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CiteSpace的国内期刊集群化研究的回溯和展望

2023-07-20余静

出版广角 2023年11期
关键词:科技期刊集群学术期刊

【摘要】进入新时代,我国期刊面临数字化转型和体制改革等问题,随着科技和理论的不断创新,期刊发展也日益受到学界和实务界的关注,期刊集群化是促进期刊做大做强的新模式,符合我国期刊转型和发展的需求。文章以中国知网收录的主题包含“期刊集群化”且经遴选的251篇文献为样本,利用CiteSpace软件对样本进行可视化分析,发现随着国家对理论创新的不断重视和科技的发展等,近年来关于期刊集群化的研究热度不断上升,并将指引期刊社向好发展。未来,在期刊集群化研究方面,学者应拓展研究样本的领域、对期刊集群化理论进行建构、进行期刊集群化的实证研究、重视与国际期刊集群的比较分析,为期刊创新发展奠定理论基础。

【关  键  词】CiteSpace;期刊集群化;研究热度

【作者单位】余静,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编辑部。

【基金项目】全国高校文科学报研究会编辑学课题“优化高校文科学术期刊传播路径研究”(PY2021037)。

【中图分类号】G237.5【文献标识码】A【DOI】10.16491/j.cnki.cn45-1216/g2.2023.11.014

随着《关于深化改革 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见》《关于推动学术期刊繁荣发展的意见》等针对期刊改革发展的政策出台,以及国家对建设世界一流学术期刊的重视,实务界和学术界对期刊集群化的研究逐步呈现增长态势。基于此,笔者借助 CiteSpace软件对中国知网收录的主题包含“期刊集群化”的期刊文献(检索时间截至2022年12月31日)进行分析。检索时间设置“从不限年到2022年12月31日”。检索出相关的核心期刊(北大核心、CSSCI)文献331篇,为了使研究的样本具备一定的有效性,笔者剔除与研究内容不符的80篇文献,从宏观层面分析期刊集群化的研究動态,以期对未来期刊集群化研究献计献策。

一、期刊集群化的研究现状

1.年度发文量分析

笔者以遴选出的251篇文献为依据,制作出反映2006—2022年有关期刊集群化研究的年发文量分布图(图1)。从时间分布上看,学者对期刊集群化的研究呈波动上升趋势。第一篇相关文献是孔庄的《中国期刊集群化发展的战略构想》,该文提出我国期刊集群化发展的战略构想[1]。

根据图1,2006—2011年关于期刊集群化研究的文章数量较少,6年总发文量为24篇,平均年发文量为4篇,该阶段的年发文量约为2022年的10.25%。在这一阶段,集群化概念引入期刊出版业不久,期刊集群化研究处于起始阶段,学界对期刊集群化的了解还不够深入。随后,以2012年为分界,在前一个阶段的发文量稍微增长之后,2012年仅有一篇文章与期刊集群化研究相关,即李武等的《我国新闻传播学期刊集群分布及其亲疏关系研究》,研究新闻传播学期刊的集群分布和各期刊之间的亲疏关系,为期刊集群化研究提供了新思路[2]。2013—2022年期刊集群化研究的发文量不断增长,这一阶段的相关研究成果较为丰富,特别是2015年之后学界迎来了期刊集群化研究的高产阶段,并在2022年达到高峰,2022年发文总量是2006年的39倍。进入新时代,我国期刊朝着国际化、品质化的方向不断推进,期刊集群化发展已经成为管理部门和期刊出版单位的共识[3]。基于此,2013—2022年期刊集群化研究的热度越来越高。

2.发文作者分析

笔者运用CiteSpace软件对有效样本数据进行分析,生成作者及合作网络图谱。图2显示,期刊集群化研究作者及合作网络图谱共有473个节点,即有473名作者,密度为0.0071,说明整个图谱呈现比较分散的状态,即期刊集群化研究主要以独立研究为主,研究者相互间的合作不够密切。由普赖斯定律可知,N≈2.48,期刊集群化研究的发文量达到3篇就是核心作者,笔者经过统计发现,该研究领域共有42位核心作者,约占作者总数的8.88%。期刊集群化研究领域的合作群以杨蕾、冷怀明、刘培一等为代表,期刊集群化研究的核心队伍组建有待加强。

