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运河畔的红色故事
2023-07-21任超
京杭大运河贯通南北,形成一个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而通州地理位置优越,是这条运河北端的起点。
地处永定河、潮白河冲积洪积平原的通州,西汉初始建路县,先后改称通路亭、潞县、通州、通县。1948年12月通县解放,分置通县、通州市。1958年3月县市由河北省划归北京市后,合并为北京市通州区,1960年2月复称通县。1997年4月撤销通县设立通州区。通州扼京畿要道,拥天子外仓,独特的地理位置奠定了其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基础。
近代以来,随着五四爱国运动的爆发,一大批爱国知识分子和进步人士纷纷响应,带动了通县民众参与其中;抗日战争期间,通县人民保家卫国、奋起抗战、抢救伤员、支援前线;解放战争打响后,通县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先后掀起了大参军和大支前的热潮,奋勇担当起支援全国主战场的任务。
如今,在通州古老而秀美的大运河畔,依旧传颂着一个个感人的红色故事,提醒人们不忘过去,更给人们带来前行的力量。
马克思主义新风吹遍运河两岸
1919年5月4日,北京爆发了反帝反封建的五四爱国运动。通县协和书院和中等学校师生也参与其中。书院刘士钊、张春和、李友真等进步人士,响应全国学联号召,组织起“十人团”到通县城内的学校、工厂、街道宣传革命思想,反对巴黎和会上关于山东问题的条款。爱国师生向民众宣传要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在中国的统治,就要学习俄国进行工农革命,建立新的社会。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北京的共产党早期组织与通县的工人农民建立了更为密切的联系。他们多次派人到通县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工农阶级革命思想,介绍全国革命斗争形势,启发工农民众的思想觉悟,培养出了一批具有初步共产主义信仰的先进分子,为通县地区党组织的建立做了思想上和人员上的准备。
1926年,在全国革命形势的推动下,中共北京地下党组织在潞河中学开展革命工作。一批有志青年学生开始接受社会主义思想,拥护共产党的主张,积极投身革命运动。1927年,经中共北京地委批准,成立了中国共产党潞河中学支部。受中共北京地委领导,周文彬担任第一任党支部书记。这是通县第一个中国共产党支部。从此,通县进入党组织的建立和发展时期。潞河中学党支部成立后,很快在进步学生中建立了社会科学学习小组和春草读书会,学习社会主义进步理论,研讨俄国革命与中国革命的关系、什么是社会主义、什么是共产主义等问题,宣讲南方的革命斗争形势。同时,根据北京地委指示,潞河中学党支部还开办工人夜校,向工人宣讲革命道理,开展打击校内国民党右派分子等工作。通过开办工人夜校,党组织的活动由潞河中学逐步扩展到其他学校和附近农村。
1928年7月初,潞河中学党支部正在开会,商讨揭露国民党反革命面目、反对新军阀统治等问题。在会议进行的过程中,阎锡山的军队突然包围了会场,周文彬、康景新、张学渊等20多名学生被捕。为了营救被捕的同志,潞河中学党支部发动数百名在校师生多次到军营抗议,并派代表交涉质问。三天后,被捕同志全部得到释放。党组织的活动使饱受帝国主义压迫和军阀混战之苦的青年志士在黑暗中看到了光明,对革命事业充满了希望。在党组织的引领下,更多青年学生加入学习小组,成员最多时达30多人。为适应革命斗争形势的发展,1929年1月中共通州区委成立,下辖潞河中学、南地、黄瓜园、新城4个支部,党员已发展到数十人。
自五四运动以后,马克思主义思想在通州大运河畔被广泛传播开来,一颗颗红色的火种在此孕育而生。
运河军民一心抵抗日本侵略
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蓄意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北平各界民众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抗日救亡运动。
1931年10月,通縣学联改为学生救国会,各校学生会改为抗日救国团,停课宣传抗日。潞河中学、省立第十师范学校、省立第六女子师范学校的师生们在闸桥、张家湾、燕郊集市上发表讲演,声讨日本帝国主义的侵华罪行。11月中旬,通县中等学校、男师、女师和富育女中在潞河中学礼堂举办了抗日讲演比赛,进一步唤醒了民众的爱国热情,推动了保家卫国的革命斗争。
1932年11月,为进一步宣传抗日,潞河中学共产主义青年团支部成立了叮叮话剧社进行义演募捐。配合民众的抗日救国运动,话剧社组织排练演出了一批进步话剧。田汉的《第五号病室》、曹禺新编剧目《雷雨》等在通县地区上演,深受广大民众欢迎。话剧社演员夏淳、刁光覃等,逐渐成为具有进步思想的文艺骨干。1932年底,随着农村阶级矛盾的激化和党的工作的逐步深入,顺义、三河、通县交界处的贫苦农民自发组织了“穷人会”。该会在顺义、三河、平谷、密云、怀柔、通县等地发展了八九百名会员,开展抗捐抗税、学习江西农民组织武装、欢迎红军等活动。
