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艺美术何以当代
2023-07-21孙志浩
孙志浩
How can arts and crafts achieve contemporary evolution? How can artistic skills and craftsmanship keep a balance in modern times? Since arts and crafts fall into different categories by material, they differ greatly from each other. Therefore, the history of glass craft is taken as the entry point to observe the evolution of traditional arts and crafts in the way of “seeing the big from the small”.
数千年的中华历史中不难发现,由工匠和艺术家所创造的艺术颇有不同,由于生产力的约束,“艺”与“匠”始终保持着和谐共生的关系.但在新时代生产力大大提升,工艺匠人正悄然退出。审美变迁、工艺革新、材料颠覆、生活方式等因素决定了工艺美术正面临岔路口:工艺美术何以当代?当代为何?艺与匠在今日如何平衡?考虑到工艺美术以各种材料划分门类,相互差异较大,故以玻璃工艺史为切入点,从一段连续性的工艺史以“以小见大”之方式看传统工艺美术的嬗变。
传统工艺美术以实用性为体,审美为辅。人类诞生初期,生产力低下,为御寒果腹,鲜有较多的审美活动。当人类聚集进入协作型社会时,充足的食物和稳定的住所使得人类有精力去美化和自己生活产生联系的器具。工艺美术源自生活,应用于生活,从审美角度上来讲,每一件工艺美术品都饱含时代的记忆,承载着不同时期的文化之声。工艺美术史是中国文化史的构成部分,是一部时代的兴衰史和科技的发展史。现代工艺美术集技术、创意和观念于一身,较之传统具有超越性,但在当代如何融入新生活、引领审美、服务于人也成为了现代工艺美术正面临的时代问题。
一 、“当代”即“适用”:工艺美术的当代性解读与传创
传统手工艺以“技”链接着手工艺创作者和艺术造物的主客体关系,融汇了人与自然的认知、造物哲学、审美情趣等文化信息,并形成了完备的生产体系,这一体系与所处时代有着密切关系,亦即时代的“适用性”。
艺术界围绕“当代性”展开了众多的讨论,工艺美术究其审美内涵而言,从属于艺术的一部分,但由于其独立于纯艺术的实用属性,其“当代性”又兼具了强烈的“适用性”,即对当下生活和社会环境的适应。不同时代的人具有不同的生活方式,因此产生了不同的需求,继而社会生产中塑造了与之相应的文化和产物。
然而传统工艺美术在科技主导的现代社会下,逐渐失去了在当代生活中的“适用性”,更多呈现出一种纯粹审美和传统文化精神载体的趋势,甚至有当代艺术的异化倾向。传统工艺美术的保护与发展面临着技术更迭、经济发展和文化变迁的三大矛盾,产生了制约其发展的客观因素。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一些特色鲜明的传统工艺美术甚至难谈发展,技艺失传,已趋消亡。有从业者尝试从西方当代艺术中汲取养分,使工艺美术趋于纯艺术化,偏离了工艺美术的适用性本位,走上“妄自出新”的歧途,传统手工艺生存艰难已然是不可抗拒的境况,因此促使其“当代”的第一步应是解决延续价值、保护路径和生存方法的困境。
传统手工艺的传承保护无论是从政策上抑或是民间文化组织都已有了众多的保护策略,有学者认为应从国家层面入手,加强传统手工艺的知识产权、构建相关的保护体系,对人类文化和审美起到应有之义,但这种观点对传统手工匠人的工作实际情况考虑略显不足。传统手工艺多依赖区域文化、民族特色、地域资源等因素,因此传统手工艺在今日趋于国际化的现代都市往往难觅其迹,传统手工艺多集中在地域属性特别、特色资源集中、少数民族聚集的区域,而这些地方多以乡镇为主,老龄化的趋势凸显,建构知识产权困难。
