广泛应用对学科教材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组织建设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多种介质综合运用、表现力丰富的新形态教材”[6]正成为一种趋势。顺应此趋势,大多数教材建设也正朝着信息化、数字化、立体化的方向发展,研究生英语教材的建设也不例外。目前鲜有单一纸质研究生英语教材的存在,大多数研究生英语教材既有传统的纸质形式,又有符合时代潮流的数字化形式。然而,就思政内容而言,其立体化程度尚显不足。其一是,许多数字化研究生英语教材仅为纸质教材的对应电子形态,两者内容一致,而许多研究生英语教材在思政内容量上比较单薄,故其数字化形态教材的思政内容也同样如此。其二是,理论上,数字化教材因其电子存储介质的物理边界开放性及延展性应能极大提升思政内容的丰富度和延拓度,然而,目前大多数研究生英语教材基本就事论事,较少提供基于教材基本内容的延展性的思政内容,更遑论丰富的系统性思政知识体系。
(三)教材内容课程思政切入点相对较弱
由于教材出版的相对经典性和稳定性,教材的编写在材料的选取上具有一定的相对滞后性,所选内容往往未能及时反映时代的热点话题与主流事件,未能全节律跟上时代的节拍。学习材料是课程思政的切入点和抓手,一个紧贴时代脉搏的热点话题可能会引发生活在时代里的学习者们强烈共鸣,更能激起“家国情怀”,导向“政治认同”。反之,一个与学习者没有共同时代语言的话题可能无法在学习者中产生对诸如“宪法法制意识”“文化素养”和“道德修养”等核心思政内容的感觉,更不能激发深入思考的兴趣。以笔者所曾使用的《多维教程熟谙》[7]为例,该书为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一套通用研究生英语教材,自1999年问世以来,以其选材经典地道,人文性、现实性强而备受欢迎,得到较为广泛的使用。然而,该教材的选材基本来自20世纪90年代的英美原著,距今已有一定的历史距离。目前,该教材的目标读者群大多为互联网伴随长大的“E一代”,在认知方式、思维习惯、知识构成等方面与该教材刚刚面世时所预设的受众差别较大,因此,在部分内容的学习中,学习者似乎较难找到兴趣点,发现共鸣之处,教师也难以引导学习者进一步深入探讨其中的深层思政内容。
二、课程思政在课堂教学中的常见症候
教材是实现立德树人战略教育任务的重要依托,而课堂教学是作为“主力军”的教师借助这种依托实现课程思政的“主渠道”。受现有教材条件及其他课堂教学要素的限制,目前我们在研究生英语课堂教学中主要存在着如下症候:
(一)思政教育在教学中的“硬融入”现象
教学内容是教学过程中师生发生交互作用、服务于教学目标达成的动态生成的素材及信息。研究生英语教学内容包括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文学、文化、跨文化交流等。课程思政是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的隐性教育行为,课程思政不能机械地在英语读写听说等课程教学中刻意安排时间来讲授思政教育方面的内容,即“不能通过压缩专业课内容、增加思政内容的方式来实现课程思政”[8]。否则,就会造成思政元素在英语教学中的“硬融入”教学现象,这可能会让学生产生某种逆反心理。然而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特别是在课程思政概念刚开始提出的时候,由于对课程思政的理解不够全面和深入,许多教师将课程思政理解为思政课堂,将思想政治教育课同专业课中的思政内容教育混为一谈,故在专业课的教学中,专门花大量时间学习讨论思想政治内容,如时事政治等,结果是将课程思政简单化,片面化。
(二)思政教育在教学中的“两张皮”现象
与“硬融入”相伴相生的另一症候是课程思政与专业课堂教学之间的“两张皮”现象。由于现有教材中思政内容的非显性呈现特点,教师首先需要在深入理解教材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知识储备深入挖掘将“隐藏”的思政内容凸显出来,然后采用恰当的教学活动形式呈现出来。教材中思政元素的挖掘深度、教学活动设计的恰当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个人综合素养及教学理念和能力,以及客观条件如教学资源的丰富度、教学任务的繁重程度等。在我们的实际教学中,受主客观条件的影响和限制,对教材中思政元素要么过度挖掘,并脱离专业课堂学习语境过度发挥和阐释,要么对思政元素的挖掘挖错了方向,生拉硬扯,牵强附会,营造出一份极不自然的课堂观感。此外,课程思政元素的呈现也是一种艺术,应通过巧妙的课堂活动设计浑然天成地展开,但实际课堂教学往往缺乏思政教学活动的匠心设计,思政内容的呈现经常是突兀而直白,缺乏与专业课堂学习内容的自然衔接和过渡。综上,无论是对思政元素的挖掘阐释不当还是对思政元素呈现活动设计的缺失,都割裂了专业课堂学习和课程思政教育本应盐水交融的关系,造成了两者“两张皮”现象。
三、研究生英语教材思政建设探索
研究生英语课程思政中存在的症结在于教材,虽然其解决是一项系统化的工作,涉及教学的方方面面和各个环节,但教材建设在一定程度上是关键之所在。为了通过教材建设解决研究生英语课程思政中存在的问题,我们进行了尝试和探索。