3.发文机构分析

笔者通过CiteSpace软件生成期刊集群化研究机构及合作网络图谱。根据图3,期刊集群化研究机构的节点有257个,表示有257个作者署名机构,图谱的网络密度为0.0042,整个图谱呈现较为松散的状态,由此可知,期刊集群化研究的各机构之间没有形成密切的合作关系,在期刊集群化研究方面还缺少相关沟通,存在较大的合作空间。

期刊集群化研究机构发文量排名前十的分别是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中国激光》杂志社有限公司、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中国药房》编辑出版中心等。其中,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中国药房》编辑出版中心是期刊集群化研究机构中合作研究程度最高的。

二、期刊集群化研究的研究热点和趋势分析

1.关键词共现分析

CiteSpace软件的关键词共现分析能展现相关研究领域的侧重点和研究热点。如图4,从期刊集群化研究的关键词共现图谱中可以发现,图谱上共有332个节点。从出现频次上看,在期刊集群化研究中“科技期刊”出现的频次最高,为103次,随后是“科技期刊”“集群化”“学术期刊”,出现频次分别为65次、33次、32次。从时间上看,“战略构想”“期刊集团”“集群化发展”“期刊集群”“期刊体制改革”等关键词出现的时间较早,近年来出现了“高质量发展”“运营模式”“学术传播”“集约化”“平台建设”等关键词,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学界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对期刊集群化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的中心性体现了某一个关键词和其他关键词联系的紧密程度,能够用于判断关键词是否处于重要位置。中心性>0.1的关键词在该研究领域较为重要。“科技期刊”的中心性为0.72,是本次研究样本中中心性最强的词语,“集群化”“学术期刊”“科技社团”和“期刊”次之,随后分别为“数字化”“媒体融合”“刊群”“医学期刊”“出版集团”,这些关键词代表了期刊集群化研究的热点。

2.关键词聚类分析

笔者通过CiteSpace软件生成期刊集群化研究关键词聚类图谱。如图5,图谱中不同的色块表示聚类的区域范围,本图谱的Q值为0.8476>0.3,S值为0.9042>0.5,说明图谱比较合理。另外,该图谱的节点总共有322个,连线数为520条,网络密度为0.0095,整体可分为10个主题聚类。其中,“学术期刊”“科技期刊”“发展态势”分别排名前3,随后是“医学期刊”“媒体融合”“期刊集群”“刊群建设”“数字化转型”“集群化发展”“发展策略”。在本次研究样本中,最大的主题聚类是“学术期刊”。聚类中最为活跃的是朱剑的《被遗忘的尴尬角色:“双一流”建设中的高校学术期刊》,该文提出通过“双一流”达到高等教育强国的目标和建设世界一流高校学术期刊集群密切相关[4]。第二活跃的是段家喜等的《〈中国激光〉杂志社集群化发展与体制改革的新进展》,该文分析了期刊集群化发展中面临的问题,以此为其他期刊的集群化发展提供借鉴[5]。第三活跃的是马军花等的《全球变化科学数据与学术期刊集群化融合发展共识》,该文认为学术期刊集群化有助于提高办刊质量,提升学术期刊的影响力[6]。这些文献都从不同角度对期刊集群化进行思考,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该研究领域的重点。

笔者对主题聚类模块进一步分析,制成表1,将表1和期刊集群化研究关键词的中心性、频次相结合,归纳期刊集群化研究的三个主要特点。

(1)期刊集群化的研究对象集中在科技期刊

期刊集群化研究的对象多以科技期刊为主,与我国科技期刊的数量较多、规模较大、期刊集群化发展案例较丰富有关。根据《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蓝皮书(2021)》,截至2020年底,中国科技期刊总量为4963种[7],具有一定数量和规模,因此学者们对期刊集群化的研究主要还是集中在科技期刊,且产生了一定的成果。

首先,科技期刊进行期刊集群化发展可以促进科技期刊扩大品牌传播范围[8]。其次,为实现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目标,科技期刊出版单位可以采取市场化运作和集群化出版模式[9]。最后,在科技期刊集群化方面有一定实践的机构,如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Light学术出版中心 、清华大学出版社期刊中心等,总结了其在管理机制、新媒体建设、专栏组稿等方面有益的尝试,为我国科技期刊集群化建设提供有益借鉴。

