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爱心厨房,用爱与奉献筑出血液病患者的“家”
2023-07-21
在游人聚集的双塔市集旁,姑苏区祖家桥16号里有这样一个地方,干净的灶台,喷香的美食与普通家用厨房无异,但数量众多的厨具,摆放整齐的各种锅碗瓢盆透露着它的不平凡,这里就是陈霞爱心营养厨房,一个来苏就医的血液病患者共同的家。
血液病患者群体共有的“厨房”
2001年,一场跨越三千多公里的生命接力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年仅19岁的急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陈霞接受了来自台湾的骨髓移植。在陈霞康复期间,血液病患者的饮食忌口问题长期困扰着她的家人。为了让更多血液病患者少走饮食上的弯路,2016年,陈霞爱心厨房在苏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旁正式设立,向在医院接受救治的患者及家属免费开放。只要带上自己准备好的食材,就能免费使用油盐酱醋、厨具等。成立至今,每天至少十余人,至多三十余人会到访这间温馨的厨房,为受病痛折磨的家人带去舌尖上的疗愈。
爱心厨房的资金来源主要为月捐形式的网络筹款及爱心企业、爱心人士的捐赠。除此以外,还有苏州范围内超六百人的义工团队,全国范围内达几千人的义工团队,为这里的使用者们提供物质与精神上的无偿帮助。运营七年间,如接力棒一般传递的爱心火把点亮了无数个家庭,也接受到了来自他们中很多人的“反哺”。收到从全国各地寄来的新鲜食材与公益炊具是爱心厨房的常态,除此之外,还有更多的人用行动延续着他们在这里收到的爱。
苏州血液病信息的“服务中心”
七年间,已有数万名病人及家属光顾过这里,在这个厨房里留下了自己的痕迹。而这其中,义工刘桂容与钱玉兰是寒来暑往间坚守在这间小屋里时间最长的二位。被不少人亲切地称呼为“三姐”的刘桂容来自四川,2016年,她的儿子被确诊患有急性白血病,听闻苏州有全国领先的血液病治疗团队,他们一家人便来到了这里,并得到了陈霞团队的帮助。在儿子康复后,刘桂容与家人在苏州留下了他们“反哺”的身影。提及她坚持做义工的缘由,“三姐”腼腆地表示,“今生修来世”,她们想将自己受到的帮助传递到更多需要的人手中。
每天早晨八点多开门迎接每一位到访厨房的病患与家属是义工们工作的常态,除了打理传统意义上“厨房”里里外外的事物,“三姐”及其他义工们还会帮忙临时送餐或提供远程就医等能力范围内的服务。记者到访时,她们也提及近期随着医院附近动迁工程的开展,有不少患者家属都迫切需要找到新的暂住点,帮助他们找到合适的房子成了志愿者们近期工作的难点。不仅如此,介绍工作、分享医保信息、苏州生活信息等也是爱心厨房工作的重要一环,在厨房这一属性的背后,这里更像是一个全面的血液病患者群体帮扶平台,全方位帮助苏州地区的血液病患者们早日康复。
互相温暖的社会小组
2000年被确诊患有白血病的钱玉兰是爱心厨房里另一个常见的身影,在接受骨髓移植康復后,她也选择加入这里,给更多迷茫中的家庭支持与鼓励。在她们的工作中,时常会遇见情绪崩溃的到访者,作为疾病亲历者,钱玉兰与其他义工们的安慰常常能重燃患病家庭的希望,在精神上给予他们重生的信念。
她和“三姐”常常会对陷入负面情绪的患者与家属开展“话”疗,她们与其他义工总是积极劝导大家坦诚面对生活,同时也要积极勇敢应对挑战,不放弃任何一丝希望。对于钱玉兰而言,她从不认为与病友及家属分享自己的经历是自揭伤疤的过程,相反,她相信助人者自助,与人共享她的过往并激励他人是她给自己赋能,实现个人社会价值的时刻。
正是因为以钱玉兰为代表的义工们的坚守,陈霞爱心团队从几人发展至几十人,再到今天的成百上千人,一个互相温暖的社会小组以爱心厨房这个契机结合在了一起。
值得一提的是,苏大附一院的医护工作者们也积极配合爱心厨房工作的开展,常常义务提供血液病饮食信息讲座等,从专业角度提供更多康复信息。社会力量与专业力量的结合使爱心厨房能逐渐发展成为苏州血液病患者及家属心灵的港湾,以及他们在苏州共同的“家”。在这一庞大的大家庭里,不仅有治愈者们经验的分享,有患者家属的互相鼓励与安慰,有医生护士的专业辅导,更有从四面八方流向血液病患者们无条件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