1933年3—5月,长城抗战爆发,通县成为长城抗战的总兵站,也是抗日军队的大后方。老百姓们节衣缩食,支援抗战,仅通县一地就出民夫万余人、大车数千辆、饲草几十万斤、军粮万余斤。通县的人力车夫、商户都自告奋勇地帮助军队抢运物资、弹药,表现了极高的抗日热情。通县男师、女师、潞河中学、民众教育馆等提供一些公共场所供军队医院使用。潞河中学互济会在党支部书记张天明的领导下,组织起救国十人团,发起慰问伤员的活动,向伤员赠送衣物,校内百余名学生昼夜不停地参加护理。4月初,北平师范大学抗日救国会来到通县,将用捐款购买的药品、衣物送给伤员。为支援长城抗战,通县的农民也发起了募捐活动。
面对日军的猖狂进攻,中国军队奋勇抗击,在一些重要隘口反复争夺。长城内外的民众也积极参加抗击日军的战斗,自发成立了抗日义勇军。日军在长城各口受阻后,派兵进攻滦东。长城守军腹背受敌,不得不退守阵地。第二十九军退到通县,在北运河布防。日军占领长城各口后,继续向南推进,占领了密云、遵化、丰润、唐山、香河、平谷、宝坻等十几个县和通县以东广大地区。4月28日,日军逼近通县,第二十九军与日军隔运河展开激烈炮战,县城内多处建筑物被毁。5月12日,通县被日军占领,华北地区也遭到日本帝国主义铁蹄的践踏,抗战的烽火燃遍冀东大地。
长城抗战失利后,中国共产党北方局组织地下党在平东地区农村开展抗日救亡工作。七七事变后,冀东地区抗日斗争日益高涨,中国共产党和八路军开辟了广大的游击区,党的组织在斗争中得到进一步发展。在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人民战争思想的指引下,大运河畔的民间抗日武装力量坚持对敌斗争。经过多年的浴血奋战和流血牺牲,终于迎来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动员运河百姓支援解放战争
日本投降后,国民党立即派先遣人员以接收为名抢夺人民抗战胜利果实。接收大员们不仅对通县城内的工商户征税,还跑到通县附近村庄征粮抓丁,沉重的经济负担又压在了广大人民群众头上。
为适应革命斗争形势的需要,1946年1月,中共通县委员会在西集镇侯各庄村宣布成立,随即组成通县人民政府,石武德任通县县长。政府设立了民政科、教育科、财粮科、税务局、公安局等工作机构。全县下辖7个区,各区分别建立党、政、军、群等工作机构。县级群众组织有青联会、妇联会、农会和工会。中共通县县委成立后,一方面领导群众发展生产、贯彻执行关于土地改革的《五四指示》,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开展土改运动;一方面带领县、区干部和地方武装积极开展对敌斗争,阻击来犯之敌。
1946年1月10日,中共代表同国民党代表正式签订停战协定。中共通县县委、县人民政府根据中共中央指示,教育干部、军队和群众认真执行停战协定,力争走和平建国的道路,并同通县城内的国民党军据点订立了互不侵犯协议。但国民党驻军不履行协议,在通县南部地区截击开往东北的八路军,还在马驹桥、张家湾、牛堡屯、后榆林庄等地设置了据点。国民党反动派假民主、真独裁,假和平、真内战的骗局被揭穿后,通县爱国民主运动日益高涨。1948年,通县潞河中学和富育中学的师生发起了反美爱国运动。他们与北京大学革命师生取得联系,在学校内教唱《团结就是力量》等革命歌曲,上街张贴标语,揭露国民党独裁、内战、卖国的罪行。以学生运动为主体的爱国民主运动与全国各界反美反蒋斗争相结合,形成配合人民解放战争的第二条战线。
1948年平津战役开始前,通县在宋庄、漷县、张家湾等地设立了仓库和粮草供应站。供应站统辖60多个村庄,东至通县的马头、觅子店,香河县的安平,武清县的大沙河等村,西至通县的牛堡屯、马驹桥,大兴县的中兴庄、德茂庄等村。在平津战役整个过程中,供应站每天都要为指定的解放军驻地运送粮草物资,保持与驻军的联络工作。为了更好地完成这些任务,通县县委抽调了大批干部、民工帮助解放军装卸、发放粮草。除此之外,通县县委筹集粮食450万公斤、草料204万公斤,大量的柴草、生猪、蔬菜、油盐等物资,还动员大批战勤民工、妇女参加支前队伍,组建了担架队、修路队、救护队、慰问团、拆洗组等。1948年12月14日通县解放,大运河畔的人民迎来新中国的曙光。
新中国成立后,通县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的历史转变。1997年撤县设区后的通州,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崭新阶段。党的十八大后,通州区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城市副中心标准推动全区各项工作。
水波为曲,桨帆当歌。古老的京杭大运河,从隋朝到今天,已拥有了千年辉煌。它不仅是一条历史之河、文化之河,还是一条流淌着红色血脉之河。如今,大运河畔可歌可泣的红色故事口耳相传。在它们的滋养下,运河儿女团结一心,为北京建设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贡献蓬勃力量。
(本文是北京社科基金青年项目“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北平抗日根据地研究”〈项目编号:21LSC012〉、北京市社会科学院重点项目“北京红色文化挖掘与利用研究”〈项目编号:2022A6772〉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任超,北京市社會科学院历史所助理研究员)
责任编辑 / 金蕾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