(2)研究热点与社会热点相契合,期刊集群化达成期刊界共识

随着我国科研实力不断提高,科研成果数量不断增长,建设学术期刊集群可以最大限度地满足科研成果展示需求,为不同类型的科研成果提供载体,因此学术期刊集群化发展是学科服务的较优选择[10]。赵赟等探索以农业科技期刊集群为平台,实现将科研活动、成果发布、技术推广、项目落地等集合的产业链,不断提高信息化服务水平,促进乡村振兴[11]。

建构学术期刊集群平台可以更好地促进学术期刊这一传统传播媒介的升级,从而扩大学术期刊成果和服务科研成果的产出[12]。特别是在新媒体背景下,打造学术期刊集群平台可以提升学术期刊的传播力、影響力、引导力和公信力[13]。

(3)期刊集群化研究的角度多样化,对期刊集群化未来的发展态势研究呈现多元化

一方面,期刊集群化研究针对相关概念进行梳理。由于“集团化”和“集群化”两个词相近且相关概念既有联系又相互区别,因此引起了学者们的广泛关注。尽管一些学者将“集团化”归为期刊集群化,但还是有较多学者会明确使用“集群化”的概念,因为期刊集团化是期刊集群研究领域的边缘,并不宜单纯地对期刊集团化进行研究[14]。也有学者将期刊集群化集团化建设进行合并研究,康维铎以高校学术期刊集约化出版单位为样本,总结我国部分高校学术期刊集群化集团化存在影响力不足、影响力有限、整体规模有待扩大等问题[15]。

另一方面,较多学者都对期刊集群化未来的发展态势进行展望。其中,一些学者提出可以在公地理论的指导下,形成一条由国家支持、科研人员集体主导、非营利性和开放获取的期刊未来产业发展的新思路[16]。部分学者提出期刊集群化发展的具体设想:根据期刊定位采用一般的融合模式,推进期刊的短视频发展,以政府相关政策为支持,推进成立期刊中心,加入相关期刊集群平台,积极与平台共享资源、渠道,不断推动期刊的市场化发展[17]。也有学者从期刊集群作为学术交流平台、资源汇集平台、数据链接平台等角度提出期刊集群要充分利用网络技术,使科研成果得到更广泛的应用[18]。

3.关键词突现分析

如图6,笔者通过CiteSpace生成期刊集群化研究关键词突现图。从开始时间看,出现较早的期刊集群化研究的突现词是“改革”“集群化”“体制”等。从持续时间看,“体制”一词的突现时间相对较长。从突现词的强度看,“改革”的突现强度是最大的,随后是“刊群”“体制”“创新”等。从近年突现词看,“高质量发展”“卓越行动计划”“国际影响力”的突现强度较大,持续时间较长,这也从侧面反映了期刊集群化研究的热点。

将图谱与样本数据的文本内容结合分析,笔者将2006—2022年我国学术界对期刊集群化的研究划分为三个阶段(该时间划分没有严格界限,仅作为参考)。

第一个阶段是2006—2012年,这一阶段的研究主要围绕“期刊改革”展开,突现词有“改革”“集群化”“体制”“刊群”,这些突现词跟我国的文化体制改革有关。2003年我国开始进行文化体制改革,2005年体制改革全面展开,2006年期刊集群化的相关研究开始出现。当时在相关改革下,我国一些非时政类的报刊存在的问题得到一定改善,此时的期刊也在探索如何改革与发展[9]。在这一阶段,研究期刊集群化的文献较少,说明该阶段处于期刊集群化研究的探索阶段。

第二个阶段是2012—2018年。这一阶段的期刊集群化研究主要围绕“期刊新媒体建设”展开,突现词有“数字出版平台”“数字化”“互联网+”“创新”等。2012年7月,《关于报刊编辑部体制改革的实施办法》出台。此时,期刊集群化是探索期刊市场化转型的路径之一。此外,随着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新媒体向纵深发展,传统期刊融媒体发展也引起了学界关注,因此关于学术期刊集群化研究的发文量开始快速增长,呈现高速增长趋势。2014年是“媒体融合元年”,期刊作为传统媒体也开始媒体融合的尝试[19]。一些专业性相关的期刊开始联合发展,组成期刊集群[20]。此时,也有学者提出通过期刊学科集群打造服务于科研创新的服务平台和数字产品[21]。

