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沉浸式体验微项目化作业设计策略研究
2023-07-20黄玉团
文/黄玉团
引 言
“双减”政策实施以来,教师的作业设计既要关注“减负”,又要关注“增效”,致力于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 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强调在真实情境下创设任务,让学生在解决真实任务的过程中获得对事物的认识,形成和发展思维,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因此,要想使课堂教学提质增效,教师就必须在作业设计上下功夫。作业设计除了要巩固学科知识,更要为学生提供生活中真实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究的求知欲,让学生在探索、解决问题中提升学习能力,从而体验学习带来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做到乐中练,乐中学。
小学数学沉浸式体验微项目化作业设计,是把教材中的数学问题融入真实的情境中,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感受、理解与掌握数学知识,综合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作业模式。笔者经过多年的探索实践,发现这种在目标、内容、时间、任务等方面微缩的作业设计,深受学生喜欢。学生能够通过动手实践、查阅资料等方法认识数学知识,解决一个又一个的问题。在沉浸式体验中,学生的数学思维和学科素养都在不断提升。这样的作业设计减少了书面作业,增加了实践探究作业,不仅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还有利于“双减”政策中减负增效目标的实现[1]。笔者结合多年实践,以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圆的认识”沉浸式体验微项目化作业设计为例,谈谈小学数学沉浸式体验微项目化作业设计策略。
一、提出真问题,激发学生内驱力
教师设计的问题要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调动学生学习的内驱力,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真实的学习问题更能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因此,在设计沉浸式微项目化作业的过程中,设计的问题必须是真实存在的问题,是学生确实感受到疑惑的问题,从而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积极主动探究的欲望[2]。
例如,以“圆的奥秘”为主题的沉浸式体验微项目化作业见表1。
表1 圆的奥秘-——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圆的认识”沉浸式体验微项目化作业设计
续表
在问题情境部分,教师针对现实生活中司空见惯的圆形水波现象,提出了能激起学生疑惑的驱动性问题:“水波为什么是圆形的?”问题一提出,便引发了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了学生追根求源的探究欲望,为他们深入探究圆的知识做好了铺垫。
二、感受真体验,培养学生探究力
无论什么知识都要用心体验才能学到精髓,掌握其中的奥秘。在学生有了探究的欲望后,教师紧接着设计能引导学生自主参与探究的作业,使学生通过力所能及的调查、实践、推理等活动,经历解决问题的整个过程,培养主动探索的能力,在沉浸式体验中深度思考,主动钻研,提升探究力。
例如,在“圆的奥秘”沉浸式体验微项目化作业中,笔者设计了如下探究内容:
任务一:用一把剪刀和一张纸剪一个较为标准的圆,说一说你是怎么剪的,怎样才能剪出更标准的圆。把你剪下的圆纸片贴在表格里,并将你的方法记录下来。
任务二:借助你身边的工具或者物体在表格中画一个圆,说一说你是怎么画的。
任务三:拿一张圆形纸片折一折、画一画、量一量,你发现了什么?把你的发现记录在表格中。
学生根据任务要求,通过对折方法剪圆,借助物体或工具画圆,通过折、画、量等一系列操作活动感知圆,探索圆,让问题引领学习真正发生。在这样沉浸式体验探索过程中,学生经历了一个自主探索和内化的体验过程,对圆的特征有了深刻的感知,同时也积累了动手折、画、量等探究学习的经验,提高了学习能力,更加感受到数学与生活之间的紧密联系。
三、开展真交流,引发学生思辨力
在探究学习作业中,教师要设计讨论交流环节,创设学生交流、分享平台,让学生在不断交流、思辨中明确知识点,理清疑难点,互相启发,取长补短,推动学生共同进步,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
例如,在“圆的奥秘”沉浸式体验微项目化作业任务四——小组讨论交流这一环节中,每一小组的学生在交流时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其中一个小组的学生作品如图1,讨论内容如下。
图1
生1:在剪圆时,我先将白纸对折了一次,然后剪了一个半圆,发现剪得不是很标准。那到底该怎么剪呢?想了一会儿,我决定对折两次再剪,事实证明果然比第一次要容易一些,只需要剪四分之一个圆,但剪得还是不太标准,能不能更接近圆一些呢?于是我决定多对折几次再剪。最终我发现,原来对折的次数越多,剪圆的时候越容易,也剪得越标准。