与之相应的,亦有一些相关研究者认为传统工艺美术应当以“拥抱市场”的态度走向产业化,结合电子商务平台、数字经济和文化消費的潮流实现新发展,但工艺美术的沉寂不在于销售渠道的缺失,而是现实需求的开发。同时市场的快节奏与审美表象化也对传统工艺美术带来不良影响。
工艺美术的精神核心在于艺术造物的内在规定性,而其存在的现实核心在于其所处时代的“当代性”。现代工艺美术的发展,关键在于挖掘自身的价值,使之具备可持续生产的能力,以适应当代人的生活方式、契合生活的基础、文化环境和内在创造力的发展,亦即传统工艺美术在当下社会中的“适用性”,它关乎传统工艺美术延续的可能,也是解决现代工艺美术转换的关键。
二、 击溃或融合:科技与工艺美术之矛盾
传统工艺美术是一个文化综合体,是与社会生产有直接联系的物质文化载体。任何一个行业的发展都离不开科技的革新与改造,传统手工艺在当下的转型中,首先遇到的矛盾正是新技术的冲击。黑格尔认为艺术创作中有一个纯然是技巧的方面,很接近手工业作业这一方面,在雕塑与建筑中最为重要,绘画与音乐中次之。这种技巧不是从灵感而来,完全靠勤勉、练习和思考,当科技已经足以替代黑格尔所说的艺术中的“纯然的技巧”时,传统工艺美术随之进入嬗变过程的混沌期。
传统手工艺在当下面临的是一个以科学技术为主导的持续变革的大环境,不变已不可能,否则将会成为外在文化环境中被边缘化的事物。
科技为艺术带来了新的可能。法国文学家居斯塔夫·福楼拜认为科技与艺术之间的关系是“两者从山麓分手,后来又在山顶汇合”,这也是今日谈及艺术与科学关系的一种主流的声音。近些年来国内外也有相反的声音,李健吾认为“任何一门艺术永远依赖一种科学,它是一种科学指示的方法的实施”,甚至司汤达认为可以用“科学”代替“艺术”,显然这是一种忽视了艺术的人文特质的观点。
艺科融合带来创新,促进艺术的发展,对于工艺美术而言亦是如此。从石器时代到青铜时代、铁器时代,乃至今日的电子信息技术时代,时代因材料的变迁而发生了巨大变革。
工艺美术伴随人类文明数千年,但在工业时代,一系列技术革命将传统手工业迅速地击溃。例如,工业流水线上机械编织物的产量远超人力编织产品,成本却大幅度降低;摄影技术的出现使古典写实油画的真实性和技艺受到了巨大冲击,虽然无法、也不可能完全吞噬架上写实艺术,但不可否认的是,它在客观上迫使古典主义走向现代主义的自我变革道路,使架上绘画由科学的客观准确性转向抽象的精神演绎。显然,这些都是科技促使艺术发生质变的表现。
然而科技的变革虽然凭借其诸多优势颠覆了艺术的形式,但无法做到消灭那些看起来“过时”的艺术形式:铁器时代并没有消灭青铜铸造技术,青铜铸造的货币变成了刀币的模样;工业时代的智能雕刻器械也没有消灭掉手工雕刻的匠人,木雕匠人依旧能够将技艺精湛的雕刻品陈列在博物馆引得观者赞叹;摄影也未能消灭古典写实油画。
现代科技拥有颠覆传统技术的能力,在客观上迫使艺术随之变化。科技与艺术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对立矛盾的关系,当下科技占据社会的主导地位,视觉艺术、审美美育往往难与之平衡。现代科技凭借显著的生产力和传播方式使工艺美术,乃至艺术发生表浅化与廉价化,削弱了艺术的深度与情感的光泽,使得公众的审美被迫趋于同一,一些独特的艺术品在大众眼中变得难以接受。
但相反的,现代科技的优势也使公众拥有了更多的选择,使艺术的共情者能够快速建立联系,它冲击了一部分拥有成熟技艺的艺术创造者,但却无法完全替代人类的情感表达。科技消灭的是缺乏情感注入的重复性产物,而无法动摇真实的艺术精神带给人的内心感动,这正是艺术不会消失的核心源泉。因此,艺术与科技之间的关系应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通过现代科技的介入,有利于实现工艺美术的转型,与时俱进地将新鲜因素注入,以增强工艺美术的表现力,将传统更好地继承下去。
三、从玻璃工艺史看工艺美术的发展方向