第三阶段是2018—2022年。这一阶段期刊集群化研究主要围绕“期刊高质量发展”展开,突现词有“专业学术期刊”“高质量发展”“卓越行动计划”“国际影响力”等。2018年是我国改革开放40周年,也是中国学术期刊发展的重要转折年份。为实现期刊高质量发展,国家出台了一些重要政策,各评价机构也在不断完善评价体系[22]。2019年,中国科协等七部门联合实施《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卓越计划于2019—2023年开展设立集群化试点以及建设国际化数字出版服务平台等多个项目,符合要求的期刊可进行申报,在该阶段“高质量发展”“卓越行动计划”等关键词持续突现。期刊集群化集約化的管理方式可以提高期刊出版效率和期刊专业内容质量等[23]。

三、期刊集群化研究结论和展望

笔者对期刊集群化文献进行研究,总结当前的研究现状,以对未来相关研究提供理论支撑,为期刊集群化建设建言献策。

1.研究结论

首先,在研究脉络方面,期刊集群化的研究主要从文化体制改革、期刊改革、媒体融合的发展脉络逐渐展开。从研究机构来看,期刊集群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期刊社,研究的学者较少,高校和研究所等机构的研究较为分散,学术机构和实务部门的合作不够密切。而期刊集群化发展是期刊在改革中不断探索的一个方向,因此期刊在改革时需要针对相关研究脉络进行梳理。

其次,在研究对象方面,我国的期刊集群化建设实践已初显成效,有研究针对不同对象形成一定经验总结。我国期刊出版呈现“小、散、弱”的局面,且我国当前特殊的期刊管理体制导致较多的期刊以非商业化模式运作,新刊创办的审批政策和流程比较复杂。以中华医学会杂志社为代表的集约化和集团化管理模式对我国当前学术期刊办刊思想、出版经营等有较大启示。《中国激光》杂志社有限公司10多年来顺应时代潮流,搭建了数字化平台、新媒体融合发展平台等,有效促进了集群化的发展。作为学术期刊主办单位中数量占比较大的高校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期刊中心、浙江大学出版社期刊分社等在期刊集群化建设方面作出各种尝试。

最后,在研究热点方面,期刊集群化研究体现了期刊高质量发展的研究本质。期刊集群化的本质是通过数量上的增加扩大办刊规模,汇集优势资源,实现期刊内容的标准化和集中化呈现,在此基础上逐步实现创新发展。在期刊集群化的研究中,学者普遍关注期刊集群化是走高质量发展道路的研究本质,注重从期刊导向、内容质量、人才培养、平台技术建设、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平衡等问题着手研究,提出期刊社要改变传统运营模式,通过期刊集群化推动期刊数字化,建立数字出版平台,以此增强网络传播效果。这些创新在很大程度上由期刊编辑人员来实现,因此,在研究当中不少学者关注编辑队伍的体制机制调整和期刊出版人才的培养,特别是有关期刊新媒体人员培养的研究,从多个视角探索如何提升期刊从业人员的数字素养和数字能力。

目前我国关于期刊集群化的研究不仅能立足国内的期刊出版环境和文化交流需求,而且能放眼国际,借鉴优秀出版机构的办刊模式和管理机制。如何走有中国特色的学术期刊集群化道路,应是我国学界、期刊界和相关管理部门未来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

2.关于深化期刊集群化研究的对策

首先,相关研究应拓展研究样本的领域。《关于推动学术期刊繁荣发展的意见》要求推进集群化集团化建设,建设一批导向正确、品质一流、资源集约、具备核心竞争力的学术期刊集群[8]。从研究样本来看,当前期刊集群化研究对象主要集中在科技期刊,而我国的期刊类型众多,除了科技期刊还有其他类型的期刊。学者可以拓展期刊的研究范围,针对不同期刊的特点进行研究。从学科内容上看,人文社会科学期刊也是学术期刊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这类期刊进行期刊集群化研究,对促进期刊高质量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其次,相关研究应对期刊集群化理论进行建构。在我国,集群化被引入期刊界的时间还不长,当前部分期刊集群化研究只停留在概念层面,缺乏理论支撑。此外,期刊集群化并非单纯只注重经济层面的核心竞争力提升,对于期刊出版这一特殊产业,管理部门在构建期刊集群化发展框架时应兼顾期刊的产业属性和公益属性,从而形成适合期刊发展的集群化理论支撑。