生2:在画圆时,我是借助矿泉水瓶的盖子画的,只要将圆形的盖子按在白纸上,沿着瓶盖的外框画就可以得到一个圆了,非常简单。
生3:我把笔绑在毛线的一端,另一端用透明胶固定在白纸上,拿着笔,轻轻拉直,绕着中心在纸上画一圈,一个圆就画好了。
生4:我哥哥教我用圆规画圆,首先用笔在纸上点一个点表示圆心,再把圆规的两个脚分开,圆规两脚之间的距离相当于借助绳子画法中绳子拉紧的长度,这就是我们所要画的圆的半径。然后,把针尖的一端固定在圆心上,带笔的另一端旋转一周就能很快画出一个圆,这个画法跟借助绳子画圆道理相同,但更加方便。
通过小组交流讨论,学生对圆的认识更加深入和加全面。学生在交流探讨中不断思辨、修正、完善,进一步建构知识体系。在交流中,学生不仅理解了知识,掌握了技能,还积累了丰富的学习经验,提升了自身的综合实践能力。
四、形成真总结,提升学生反思力
总结反思可以帮助学生对学习过程、学习结果进行再一次梳理、审视,在总结反思中不断进行反省内化、抽象和概括,总结、积累学习方法和探究经验,提高学习能力。因此,在小学阶段,教师在作业设计中,一定要有意识地设计总结反思这一环节,让学生分析总结自己的所学所思,培养学生反思意识和习惯,不断提升学生的反思能力。
例如,在“圆的奥秘”沉浸式体验微项目化作业中,总结反思设计如下:在完成这次任务的过程中,你获得了哪些知识?和这个研究有关的内容还有什么想知道的?学会了什么研究方法?以下是部分学生对“圆的奥秘”探究活动的总结反思:
生5:在折圆形纸片时,我们组发现,对折两次展开后,两条折痕相交的点就是圆心,如果一直对折下去,展开后就会发现有很多很多的折痕,通过查找资料我们知道了这些折痕其实是圆的半径,而且这些半径都相等。在同一直线上的两条半径连接起来就是圆的直径,直径也都相等,同一圆里,直径是半径的两倍。
生6:在画圆时,我发现圆和以前学过的平面图形不同,以前学过的平面图形的边都是直的,借助直尺就很好画了,而圆的边是曲线,不好画。还好,人们发明了专门的画圆工具——圆规。我在画好的圆中借助尺子画了线,发现经过圆心且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有无数条,数学上把这些线段叫作直径。
生7:在小组讨论交流中,我从其他组员那学到了很多画圆的方法,从借助绳子画圆的方法,我想到了如果要在操场上画一个很大很大的圆,就可以采用这种画圆方法。我上网查找资料,有资料记载,早在2000 多年前,墨子在他的著作中这样描述道:“圆,一中同长也。”我深刻体会到古人太聪明了,短短几个字就能清楚地描述圆的特征。
学生在总结中不断反思,既总结收获,也联系生活,交流互鉴,共同发展。教师除了引导学生总结文化知识,还要引导学生分析失误的原因,鼓励学生积极改进,提高学习能力,让学生不仅能客观面对知识上的不足,还能积极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在不断总结反思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
五、进行真评价,提高学生自控力
作业评价是教学活动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一份高质量的作业设计绝不能缺少作业评价。长期以来,以正误为最终指向的评价缺乏指导性,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因此,教师在设计作业时一定要设计作业评价这一环节,采用多元评价主体和多样的评价方式,鼓励学生自我监控学习的过程和结果,以便更好地通过评价来促进学生的发展。
例如,在“圆的奥秘”微项目化作业中的评价环节,教师先采用学生自评的方式,让学生自己检查、分析自己在这次作业完成过程中做得好的地方以及存在的问题,以便日后在学习中加强改进。在学生自我评定后,教师再组织小组成员进行互评,找出其他成员做得好的地方,并提出修改建议,让学生在互评互学中共同提高,共同进步。在得到别人认可时,学生心里会充满骄傲和自豪,增强学习的自信心。最后,教师根据学生完成的实际情况,对每份作业以“勾叉式”和文字性评语激励相结合的形式进行评价,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字里行间对自己的关注、赞赏与鼓励,从而受到激励。改变单一的作业评价形式,用多元化的作业评价方式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能让学生对待作业的态度由“要我做”变为“我要做”,由“我要做”变为“我想做”,由“我想做”变为“我乐做”。这样有效的作业评价能够提升学生自我监控、自主思考等能力,促进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
结 语
综上所述,沉浸式体验微项目化作业是一种创新的作业模式,是对重复、低效的传统作业模式的大胆创新,也是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方式。笔者通过以上策略对小学数学沉浸式体验微项目化作业进行设计,可以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具象化,提高学生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实现对学生素质的培养,从而有效促进了小学生数学综合能力的发展、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