人类社会在科技的推动下不断发生变革,传统工艺美术却依旧自有一块疆域,无论是基于人类文明的保护,或是基于其自身的特质依旧得以延续。传统工艺美术依旧在今日独有其存在价值,但必须正视的是,传统工艺美术在工业时代颇受冲击。
玻璃艺术是一门典型的从手工技艺过渡到现代机械生产,再分化为多门艺术创作工艺的工艺美术,以玻璃艺术的工艺史变迁可以洞悉工艺美术从传统到当代的转型过程,以及科技在工艺美术中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要解析科技对玻璃艺术的影响,必须对玻璃艺术的成型工艺有一些简单的理解:玻璃艺术的传统工艺可以概括为冷加工与热成型两大类(表1),冷加工也是大部分材料最初的加工工艺,因为它不需要借助过多复杂的工具和加工材料对原材料进行深度雕琢,而热成型则是通过现代窑炉,熔融玻璃原材料后进行的二次深加工技术。
就一件常见的玻璃杯而言,它的生产在传统手工业时代需要一个技术精湛、合作密切的团队支持,然而在工业化的生产线上,玻璃吹制工艺被分解为流水线上的不同环节,工业化流水线上的玻璃产品极少出现瑕疵,即便出现瑕疵,失败的玻璃制品也会以循环材料的身份再次经过这条流水线。而传统手工吹制的玻璃器皿却常在每一道工序中都面临各种风险,即便是经验丰富的匠人也无可避免。
即便玻璃手工艺吹制技术相较于机械而言存在诸多不足,这一工艺也没有因为现代科技冲击而消失,甚至在全球小范围内成为了一种新的艺术时尚,玻璃吹制艺术家娴熟的技艺,总能引起观众对玻璃艺术的猎奇心理。
今日公众广为熟悉的二向色玻璃就归功于光学研究。大英博物馆藏的莱克格斯杯(图1)是典型的二向色玻璃杯,它在不同的光源下呈现出红与绿不同的玻璃色,因此围绕其特殊的色彩诞生了一系列神话传说。但在近代科学研究中发现,通过特殊的胶体着色,使玻璃内部在介入光源时,吸收掉自然光源中一些色彩,从而使视觉能够捕捉到玻璃实体中折射出的不同色泽。科学的解析使得一系列相关的神话故事成为了儿童故事绘本上的素材,也催生出一些聚焦二相色玻璃进行设计的艺术手段。
科技革新在玻璃的其他工艺技术里都有呈现,如玻璃彩绘被玻璃印刷冲击、玻璃雕刻被数控雕刻机冲击。甚至玻璃内雕机、玻璃水刀切割机可以完成手工技艺无法完成的效果:人力技艺无法在玻璃实体的内部隔空进行雕刻,手工切割平面玻璃也无法切除一些轮廓转折多变的形状,但在现代科技的推动下,这些表现方式都变为可能。虽然科技的颠覆力如此强烈,却无碍诸如弗拉迪米尔·克莱恩的手工凿刻的自然玻璃肌理(图2)、吴子雄玻璃雕刻艺术馆中的手工雕刻玻璃和山东淄博市博山琉璃内画匠人的作品中呈现的精湛手工技艺带给观者的艺术震撼力。
文化素养是制约工艺美术品质的关键,新技术的产生在客观上确实引起了传统工艺走向嬗变,但实质上新技术挑战的、颠覆的对象并非是工艺美术的艺术部分,而是完成工艺美术的技术构成部分,因此科技对工艺美术的关系应当理解为一种推动和激励的关系,而不是具备攻击性的关系。即便在數千年后的今日,无论是彩绘玻璃镶嵌艺术或是玻璃器皿艺术或是热成型铸造艺术,它们都没有被科技摧毁,反而不断推陈出新更具创意的工艺美术作品。
总结
技艺、审美与科技并无孰优孰劣的对比关系,它们所处的纬度不同,探讨的问题不同,表现的方式也不相同。艺术与科技各有其门槛,艺术的观看与评价亦有“学而知之”的专业素养要求。无论是传统手工艺术、现代手工艺术,它们本身提供给观者的艺术内涵未曾改变,只是在构成艺术的因素上,随着时代的变迁变得错综复杂。传统工艺美术必然受到当代社会环境、审美观念和生活方式的影响,但其承载的历史文化底蕴是活化的民族精神。当下优秀传统文化的复兴方略下,工艺美术依托其传承而来的文化底色,理应在当代焕发生机,对提升公众的文化素养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这也正是工艺美术何以当代的精神内核。
基金项目:
中国工艺美术学会2022年度工艺美术科研课题“传统玻璃艺术的时代文化意识建构研究”(CNACS2022-II-006)
参考文献:[1]魏华. 中国工艺美术史[M]. 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