(一)师生互动共建思政元素体系
我校目前使用的专业研究生(硕士)英语读写教材是《研究生英语阅读教程》(基础级/第三版),全书共4单元12课,体裁涉及散文、杂文、传记、小说、社论、报刊时文等,内容包括语言、教育、心理、求职、科技、体育、健康、音乐、环境等[9]。在思政内容上,此教材存在著上述大多数研究生英语教材所共有的问题,即缺乏显性的系统性思政内容呈现,立体化程度也不高。
为了消除这些不足对课程思政造成的影响,在每一单元学习之前,教研组老师认真研读教材内容,列出各自所挖掘的思政元素,然后汇总这些元素并一起讨论,最终确定学习单元的思政内容。在此基础上,精心设计、开展课程思政活动,实现思政学习由教材向实际课堂的转化。思政内容课堂化的过程也是师生互动二次构建的过程,在开展课程思政的过程中,师生之间就思政话题开展互动讨论会,以激发新的思政灵感,发掘新的思政视角,丰富新的思政素材,从而进一步完善思政元素体系。由此,完成了一个思政元素体系的构建过程,并为下一轮的构建做好了铺垫。经过几个轮次的循环,逐步由点及面构建起比较完善的单元思政元素体系。
如第1课阅读A“World English: A Blessing or a Curse”讨论了英语作为全球性语言的利弊问题,其中有一句“English however is probably too close for us to be able to analyze and judge it as dispassionately as we may now discuss the influence of Classical Chinese on East Asia or of Classical Latin on Western Europe.”此句意为“我们现在可以冷静地讨论古汉语对东亚或古拉丁语对西欧的影响。但是,英语作为世界性语言是不久之前的事,因此我们无法同样冷静地分析、评价英语。”
此句涉及古汉语对东亚的影响,在开始学习之前,经集体讨论,确定将此点作为本课的思政点。并由此点进一步延拓,将其上升为中华文化对周边文化乃至世界文化的影响这一思政面上来,并进而梳理中华文化在时空上的影响。教学中介绍了汉字对东亚世界(朝鲜半岛、日本、越南等)在创制与使用本民族文字时所产生的巨大影响。比如,朝鲜半岛的“谚文”利用了汉字的笔画和结构方式,日本的“假名”利用了汉字的偏旁,越南的“喃字”利用了汉字的偏旁和构字法。还增加了遣唐使在中日、中韩文化交流方面的内容介绍。这些由课文句子生发而来并由点及面系统性拓展出的思政元素,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文化自信,加深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学生对中华文化影响的讨论和汇报丰富了课前准备的相关思政内容,完善了思政元素体系。
(二)构建立体化思政学习平台
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教材的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传统纸质教材已无法满足“网络的一代”对新学习形态的需求。他们对音视频文件、网盘资源库、学习平台或网站等形式的电子资源高度适应,能在多媒体、多模态、多环境下把纸质介质的知识体系与教育数字化背景下的教学资源有机整合,创建更具移动化、智能化、个性化的学习模式。此外,单纯课堂的学习远远无法适应丰富的思政内容学习需求。因此,创建包含传统纸质教材,适应新生代学习特点和模式的智能化、移动化的立体思政学习平台是顺应时代发展之举。具体做法主要包括:教师搜罗、整理、制作数字化思政材料,上传至在线教学平台供学生不受时空限制的学习;鼓励学生制作一些含有丰富思政内容和专业内容的音视频教学资源上传至在线教学平台,并在课堂教学中加以展示和讨论,从而培养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学习、交互学习的能力,帮助构建个性化的学习空间。毕竟,随时可更新、可编辑的动态化、立体化教学资源,能够进一步提升研究生英语课程思政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总之,立体化学习平台的构建,突破了纸质媒介教材的物理局限,拓展了学习空间,改变了传统的学习模式。
(三)开发校本思政学习材料
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举措[10]。立足专业,以专业的学习引领思政学习是题中之义。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指出要“全面加强涉农高校耕读教育,将耕读教育相关课程作为涉农专业学生必修课”[11]。我们结合本校发展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编写了研究生“农业英语”教学拓展材料,大概有以下三个特点:第一,报刊时文选读。选取有关世界最新農业发展特别是我国农业发展的报刊时文,在课程教学中加强学生的生态文明教育,培养学生的“大国三农”情怀,增强学生服务农业农村现代化、乡村振兴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第二,通用学术英语应用。体裁涉及动物、植物、食品、植保、自然资源、现代农业、生态农业以及农业工程、农业科技、农业管理等方面的内容,培养学生学术英语的国际交流能力。第三,课后练习扩展。课后练习以翻译和写作为主,主要选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有关农业的文献资料及谚语、俗语、诗歌等,引导学生树立文明互鉴意识,了解世情国情党情民情,增强自身的思辨和创新能力。