再次,学者可以多进行期刊集群化的实证研究。进行期刊集群化研究的主要目的是促使期刊发展得更好。在当前的期刊集群化研究中,以个案分析和实地调研为主的实证研究较少,很少有研究从整体上对不同期刊集群的案例进行全面分析。因此,今后的期刊集群化研究可通过个案分析有针对性地进行实证调研和考察,探索适合我国期刊集群化的模式,从实践中创新理论。

最后,学者应重视我国期刊集群与国际期刊集群的比较分析。国外较早地进行期刊集群化发展,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具有较为成熟的经验。对国内外期刊集群典型案例进行分析和总结,能为我国期刊集群化研究提供方法支持,同时也能为我国期刊集群化发展提供经验借鉴。期刊作为文化成果展示的重要平台,承载着国际文化交流的重任,期刊社应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大力推进期刊的国际化进程。

|参考文献|

[1]孔庄. 中国期刊集群化发展的战略构想[J]. 编辑之友,2006(2):7-9.

[2]李武,刘宇. 我国新闻传播学期刊集群分布及其亲疏关系研究[J]. 出版科学,2012(3):17-24.

[3]王维,黄延红,任胜利. 国际出版机构期刊集群化发展及启示[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21(5):596-600.

[4]朱剑. 被遗忘的尴尬角色:“双一流”建设中的高校学术期刊[J].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1):1-16+20.

[5]段家喜,郑继承,童菲,等. 《中国激光》杂志社集群化发展与体制改革的新进展[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1(2):176-179.

[6]马军花,何书金,刘闯. 全球变化科学数据与学术期刊集群化融合发展共识[J]. 全球变化数据学报(中英文),2018(4):473-476+591-594.

[7]《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蓝皮书(2021)》发布 我国科技期刊总量达四千余种[EB/OL]. (2022-08-25)

[2023-01-17]. https://m.gmw.cn/baijia/2022-08/25/35

978421.html.

[8]张维,冷怀明,汪勤俭,等. 医学期刊集群化发展模式和平台建设探究:以高校医学期刊为例[J]. 科技与出版,2022(9):76-85.

[9]刘玉香. 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路径思考[J]. 出版广角,2022(19):36-39.

[10]杨蕾. 专业集群模式在当前中国科技期刊发展阶段的历史使命探究[J]. 中国出版,2021(6):3-9.

[11]赵赟,佘小宁. 以农业科技传播创新助力乡村产业振兴:基于农业科技期刊集群构建的山西农业科技传播协同创新联盟实践[J]. 出版广角,2021(18):20-22.

[12]陈龙涛. 技术革新与品质提升:学术期刊融合出版的路径选择[J]. 出版广角,2021(22):74-76.

[13]张瑞麟. 全媒体背景下提升科技期刊传播力的思考[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1):128.

[14]高虹,吴玲,许宇鹏. 我国期刊集群的研究进展与发展态势:基于共词分析方法[J]. 编辑学报,2018(5):463-467.

[15]康维铎. 高校学术期刊出版单位集群化集团化建设探略[J]. 中国出版,2021(21):39-42.

[16]许洁,王子娴. 公地理论视域下的中国科技期刊集群化发展研究[J]. 出版发行研究,2022(1):47-53.

[17]李梅玲,鲁博,武星彤,等. 融合出版背景下农业科技期刊发展探索:以《上海蔬菜》为例[J]. 新媒体研究,2021(11):1-5.

[18]韩国良. 期刊集群化发展探析[J]. 青年记者,2015(27):88-89.

[19]李嘉卓. 打造新型主流媒体的影响力[J]. 新闻与写作,2014(10):4.

[20]冯书生. 学术期刊数字化与媒体融合的逻辑困境及抉择[J].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143-147.

[21]王希挺,吴茵杰. 服务于科研创新的期刊集群数字产品探讨[J]. 科技与出版,2018(9):46-49.

[22]刘仲翔. 高质量发展与学术期刊转型:2018年国内社科学术期刊动態盘点[J]. 科技与出版,2019(3):33-39.

[23]刘冰,魏均民,金东,等. 提升集群期刊管理运营水平,赋能期刊高质量发展[J]. 编辑学报,2022(4):363-368.

猜你喜欢

科技期刊集群学术期刊
科技期刊的分类
科技期刊的分类
科技期刊”
学术期刊引证指标
学术期刊引证指标
科技期刊的分类
海上小型无人机集群的反制装备需求与应对之策研究
一种无人机集群发射回收装置的控制系统设计
Python与Spark集群在收费数据分析中的应用
河海大学学术期刊创办百年