四、结语
课程思政建设指向“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教育根本问题。研究生英语是非英语专业研究生必修的公共基础课,如何挖掘研究生英语教材中的思政元素,做好研究生英语教材的课程思政建设,避免教学内容上的“硬融入”和教学设计上的“两张皮”教学现象,实现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相统一的教学愿景,是所有教师需要深入思考和积极践行的问题。在这个意义上,当下的研究生英语教材也需秉持“语言能力与人的发展同向同行”的编写理念,积极开发和建设一大批新的研究生英语教材,以适应课程思政和教学改革的要求。
参考文献:
〔1〕〔5〕〔10〕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EB/OL].(2020-05-28)[2022-11-05].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2006/t20200603_462437.html.
〔2〕顾明远.中国教育大百科全书(第三卷)[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2.
〔3〕〔6〕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中小学教材管理办法”“职业院校教材管理办法”和“普通高等学校教材管理办法”的通知[EB/OL].(2019-12-16)[2022-11-03].http://www.moe.gov.cn/srcsite/A26/moe_714/202001/t20200107_414578.html.
〔4〕何莲珍.大学外语课程思政之“道”与“术”[J].中国外语,2022(04):1+12-14.
〔7〕王同顺.多维教程熟谙[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8〕何莲珍.从教材入手落实大学外语课程思政[J].外语教育研究前沿,2022(02):18-22+90.
〔9〕李光立,彭工.研究生英语阅读教程(基础级/第三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11〕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EB/OL].(2021-02-23)[2022-11-03].http://www.gov.cn/zhengce/2021-02/23/content_5588496.htm.
(责任编辑 王大奎)
Abstract: Graduate English is an important front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urriculum-based core values for non-English major graduate students with textbook as an important medium. The status quo of core-values development in English teaching materials for non-English major graduate students and the problems with the core-values development such as "hard integration" and "seeming integration" has necessitate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eaching materials in this regard. The systematization, three-dimensional development and school-based adaptation of the English teaching materials could achieve the aspiration to integrate core value development, knowledge imparting and ability development.
Keywords: English for Non-English Major Graduate Students; Curriculum-based core Values Development; Teaching Material Develop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